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祇园祭对中国庙会发展的启示

日本祇园祭对中国庙会发展的启示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梳理日本祇园祭历史渊源、活动流程,归纳其盛行原因,并解析我国庙会活动发展现状。直至日本改制新历后,终于定为7月于京都举行祭典活动,以期祛除疫病。

日本祇园祭对中国庙会发展的启示

摘 要日本祇园祭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夏日祭典活动,研究日本祇园祭,得出启示,以期促进我国庙会发展。梳理日本祇园祭历史渊源、活动流程,归纳其盛行原因,并解析我国庙会活动发展现状。对我国庙会发展的启示即兼收并蓄,取精用弘,发扬优秀庙会民俗文化,满足精神需求;政府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化运作;加强人们对庙会的认识,营造独特民俗文化时空,提高文化认同感;重点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精品庙会,引导庙会发展。

关键词祇园祭;日本;庙会;民俗文化

日本的年历上,凡国定节日都用红字标出,其中有不少是传统的节日,在每年固定的日子举行。日本是一个节日众多的国家,拥有30个节日,包括15个法定节日和15个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元旦、成人节、偶人节(又名女儿节、桃花节)、男孩节、盂兰盆节等。而在这些丰富的传统节日中,夏日祭是日本祭祀文化中民众参与度最高的传统文化活动[1],节日场面尤为盛大。

夏日祭是夏天举行的“传统祭日”的总称,通常在7月到8月日本迎来酷暑时,举办各式各样的盛夏庙会。[2]“祭”字本身在日本文化中就是节日的意思,每年七、八月份的夏日祭热潮时,日本的各个城市都会参与到节日的热烈氛围中,包括普通百姓、公司、团体等都会参与其中,人们穿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漂亮的和服浴衣、古代盛装等跳舞,参加政府祭典游行及花火大会等各色各样的娱乐活动。这种庙会式的习俗源自中国,传到日本后,经过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祭典活动,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祭典活动。而祇园祭是日本祭典活动中最大规模、最著名的祭典,因此本文选择祇园祭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其对我国庙会发展的启示。

祇园祭是每年一度举行的夏日祭典活动,在日本祭典活动中,有着最大规模和高参与度。祇园祭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改变。

表1 祇园祭的历史

注:本表翻译整理自京都祇园祭网站

日本史书《三代实录》中记载,贞观五年,京中疫病大流行,人们认为这是屈死的灵魂在作祟,只要对这些灵魂加以抚慰,疫病就会消失,因此朝中的大臣藤原氏在神泉苑进行抚慰早良亲王、橘逸势等5人“怨灵”的“御灵会”。[3]绕京巡行中共计66竿大矛,由祇园社迎来的神舆进供给神泉苑,此为御灵会开端。

其时,为了祛除疫病而举行御灵会,疫病盛行时便举办法事。及至公元970年成为常例,固定于易生疫病的6月7日和6月24日举办。直至日本改制新历后,终于定为7月于京都举行祭典活动,以期祛除疫病。而曾发生在京都的“应仁之乱”,重创了京都文化,祇园祭也因此一度中断,33年后,祇园祭才得以继续举行。而日本也成立了山鉾连合会组织、山鉾巡行赞助会等组织,使得祇园祭得以更加顺利地进行。

祇园祭中的29座山鉾被指定为日本重要的有形民俗文化遗产,山鉾彩车巡游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无形文化遗产,可见祇园祭作为日本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占据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京都祇园祭网站提供的信息,可以得知祇园祭行事日程如表2。

表2 祇园祭行事日程

(续表)

注:本表翻译整理自京都祇园祭网站

祇园祭于每年的7月举行,整个祭典时间长达一个月。7月1日,京都的各条街道会响起由笛、鼓、三弦等传统打击乐乐器演奏出的悦耳曲调以迎接神灵,即二阶囃子。祇园祭活动期间,京都人会公开展示个人所收藏的珍贵美术品,即“屏风祭”,借此机会可以参观传统京都日式房屋。[4]街边屋檐上悬置神灯青帘等装饰物,人们也积极响应参加这一大祭事,女孩子们也会穿着和服浴衣在街上参与庆典活动。稚儿社参,即童子身着古代帝王服装,乘马车到神社参拜,并向四周的人群散发除瘟灭灾的粽子。祗园祭以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为主要内容,详细而系统的活动流程使得民俗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祇园祭以前祭和后祭为主要活动内容,其中前祭主要包括7月14至16日的宵山行事,而7月17日则进行大型巡行,包括山鉾彩车巡游和神舆渡御出发式等。祭祀中的山鉾上装饰着华丽绚烂的饰品,这些饰品不仅仅是出自日本本国,还集合了东亚、中东乃至欧洲的美术工艺品,因此山鉾也有“移动的美术馆”之称。[5]山鉾巡游由长刀鉾打头阵,接下来的顺序则是抽签排定,共32台山车和鉾车绕行京都市中心一圈,全程约4小时。在游行活动中,京都各个区都会设计并装饰出精美的花轿积极参与其中。后祭则包括7月21日至23日的宵山行事,7月24日的山鉾巡行和花伞巡行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项目,活动场面十分盛大。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祇园祭以宵山行事和山鉾巡行为主要活动,并且以八坂神社为主要活动地点,辅以各山鉾町。而祇园祭中的各项活动,显示出强烈的仪式感,如童子参拜神社、山鉾及花伞巡行、斎竹建、献茶祭等活动,都带有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强烈的活动所营造出的独特氛围,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并且祇园祭的活动注重观众的参与,在互动中增加人们的参与感。

日本祇园祭不是凭空捏造的祭典,而是有着历史传统和民族信仰的民俗文化活动。祇园祭作为日本三大祭之一,其活动的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策上的支持、民间文化保护组织的参与、政府的支持和产业化运作以及活动本身、人们的精神需求。

1996年,日本政府颁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确立的“文化立国”战略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01年,颁布实施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以及2015年通过了第四次《关于文化艺术振兴的基本方针》,其实施期限为2015年至2020年,为期6年,将“文化立国”战略切实地落到实处。

可见“文化立国”战略是日本在历史实践发展中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以适应变化。正是对于“文化立国”战略的坚持,为夏日祭这一充满历史文化传承的民俗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祇园祭活动得以在历史的传承中得到长足发展。

夏日祭活动多由地方政府或旅游局引导,企业或商人投资医疗警察等部门积极配合,并给学校餐饮娱乐业提供资助等多项鼓励措施,进行产业化运作,使得作为民俗活动的夏日祭逐渐演变成了日本重要的文化产业,并且吸引诸多国外游客,为旅游业的发展也提供助力。祇园祭也得益于产业化运作而盛行,祇园祭的其他关系包括八坂神社、神泉苑,志愿者加盟团体则包括日本的学校、日本联盟京都府支部、京都自行车协会(KCA)、青年活动推进委员会、京都联盟、京都府青年国际交流机构等参与,赞助企业及团体有京都银行、京都娱乐俱乐部、东京SCREEN株式会社等,协力企业有B-WAY株式会社、京都YMCA等,提供信息的媒体如神社新报社等,正是这种多方参与合作的方式,促进祇园祭产业化运作。

日本有完整的文化保护组织体系,“保存会”是其中重要的民间组织。[6]除保存会外还有“连合会”,根据表1可以得知,祇园祭很早就成立了山鉾连合会及山鉾巡行赞助会等,由此可见,民间文化保护组织的积极参与,组织集体性高,为祇园祭的盛行提供了保障。

祇园祭的保存会组织数量多,而连合会在祇园祭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保存会、连合会的积极参与,使得祇园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得到传承和发展。保存会之间彼此也存在合作与竞争,而连合会的管理则有利于保存会之间的合作与合理竞争。虽然是民间文化保护组织,但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祇园祭的活动发展,促进祇园祭活动的盛行。(www.xing528.com)

日本的祇园祭活动,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下的严肃的祭典活动,由祭典活动延伸出的丰富的娱乐活动带来狂欢式的活动氛围。日本人常说,人生之目的为祭,而祭的形式是狂欢,故而祭祀表达的其实是人内心深受压抑的真实一面,是对生命极致的表达——“人生即是狂欢”。[2]山鉾巡行、童子社参、献茶祭等活动项目,是随着时间发展不断丰富而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而日本文化既保持其独立性,也有极大的吸纳性,祇园祭作为自由开放的祭典活动是这一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山鉾上的装饰不仅仅局限于日本,而是吸收了许多国家的装饰风格,由此可见祇园祭的开放性和包容度。而个性的装扮和热情洋溢的游行活动等都是祇园祭的典型特点,使得祇园祭活动更加具有仪式感,吸引人们穿着特色服饰如和服浴衣等参与祭典,带来的是人们狂欢式地参与其中的效果。

祇园祭活动主要起源于神道教,具有神秘色彩,而祭典活动往往也是严肃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祇园祭活动更具娱乐性,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在筹备、参与祇园祭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需求的满足,是生活的调剂,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和祝愿。尤其年轻人对夏日祭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可能并不了解,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参与其中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的活动使得他们可以尽情享受这独特时空中的民俗文化特色,在集体氛围中获得彼此间的交流、加强责任感与团结精神等,因此祇园祭活动得以盛行。

庙会起源于远古先民的祭神拜祖活动,在秦汉时期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化成一种民俗活动。[7]对当代社会文化而言,庙会是一种在国内分布广泛的民俗活动,传统庙会依附于特定区域、特定人群,集宗教信仰、娱乐消遣、商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8]

庙会经历了初始阶段,汉魏时期发展为多宗教信仰庙会,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庙会与庙市的联系使庙会形态日臻复杂化,到了元明清时期达到庙会的顶峰。[1]然而庙会的发展随着破“四旧”观念的兴起而衰败,民间庙会遭遇沉重的打击。庙会活动在80年代中期后得以恢复,于90年代再次繁盛。庙会的发展如祇园祭一样,也经历了历史发展的起伏历程。

庙会源于集体的精神信仰,在某种特定的信仰下聚集于“庙”,从而成“会”。我国古代庙会多为祈求祝祷、祛病除灾等,往往源自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超自然力量如神话等的寄托。而庙会的发展,在传承中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此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的精髓,更需要充分发扬其中的优秀民俗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庙会的主要功能,一是以丰富的娱乐活动调节人们的生活,二是其文化内涵中包含许多民间传说等,这些范本往往起到倡导社会规范、提供教育功能等,因此庙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亦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我国庙会在发展中,也遇到诸多问题和困境。首先,我国庙会从整体来看,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真正形成独具竞争力的庙会少之又少。这与我国庙会的发展模式有关,尽管庙会往往源于民间的自发性,并且也强调庙会回归民间,还原本质,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庙会想要发展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庙会还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我国庙会虽然发展历史悠久,但产业化运作模式却不如日本夏日祭完善,因此规模化的庙会尚未真正成型。对于庙会,人民群众对其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能存在偏见,如认为庙会等同于封建迷信活动,并且参与度相对偏低,这与我国庙会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和彼此之间缺乏差异化有关。此外,由于场地、交通等问题,我国有些庙会不得已停办,如据2015年3月18日《新华日报》报道,南京市栖霞区相关部门发布通告,取消龙潭、栖霞、西岗三街镇的八场庙会。[9]由此可见,我国庙会缺乏合适场地、城市庙会交通困境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而庙会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庙会文化民俗活动,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庙会活动从古代传承至今,在历史的更迭中也在不断发展。纵观日本祇园祭的发展历程,也是几经波折,而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兼收并蓄,取精用弘。日本祇园祭的山鉾在装饰中吸取东亚、中东乃至欧洲的装饰,可见其文化的包容度与开放性,正是在日本本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祇园祭才得以发展壮大。我国的庙会活动也应在传统庙会民俗文化中汲取精华,并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姿态去吸收、借鉴外国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庙会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扬优秀庙会民俗文化,增强仪式感,使庙会充满民俗文化底蕴,为人们营造独特的民俗文化时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得庙会不仅局限于乡村,还可以与现代城市接轨,更要与世界接轨。

庙会多源自民间自发性组织活动,其好处是有利于还原庙会的本质,体现出真实的庙会现象。但我国庙会规模相对小,缺乏独特竞争力,因此还是需要政府多加引导,促进庙会产业化运作。上文提到,我国有一些庙会因缺乏场地、交通问题等原因而被取消,针对这一点,政府也应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并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为庙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通过上文分析,祇园祭的盛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在政府的引导下,各部门积极配合,促进了祇园祭的产业化运作,完整的产业链中各部分的分工明确,吸引资本的注入,加上独特的祭典活动主体,使得祇园祭独具魅力,成为日本祭典中规模最大最有名的祭典。因此,我国政府也应引导、组织和管理庙会活动,引导庙会发展,只有促进庙会产业化运作,才能推动规模化庙会的产生。

祇园祭的仪式感,使得人们更容易在这种仪式化的活动氛围中认同祇园祭的主题。人们对祇园祭的高度文化认同感,也推动着祇园祭的盛行。如精美的山鉾、和服浴衣、艺妓表演等这些特色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贯穿祇园祭活动主题,在这样特定的时空中,人们便会自觉参与其中。而我国庙会整体氛围有所欠缺,往往只依靠一个特色活动甚至缺乏特色活动,未能营造出独特的民俗文化时空,加之人们对庙会的认识不足,也就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缺乏文化认同感。因此要加大对庙会民俗文化活动的宣传,加强人们的认识,并在庙会活动中围绕活动主题打造完整的民俗文化时空,通过庙会活动的仪式感,提高人们文化认同感。

重点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精品庙会,只有独具特色的精品庙会,才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品牌庙会,需要独特的庙会活动主题和完整的庙会活动,此外还可以打造庙会衍生品,一方面可以增加庙会吸引力,另一方面衍生品也能起到长期宣传作用,如日本祇园祭在其20周年、25周年、30周年陆续推出的纪念品扇子、T恤等。因此我国庙会也应打造像祇园祭一样具有品牌特色的精品活动,包括独特的主题、完整全面的精彩活动设置、丰富精美的衍生品、独特的民俗文化时空,以精品庙会带动整体行业的发展,引导其他庙会发展。

(作者简介:李雪娜,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仲鑫. 日本夏日祭与中国庙会的对比[J]. 散文百家,2016(11).

[2]梁媛. 日本夏日祭文化现象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7).

[3]黄宇雁. 祇园祭与其中国文化渊源[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5.

[4]王冲. 日本庙会活动及其在高密度都市空间的适应性策略——以高円寺阿波舞节为例[J]. 住区,2016(3):46.

[5]杨梅. 去祭祀里面,寻找最传统的日本//知日·世上只有一个京都[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67.

[6]安娜. 日本人的夏日祭——山笠节[N]. 中国文化报,2009-7-22(007).

[7]刘显世,唐月民. 从庙会到会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运作[J]. 东岳丛论,2016,37(5):41.

[8]梁凤莲. 从广府庙会看新创民俗的文化价值与地方政府的角色作用[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3).

[9]亢宁梅. 庙会功能的演变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变的关系研究——以江苏省的三个城市为例[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13(1):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