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体育学科中的法治教育路径与实施策略

中小学体育学科中的法治教育路径与实施策略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奋剂、球场暴力都是涉及法律的事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渗透。体育品德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之一。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教育、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

中小学体育学科中的法治教育路径与实施策略

我们通常说的体育课,是“体育与健康”的简称,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四个方面。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开设体育课,本身就是学校尊法守法的表现。

(一)法治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规定

体育课程标准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内容,既有隐性法治教育内容,又有显性法治教育内容。

1.法治教育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隐性规定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6 年级学习目标规定:“了解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系。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如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有无胀包或破损;不购买无证摊贩的食品;不采摘、不食用不认识的野果、野菜和蘑菇;了解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等。”其中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7—9 年级学习目标规定:“简要分析体育比赛中的现象与问题。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简要分析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与问题。如简要分析奥运会、兴奋剂、球场暴力等事件与问题。”兴奋剂、球场暴力都是涉及法律的事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渗透。

2.法治教育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显性规定

1—2 年级部分提及“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初步了解安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避险的知识和方法。如在规定的场地内活动,合理、正确使用体育器材;过十字路口时不闯红灯,走斑马线;乘汽车时系安全带,头、手不伸出窗外。熟悉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如发生紧急情况时,会拨打求助电话等”。3—4 年级部分学习目标中规定:“遵守运动规则并初步自我规范体育行为。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体育道德,并注意规范自己的体育行为。如在体育活动中做到文明用语、讲礼貌、遵守规则等。”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关注学生健康与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重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等体育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获得全面发展。体育品德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之一。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互相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这些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www.xing528.com)

可见,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规则教育应贯穿于体育课教学始终

运动需要讲究科学,但更要讲究规则,缺少规则的规范,体育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法治,即法律的统治和治理,指法律规则至上,每个人都应该服从规则。可以说,体育与法律在规范行为上具有相似性。在某一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法律和体育都在不同领域有其明确的规定。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规则始终贯穿其中。因此,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应该而且能够自始至终渗透规则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运用、实践教师和学生所了解的法律常识和体育规范,让学生感受体育中的规则和生活中的规则,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使法治教育目标通过学生的运动认知和运动体验显性化。

任何体育活动都离不开规则。例如,篮球规则就规定在防守过程中不允许用推人、阻挡等违规手段为自己和队友创造有利条件,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再如,在参与任何运动之前,都要做热身活动,这也是规则。离开这一规则,队员就容易受伤乃至有生命危险。规则对体育中的伤害事故有抑制作用。比如,在掷实心球、跨栏跑、耐久跑、支撑跳跃、跳高等体育活动中,如果遵守热身规则、比赛规则,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会降低。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对于学生自我保护,对于减少或避免体育伤害事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生通过规则教育,可以养成自觉守规则、守法的意识,共同促进规则的践行。比如,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裁判员都会在规则的框架下行动—学生知道比赛的规则,知道自己的行为界限,因而合法行使权利;裁判员公正裁判,营造公平竞争、公正裁判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

(三)在体育课教学及管理中渗透法治教育

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室内、室外相结合,以室外活动为主。教师可以抓住体育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法治教育。比如,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相关规定向学生解释为何开设体育课。《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训练和体育竞赛,并根据自身条件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体育运动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教育、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生能够明白学校的日常管理规定都是在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的规定;学生上体育课,坚持体育锻炼,也是在遵守法律。此外,结合大型比赛上运动员服用兴奋剂被查等问题,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好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强化体育教师的法治意识,规范体育教师的授课行为,让他们在法律上明确体罚与变相体罚、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划分,正确处理和预防伤害事故,对于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维护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都很有必要。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在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更要时时做到遵规守纪、模范守法,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由此达到进行法治教育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