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迟开的花朵绽放:开放课堂探寻

迟开的花朵绽放:开放课堂探寻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的事实表明,后进生并不是不能教育的学生。造成后进生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程是漫长的、复杂的。表1 后进生基本情况记录表从调查分析来看,后进生类型主要有双后进、单成绩后进。影响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后进学生的调查显示:受不良的人际关系影响而成为后进生和受不良的文化环境影响而成为后进生比例也占不少。

迟开的花朵绽放:开放课堂探寻

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教育实践中一类所谓的后进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他们是班级拖后腿的一群人,也往往是令教育者最头痛的学生。其实,后进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也需要教师爱的阳光,洒向心头……

如果教育者对他们置之不理,打入另册,这些后进生则永远是“差生”,像一棵扭曲的小树,如任其弯曲地生长,就永远成不了一棵参天大树,甚至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因此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使其落后变为先进,不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且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大量的事实表明,后进生并不是不能教育的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学生大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学业,改变心理和行为。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指导策略,对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实践证明,凡求知欲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品德、行为习惯优良的学生,无不与教师对他们的精心施教、悉心指导有关。造成后进生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程是漫长的、复杂的。如果教育者对此作正确的、全面的分析、归因,辅以科学的指导,因材施教,有可能使后进生变为优秀生,优秀变为更优秀,堵住后进生之门,促进每个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探求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方法。

1.收集准确信息,科学诊断后进生

先进行有关调查,结合有关教师座谈、观察鉴别出后进生,并就后进生情况建档分析(见表1)。

表1 后进生基本情况记录表

从调查分析来看,后进生类型主要有双后进、单成绩后进。双后进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先由于学业成绩的不良、厌学,进而对品德、行为也失去约束。影响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如下:

1)家庭的不良教育和不良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成员有某种恶习,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家庭成员的默许甚至唆使;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和袒护;采取粗暴、压制的教育方式;父母不和或离异或居住外地,缺少温暖的家庭氛围。

2)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不良的舞厅、卡拉OK厅、网吧、网络游戏等的诱惑,又由于中学生心理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心灵易受到毒害、沾染不良品德和恶习。在学生的生存空间中,社会生活占了很大一部分,“后进生”因为活动量大,社会生活空间就更大,也必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如不良的人际关系文化环境、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等等,都对其产生重要的作用。对后进学生的调查显示:受不良的人际关系(如交友不慎)影响而成为后进生和受不良的文化环境(如不健康的影视、书刊、网页、游戏机等)影响而成为后进生比例也占不少。

3)学校教育工作的不当。有的教育工作者由于教育观点上的偏误,工作失误,教育方法欠妥,给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恶化提供条件。例如学校没有很好地推行“素质教育”,教师没有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一方面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竞争过分激烈,有的学生心理上承受不了,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困难”和“行为滞后”的学生没有及时给予关心、帮助,甚至疏远和歧视他们,使他们起码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因而感到压抑。以上两种情况使学生学习态度一落千丈,并同时伴生出不良的行为,学生也就成了“双差生”了。

主观原因如下:

1)学生本身智力水平落后于同龄人,造成学习障碍,进而形成烦躁焦虑的心理反应,由于得不到及时补救,便逐渐朝厌学、逃学、弃学等行为方面发展。

2)自身意志薄弱,缺乏学习内驱动力。一部分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由于心理、生理变化,出现心理障碍。这些学生缺乏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虽然智力正常或较好,但他们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没有理想,学习成绩也就落后了。

2.探讨有效途径,积极转化后进生

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式是科学转化后进生的重要内容。针对后进生的种种表现及形成的诸多原因,就后进生转化工作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针对后进生形成的客观原因采取的方法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评价机制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谈话》中指出:“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这句话提示我们要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你才可能真正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若无视学生差异的客观性,把全面发展简单地理解为全优发展、平均发展,甚至把某一方面落后的学生称为“差生”,是违背人性的。

首先,理解和尊重学生差异。一个班级数十个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在学习上,不仅表现在学习结果不一样,其实他们的经验和理解也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经历,都拥有自己五彩缤纷的世界。其实就因每个学生独特,他拥有资源也是独特的,这样的班级才有生机。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既是对班集体管理的挑战、对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也是班集体建设的宝贵资源。只要我们了解他、尊重他,细心地引导他,这些独特的资源就能被开发利用。对于某方面后进的学生,我们理解尊重他、鼓励他,对他为争取进步而做出的每一步努力,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予以指导,充分调动他的实践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其次,综合评价学生,评价内容涉及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并使用分层评价标准,允许学生自愿进入某一级别,达到这一级标准后,可进入上一级别,以更高的标准予以评价。这样使后进生有成功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他们的努力能看到,他们成功是能实现的,使教育者的教育达到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效果。此外,当后进生在某方面进步显著、表现优秀时,老师们就登门送“学校祝贺信”,予以激励。总之,在工作中要多些平等,少点“架子”;多些微笑,少点“脸色”;多些关爱,少点“淡漠”;多些宽容,少点“苛求”;多些合作,少点“说教”;多些倾听,少点“厌烦”;多些赞美,少点“责备”;多些激励,少点“批评”。

(2)丰富课余生活,找到生活坐标

拿破仑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秘诀”。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自尊、自信是奋进的前提,增强后进生的自尊、自信尤其重要。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发挥后进生的长处,为其找到自信支点,使他们有所学,乐于学,各尽所能,体验成功,热爱校园生活。比如可以开展十佳评选活动,如十佳“书法”“写作”“笔记本”“作业本”进行各种竞赛;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科技航模、生物标本等)及文化课兴趣小组。后进生在学校、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到自己在这个班级里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这会极大地鼓舞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素质,从而促进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减少与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人或不良事的接触,走上正常的学生生活道路。同时,丰富的课余生活,使学生不会因为学校生活无趣无味,而结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受其诱惑而变坏。

(3)调动家长力量,增强教育合力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一味地满足孩子对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对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孩子物质消费超前,追求享受,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成绩下降、落后;有的家长受“金钱热”的影响,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于社会”,因此,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任其发展,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出现滑坡;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或者是频繁地开展社交活动,无休止地娱乐,把孩子的学习、教育放在一边,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稍一出错,就采取过激的教育手段,导致孩子产生惧怕心理,丧失信心;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很差,思想观念、行为举止都与时代的发展极不协调,导致孩子良莠不分,行为不文明。

家庭教育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导因素。帮助家长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笔者每学期定期召开期中、期末家长会;设立班主任信箱和班主任热线电话、家长接待日;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卡;建立家长学校;一学期两次以上家访,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变换各种角度,从家长的切身利益、子女发展前途、国家发展长远目标等方面去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并通过宣传我们教师的教育理论及每个学生的变化、典型孩子的进步等,让家长认识到孩子提高的潜力。这要求家长对子女从正面教育、鼓励教育,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予以肯定。同时力求把学生、家长、教师联为一体,如家长参与学生的表彰会、成绩展览会、教育教学研讨会、家长学生联欢会等。

针对后进生形成的主观原因采取的方法如下:

(1)设计多层次教学策略

由于学习困难而产生的后进生(倾向成绩后进),由于其自身文化基础差,学习方法不正确,一时无从学起,跟不上学习进度,由此表现为课堂听不懂教学内容,出现上课睡觉、开小差,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抄袭他人作业或拖欠作业,甚至不交作业等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受班级授课制本身缺陷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致使后进生更为落后。根据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分组教学”的理论以及美国心理学家B.S.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借鉴复式教学的模式,笔者由点到面地进行了“分层递进,提高后进生素质”,在班级团体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各类学生的实际智能水平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后进生找到“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素质。具体策略有①建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尽量与座位挂钩;师生明确某一同学在某一阶级内所处的层次。②对成绩后进生,教师可采取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环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目标,允许此类后进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经过一步或几步帮助逐渐达到大纲的教学目标。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后进生有输出信息的机会,检查后进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刻理解知识。④设计课内作业,要做到后进生经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量力而行,根据后进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进行分解,给予具体提示。⑤对后进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提倡“三超”,即旧知识超前铺垫,新知识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2)发挥师生、生生互动效应

“不管怎样用功,成绩总是赶不上”这句话道出了相当一部分后进生的心声。大部分的后进生都存在极深的自卑感,但他们同时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并不是所有的后进生都“破罐子破摔”。他们的内心更加敏感,特别在乎别人的意见。教师的一举一动,其他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都有可能在他们的心中激起波澜。他们有超越常人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愿别人提起他们的“痛楚”(如落后的成绩),怕受伤害。和大多数优秀生一样,他们也希望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尊重。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的“力场”的概念,提出了群体动力论。他认为,个体行为不仅受个体内部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群体环境的制约。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后进生,请后进生身边的、能帮助他(她)的同学当监督员和小老师,帮助他(她)改掉不良习惯,同时也由后进生选择任课老师为指导师(指导师最多只能与两位后进生结队)。师生、生生结队活动中遵循平等、民主、合作原则。后进生的指导师要充满爱心,通过座谈、家访、面批作业等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信任他们、帮助他们达到成功目标。同时指导师要及时分析总结后进生的转化情况。

(3)创设良好情境诱导自省

教育家魏书生曾言:“自新、自卑,人皆有之,关键在于如何扶正祛误。应该启发学生经常浇灌莳弄自新的心理,使之茁壮成长。”有一类后进生由于有不正确的观念或处于混乱状态的观念(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意志力薄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这类后进生表现为对学习的态度忽冷忽热,随大流、缺乏主见,无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针对这类学生,首先我们要重视主题班会课,做到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生动,如“演讲式”“交流式”“讨论式”“讲座式”或“文艺式”。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明白抽烟、喝酒、赌博、上网吧、打游戏机并非是一种时髦,优良成绩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取得。其二,通过参观访问等形式,使其明白今后在社会上生存,为社会做贡献,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和技能等。其三,通过献爱心、参加公益劳动等其他实践活动纠正一些错误观念,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其四,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五,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学生的发展情况呈递进形式。让班级黑板报(一周一次)、墙壁对联(两周一次)、班训(一学期一次)“会说话”,征集学生自己的话语进行张贴。

当然以上几种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是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统一整体,必须全盘考虑,综合运用。

3.科学转化后进生个案解读

[研究对象]缪××,男,1986年出生,××中学2001级学生。中考落榜,以自费形式进入综合高中学习,专业课选修美术。

[问题行为简述]

①开学初,学习热情比较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喜欢与老师交流。期中考试后,各科教师反映,他上课不是搞小动作、讲闲话,就是埋头大睡,旁若无人;不做作业;对集体活动冷漠,喜欢搞小团体主义;染发、戴耳环、穿奇装异服;对老师不信任,怀有敌意,我行我素。

②期中考试后,缪××有早恋倾向,常与同班里的一位女生单独来往,且交往亲密。平时(甚至课堂上)总想方设法地寻找机会与该女生讲话或给她帮助。如果该女生一天没来上课,他就坐立不安;如果该女生不高兴,他也闷闷不乐。

③家长反映,他期中考试后,时常发愣,沉思不语,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不大听从父母的管教。

④与被试个别谈话发现,他的思想认识过于成人化,且心态低沉、世俗,好似看透人生;自信心弱,认为自己已无法专心学习,自卑感较重;人际关系一般,也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他的主观意识太强,很少反省自己的错误。

[资料收集与整理]通过谈话、访问、调阅资料、心理测验等,笔者得到以下情况。

(1)生活背景

①家庭成员如下:

②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富裕。

③父母的教育态度:缪××的父母过去对被试过于纵容,目前被试已逐渐长大,要求自主。现在父母对被试要求高,入高中前曾对被试严厉批评过。

④兴趣特长:喜欢上网吧、踢足球、画画,计算机输入速度较快。

⑤生活简史:就读初二前,全家居住在农村,祖、父、孙三代同堂。后随全家搬迁至镇内居住。缪××在家属独子,受家人宠爱。上初中后,经常违反纪律,成绩很差,初三时被分在差班学习。

(2)社交生活

①喜欢单独来往,常与初中一些老同学来往(这些学生已辍学)。

②心中想与老师接近,但在公共场合喜欢辩驳老师,有时甚至顶撞老师,致使一些老师内心里不想真正接近他。

(3)各项测试结果

①智力测验: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测验,智商分为110。

②学业成绩:(第一学期期中考成绩百分制,难度适中)

语文35分、数学20分、英语33分、美术75分、思想政治40分、历史38分、地理25分、信息技术30分。

③个性测验:被试主观性强,属不反省型,性格中性,心理闭锁性强,不愿别人看到他的缺点,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④父母管教态度测验。

父亲:严格型为主兼期待型;母亲:期待型为主兼不安型。

[个案分析]

1.幼年生活(www.xing528.com)

被试是家中独子,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对其宠爱,尤其是祖父和祖母过于溺爱,父母也过分迁就,造成他养成了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的习惯,形成了任性的性格,主观性强。

2.家庭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他的要求在提高,但他的学习成绩差,且不大听从管教,这成了家里的头疼事情。父母时常提起要他好好学习,被试压力大,他认为自己不是不学,而是学不起,这是被试常在家发愣、不言语的原因之一。

3.学校生活

①长期以来,学校为了各种考试而进行教育指导偏向,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尤其是毕业班)。该生功课差,自认为是表现不好的学生,学校生活中没有他的地位,无“快乐”可言。又由于他的学习习惯差,意志力薄弱,由此采取逃避学习的方式,索性破罐子破摔,形成混混日子的态度,到网吧中寻求乐趣。

②被试曾经是“差班生”的学生,遭过冷眼、责骂等不公的待遇,因此笼罩着极强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对老师不信任甚至产生敌意,并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差,在班级中无地位,在老师心目中无份量,只有以特殊的行为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关心,如当众辩驳老师或顶撞老师,染发、戴耳环、穿奇装异服等。

③被试心中也梦想一鸣惊人,但面临学习困难,却不能被亲人甚至自己的同学(尤其是优秀生)所理解。被试结交的同性朋友不过是一些玩乐朋友,很难找到能倾吐心声的对象,内心矛盾,自然地就希望寻求能理解自己境况的异性同学。由于同专业学习小组的一位女同学,与被试平时接触较多,自认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并简单模仿成人恋爱行为。

[个案指导措施]

1.对该生

阅读被试的基本资料和各测试的结果以了解其基本情况;与其建立师生互助关系,常与其以个别谈话方式,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被试的情况,并发现问题,争取让被试能自行解决问题;进行家访,了解被试的家庭环境,多与家长沟通交换意见,从而帮助被试与家人沟通感情;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交换辅导意见,提高对被试辅导的效果。

下面附上《师生互助活动手册》的内容。

●指导师基本情况登记表。

●结对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

●指导师指导策略表(见表2)。

表2 指导师指导策略

●指导师家访记录表(见表3)。

表3 指导师家访记录

●师生谈话记录表(见表4)。

表4 师生谈话记录

●互助情况反馈报告表(见表5)。

表5 互助情况反馈报告

①疏导该生,让他以感谢的心情,懂得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子女不易。理解父母对孩子进行管束和他们对子女的期望。父母不是为自己的脸面要子女学习,而是希望孩子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②疏导该生,使他认识到自从跨入高中学校,不再是以前那种纯粹为了升学而教的初三学习。老师都以一颗热忱的心在帮助他,期待他的进步。学校教育方向是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帮助学生开辟多种道路,发展学生个性达到成才,使学生能正视自我,明确学习目标,勇于奋起。

③让该生看到自己的智力是不差的,只要不断努力,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建议用一些名人事迹、格言、名句等激励他,同时采用兴趣迁移法,引导他学习。例如与他一起谈谈网络知识、计算机操作、上网获取哪些知识,逐步从网吧兴起引到文化科学习上。

④帮助他具体分析早恋原因,教育他正确认识早恋对学习和进步的危害。男女同学应正确交往,引导他们回到集体和同学中来。把被试座位调到与他交往甚密的女生的前面,增加他们在公共场合的交往活动,减少私下里交往。

⑤建议该生遇到困难和心里烦恼时,主动找班主任老师谈谈,以获得心理指导。

⑥教给该生一些常规的方法,克服不能专心读书的困难及一些不良习惯。坚持认真记录《自我教育手册》,记录心智发展历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对该生家庭

①向其父母介绍该生的能力、智力、学习、个性及社会活动方面的特点,向他们指出该生已是青年人,独立性强,建议父母应更信任他,多鼓励他独立学习、生活。

②向该生的父母说明我校教育学生的方向、方式及培养目标[1]。建议父母要关心该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包括思想、为人方面的进步表现),而不要过分看重一两次的文化科成绩。

③建议父母遇到孩子犯错时,或成绩暂时落后时,尽量不去挑孩子的伤疤处,如说孩子不中用、中考落榜、高中要自费就读等话,以免增加子女的心理压力,产生自卑感。父母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求进步。

④建议父母引导孩子大方地与异性交往,树立正确的交友方式。

3.对班主任

①班主任与该生接触或研究工作时,尽量采用比较随和的态度。班主任应多与其接触交流,尽快使班主任成为该生心目中可以信赖的长者,该生能将心里的烦恼与苦闷向班主任倾诉并请教解决方法。

②随时关心该生的情绪、学习成绩、服饰、态度、课外活动的变化。注意了解其周记、作文、自我教育手册等的思想反映,及时或定期给予开导。采用代币法建立被试个人档案,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矫正他的行为。下面提供了两种基本表格:“学生功劳簿”(见表6)“犯错心理分析卡”(见表7)。这两种表格成平行式排列,便于比较。当被试有了成绩时,由班长按表6的内容填写;当被试犯了错误时,班主任找他谈话,帮助分析错因,事后填写表7。两种表格都由班主任签字认可,然后存入被试个人档案。这种形式能让被试从成绩与错误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矫正错误行为。

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考试成绩,提倡勤奋学习,强调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靠对成绩不良的学生形成精神压力的方法来提高全班的学习成绩。

4.追踪辅导

由于班主任的积极工作,主要是通过谈心活动,指导学习、为人,以及家庭的全力配合,在家感觉温馨,与父母交流无压抑感;对老师的不信任感基本排除;与女生的交往也正常化,再没有那种单独亲密来往;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也有了回升;基本上不再进入社会的网吧。第二学期期中考成绩平均分能达50分,高三成绩有很大的突破,现已被某高校录取。

表6 学生功劳簿

表7 犯错心理分析卡

5.调查分析与思考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一方面从总体上形成一种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态度;另一方面探求科学方法帮助暂时落后于同龄人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教育教学规定的、总体的基本要求。本实验采取的是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实验以3年为一个周期,即从1998年3月至2001年3月,以当时的初一⑥班为实验班重点跟踪调查,初一其他班为对照班。学生按我校招生范围随机抽样编班,教师按学校正常人事安排,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都参与实验。

[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

1.实验前后两种班级后进生人数比较(见表8)

表8表明:①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后进生的人数上有较大差异,实验班的后进生人数相对多于对照班的。

表8 实验前后两班后进生人数对照

②实验后,实验班的后进生比例下降快,说明实验有效地转化了后进生,预防了后进生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素质。

③对照班实验前后,有的班级后进生人数不但没减少,反而比例有所上升。这说明传统的常规教育方法,不会自然地转化后进生。

2.实验后对原后进生发展影响的调查结果(见表9和表10)

表9 实验对原后进生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表10 对原后进生跟踪调查记录(抽样)

(续)

表9和表10表明,该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后进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较好的人格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该做法对后进生的转化是有效的。

[我的思考与建议]

1.关于对后进生的认识

我们认为“后进生”应该是指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相对落后的模糊界定,而不应是该类学生的标签。教育者应该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前提下,树立“无差生”教育理念,因材施教。

2.关于学校教育机构设置

学生的本职是努力学习,掌握好本领(包括科学文化、品德行为)。教学应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德育的渗透,显然教学与德育是不可分割的。而现在许多学校分设教务处、政教处,这样对学生教育分析时往往出现教务处只讲文化课教学成绩,政教处只看德育内容,无形中割裂了教学与德育,我们建议教务处与政教处应多加联系,甚至像以前一样合二为一成教导处,同时各校应建立起系统的心理辅导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

3.关于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自创始以来,其优点是不言而喻,但随着社会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统一模式向多种人才模式转型,这也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课题,要求教育者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个性,加大个别指导力度。而目前大多学校的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给教育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建议班级学生以30人左右为宜,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4.关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全面的发展,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并形成合力。笔者建议通过家长学校及社区学校等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有序列、分层次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家庭心理辅导或指导,使家长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应怎样教育好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