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经济有效地读书,避免无用功?

如何经济有效地读书,避免无用功?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钟凡现在科学繁重,所以读书要讲求最经济的方法。在从前科举时代,所读的都是中国旧书,但现在学校中各科常识都要研究,读专门书的时间很少,所以读书的观念要改变。书籍是各种智识的宝库,读书为着要解决问题,否则可不必读。中国人无论什么事都喜欢综合,譬如外国人写信,在信封上总是先写明街名,然后写到县名、省名,以至国名。

如何经济有效地读书,避免无用功?

°陈钟凡

现在科学繁重,所以读书要讲求最经济的方法。在从前科举时代,所读的都是中国旧书,但现在学校中各科常识都要研究,读专门书的时间很少,所以读书的观念要改变。在古代,一切书籍多为一般智识者或贵族所垄断,没有现在那样流通,现在是用书时代。书籍是各种智识的宝库,读书为着要解决问题,否则可不必读。我们要用最经济的方法去读最有用的书。

现在各种书籍汗牛充栋,浩繁已极,动植矿物可以分门别类,书也是如此。旧时代采用七分法或四分法。所谓七分法实在只是六分法,例如六艺,后来渐渐觉得这分法太繁。四分法就是把中国旧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种,但经应该归到文学一类,史是文学书,所以中国旧书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史学、哲学思想和文学。现在杜威十分法图书馆多经采用,但中国书却不能用那样精密的分法,因为中国书智识很杂,例如《墨子》一部书里要讲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许多问题,此外也谈到工程学和军事学,那末,按照杜威的十分法,你究竟把这部书归入哪一类好呢?这是十分法最大的毛病。总之,在中国旧籍中,只有史学、哲学思想和文学这三类特别发达。我们不能把《淮南子》这部书当作化学,和制豆腐的人不懂得化学原理,不能把制豆腐这件事算是科学一样。我们只能把中国书分成三类。

讲到史学,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很多。所谓一部《二十四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我们可以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处读起。中国的史书大都是帝王家谱,一点用处都没有,可以说没有一种能合于现代史学方法的。史可以分为两种,就是通史和专史。通史或依地方分类,或依时期分类,或依智识分类,或依宗教分类。但这样的通史,中国一部都没有,专史也没有。先说到通史,从前蔡孑民先生主国史编纂处事时曾编过通史,并叫我编教育史。于是我天天从《二十四史》等旧籍中去找材料,遇有和教育有关的,便叫书记抄下去,但这个方法还是不行,后来国史编纂处也就裁撤。那末,究竟用什么方法呢?我们只有用自己方法去钩玄。在史籍中有一部分的神话,是靠不住的,不完全的。此外像《纪事本末》这一种书,其内容不相连续,也不算是中国通史,只能算是中国通史的原料或是未成熟的稿本。说到专史,宋代倒有几部学术史,其中有一部叫做《宋儒学案》,要算最完备,明代也有《明儒学案》,到了清代虽有《清儒学案》,但已经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了。这种专史的材料,我们可以到类书中去找,从《通志》《文献通考》《九通》《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以及其他经史子集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专门材料。譬如我们把《汉书·礼乐志》《通志》《通考》《乐考》等等关于音乐史的材料凑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音乐的起源,乐谱的内容等,再推而至于雕刻、图画之类,也有很多的史实。再说宗教史,中国人可以说是还没有,日本人倒有关于中国佛教史的一类书。

此外关于中国各种重要问题,例如民族问题,像汉之匈奴、唐之突厥,中国哪几次被他们侵略,后来怎样恢复原地等民族消长的情形,在《史记》的《匈奴传》,《通志》的《四夷传》等篇中,都有详明的记述。还有中国的田赋制以及其他经济制度,我们也可以从类书中去找材料。中国的土地原是公田,在古代有所谓均田井田制,后来渐渐发生买卖土地等情事。于是大部分的土地便被贵族和土豪占据了去。土地革命的事实中国很多,譬如汉朝王莽就是主张土地革命的一个人。现在所谓平均地权,中国向来已有一部分施行过,我们可以从《三通杂货志》里面找出许多的材料。

中国书很难读,我们要经过一番审查的工夫。自从三皇五帝直到《史记》,那时的记载都靠不住,我们不敢相信。自从古物学发现之后,我们知道那时文化很浅,一定做不出那样的书,就是后来的传书也都靠不住,五经也要加以审查,只有算书——例如《周书》——还靠得住,其他都是假的。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读古史,我们要懂得地质学人类学、人种学、算学等科学,不通各科学不能研究古史,要先有普通智识,然后可以进而研究专门学问。(www.xing528.com)

其次要讲到哲学,这是思想的问题。春秋有三大家。第一是道家,就是老子庄子,他们著书很少。对于这些书有许多人用佛教的眼光去读,这是不对的,我们最好用客观的眼光,用自己的经验去解释,以求其本来的面目,至于一切注释训诂,都是由后人牵强附会的。第二是儒家,以孔孟为代表。孔子的哲学思想详于《论语》一书,但《孝经》一书却是七十二子以后的人所著的。第三是墨子,包含名家和法家。墨子著有名家的书,法家也有专书,例如《韩非子》。以后到了秦时,产生了一位批评家淮南子,创造了一种批评哲学。汉朝崇尚儒术,但有价值的书很少,董仲舒不过把古人所说的话重说一遍罢了。但那时的名家和法家却很有价值,对于当时的社会情形也批评得很是确当。那时有一种怀疑学派思想,对于儒家,要质问,要讽刺,言论激烈,那就是王充的《论衡》。到了魏晋,一般士大夫喜欢清谈,列子便是魏时的人。那时的人耽于逸乐,富于颓废思想,不想立功立名,只求长生不死,这种思想一部分固然合于医学,但不能认为是一种科学。这还是儒家时代。唐时佛教时代,代表当时的思想的是佛教,而不是儒家的韩愈。那时的心理学派思想,无论大乘小乘都很有价值,此外,还有相宗。后来乘与相宗混在一起,儒道墨三家思想互相综合。中国人无论什么事都喜欢综合,譬如外国人写信,在信封上总是先写明街名,然后写到县名、省名,以至国名。中国人却刚刚倒过来,先写国名、省名,然后写县名、街名,思想由大而小,笼统综合,毫无条理,毫无系统。到了宋元明,儒道墨三家思想也合在一起,形成了理学派的思想,其最著名的有朱熹程颢程颐的文学,和陆九渊的哲学。最后到了清朝各种学派渐渐踏上了科学之路,当时有所谓考证派。那时唯理主义和唯情主义两派各趋极端。唯理主义主张打倒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而唯情主义的思想家则以为只有有权势的人有理,理为杀人的工具,不合于天下人的欲望,这种思想很有价值。当时社会思想也很发达,有黄梨洲之提倡民族主义,有顾亭林之提倡民生主义,例如山西人的票庄也是顾氏所提倡的。此外,如攻击君主,提倡民权者也有之。

最后讲到文学。研究文学用不着科学方法,科学要求真,而文学则否。文学是感情的产物,愈不近情愈好。文学的目的在表现人生。有环境的关系,它是含有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一民族有一民族的文学,一阶级有一阶级的文学。大概野蛮人感情激烈,平民行为粗豪,对于一切不满意的事,常是信口大骂,出口成章。贵族则把文学当作一种娱乐品,凡事主张含蓄,不主张乐到极点,所谓文人的态度要雍容大雅,要温雅敦厚。这是文学的阶级性,但各有各的特长,我们都不能说哪一种的文学不好。

关于文学书,应读的很多很多,极不容易选择,现在只能提出几个代表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是歌谣时代,有许多是神话,是靠不住的,假托的。《诗经》是中国最大的文学宝库,所描写的多是社会实际生活。至于屈原宋玉的作品,则是属于理想派的,超实际生活的。汉是乐府时代,这是贵族文学,毫无价值,例如祭宗庙的歌,以及铺张扬厉的词赋,都是贵族文学,可不必读。自东汉隋唐,平民作品很多,平民思想也很发达,那时代表作家有曹家父子,就是曹操曹植曹丕。王粲的作品和陶渊明描写山水的诗也很著名。骈文没有什么价值,但王勃的《滕王阁赋》却很好,不过古典太多,读时要查类书,所以不读没有关系。于是进而至于律诗时代,律诗可与音乐合唱。共分两派。第一是李白、杜甫的颓废派,有很多的纪事诗,平民色彩很是浓厚,专描写劳工的痛苦,鸣社会的不平。第二是柳宗元等的山水派。到了南唐,浪漫派的词很盛行,北宋则有苏东坡的豪放派的词。这是词的时代。明末是曲的时代。在元朝就有许多散曲,到了明末,就盛行一时,其最著名的有《昭君和番》,王实甫的浪漫派作品《西厢记》等,所描写的不外乎社会家庭问题和女子痛苦之类。除散曲外,还有许多南曲传奇,其重要的作品有《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等,其内容也是有关于家庭问题的。历史剧的出品很多,例如清代的《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有很沉痛的描写。词和曲两者的性质刚刚相反:词含意很深,带有弦外余音,曲则尽量发挥,痛快淋漓;词极雅而曲极粗,甚至粗俗得令人看不懂。清代的文学多半学杜甫、陶渊明,带模仿性质,作曲的人很少。说到小说方面,元朝有《水浒》《金瓶梅》,明朝有《三国志》,清朝有《红楼梦》《儒林外史》。《红楼梦》是描写大家庭的情形,《儒林外史》是描写文人的丑态,是富于讽刺性的社会文学。

现在文学到了新的阶段,文学并没有时间性和地方性的关系,因为人的冲动和感情彼此都是一样。譬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和《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名著,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是很喜欢读,就是文学的阶级性也并非是固定的,一个阶级也可以了解别个阶级的文学而感受趣味。不过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的,就是我们不要模仿前代,我们只可以读古人的名著,来培养自己的感情。

总之,中国的书籍可以分为三大类。至于读书方法的问题,是要先研究科学、数学,以为读书的工具或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