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法学部门法研究综述(2007-2011)成果

中国经济法学部门法研究综述(2007-2011)成果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央行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而发展延伸的相关职能应进行相应全面细致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关于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责仍然会成为研究的重点,现有的研究已经对其必要性作出了肯定并给出了一定的实施方案。[7]雷裕春:《中央银行法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经济法学部门法研究综述(2007-2011)成果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中央银行在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又处于领导与核心的地位。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说到:“中央银行是信用制度的枢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自由化的加剧,金融领域的一体化和自由化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逆的历史过程。金融一体化、自由化放宽了限制竞争的规则,在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破坏了既有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继续结合时代的背景与特点,研究如何快速推动中央银行立法,推进相关立法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实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反映当前中央银行法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而在此过程中,我国中央银行法研究应力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中央银行法律体系的构建、完善并非朝夕之功,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中央银行法律体系放置于我国总体法律框架内,采取全局式观念进行探索,将对我国中央银行法体系的框架建设有所裨益。中央银行法体系结构性缺陷影响着整个中央银行法体系的作用效果,因此,学者们应在梳理中央银行法立法体系生成机制的前提下,加深对中央银行体系结构虚空与效力约束不足问题的研究,细致研究中央银行法体系内各个子系统间彼此作用影响关系,完善我国中央银行法体系。

2.要对中央银行法进行全面研究,首先应对于中央银行法中重点内容进行系统性梳理,关注中央银行法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对央行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而发展延伸的相关职能应进行相应全面细致研究。深化对央行资本金的理解,明晰对央行资本金的界定,全面分析央行资本金构成各部分所面临的不同风险种类,这样才能提出合理规避相应风险措施,为央行立法全面性提供更具可行性与合理性的政策建议。

3.应及时准确地对央行政策变迁进行对比性研究,细化研究制度变迁的环境影响因素及作用方式,再采取宏观概括方式研究制度变迁的总体趋势,为日后立法提供完善背景研究基础。法律规范虽然不可避免地会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发展,但采取科学研究方法,有意识的注重对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观察,从微观处发觉危机并进行事前防范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法律滞后性的。学者们应见微知著,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度,合理论证风险传导机制并进行风险危害后果全面分析,以获得立法者足够重视。

4.学者们应加强对目前尚未达成一致问题的交流探讨,对一些基本性概念予以明晰,形成权威统一意见。对立法机关提出明确金融体系发展目标的意见建议,并针对央行政策实施目标的效果提出具体化衡量标准,以便明晰立法实施成效。

5.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2010年10月,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我国正式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写入“十二五”规划。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提出宏观审慎管理是中央银行的职责,各国都把强化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作为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明确赋予中央银行集中和处理日常系统性风险管理的责任,使其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和监管整个金融体系的等方面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未来的研究中,关于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责仍然会成为研究的重点,现有的研究已经对其必要性作出了肯定并给出了一定的实施方案。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将或从立法的角度或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

【注释】

[1]祝诗淇,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

[2]陈雁,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研究生。

[3]李哲,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4]陈小云:《逐步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央行法制体系》,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18期。

[5]刘丽巍:《当代中央银行体制:世界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范方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7]雷裕春:《中央银行法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8]曾建中:《论中央银行在金融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基于货币循环的分析视角》,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

[9]杨松、闫海、魏晓东、王勇、姜庆丹、宋怡林、刘倩:《银行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朱崇实主编,刘志云副主编:《金融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1]黄明欣主编:《金融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吴弘、陈岱松、贾希凌编著:《金融法》,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3]王卫国主编:《银行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4]王广谦主编:《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5]赵何敏、黄明皓:《中央银行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刘肖原、李中山:《中央银行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孔祥毅:《中央银行通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18]周建松:《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的思考》,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12期。

[19]周胜强、李向前、范芮彤:《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核心作用》,载《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2期。

[20]李妍:《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载《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

[21]尹继志:《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限》,载《财经科学》2011年第1期。

[22]王伟、李海平:《中央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角色研究》,载《上海金融》2012年第3期。

[23]常健:《金融危机状态下中国人民银行的核心角色——以最后贷款人制度为中心的展开》,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4]周永胜:《关于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若干思考》,载《武汉金融》2011年第6期。

[25]王旭祥:《中央银行应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载《南方金融》2012年第9期。

[26]吴桂华:《“天量”信贷政策的效应及其调整》,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7]袁明男:《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载《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6期。

[28]李雅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根源分析—兼论我国央行对抗通胀的困境》,载《财经科学》2011年第7期。

[29]张建伟、李妍:《通胀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目标:一个法律金融学的分析视角》,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

[30]周孟亮、李海艳、贺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研究》,载《浙江金融》2008年第11期。

[31]靳平:《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政策看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载《武汉金融》2008年第1期。

[32]闫海:《中国人民银行透明度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3期。

[33]范方志:《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4]骆志芳:《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操作及效应分析》,载《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6期。

[35]张文、龙超:《准备金付息制度改革与信贷政策引导》,载《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

[36]张晓慧:《走向间接调控的中国货币政策》,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23期。

[37]何平:《我国的央行票据发行与公开市场操作》,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2期。

[38]孙宇晖、张小燕:《货币政策效果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载《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162期。

[39]徐洪才:《高度关注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失衡问题》,载《中国金融》2010年第6期。

[40]李翀:《我国外汇储备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1]李敏:《我国央行海外资产运作的风险与策略》,载《特区经济》2009年第2期。

[42]张军红、何伦志:《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3]胡光志、周昌发:《金融调控权若干问题探讨》,载《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2期。

[44]毛德君:《实施均衡外汇管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

[45]舒海棠:《对新形势下我国央行职能转变的探讨》,载《江苏商论》2009年第04期。

[46]侯怀霞:《论央行宏观调控功能的法律保障机制》,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47]曹军新:《央行与银监会之间信贷政策的分工与协作:规则理论的视角》,载《上海金融》2009年第2期。

[48]胡红菊:《我国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载《南方金融》2008年第7期。

[49]史青青、朱微亮:《关注信贷不平衡增长的金融风险》,载《中国金融》2009年第14期。

[50]黄琳:《浅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武汉金融》2009年第4期。

[51]周建松:《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的思考》,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12期。

[52]周胜强、李向前、范芮彤:《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核心作用》,载《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2期。

[53]李妍:《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载《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

[54]尹继志:《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限》,载《财经科学》2011年第1期。

[55]王伟、李海平:《中央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角色研究》,载《上海金融》2012年第3期。

[56]常健:《金融危机状态下中国人民银行的核心角色——以最后贷款人制度为中心的展开》,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7]尹继志:《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限》,载《财经科学》2011年第1期。

[58]周永胜:《关于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若干思考》,载《武汉金融》2011年第6期。

[59]王旭祥:《中央银行应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载《南方金融》2012年第9期。

[60]王旭祥:《中央银行应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载《南方金融》2012年第9期。

[61]周胜强、李向前、范芮彤:《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核心作用》,载《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2期。

[62]李妍:《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载《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

[63]周永胜:《关于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若干思考》,载《武汉金融》2011年第6期。

[64]常健:《“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思考》,载《河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65]周永胜:《关于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若干思考》,载《武汉金融》2011年第6期。

[66]王伟、李海平:《中央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角色研究》,载《上海金融》2012年第3期。

[67]李妍:《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载《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

[68]周胜强、李向前、范芮彤:《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核心作用》,载《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2期。

[69]《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金融大事记》,载《中国金融》2011年第13期。

[70]吴桂华:《“天量”信贷政策的效应及其调整》,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1]袁明男:《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载《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6期。

[72]李雅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根源分析—兼论我国央行对抗通胀的困境》,载《财经科学》2011年第7期。

[73]张建伟、李妍:《通胀预期管理与货币政策目标:一个法律金融学的分析视角》,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

[74]周孟亮、李海艳、贺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研究》,载《浙江金融》2008年第11期。

[75]靳平:《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政策看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载《武汉金融》2008年第1期。

[76]闫海:《中国人民银行透明度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3期。

[77]范方志:《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8]骆志芳:《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操作及效应分析》,载《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6期。

[79]张莉:《谈我国央行利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制约》,载《商业时代》2009年第35期。

[80]张文、龙超:《准备金付息制度改革与信贷政策引导》,载《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

[81]张晓慧:《走向间接调控的中国货币政策》,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23期。

[82]何平:《我国的央行票据发行与公开市场操作》,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2期。(www.xing528.com)

[83]孙宇晖、张小燕:《货币政策效果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载《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162期。

[84]张莉:《谈我国央行利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制约》,载《商业时代》2009年第35期。

[85]徐洪才:《高度关注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失衡问题》,载《中国金融》2010年第6期。

[86]李翀:《我国外汇储备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87]张军红、何伦志:《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88]李敏:《我国央行海外资产运作的风险与策略》,载《特区经济》2009年第2期。

[89]张军红、何伦志:《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90]张晓慧:《走向间接调控的中国货币政策》,载《中国金融》2008年第23期。

[91]闫海:《中国人民银行透明度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3期。

[92]胡光志、周昌发:《金融调控权若干问题探讨》,载《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2期。

[93]骆志芳:《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操作及效应分析》,载《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6期。

[94]张文、龙超:《准备金付息制度改革与信贷政策引导》,载《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1期。

[95]何平:《我国的央行票据发行与公开市场操作》,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2期。

[96]孙宇晖、张小燕:《货币政策效果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载《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162期。

[97]张莉:《谈我国央行利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制约》,载《商业时代》2009年第35期。

[98]毛德君:《实施均衡外汇管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

[99]周建松:《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的思考》,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12期。

[100]舒海棠:《对新形势下我国央行职能转变的探讨》,载《江苏商论》2009年第04期。

[101]侯怀霞:《论央行宏观调控功能的法律保障机制》,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102]胡光志、周昌发:《金融调控权若干问题探讨》,载《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2期。

[103]常健:《“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思考》,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04]常健:《论金融稳定的含义、法律特征与法律限度》,载《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05]曹军新:《央行与银监会之间信贷政策的分工与协作:规则理论的视角》,载《上海金融》2009年第2期。

[106]胡红菊:《我国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载《南方金融》2008年第7期。

[107]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提高信贷政策执行力:国际经验及启示》,载《武汉金融》2009年第9期。

[108]史青青、朱微亮:《关注信贷不平衡增长的金融风险》,载《中国金融》2009年第14期。

[109]胡红菊:《我国信贷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载《南方金融》2008年第7期。

[110]曹军新:《央行与银监会之间信贷政策的分工与协作:规则理论的视角》,载《上海金融》2009年第2期。

[111]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提高信贷政策执行力:国际经验及启示》,载《武汉金融》2009年第9期。

[112]黄琳:《浅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武汉金融》2009年第4期。

[113]王愫怡、李高元、张乃丹:《新〈条例〉掀开我国外汇管理新一页——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载《甘肃金融》2008年第10期。

[114]黄琳:《浅议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武汉金融》2009年第4期。

[115]竞婧:《加强监管、关注流量—新外汇管理条例注重控制热钱》,载《国际商务财会》2008年第9期。

[116]边绪宝:《新外汇管理条例有助于防范和打击热钱》,载《金融博览》2008年第9期。

[117]肖凤娟:《1978年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资本管制政策》,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18]张建平:《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动因与基础》,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119]交通银行课题组:《人民币国际结算的重大意义与现实挑战》,载《新金融》2009年第2期。

[120]黄云:《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现状及对策探讨》,载《投资研究》2011年第2期。

[121]刘艳:《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外汇管理政策研究》,载《南方金融》2010年第2期。

[122]黄云:《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现状及对策探讨》,载《投资研究》2011年第2期。

[123]刘艳:《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外汇管理政策研究》,载《南方金融》2010年第2期。

[124]贡勉:《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载《金融与经济》2011年第2期。

[125]王卫国主编:《银行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126]刘犁子、杜治平、赵富明:《浅析我国中央银行在信用体系中的作用》,载《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10期。

[127]李坤:《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探讨》,载《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8期。

[128]文洪武:《基于现行法律框架的中国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研究》,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129]贺聪、洪昊、王紫薇、葛声、陈一稀、项燕飚:《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反思与构建设想》,载《浙江金融》2012年第4期。

[130]文洪武:《基于现行法律框架的中国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研究》,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131]刘晓纯、王颖:《论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载《现代财金(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132]于永宁:《“一行三会”监管协调机制的有效性问题》,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33]贺聪、洪昊、王紫薇、葛声、陈一稀、项燕飚:《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反思与构建设想》,载《浙江金融》2012年第4期。

[134]郭春松:《基于分业监管格局下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思考》,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35]怀成立:《关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探讨》,载《商业时代》2008年第36期。

[136]于永宁:《“一行三会”监管协调机制的有效性问题》,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37]张金艳:《论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载《浙江金融》2009年第12期。

[138]安起雷:《浅谈构建我国金融稳定及监管协调机制若干问题》,载《浙江金融》2011年第12期。

[139]文洪武:《基于现行法律框架的中国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研究》,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140]周永胜:《关于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若干思考》,载《武汉金融》2011年第6期。

[141]安起雷:《浅谈构建我国金融稳定及监管协调机制若干问题》,载《浙江金融》2011年第12期。

[142]李坤:《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探讨》,载《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8期。

[143]尹继志:《试析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144]肖曼君、谭燕:《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经验与启示》,载《经济导刊》2007年第12期。

[145]张敏:《转轨经济中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载《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6期。

[146]贺卉:《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载《上海金融》2009年第6期。

[147]赵平:《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国中央银行的角色转变》,载《理论月刊》2011年第1期。

[148]赵平:《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国中央银行的角色转变》,载《理论月刊》2011年第1期。

[149]贺卉:《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研究》,载《上海金融》2009年第6期。

[150]肖曼君、谭燕:《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经验与启示》,载《经济导刊》2007年第12期。

[151]高鹏:《我国央行独立性问题探讨》,载《商业时代》2010年第16期。

[152]尹继志:《试析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153]肖曼君、谭燕:《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经验与启示》,载《经济导刊》2007年第12期。

[154]尹继志:《试析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155]肖曼君、谭燕:《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经验与启示》,载《经济导刊》2007年第12期。

[156]范方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273页。

[157]范方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158]赵平:《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我国中央银行的角色转变》,载《理论月刊》2011年第1期。

[159]张敏:《转轨经济中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载《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6期。

[160]刘蕾:《试论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权》,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61]胡光志、周昌发:《金融调控权若干问题探讨》,载《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2期。

[162]刘蕾:《试论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权》,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63]胡光志、周昌发:《金融调控权若干问题探讨》,载《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2期。

[164]胡光志、周昌发:《金融调控权若干问题探讨》,载《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2期。

[165]冯果、武俊桥:《超越局部与个体的经济法行为——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行为为视角而展开》,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166]李西臣:《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载《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

[167]李西臣:《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的经济法分析》,载《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

[168]冯果、武俊桥:《超越局部与个体的经济法行为——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行为为视角而展开》,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169]李传轩、沙文韬:《论金融宏观调控的法治化》,载《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0期。

[170]许安平:《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立法的法理学反思》,李昌麒,岳彩申主编:《经济法论坛》第8卷,群众出版社2011年版,第215~2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