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学习品质: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儿童学习品质: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参与是指父母对儿童发展的参与,对儿童使用正向教养策略的积极教养行为。父母的正向强化显著预测3~6岁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也有研究发现,母亲教养行为中的参与和体罚之间是正相关的,说明母亲参与和花在儿童身上的时间更多也可能增加消极的管教。

儿童学习品质: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父母参与是支持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Fantuzzo,McWayne&Perry,2004;黄爽,霍力岩,2014)。父母给予适宜的支持越多,儿童的兴趣、坚持性会越高(Martin,Ryan&Brooks-Gunn,2010)。父母投入的时间越多,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学业成绩越好(李燕芳,吕莹,2013)。社会资本理论提出,父母参与为儿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家庭资本,父母与学校、社区以及其他学生父母之间的沟通互动形成了支持性的社群,进而实现对学生的鼓励与监督,支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Coleman,1966)。

父母应该如何参与儿童的学习?父母们可能会有很多的疑惑和不解,但需要知道保持平衡非常重要。儿童学习品质的积极发展需要成人的支持和鼓励,但有时候成人需要避免包办代替,从而使儿童能有机会独立地完成各种活动。例如,对于许多成人来说,穿上衣服很简单,因此,当儿童在自己穿衣服时,很多成人会不自觉地给儿童一些帮助,或者直接帮儿童穿好衣服。在一些游戏活动中,孩子可能对搭积木活动非常感兴趣,能专注地搭,而一些成人有时可能会不经意地打断孩子,如:“宝贝,要不要喝点水,吃个香蕉啊?”又或者说:“来,你看我是这样搭的,我来教你……。”这些是成人提供的一种支架,这些可能替代了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父母需要知道支持儿童有效学习的方式,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儿童保持活动参与性,避免成人的包办代替,使儿童有机会体验成功。同时,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如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技能,从直接的指令、示范或者是支架式指导(Rogoff,2003)。

如果幼儿园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已经帮助父母了解什么是儿童的学习品质,以及为什么培养学习品质非常重要,父母可能会追问一些更为具体深入的问题。例如,父母参与儿童活动的方式有哪些?如何参与?

一、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消极管教行为

虽然先前许多研究认为父母的教养行为会对儿童的发展水平产生深刻影响(Galindo&Sheldon,2012),但是这一因素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布克(Buek,2019)研究发现,性别(男性)和贫困与较低的学习品质增长轨迹有关,父母在学校和在家中的参与都预示着儿童较高的学习品质增长轨迹。但是,施默斯(Schmerse,2020)发现父母教养因素与儿童学习品质无关,其原因可能是该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儿童的学业成绩(读写和数学能力),因此研究者对父母教养的测量方式和内容与儿童读写能力和数学能力紧密相关,却并不适用于测量针对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相关的教养行为。因此,如果能够确定父母哪些类型的教养行为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发展,将能更清晰地探讨儿童学习品质与父母强化行为之间动态的互惠性影响。

已有研究指出了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消极管教对儿童学习经验的影响,并可能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Holden,2010;Esposito,Servera&Garcia-Banda et al.,2016)。积极参与是指父母对儿童发展的参与,对儿童使用正向教养策略的积极教养行为。一部分研究正面支持了父母参与和正向强化对学习品质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父母在家参与儿童教育能显著预测儿童的学习动机、注意力、坚持性(Fantuzzo,McWayne&Perry et al.,2004)。父母的正向强化显著预测3~6岁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冯丽娜,吴政达,2018)。父母参与程度越高,教师对儿童学习品质的评分越高,儿童入学准备表现也更好(Fantuzzo et al.,2004)。但是,另一部分研究却未发现父母参与能显著预测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Dewar,2012;冯丽娜等,2018)。研究认为,在影响儿童的学习时间方面,简单、轻松的父母参与方式(如要求孩子“快去学习”)一般没有什么效果,有时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与此相反,父母“在一旁陪伴孩子学习”或者“帮助孩子制订并严守学习时间”这样的参与方式通常效果比较好(Nakamuro,Matsuoka&Inui,2013)。也有研究发现,母亲教养行为中的参与和体罚之间是正相关的,说明母亲参与和花在儿童身上的时间更多也可能增加消极的管教(Essau,Sasagawa&Frick,2006)。综合已有研究来看,应具体深入分析父母不同类型的教养行为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父母和儿童互动的质和量都应该受到重视。

儿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发展的交互性质(Sameroff,2009)。对于儿童来说,父母是儿童的重要教养者,父母和儿童积极的互动模式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产生正面的影响。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也提出,家庭情境中父母和孩子的最佳配对关系(如父母和孩子互动的程度、互相正面的感觉等因素)将增强儿童的发展(Bronfenbrenner,1979)。当父母和孩子的互动一直处于积极互动模式时,他们会不断地改善互动的方式并增加互动的机会,从而产生更为和谐的亲子沟通。在这种积极互动模式中,孩子一般会表现出更有自我控制力,更少产生挫折感,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行为,学习成绩较好,智力也通常较高。由于学习品质是儿童学习的基础,因此按照此理论,父母参与作为家庭的重要因素,应对学习品质也有影响。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进一步关注家庭情境中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消极管教对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影响路径,从而可以更明确地探讨对儿童学习品质有利的教养行为。

父母和儿童之间的消极互动会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父母和孩子的对抗性将削弱家庭微系统的影响。消极管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一致,对儿童使用身体惩罚的消极教养行为。消极管教与幼儿的自我调节、注意力、执行功能以及课堂适应行为较差相关(Choe,Olson&Sameroff,2013;Pederson&Fite,2014)。消极管教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风险因素,例如,父母会打孩子屁股或吼他们。父母的惩罚和拒绝等消极管教是影响儿童入学适应的主要因素(Stormshak,Bierman&Mcmahon et al.,2000)。对于24个月的儿童来说,低质量教养(负面的教养)将严重影响儿童无法自我调节学习相关行为(Morgan,Farkas&Hillemeier et al.,2009)。

二、父母的积极参与、消极管教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

新近研究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的积极参与具有显著正相关(r=0.308,p<0.01),而与父母的消极管教具有显著负相关(r=-0.094,p<0.01),这与家庭投资和家庭压力观点一致。家庭投资模型认为,父母受教育水平和收入高对儿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会更多地参与幼儿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反应性和支持性教养,有能力通过各种指导和投入来促进儿童的成功发展(Conger,2007)。家庭压力模型指出,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相比,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与子女互动时较少以儿童为中心,父母更有可能采取不一致管教、严厉、体罚等消极管教行为(Conger,2002)。

积极参与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β=0.164,p<0.001)。积极参与行为愈高的父母会更多考虑儿童喜好,参与儿童活动,与儿童即时地沟通,正向回应或对周围环境进行具体紧密的反馈。这种反馈有助于儿童控制挫折感,增加兴趣、动机和努力,促进学习和高层次思考(McClelland,Morrison&Holmes,2000)。研究指出,父母使用温暖参与、鼓励肯定等积极教养行为向儿童传达明确的情感接受或赞美信息,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自主性,进而支持其学习品质的发展(Hamre&Pianta,2007)。(www.xing528.com)

消极管教会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发挥负向风险作用(β=-0.266,p<0.001)。研究表明,父母使用限制性、消极情感和粗暴行为特点的教养可能会扼杀儿童的探索性行为,阻碍儿童发展积极学习品质所需要的主动性和自我效能感(Larzelere,Morris&Harrist,2013)。对于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儿童来说,父母更有可能频繁地打儿童屁股,这也可能反映在教师评价的不良学习品质中。父母教养行为的差异与某些社会文化特点相关,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童年早期是纪律训练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父母教养职责是将子女培养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Pearson&Rao,2003)。尽管有些父母接触过国际上的育儿理论和方法,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自然影响着父母的教养行为,父母倾向在行为管理上严厉要求儿童,这可能不利于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通过近端环境和中介过程间接影响儿童发展,并且高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存在不同(Bronfenbrenner&Morris,1998)。教养行为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教养行为的模型需要考虑到关键的调节效果(Morris,Cui&Steinberg,2013)。研究发现,积极参与和消极管教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学习品质间的中介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正向调节积极参与和儿童学习品质的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积极参与和儿童学习品质的正向关系越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也能显著调节积极参与的中介效应,这表明随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积极参与的中介效应会不断增大。具体来看,在考虑到儿童个体因素和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消极管教的中介影响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并未直接影响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水平。在近端环境中,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消极管教是影响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消极管教的中间联结机制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其中,成人与儿童间互动是发生在互有好感的主配对关系情境下,家庭情境中的学习与共同活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将被增强。比如,当孩子与父亲或母亲有亲近关系时,孩子将从他/她身上学得较多。相反,成人与儿童间相互对抗的主配对关系会破坏共同的活动,也会阻碍儿童的学习。父母教养对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主要效应在于互动性质和数量。父母的积极参与对于儿童学习品质发展尤为重要,同时,儿童对父母的积极参与行为可能会做出更正向的反应。

与低社会经济地位相比,父母的积极参与对儿童学习品质的作用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更强。积极参与这一中介变量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效应显著增强,表明随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积极参与的中介效应不断增大,儿童学习品质发展存在马太效应。研究发现,来自更有利家庭环境的儿童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中受益更多(Anders et al.,2012;Schmerse et al.,2018)。研究指出,阶级经验影响了父母对教育收益和风险的看法,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教养策略与风格(蓝佩嘉,2019)。劳工阶级的教育投资主要朝向智育为主的“单食”教养,而中产阶级家庭则强调“杂食”教养(Shih,2011)。多数劳工阶级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许多劳工阶级母亲甚至比中产阶级家庭更强调孩童的学业成绩(Griffith&Smith 2007)。但是,中产阶级父母不只重视考试或证书等显性能力,更重视培养自信、学习品质等隐性能力,他们通过教育机会与资源的消费来为儿童发展铺路,如才艺班、搬到好学区。这与家庭投资观点一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重视子女教育并且能够对其发展进行更多投资与支持,更有可能创设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从而进一步促进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而低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由于经济资源有限,偏好必要、实用的东西,家庭也缺乏文化资源,不太可能参与和鼓励,对子女教育大多任其发展,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利因素加大了儿童发展的差异(Bradley&Corwyn,2002)。

在解释儿童学习品质的个体差异时,应谨慎考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不同性质教养行为差异的影响。尽管经济条件、文化资本和父母的积极参与为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父母教养子女不只是提供更多资金和资源,父母与儿童互动的性质和方向是促进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儿童生活情境中,父母与儿童间最佳的配对关系可以提升儿童学习的能力和动机(Amato&Fowler,2002)。父母与儿童间最佳的配对关系是鼓励互相信任、积极取向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敏锐响应,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发展潜力将会获得提高。对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重要的是制定社会政策与防治措施来减少家庭的压力,并发展新的支持系统,以为这些家庭提供更具建设性和满意的家庭环境。

三、支持父母积极参与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

尽管有些父母希望了解促进儿童具有高动机、全投入、浓兴趣的秘诀,但令人遗憾的是,可能没有这样的教养秘诀。尽管父母希望知道一些促进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的具体信息和诀窍,但更为重要的是营造家庭支持的氛围。教师可以支持父母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促进儿童学习的动力和坚持性。若父母能够尊重儿童、善于倾听和提供支持,则能够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互动和体验。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开展亲子互动的基础。亲子关系是个体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一般包括亲密与冲突两个因素(张晓,陈会昌,张桂芳,2008)。如果教师能够提醒父母,与儿童建立温暖、安全、激励的亲子关系是他们可以给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父母可能会感激教师。研究表明,亲密和支持性的亲子关系和儿童的问题行为较少具有显著性相关(O'Connor&McCartney,2006),然而消极和冲突性的亲子关系中,儿童的破坏性行为表现更多(Buyse,Verschueren&Doumen,2011;DeMulder,Denham,Schmidt et al.,2000;Pianta,1997)。研究发现,父母采用民主接纳的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动机和学习策略。但是,父母采用体罚和专制的教养与儿童的动机、学习策略、坚持性呈现显著负向相关(Klebanov&Brooks,2008)。如果家庭强调对儿童学业成绩进行外部奖惩,他们的孩子可能会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Gottfried,Fleming&Gottfried,1994)。

研究发现,家长使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例如,父母给儿童提供选择的机会,不会强迫儿童表现出良好行为等,他们的孩子则具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Grolnick&Ryan,1989)。相关研究也进一步指出,民主型教养方式通常表现为积极参与的教养行为,其关键是父母与儿童之间形成正向合作性的关系(董书阳,梁熙,张莹等,2017)。父母与儿童之间相互响应对方的需要,能够建立正向的互动方式,促进形成互惠性的关系,互惠性关系的本质是双向、平等(Grusec&Davidov,2010)。随着亲子之间双向互动和平等关系的建立,父母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来培养其学习品质。

父母可以依据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运用年龄适宜性的方法,肯定儿童的表现,支持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关系、能力和自主性是个体的基本需求(Deci&Ryan,2010)。父母在教养儿童的过程中,从满足儿童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建立依恋关系开始,逐渐转变为通过鼓励、肯定支持儿童自主性发展,父母和儿童建立起互惠性关系。父母扮演保护者、合作者的角色,儿童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平等、合作的行为。父母应对儿童的需求给予敏感及时的回应,使用恰当的正向强化技巧,比如及时对儿童的想法做出回应,并给予适当鼓励,用适宜的管教方法来建立规则等(Sroufe,Egelan&Carlson et al.,2005)。如果父母能够发现、重视儿童自主性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的观点,鼓励儿童发起的活动,并为儿童提供与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选择,则能够激发儿童的内部动机,支持儿童在活动中体验自主感。

父母基于儿童的兴趣、喜好、经验和学习方法进行教养,儿童更有可能采取灵活的学习策略,更有动机去学习。父母需要明白应多关注儿童的学习目标以及儿童努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关注儿童获得成功的行为结果。父母可以多思考,如何运用语言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儿童,也可以结合情境进行谈话,例如,“我看到你努力地剪出各种漂亮的窗花来准备外婆的生日礼物,你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