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库传奇》:揭秘中国古代图书分类

《四库传奇》:揭秘中国古代图书分类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向《别录》是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共20卷。总共整理出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并为先秦古籍的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刘歆在其父刘向编纂《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四库传奇》:揭秘中国古代图书分类

西汉时期,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搜集图书活动,国家藏书日益增多,汉成帝在求书的同时,先后命著名学者刘向、刘歆父子,主持国家藏书整理工作,对三代至秦汉所有遗留下来的图书进行校勘、分类、编目等,开创了政府整理图书的先河,对以后历代书籍的整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向《别录》

刘向(约前77—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朝宗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开始因父荫担任辇郎,后升任谏大夫。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多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氏、史氏,被两度下狱,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成帝即位后被重新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受命主持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图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简明的内容提要),记述这部书的书目篇名、作者生平思想、内容含义、著书原委、学术价值、校雠过程、学术源流。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

刘向

《别录》是中国第一部有书名、有解题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书,共20卷。著录图书603家,计13219卷,分为6大部类、38种,每类之前有类序,每部之后有部序,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刘向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歆《七略》

刘歆(约前50—23年),字子骏,刘向之子。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

刘歆以能通经学、善属文被汉成帝召见,任黄门郎。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内秘府藏书),协助校理图书。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复任中垒校尉,统领校书工作,在校理群书的工作中,刘歆创造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为了对书籍的篇章文字等进行校正和勘定,首先兼备众本,广搜异本;然后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再后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最后勘定书名,誊清新本。总共整理出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并为先秦古籍的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歆在其父刘向编纂《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成了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略:是领域的意思。《七略》计7卷,《辑略》为全书的叙录,其余6卷将著录的图书分为6个大类,38种,603家,13219卷。

《别录》

(一)六艺略:主要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学习经书的基础读物。武帝独尊儒术,因而六艺略列于六略之首,儒家也列于诸子略之首。

(二)诸子略:包括古代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著作。

(三)诗赋略:赋是汉代特别发达的文体,也为武帝所爱好,武帝时又专门设立乐府以采歌谣,所以诗赋单列一略,并仅次于诸子略。

(四)兵书略:收军事著作。在战争频繁的年代,军事学对于扩充势力、巩固政权很有作用,春秋战国以来此类书也较多,所以列于数术、方技二略之前。

(五)数术略:主要是天文历法、占卜星相方面的书。

(六)方技略:主要是医药方面的著作。但是由于古人对于科学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也掺杂一些封建迷信的书籍。

《七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等,为中国第一部官修图书分类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不仅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班固汉书·艺文志》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七略》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建武三十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明帝永平元年(58年),班固任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从私撰《汉书》到受诏修史,是一个重大转折,对于《汉书》的完成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从此,班固不仅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有皇家图书可资利用,而且有了明帝的这一旨意,使他著史的合法性得到确认。到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了《汉书》的撰著,前后历时二十五年,《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新体例,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12代帝王,230年间的事迹,包括《春秋》考纪、表、志、传共100篇。

《汉书·艺文志》考证了各学术派别的源流,著录了西汉时期国家所收藏的各类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极高的价值。它继承了《七略》六分法的分类体系,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后世修史,必设“艺文”“经籍”类,对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班固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规范和影响着后世对小说的认知和写作,两千年来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功能价值。

班固

班固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图书分为:

(一)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指导作用;

(二)诸子略,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如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

(三)诗赋略,著录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类文学作品;

(四)兵书略,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五)数术略,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这里既有天文历法数学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有荒诞不经的迷信,如占卜吉凶、相宅看风水之类;(www.xing528.com)

(六)方技略,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

以上六略,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图书。《汉书·艺文志》用分类、大小序、小注的形式,保存了《七略》的分类、辑略、叙录的大概面貌,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可以看到先秦到西汉琳琅满目、灿烂辉煌的学术文化的成就与发展。

郑默《中经》

郑默(213—280年),三国荥阳开封人,字思元,郑袤长子,目录学家。历任魏秘书郎、尚书考功郎、司徒左长史,专典伐蜀之事,封关内侯。晋时任中庶子、东郡太守、散骑常侍、廷尉、太常、大鸿胪、大司农、光禄勋。晋武帝太康元年去世,时年68岁。

郑默任魏秘书郎时,在崇文馆主管魏国三阁图书秘籍,他“考核旧文,删省浮秽”,于青龙三年(235年),撰成国家藏书目录《魏中经簿》14卷,又称《中经簿》,记载了魏国藏书情况。该目一变汉刘向、刘歆《七略》的六分法体系,分群书为甲、乙、丙、丁四类。中书令虞松见而叹道:“而今而后,朱紫别矣。”该目对后世影响甚大。

荀勖《中经新簿》

荀勖(?—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西晋开国功臣,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

荀勖当初在魏国做官,为大将军曹爽的下级属官。后升任中书通事郎,曹爽被诛,改任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又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多次进言献策、参与谋划,很受司马昭的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但坚决推辞不肯接受,降封济北郡侯。后拜中书监、加侍中。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曾与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时,与中书令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用了大约6年时间,对10万余卷图书进行整理复校,以黄绢抄写,青白丝绸包裹,仿魏秘书郎郑默所编的宫廷藏书目录《中经》编成《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太康十年(289年)去世,追赠司徒。

《中经新簿》是一部综合性的国家藏书目录,分甲、乙、丙、丁4部,共16卷,著录图书1885部,20935卷。《中经新簿》所分4部是对目录分类体制的变革。

甲部:六艺、小学(相当于《七略》的六艺略,收录经部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相当于《七略》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收录子部书);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将《七略》中春秋类目以外的史书,收录于此);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相当于《七略》的诗赋略,收录集部书)。其中汲冢书指荀勖等所整理的咸宁五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古墓中发现的古文简牍文献。此外,又集佛经目录,附于四部之后。

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李充,字弘度,江夏(今湖北安陆)人,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书法家、目录学家。其父李矩,曾任汝阴太守、司州刺史;其母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卫恒的堂妹。

晋成帝时丞相王导召李充为属官,后转任记室参军。永和初年,征北将军褚哀推荐参军,出任剡县令,晋穆帝时升大著作郎,奉命整理典籍。后迁中书侍郎,去世于任上。

李充任大著作郎时,掌管国史编撰,深感传世典籍混乱,遂以西晋荀勖的分类为基础,对古代典籍“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编纂《晋元帝四部书目》,将荀勖创立的“甲(经部)、乙(子部)、丙(史部)、丁(集部)”顺序调整为“甲(经部)、乙(史部)、丙(子部)、丁(集部)”,自此之后,无论史志、官籍或私藏书目率皆依循不改。李充是中国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创始人,目录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目录学史和分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魏征《隋书·经籍志》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钜鹿郡(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被后世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曾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我的过失的,只有魏征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魏征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贞观三年(629年),魏征被任命为秘书监,主管国家藏书工作,开始参与朝政,上奏唐太宗说“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

《隋书·经籍志》四卷,以《汉书·艺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遗书14466余部,89666余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核对,按经、史、子、集4部40类著录,著录存书3127部,36708卷,佚书1064部,12759卷。在著录方法上,每类下录书名、卷数、作者、时代、官衔、内容提要、真伪、存亡或残缺。

经部10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著录经学文献共627部,5371卷,通计亡书,合为950部,7290卷。

史部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14类: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儒家类共著录儒家文献62部,530卷,通计亡书,合为67部,609卷。

集部3类:楚辞、别集、总集。

魏征

道经4类:经戒、饵服、房中、符录。

佛经11类: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

在《隋书经籍志·总序》中,对古代藏书的兴亡更替做了历史的总结,丰富了藏书史研究的内容,四部分类正式命名为“经、史、子、集”,最终确立了经史子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是研究古代书目史的重要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