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南亚民族的起源和分析

东南亚民族的起源和分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南亚,是世界上民族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民族众多,语言多样。东南亚各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关于他们的来源和发展的历史,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东南亚最早的人类考证东南亚民族的来源,必须首先从东南亚地区最早出现的人类谈起。东南亚的原始民族在几十万年前远古时期的东南亚广大地区,便已有原始人类活动。尼格利陀已成为属于这一系统的民族的代名词。

东南亚民族的起源和分析

东南亚,是世界上民族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民族众多,语言多样。在中南半岛地区,和我国相邻的缅甸,号称有101种民族;泰国有20多个民族;在越南经过识别以后确定的民族共有54个;老挝境内有40个民族;柬埔寨有20多个民族;马来西亚有30多个民族。在海岛国家,印度尼西亚有300多个不同的民族集团,250多种不同的语言;菲律宾有43个民族,87种不同的语言。

东南亚各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关于他们的来源和发展的历史,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也正是当今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都在研究的课题,它对于正确阐述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东南亚最早的人类

考证东南亚民族的来源,必须首先从东南亚地区最早出现的人类谈起。

东南亚,地处热带和亚热带,自然环境优越,适宜原始人类生存,因而它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原始人类的地区之一。在东南亚最早发现远古人类遗迹的地方是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1891年,在中爪哇梭罗河畔的特里尼尔村附近发现非常原始的人类头盖骨一个,被命名为“爪哇猿人”。1936年,在东爪哇苏腊巴亚(泗水)以西的莫佐克托地方,发现一个幼年人的头盖骨,比“爪哇猿人”更早,被命名为莫佐克托猿人。迄今,先后在爪哇总共发现8个爪哇猿人的头盖骨,其中以在桑吉兰发现的一具最为完整。在爪哇发现的猿人遗迹,绝大部分是在更新世中期的特里尼尔动物群地带,距今约100万年至30、40万年。

据研究,爪哇猿人已能直立行走,故又称爪哇直立猿人,已会制造粗糙的石器工具。我国人类学者认为:“爪哇猿人的形态就可以对比的骨骼而言,和北京猿人差不多,但是更加原始些”。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

关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介于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在爪哇只有梭罗人填补了这个空白,1931—1933年,在爪哇中部的昂栋附近的梭罗河畔发现11块头顶骨残片和2块人类胫骨的化石,属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0万年。英国考古学者贝尔伍德认为:梭罗人“是东南亚澳大利亚人种的直接祖先……现在东南亚的澳大利亚人种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来自梭罗猿人的基本特征”。

关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在爪哇南部的瓦贾克地方发现两个头盖骨,被称为瓦贾克人的便是这一时期的人类,在人类学上属于智人,距今约12000年,已经演变成与现代人差不多相同的人类。他与爪哇猿人、梭罗人一脉相承

1942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附近发现的凯洛尔头盖骨,和瓦贾克人非常相似。因此,有人把瓦贾克·凯洛尔型的人类,看作是澳大利亚人种的祖先。

东南亚大陆地区发现最早的原始人类遗迹,是在中南半岛东部的越南。1965年,在谅山新文的一个洞穴发现猿人遗骸和几颗臼齿,与北京猿人近似,属更新世中期,距今约50万年。在越南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迹,以“和平文化”而闻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迹,则以“北山文化”而著称。但是,直到现在越南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颅骨。根据在越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人类遗骸表明,在整个新石器时代越南土地上的居民,澳大利亚人种类型占有重要位置。据人类学、考古学研究认为澳大利亚人种曾居住在整个东南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今天,在东南亚地区幸存下来的只是一些住在互不相连的小块地区的尼格利陀人。

就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来描述东南亚地区上古时期最早的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代时),展现在眼前的大体是这样一幅图景:大约在200万年前,从温和湿润的中国西北、华北平原和丘陵地带,经华南、西南和中南半岛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直到马来群岛的爪哇,分布着南方古猿的一支,后来这支古猿大约在300多万年至200万年期间,逐渐演变成为最早的人类——猿人。现在,被发现年代最早的是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爪哇猿人(约100万年前)则是东南亚最早的人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学家根据古人类学新资料的研究认为:爪哇猿人经过梭罗人和瓦贾克人,发展成为澳大利亚人种;北京猿人经过山顶洞人的发展,而成为蒙古人种[1]

上古时代,澳大利亚种人最初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和澳大利亚,后来他们可能通过“大陆桥”来到东南亚的半岛地区。与此同时,不断由北方南下的蒙古利亚种人,不仅抑制了澳大利亚种人的扩展,而且把他们同化和融合了。

东南亚的原始民族

在几十万年前远古时期的东南亚广大地区,便已有原始人类活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东南亚各地已有许多民族生息繁衍。但是,哪些是这个地区的原始民族呢?

据考察、研究确认,在今天东南亚的半岛和海岛国家的热带原始森林里,残留着三个民族——尼格利陀人、塞诺人和原始马来人,是这个地区原始民族的幸存者。他们的祖先追溯到东南亚的原始人种——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以及最早到来的蒙古人种。

尼格利陀,并不是一个民族的名字,而是人种的名称。“Negrito”(尼格利陀)是西班牙语,最初是西班牙人给菲律宾当地属于这个种族的民族所起的名字,意为“小黑人”,或“矮小的黑人”,通称“矮黑人”[2]。后来,把凡是属这个人种的民族统称之为尼格利陀人。

尼格利陀已成为属于这一系统的民族的代名词。但是,东南亚地区的尼格利陀人,并不属于刚果河流域热带森林中的矮黑人——皮格迈人(一般身高140厘米)系统的民族。现代西方人类学者比较成熟的看法是,把澳大利亚人和尼格利陀人都看作是“爪哇更新世末期瓦贾人的子孙”,把他们归属为“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3]

尼格利陀人的特征是:头大,黑色卷发,脸圆,鼻扁平,唇厚;皮肤深褐色(略带黄色的皮肤),体毛很少,有的老年人长胡须[4]。身材矮小而壮实,男子身高一般不超过150厘米,妇女一般在140厘米以下。

上古时期,属于澳大利亚—尼格利陀系统的民族曾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各地直到印度,是这两个地区的原始居民。约在公元1世纪以前,属于这一人种系统的尼格利陀人已迁移到中南半岛北部和云南境内。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西南夷哀牢、儋耳、僬侥、盘木……诸种前后慕义贡献”。在同书注中则说:“《国语》曰: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这种僬侥人应即属于在云南地区的尼格利陀人[5]

缅甸史学者认为,尼格利陀人可能是首先来到缅甸和它的邻国居住的居民[6]。公元1世纪至6世纪时期,柬埔寨的古代国家扶南王国的居民成分中属于澳大利亚—尼格利陀系统的民族占有很大比重。据《晋书·扶南传》说:“扶南,……人皆黑拳发,倮身跣足。性质直”,而《北史》则谓:“真腊人形小而色黑,……悉拳发垂耳,性气捷劲”。这些记载很符合今天仍残留在安达曼群岛、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三个地区,名称不同,语言各异的尼格利陀人的特征。

生活在马来半岛内地山区密林中的塞芒族和萨凯族,人类学家认为他们同属于尼格利陀系统的民族。这两种人的体形、面貌、肤色、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都很相似,但萨凯人比塞芒人还要矮一些,身高为120~140厘米。“萨凯”是外人对他们的称呼,系“矮子”的意思;他们自称“奥朗普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塞芒人分布在马来西亚的彭亨、吉兰丹、霹雳、吉打各州,还有的居住在泰国南部的边境一带。萨凯人分布在从北部的吉打州直到森美兰和雪兰莪州的山区。现在这两种人共约有40万,在语言上与孟-高棉语关系密切[7]

在泰国的博他仑、董里、宋卡、北大年、甲米、沙敦、陶公和也拉等府,也都有塞芒人和萨凯人的分布。但在泰国属于尼格利陀系统的民族多称萨凯,叫塞芒的较少。

菲律宾群岛上自古就居住着尼格利陀部族。我国宋代赵汝适在《诸蕃志》一书中曾记载,在菲律宾三屿(即今之巴拉望岛、卡拉棉岛和布桑加岛)的偏僻山区有海胆人,“人形而小,眼圆而黄,虬发露齿,巢于木颠。”海胆人今译为阿埃塔,也就是尼格利陀人。

现在,菲律宾群岛仍广泛分布着尼格利陀人集团。他们居住在吕宋岛西部、东部比较低的山岳地带,班乃岛以及内格罗斯岛内陆的高地,棉兰老岛北部,米沙鄢岛和巴拉望岛北部的高地等热带丛林中,其总数约有3万人。他们的邻居都以当地语言来称呼他们,因而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如在吕宋岛各地有的叫阿埃塔、埃塔、阿戈塔,有的又称杜马加特、巴鲁加等;在棉兰老岛的叫玛玛努亚,在米沙鄢岛一般称为阿提斯,等等,这些不同名称的意思,都是形容他们深褐色或黝黑色的皮肤[8]。在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其语言均属于澳斯特洛尼西亚语系(即南岛语系)。

此外,在苏门答腊岛上的奥朗阿基特入,爪哇岛上的巴兑人,也都是属于尼格利陀系统的民族[9]

尼格利陀人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虽与其邻近的民族也发生了某种混血,但它是保持本民族原始形态特征最多的一个民族。无论是在马来半岛,还是在菲律宾群岛上的尼格利陀人,都是居住在热带的深山密林中,过着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他们使用弓矢和吹箭筒猎取飞禽走兽;用鱼叉和植物块根的毒液在山涧的水塘里捕捉鱼类;他们到处游荡采摘野果,挖掘野菜和芋类的块根,拿来烧烤作为食物。尼格利陀人的生活非常简单,用几根木杆搭盖一个小草棚,便可供一家人栖身;无论男女只用布块和树皮布遮蔽下体,几乎全身赤裸。他们除狩猎的武器以外,没有什么财物,没有牲畜,也不养家禽,随时可以迁徙、游动。

总之,如今生活在东南亚热带地区深山老林里的尼格利陀人,是森林之子,是山地之民,是脱离现代世界的东南亚最原始的居民。

东南亚地区另一个原始民族,是生活在马来半岛密林深处的塞诺族和泰米埃尔族[10]

塞诺族,居住在马来半岛中部山岳地带偏僻的森林开阔地,这一地区还住有和他同一族系的泰米埃尔族。所谓“塞诺”,是他们把自己的民族集团称为“人”的意思。马来语叫塞诺族为“奥朗达腊”,意为“山地人”。

塞诺人的基本特征是: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塞芒人和原始马来人的中间型,一般比尼格利陀人的身材高,约为153~158厘米,肤色也比较淡,发直有波状,眼睛为褐色有蒙古褶,具有消瘦的体态特点[11]。有人认为,塞诺人是由尼格利陀人和原始马来人混血而产生的[12];也有人认为,其是塞芒人和萨凯人的混血种[13];另有学者认为,塞诺族属于斯里兰卡的“维达人种”,它和塞芒人在人类学上同属于“尼格罗—澳大利亚种族的各个类型”[14]

塞诺族虽然和尼格利陀系各族一样居住在热带原始森林中,但他们会烧林开垦土地,种植稻谷、杂粮,栽培卡撒瓦(又称番薯树)、香蕉烟草等作物;还饲养家禽和家畜。他们还会建造干栏式的长房子,居住着有血缘关系的双边核心家庭集团。

塞诺族现有人口约3万人,而与它同一个族系的泰米埃尔族,又称塞米伊·泰米埃尔族,现今只有几千人居住在马来西亚的霹雳和古打州的密林深处,过着移动式的、粗放的农业和狩猎生活。塞诺族和泰米埃尔族,在语言方面和孟-高棉语有密切联系。

除上述两个原始民族——尼格利陀人和塞诺人以外,原始马来人也可算作东南亚的土著民族。所谓“原始马来人”,是对蒙古人种第一批迁徙过来的民族而言。现在血统比较纯的原始马来人的子孙,有生活在马来半岛的贾昆族分散集团,在苏门答腊北部山区的巴塔克族、加约族、阿拉斯族,以及在婆罗洲(加里曼丹)的伊班族和在菲律宾吕宋岛上的伊富高族等幸存者。

属于原始马来人后裔的民族的基本特征是:直发、脸长、鼻平,肤色介于尼格利陀人和塞诺人之间,身体形态非常强壮结实,操马来语言[15]

今天居住在马来半岛东部和南部的贾昆族,约有2万人分散地生活在热带密林里,在开垦出来的小块土地上从事种植稻谷和玉米等轮耕制农业,还在原始森林里使用涂了毒药的吹箭筒狩猎,在河中捕鱼。他们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政治组织很薄弱。

此外,属于贾昆族系统的还有曼特拉人、奥朗劳特人和奥朗乌卢人的部落集团,他们居住在马来半岛南部的低地和原始森林中,过着刀耕火种的农业生活。[16]

在婆罗洲(加里曼丹)的原始马来人的后裔伊班族,即海达雅克族,是一个较大的民族,现在约有25万人居住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河上游和现属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的拉河中下游直到西南部沿海地带。有人认为,他们是原始马来人中第一批向海岛地区迁徙的人,经苏门答腊来到婆罗洲,过去曾有砍头(狩首)族的恶名。伊班族在丘陵地带建造长房子,供10~20家共同居住,从事农耕和狩猎;他们沿海岸还善于驾舟航海[17]

在婆罗洲属于原始马来人系统的民族,还有居住在沙巴内陆部分的杜松族和穆鲁特族,沙捞越拉河上游的克莱曼丹族。这些部族集团与外族混血较少,以在旱田里栽种陆稻、杂谷、芋类等农作物为主。

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上的伊富高族,现在约有8万人在沿吕宋岛北部的马德里山脉和科迪勒山脉的斜坡上,建筑干栏式房屋居住,分散为8户~10户的小单位。这个原始马来人的子孙,具有适应山地生活的特殊才能,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创造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种植水稻,远远望去非常壮观[18]

总的来说,今天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热带山地丛林中的原始民族——尼格利陀人、塞诺族和原始马来人,是这里的土著民族。其中以尼格利陀人的血统比较纯,仍保持着原始面貌,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原始民族。后两个民族集团,虽然和他们周边的民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血,但也基本上保留着原始形态。(www.xing528.com)

上面粗略地阐述了东南亚地区最古老的三个土著民族集团及其分布的大致情况。可是现在东南亚地区如此众多的民族,又是来自何方?据研究认为,他们是在过去几千年漫长的年月里,随着一次又一次由北向南的民族移动迁徙过来的。

三大语系的民族来到东南亚

处于氏族、部落发展阶段的原始民族,居无定所,经常游荡、迁徙;而天灾和战争,更加推动了他们向远方的迁徙和移动。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河道纵横、森林茂密、鸟兽成群、野果丰富,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原始民族理想的处所。东南亚地区,正是完全具备这种优越自然条件的好地方。东南亚又处于东西方的“十字路口”,在亚洲的“夹缝”之中,是由大陆走向海洋的通道。因此,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有许多民族由北向南迁徙,经过漫长的旅程来到这里,从而使东南亚地区不断受到民族移动波的拍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东南亚地区又是一个民族迁徙的“死胡同”,来到这里就到了尽头。带着各自不同系统的文化不断南下到达东南亚的民族,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在半岛和海岛地区的平原、三角洲地带,在森林和山区定居下来,并和当地的土著民族发生混血和融合。据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向东南亚有三次大的民族移动,大体有属于蒙古利亚种(即黄种)的三大语系的民族来到东南亚,最后形成今天东南亚的民族体系。

通过第一次民族移动来到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主要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民族(也称澳斯特洛尼西亚语系,即南岛语系的民族)。英国考古学者贝尔伍德认为,中国南部也许是澳斯特洛尼西亚语系的古老家乡[19]。据我国人类学家林惠祥研究,他们可能与中国东南地区的“百越”有关。属于这一语系的民族,于新石器时代向南迁徙:一路是西线,由印度支那到达苏门答腊,分布在马来群岛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广大地区;另一路是东线,由闽粤沿海经台湾到达菲律宾群岛[20]。一般认为,他们向南迁徙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期间。按照他们到来时间的先后,以及体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把最早到来而又比较落后的称为“原始马来”(又叫“第一马来”或“古马来”);后来的被称为第二马来(又叫“开化马来”或“新马来”),他们吸收了大多数原始马来人,并与东南亚当地的尼格利陀等土著民族相融合,而演变成为现在的马来人。他们的特征是:身材较矮,皮肤为淡褐色或暗褐色,头发光滑而黑,鼻平唇厚。

现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大多数民族,均为马来人血统;所操语言,皆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属于这一语系的民族,于耶稣纪元后的几个世纪,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岛上建立了最初的王国。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公元7世纪在苏门答腊东海岸以巴邻旁为首都的室利佛逝王国兴起,并统治了中爪哇和马来半岛,发展成为海上大帝国。公元8世纪中叶,在中爪哇的夏连特拉(意为山帝)王朝兴起,大乘佛教盛行,建造了著名的婆罗浮屠佛塔。公元13世纪,以爪哇东部为中心而兴起的满者伯夷王国(1222—1451年),是一个存在了200多年,在东南亚很有影响的海岛帝国。

上古时期,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民族,在由北向南迁徙的过程中,在越南和老挝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子孙,如现在越南的嘉莱族、埃德族、拉格莱族、扎赫雷族等;在老挝的老通族等,属于印度尼西亚语系的民族,就是他们遗留下来的。

向东南亚第二次民族移动,是孟-高棉语(属于澳斯特洛亚细亚语系,即南亚语系)的民族南下,迫使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民族向海岛地区迁徙,他们大多数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定居下来。我国史学者认为,商朝时期在我国西南部的濮人,就是近代孟-高棉语各族的祖先[21]

濮人由中国西南分为两支向南迁徙:一支来到湄公河中游的蒙河流域是为孟(或蒙)族,从公元初至16世纪中叶,在中南半岛南部建立了孟族诸国,其中著名的是堕罗钵底王国、直通王国和白古王国。另一支来到现在柬埔寨的土地上,是为高棉(吉蔑)族,于公元1世纪至7世纪建立了扶南王国。后来创建了吴哥帝国,创造了灿烂的吴哥文化。

孟族和高棉族同源,所以通常把两者合为一类叫孟-高棉族。今天,在孟-高棉人向南迁徙出发的地方——云南,留下了他们的后裔,即属于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的佤族、崩龙族(即德昂族)和布朗族

第三次民族移动来到东南亚的,是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主要在中南半岛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分布的情况大致是这样:在中南半岛的中部,主要有属于壮泰语支的泰族(或暹族)、佬族(或寮)和掸族。在中南半岛的西部,主要是属于藏缅语族的民族,如缅族、钦族、克钦族、克伦族、拉祜族等。在中南半岛的东部,主要是属于越-芒语支的越族、芒族等。

属于壮泰语支的民族,源出于中国南方的“百越”系统,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演变成为壮族傣族、泰族、佬族、掸族等各支系。掸族曾于公元初在缅甸北部建立了掸国,向汉朝遣使通好。佬族在公元14世纪中叶,于现在的老挝建立了统一和独立的南掌王国。

泰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便已进入今天的泰国北部。据研究认为,泰族在公元5—8世纪期间,把属于孟-高棉语系的民族排挤到山区之后,便定居在湄南河流域,从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泰族已于泰国的南部、上缅甸和阿萨姆建立了几个小王国[22]。直到1238年,泰族在吴哥帝国的北部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素可泰王国。

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原为“百越”的一支,属(骆或貉)越。于新石器时代便定居在北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公元前2—3世纪时,越人在红河中下游种植田(水稻田),称为民。后来越人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越族,并于公元969年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大瞿越国”。

属藏缅语族的缅族,一般认为源出于我国古代的氐羌族系统。大约在4000年以前的殷周之际,氐羌族便开始从中国西北向西南移动,到汉代已分布于我国从西北部的青海、甘肃、陕西,直到西南地区的四川西部和云南北部的广大地区[23],他们是今藏缅语各族的先民。后来,属于藏缅语族的缅族、钦族、克钦族、克伦族等,陆续进入缅甸境内。

缅族,大约在公元9世纪控制了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并于公元11世纪中叶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44—1287年)。

现在,我国云南省境内仍有藏缅语族的民族——景颇(即缅甸的克伦族)、怒、拉祜、独龙等民族,它们和缅族都是同源。

(原载《昆明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

【注释】

[1]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第253-254页;周兴著《人怎样认识自己的起源》(下册),第308页。

[2]海涅·戈尔登:《东南亚的民族和文化》,日译本,第5页。

[3][法]埃德蒙·索兰等:《印度支那半岛的史前文化》,《考古学参考资料》2,第37页。

[4][日]岩田庆治:《东南亚的少数民族》,1971年日文版,第75页。

[5]张礼千:《中南半岛》,商务印书馆版,第60页。

[6][缅]貌了昂著:《缅甸史》,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1983年版,第2页。

[7][泰]汶吹、西沙瓦:《矮黑人和沙盖人》,译文见《东南亚资料》1982年第41期。

[8][菲]岁慕洛等主编:《菲律宾的民族传统》(第一卷),1977年英文版,第184页。

[9][日]渡边光编:《世界地理》(3),《东南亚》1980年日文版,第39页。

[10][日]平凡社编:《世界的民族》10,《东南亚岛屿部分·马来半岛最早的居民》。

[11]海涅、戈尔登:《东南亚的民族和文化》,日译本,第10页。

[12][日]平凡社编:《世界的民族》10,《东南亚岛屿部分·塞诺族》,第136页。

[13][泰]汶吹、西沙瓦:《矮黑人和沙盖人》,译文见《东南亚资料》1982年第3期。

[14][苏]斯·伊·布鲁克:《印度支那的民族成分和人口分布》,《民族问题译丛》1956年第4期,第60页。

[15][日]岩田庆治:《东南亚的少数民族》,1971年日文版,第76页。

[16][日]渡边光编:《世界地理》3,《东南亚》1980年日文版,第152页。

[17][日]平凡社编:《世界的民族》10,《东南亚岛屿部分·伊班族》,第133页。

[18][英]贝尔伍德:《人类征服太平洋》,牛津大学1979年版,第91页。

[19]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5页。马曜:《云南各族的源和流》,《云南简史》,第5页。

[20]林惠祥:《南洋马来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第294-333页。

[21]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5页。马曜:《云南各族的源和流》,《云南简史》,第5页。

[22]泰族曾于1099年在泰国清莱府建立帕尧王国;1219年在上缅甸建立孟拱王国;1229年在阿萨姆建立阿供王国。

[23]参见《后汉书·西羌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