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创造性思维——备课手记《谈创造性思维》

探讨创造性思维——备课手记《谈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想象力和思辨力恰好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和思辨力,创造性思维无从谈起。教学《谈创造性思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必须加大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这是因为我们太欠缺创造性思维了!接着作者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三个必备条件。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4—5):论述第一个必备条件,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

探讨创造性思维——备课手记《谈创造性思维》

◎何 郁

近几年语文中高考命题,考查创造性思维突然热起来,最集中的反映是在作文中。我们先来看看高考卷:

2018年全国一卷要求写“对话”:与新时代同步成长的“世纪宝宝”,十八岁的青年,与2035年的十八岁的青年,进行对话交流,畅谈梦想……2019年全国一卷和二卷,写演讲稿,体裁一样,主题不同,一卷谈热爱劳动,二卷讲青年与使命的故事,都需要想象力和思辨力;全国三卷,讲新时代师生之间的故事。而想象力和思辨力恰好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和思辨力,创造性思维无从谈起。

2018年北京卷(另一篇要求写议论文,暂不涉及)要求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记叙文,勾画中国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2019年,写“2019年的色彩”,通过建构色彩与时代的关系,建构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需要想象力和思辨力。

在考查想象类作文方面,北京卷率先探索,走在全国卷前面。我们顺着时间往前推一点。北京卷从2015年开始,就注重考查想象类记叙文。2015年题目是,“假如我与英雄生活一天”,主旋律,记叙文。2016年,考“神奇的书签”,神奇到什么程度呢?只要表现爱读书这个基本主题,任意想象。2017年,想象在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岁华诞时,为祖国庆生,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连着考了五年,应该充分说明了重要性。

这是高考的情况。我们再来看中考的情况:

北京卷中考作文,二选一,其中之一必考想象作文。2019年,“我终于回来了”,或写消失的一片森林,或写失而复归的文物……2018年,要求关联“伙伴”“困境”“成长”三个词语,以“在幽深的峡谷里”为开头,讲冒险故事;2017年,想象如果走进一个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能听懂森林里各类语言,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很明确,通过考查想象力,来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什么近几年中高考突然不约而同地重视想象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呢?201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题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指导思想,要求在高考命题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其中就有“创新能力”一项。这就不奇怪了。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北师大科研团队,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调查中国的中小学生,看看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增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上升还是下降,结果是逐渐减弱,高三学生几乎降到最低点。一方面,国家从中高考改革中,通过作文加大对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力度,一方面我们的一线教学,却不断地在做着减弱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事情,这是多么悲哀和可笑啊!教学《谈创造性思维》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必须加大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一篇关于“创造性思维”课文的学习,一方面,训练学生进一步认识议论文,学会说理,学会论证,完成知识性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通过任务分配,活动设计,项目落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完成思维训练和人格精神的双重培植任务。这后一点尤为重要!

为什么讲一篇初中议论文,要以国家中高考改革和命题作为背景,要事关北师大调研,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呢?这是因为我们太欠缺创造性思维了!讲这一篇议论文,正好是一个契机。而且,特别是语文教育,长期以来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高中、初中和小学三个学段彼此之间不相往来,这样不仅减弱了语文教育的贯通性质,而且人为阻断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研究,影响了语文教育的研究深度。我认为,无论是从事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初中语文教育,都必须关注和研究高中语文教育,高中语文教育也应该关注九年义务教育,彼此之间应该经常互相串串门。互通有无,加强联系,贯通培养,共同推进。

我的设想是,把这一课的学习,统一放在一个任务群里,此任务群当然不同于高中阶段的任务群,因为它不是课程设计意义上的,而是旨在倡导一种看得见的任务式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抓手,听说读写,一起推进。

先说落实第一个教学任务,也是知识性任务,完成议论文的学习。我的要求是:独立阅读,梳理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结构,弄清文章基本思想。这一任务要求独立完成。《谈创造性思维》是初中生学习的第三个议论文单元,学生对议论文不陌生,老师没必要事无巨细,抽丝剥茧地引导或讲述;再加上课文层次十分清楚,观点鲜明,学生梳理层次,明确观点,应该不难。所以此任务要求独立完成。

文章大致思路和层次、主要观点和思想梳理如下:

第一部分:1—3段,从四个图形中选不同,引出中心议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根深蒂固,阻碍了创造性思维发展。引出中心问题:谈创造性思维。

第二部分:4—12段,提出观点,分析问题。在上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必须寻求第二种答案,发展创造性思维,这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接着作者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三个必备条件。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4—5):论述第一个必备条件,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

第二层(6—8):论述第二个必备条件,创造性思维必须善于运用知识。举了两个例子:古登堡和布歇尔。

第三层(9—12):论述第三个必备条件,创造性思维必须注意细小的想法,坚信普通人一样具有创造力。在本层次中,作者先提出两个疑问,算是一个过渡和提领,引出后面要讨论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具有创造力。接着用了三段文字讨论这个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在作者的论述中,发现人们对谁具有创造力这个问题存在误区。

第三部分:13段,总结全文,鼓励普通人一定要争取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请注意,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常常会设计一个大问题,或者叫大环节,如:同学们自学本文,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明确作者观点。然后就开始要求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分组合作完成。这样的教学问题或教学任务太粗放,不精致,学生往往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我提倡要对学习结果做设计,要对学习结果做恰如其分的“想象”,要想得出最后完成任务的学习成果“长什么样”,这就是看得见的学习。比如要求学生:

1.请自制表格,完成文章梳理,做到:

①有的自然段要按内容归类;

②要先大层次,再分小层次,每一层都要概括段意;

③作者的观点要明确;

④要能看出论证手段,如具体的论证方法,或论证方式;

⑤能明确看出全文的结构特点,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构层次。

2.请根据本文的内容、结构和观点,画出一棵知识树。就是说,在一棵树上,通过对主干、枝叶等支架的设计,完成对一篇文章的梳理。这样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会有效诱导他们去完成学习任务。

3.还可以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文。限于篇幅,此项内容就不赘述了。

以上内容不要求学生全部完成,而是选做,这就是个性化的学习了。

鉴于本单元要重点学习论证合理——合理,就是要合乎逻辑,与这个任务相关,就是要讨论本文论证合理体现在哪些方面。所以建议借用单元后面的知识短文,组织学生讨论,可按照以下内容:

观点的引出是否合理;

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

文章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作者的两个实例有无说服力等。

说实话,这个讨论有难度,建议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但不可太纠缠,弄清楚即可。议论文的学习可以细水长流,以后到高中,还要作为重点学,所以不必搞得过细。

有关说明如下:

关于观点的引出:写议论文不是都要引出观点,开门见山也是一种很好的开头方式。各有千秋。开篇就用简明的话语亮出观点,非常有利于明确自己的论述方向,规约文章的论证思路,这对于初学写议论文很有帮助。如果开篇先讲故事,故事还很有趣,这对于增加文章的可读性,降低文章的理解难度,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为议论文本来就是抽象思维居多,容易写得枯燥。但难处是,不太容易让故事贴合文章的论证思路走。所以原则上一般不建议初学者学习。本文采取开篇讲故事的方式,因为故事有趣,关键是故事里可以直接提炼出本文要讨论的话题,这样写,就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

关于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总分总式,或者总分式。本文也是总分总式。开头第一至第三段,尽管是讲故事,也是总写,目的是引出中心问题:事物的答案并不都是只有一个,要善于创造性思考。接下来在亮出观点后,马上分别论述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必备条件,丰富的知识、要善于运用知识和要注意在细小的事物中去创造,要相信普通人也能创造。最后一段重申观点,总结全文。本问题建议用思维导图来完成讨论。

关于结论的可靠性:这是讨论中最难的一个问题。我的意见是,不要求学生全部讨论,更不要求全部掌握,可就其中某一个问题展开即可。如作者提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怎么看;还比如,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必须借助丰富的知识,你认为知识是否“必须”;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很多时候发生在细小的事物中,甚至是不经意时,你是否认同?需要说明的是,本处的讨论主要是立足于文本的学习,不是泛讨论,不是拓展,因为真正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主要在第二个任务中。

再说第二个学习任务,围绕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和内涵,组织讨论或辩论,明确创造性思维的内涵、特性,与作者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对话,借此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这一个任务设计,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的学习,另一方面,更指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致需要讨论的问题有:

1.请用实例说明什么样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不必求第二种答案?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寻求第二种或多种答案?他们各自建立的基础是什么?

2.作者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是“根深蒂固”的,你认为是不是事实,有什么危害?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讨论此问题。

3.你认为作者说的创造性思维的三个必备条件,一定是对的吗?对此,你还有什么建议或补充?

4.关于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段文字,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不要举例,而是要做纯粹的理性分析。

5.作者说,灵感产生的过程往往关注普通的平凡的思维,甚至是细小的一闪念的想法,请问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

6.从你的经验来看,你认为要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最紧要的是什么?

7.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要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对此,哪一点对你最有启发?

这只是梳理出提问的方向或者内容,如果要求学生去完成,就应该对学习结果做预设,这就是看得见的学习。比如第一个问题,就应要求讨论时带上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实例参与讨论,这样组织讨论,势必会有比较好的效果;讨论时难点可能会是学理的思辨,也就是知识建立的基础。第二个问题,是激活学生的沉睡,诱导他们讲出自己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故事,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大胆地创造,学习结果方面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根深蒂固”——“故步自封”的故事。第三个问题是期待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所质疑和挑战,我认为这个挑战是成立的,比如“第三个必备条件”可能就算不上是“必备条件”,对此是可以讨论的,此问题最好能引导学生动笔,写一段文字,也就是做看得见的学习成果。第四个问题学习成果预设很清楚,不赘述了。第五个问题,也是激活学生沉睡的生活或读写积累,期待学生能讲出自己的灵感故事。第六个问题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小练习,尽管说创造性思维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比如说渊博的知识、思维的敏锐性、思维的求异性等,但具体到每一个人可能会因人而异,因此这个问题的讨论一定会异彩纷呈,百花齐放;我建议讨论此问题用录音设备,讨论结束再回访,找共同,这样我们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就可能会更上层楼。第七个问题也是立足于对课文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和总结,主要是关联课文知识,当然也牵涉到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就不赘述了。

看得见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很可惜我们有些老师用得不太多。这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做得不太够的地方。我们有些老师不太重视自己的成果预设和物化,就更别说学生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成果预设的学习是不是缺少一点动力?是不是也不深入和系统?对此,我们要深思。另外,为了有效促进学习和讨论,我建议多用资料支架,成果预设是一种诱导,阅读资料也是一种诱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信哉然也!下面我预设一些学习成果或资料,提供一点讨论样式:

问题一:答案到底是唯一的还是丰富多彩的?

材料一:

题西林壁

苏 轼(www.xing528.com)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材料二:

老师问:冬天过后是什么?

学生答:是花开的声音。

学生答:是小溪的欢笑。

学生答:是虫子翻动的响声。

学生答:是春雨的淅淅沥沥。

师说:正确答案是“春天”。

材料三:

2000全国满分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节选)

人生中的第一道题是选择题。当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来到这世界时,我们就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当我们面对行凶的歹徒时,我们是选择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还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悄悄溜走;当同学、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是慷慨相助,伸出援助之手,还是置之不理呢?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时,我们是不依不饶呢,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在人生中,类似的选择一个接着一个,选错一道题都将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一生中,人生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每当这时你是否能找准自己的坐标,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人生的选择题,你能得几分呢?

问题五:关于灵感的故事

材料一:

【测一测】测测你的灵感思维能力如何:

(1)你经常冒出许多想法吗?

(2)你经常想到什么就去做吗?

(3)你经常想什么就说什么吗?

(4)你说话时语言变化快吗?

(5)你是不是不愿意受到时间的约束?

(6)你是不是会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事情?(7)你会不会经常坐在房间里冥想?

(8)你能经常把事情处理好吗?

如果你回答“是”占2/3以上,你的灵感思维较强;如果你回答“是”占1/3以下,你的灵感思维较差;处于中间的为一般。

材料二:

鲁班发明锯子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创造发明家叫作鲁班。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工匠。在这个劳动家庭里,他从小就学会了多种手艺,例如盖房子、造桥、制造机器等。有一次,鲁班要建一座宫殿。他带了徒弟到山上去砍伐木料。他们用斧子砍树,速度很慢。眼看动工的日子近了,鲁班心里很着急。这一天,当他爬上一个险峻的山顶去找木料时,手指突然被茅草割伤了,鲜血直流。鲁班心想,茅草为什么这样厉害呢?他忘了伤口的疼痛,聚精会神地研究起茅草来。他发现茅草的边缘长着又密又锋利的细齿。他用那些小细齿在手上划一下,果然又是一道伤口。他想,如果照着茅草的样子,用铁打成边缘有细齿的铁条,不就可以伐树吗?他马上回去找铁匠帮忙,打了几十根边缘上带有细齿的铁条。他用这种铁条去伐树,果然又快又省力,不到几天的工夫,就把木材准备好了。这种有细齿的铁条,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锯(jù)子的祖先。鲁班就是运用他的智慧,发明了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所以人们把他当作工匠的祖师。

问题七:创造性思维与启发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

甲:我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观点比较认同。生活中,有许多普通人,甚至是残疾人,他们就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如南京盲童学校的学生肖毅,刻苦练习写诗,终于出版了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张海迪、史铁生都是截瘫病人,他们长期坐在轮椅上,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创造力,都成为著名作家。他们正是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成功的。

乙:我认为“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这个观点很正确。它极客观地阐述了拥有创造力的必备要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达尔文从小关心小动物,对生物世界始终充满好奇,后来又远涉重洋考察,不断积累知识,最后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还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凭借对水稻的好奇心和不断地实践积累,成功地改良水稻品种的。

这里只是举几个例子,没有展开,具体教学时还可以调整,或丰富材料。总之,为学习和讨论提供一点资料做支架,是一种很可期待的学习方式。建议大家多用。

第三个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抽象地纯议论式地讨论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知识有怎样的关系。这也是问题四的一个升华。这个问题有点难,不作统一要求。

分两步走:第一步,提供材料;第二步,组织讨论。

相关的材料有:

1.关于联想

指回忆时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有多种形式。一般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2.关于想象

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人不仅能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一般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它们对人进行创造性活动和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起重要作用。

3.关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程。通过反复地有步骤地连贯地思考,提出前人未提出的问题,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要求有创新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与一般思维不同,主要表现在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要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坚强的信念和永不满足的求知欲,以及有关的广博知识;追求事物的普遍性规律与结论;把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周围环境(如同志间的切磋讨论)的激发等。创造性思维常与发明、发现、革新、设计及绘图、写作等实践活动相联系。作为一种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以上词条都节录自《辞海》)

从以上的学习来看,本处的学习有两个关键:第一,学习下定义;第二,解释定义的内涵。所以,第二步主要是讨论如何下定义。

下定义实际上是一种判断。而在作出判断之前,首先要明确概念。概念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概念就是命名。命名也是一种下定义。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明确下定义就是给事物取一个名字即可,也就是要给创造性思维取一个名字。另外,还有一个判断,就是对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的关系作一个梳理。当然,要尽量做到名实相符。古代哲学中有名实学,名实学就是研究命名是否相符,相符可判断为真,不相符可判断为假。老师可举“白马非马”为例,讲一讲名实相符的问题,学习下定义,学习逻辑思维的第一步。

任务四:处理练习,巩固所学。从教育的现实来说,学生一切的学习都指向考试,所以要重视对考试和测评的研究。

基本预设有:

(一)易错易考字词。

模式 汲取 渊博 压榨 孜不倦

持之以恒 根深蒂固而不舍 行之有效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二)课文中有两个重点语句,需要掌握。

(1)为什么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