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设计教案的审美化能力

提升设计教案的审美化能力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审美化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应勇老师设计教学目标时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要求。优秀的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师更该具有审美化设计教学方法的能力。所谓审美化设计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且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美感的熏陶。

提升设计教案的审美化能力

教案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课题所做的教学设计和设想,是教师经过周密策划而设计出来的关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教师要想顺利地开展审美化教学活动,就要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或难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美的因素的渗透,设计出审美化的教案。

(一)审美化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以及以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教学目标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参考,看课堂教学是否能达成预期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审美因素的渗透。把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近几年来,我国美育的实施开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中学语文教师也逐步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例如,应勇老师教授的《我与地坛(节选)》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中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学习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品位评价作者沉静、抒情、创新的语言

3.评价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应勇老师设计教学目标时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这属于审美感知的内容,要求学生能评价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这是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师自身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养,才能时刻有审美的意识,才能设计出体现审美追求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还要根据课文内容合理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观的目标,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二)审美化设计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目标的完成要依靠合理的教学方法。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如果不懂得如何去教学生,那也只能算是一个人而不是位合格的教师。优秀的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师更该具有审美化设计教学方法的能力。所谓审美化设计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且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美感的熏陶。

在实际教学中,讲授法和讨论法是中学语文教师运用比较多的方法,而电脑课件、音视频辅助、社会实践、教学挂图运用的相对比较少。中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能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适当运用音视频辅助,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获得自身对美的感悟。笔者在教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时,利用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铎、周涛、白岩松、王小丫、撒贝宁等人的动情朗诵,从听觉上对学生进行美感的熏陶,让学生闭目凝神,想象着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景象,以此唤起学生对“幸福”的向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教师在教授《隆中对》时通过制作电脑课件,运用多媒体,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面:黄昏下的古城背景前,大江滚滚东去,一渔夫撑一扁舟划过。同时在悠扬的古筝乐曲的烘托下,《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缓缓出现。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成功地创设了情景,将学生带入三国历史的背景中去思考。实践体验的方法也是能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辩论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利用学生说的话:“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么艰难地爬下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在车上流泪,我一定亲自去买橘子。”该教师受到启发,立即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组织辩论会——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通过课堂上激烈的辩论会,学生明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看待“爱”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培养自己的“自立”的问题。以往的教学更多地侧重于“体会父爱的伟大”,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学生更多地获得了情感的享受:让父亲去买橘子其实也是作者在享受这种浓浓的父爱。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审美素养。

(三)审美化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师要审美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就要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这四个过程。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每次备课总是注重导语、结语、板书等审美设计的教师只占不到五分之一,这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审美化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谈教学过程如何体现审美性。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语言简练、生动、精要的教学活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分钟,但在这短暂的几分钟内如果能创设一种美的情景,激起学生对课文美的兴趣,引领学生逐渐进入美的佳境,这对一节课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吴乐琴就非常注重审美性的导入。她的每一堂课都有一个精彩的导入,让学生为之一振而又回味无穷。(www.xing528.com)

吴乐琴老师的《斑羚飞度》一课的导入是这样设置的:吴老师在讲课之前就充满激情地朗读了课件上投出的一段话:“有这样一种感情,她至清至纯,无私无畏;她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她经得起磨炼,也耐得住寂寞;她可以震撼天地,亦可以悄无声息。这种感情就叫作‘爱’。”在讲授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她是这样导入的:“有一个谜语说,能粘贴一切的东西是什么?不是胶也不是蜜。能分离一切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水也不是火。它就是语言。”而讲以“亲情”为主题的传统题材《背影》时,为了使课上得有新意,创设情感教学的课堂氛围,吴老师导入时先给学生播放了经典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哀怨的二胡声中,学生被不知不觉地带入浓浓的亲情之中。总体来看,吴乐琴老师的导入讲究一种情感的美,运用美妙的语言、诗一样的句子,将一种美妙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被感动,被情感所熏陶。

当然,除了这种情景导入法,还有设置悬念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方法,不管采用何种导入法,重要的是导入要针对学生,富有启发性、趣味性,要用这种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的过程是一堂课中最主要的环节,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审美化地设计讲授新课的环节也是必需的。讲授新课的过程是分析文本内容,让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师自身能从课文中获得美感才能设计出审美性的教学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美感。姚全兴在《从美育到创造》中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为实例,建议调动各种审美手段,多角度地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把课文和绘画、音乐结合起来,形成审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突破语文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一边观赏描绘池塘里荷花盛开的中国画,一边跨听贝多芬的《月光曲》,从而使荷塘月色的语言形象、绘画形象和音乐形象,在学生的头脑和感官中融合为特定的审美情景,课文中的情景因直观和形象而变得鲜活而生动。于是学生就能对课文达到审美理解的程度,学习的情趣也因此形成。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节奏美,感染动态美,更好地领会情感和语言的关系。这篇课文语言表达抑扬顿挫,富于动态变化,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但又不是单纯地表现语言节奏美,而是以此体现作者的情感变化,使情感表达和语言表达协调而和谐。这就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以轻快的节奏表现作者的喜悦,用缓慢的节奏表现作者的忧愁,以迟滞的声调表现作者的慨叹,用悠长的声调表现作者的惦念。

第三,发挥审美体验和审美想象的功能,化语言形象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许多具体形象,如荷塘中的叶子、花和月色景象。但是这些景物只有在教师的启发下,靠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和创造性想象,才能化为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意象,学生才能真切地感悟作者笔下的景物为什么美,美在哪里。教师的启发是一种审美引导,最见审美教学的功夫,最能体现教师美学美育的修养和发挥水平。

第四,从情绪特征着手,把握内在的审美意蕴和审美情感的基调。课文情景交融而以情为主,其特征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因为对“另一世界”心向往之,而他赖以抒发情怀的荷花和月光就是“另一世界”的象征。不把握这个审美意蕴,就没有读懂这篇课文。另一特征是淡,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和当时淡淡的月光的景色协调,也和作者当时的心境契合,更和作者的个性气质一致。不把握这个“淡”字就难以把握作者审美情感的基调。

第五,还可以从作者的忧愁、喜悦、慨叹、惦念的线索,看情感的变化和发展,表明情感淡而不单调,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情感不是无缘无故抒发的,有一个渐进性的心理过程,由此可以对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同时也提高了课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全面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审美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设计出审美性的教案,让学生在文本研习中感知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也是课堂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课堂小结的类型有很多,可以系统归纳、比较异同、借题发挥,也可以将文章内容在思想上做一个升华。审美性的课堂小结能让学生对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更加系统的了解,对文本的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字、符号以及简表、图形等有计划地书写在黑板上,用书面语言把教学内容概括化、图表化。审美化设计板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而且能从优美的板书设计中获得一种美感,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王梦霞老师执教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柳叶儿》一课时所做的板书设计如下:

图2-1 王梦霞的《柳叶儿》板书设计

这种板书设计在内容概括上相当清晰,左边是文章标题《柳叶儿》,向右的“忆柳叶、抢柳叶、吃柳叶、赞柳叶”是文章的基本结构。中间通过简笔画画出一根柳枝,左右各三片柳叶,通过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柳叶所包含的乐和苦,右边“以乐衬苦”和“乐中含苦”是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精炼概括。精美而又简约的板书设计,文字与简笔画有效配合,显得活泼生动,形象逼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