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物学科的法治教育路径与策略

中小学生物学科的法治教育路径与策略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与法治教育相关,生物学的学习可以为学生理解相关法律内容提供科学理论支撑,法治教育的渗透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养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法治的人文精神。以义务教育人教版 《生物学》 教材为例。(三)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1.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法治教

中小学生物学科的法治教育路径与策略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涉及的内容不但系统复杂,而且包罗万象。放眼全球,生物科学已越来越密切地关乎人类健康幸福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工业、农业、医药、国防、环保等各个领域。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五大问题都与生物学直接相关,生物学科为法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

(一)生物课程标准对法治教育的规定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具体内容中,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提出了“收集和交流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规”的活动建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课程目标指出,学生要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时,能充分利用生物学知识主动宣传引导,愿意承担抵制毒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社会责任,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遗传与进化”之“学业要求”规定:运用遗传与变异的观点,解释常规遗传学技术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稳态与调节”的“学业要求”规定:评估多种生活方案,认同并采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及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生物与环境”模块规定: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如下几点要求: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选修课程“海洋生物学模块”要求通过介绍我国领海及大陆架环境及生物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洋观念和海洋国土意识,增强环保理念和爱国信念。“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问题模块”特别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国家的政策法规

从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中,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学与法治教育的内在关系。生物学与法治教育相关,生物学的学习可以为学生理解相关法律内容提供科学理论支撑,法治教育的渗透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养成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强法治的人文精神

(二)生物教材中的法律内容

生物学科中的法治教育不是纯渗透性的“隐性”法治教育,有些法律规定和法治教育的内容已经成为教材的内容,这就给教师在生物学科中进行法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义务教育人教版 《生物学》 教材为例。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了解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讲道:“例如,如果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我国于1985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并且建立了有关的自然保护区。”《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写道:“目前我国植被保护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所幸的是,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于1984 年和1985 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力求使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保护好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这项条例已自2003 年1 月20 日起执行。”《科学·技术·社会 森林可以减缓气候变化》中提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 次缔约方大会将植树造林、加强抚育、减少毁林、控制森林退化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

七年级下册《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认为:“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于2009 年6 月1 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教材中还提及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以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的规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提道:“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这句话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生,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身体等措施,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孩子”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家建立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的规定。

八年级上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及:“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我国还是最先加入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2010 年,我国颁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上述法律和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中则提及:“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例如,堂兄妹(或堂姊弟)、表兄妹(或表姊弟)等,就不能结婚。你能说出其中的科学道理吗?”这就从生物学的视角为我国《婚姻法》立法的科学性找到了根据。教材中《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一节的内容则直接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三)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

1.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进行法治教育渗透和延伸(www.xing528.com)

除了上面明示的法治教育内容外,教材中还有更多的相关教学内容有待教师挖掘和进行法治教育渗透。

比如,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与计划免疫》等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密切相关。《传染病及其预防》介绍了传染病有什么特点,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什么条件,我国又是如何防治这一来势汹汹的传染病的,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预防传染病等,教师可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了传染病的种类,且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又如,教材中介绍了毒品的危害,提出让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禁毒展览”。教师可以拓宽视野,介绍与禁毒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刑法》《国务院关于强制戒毒的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等。通过参观禁毒展览,通过翔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了解毒品对人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危害,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我国禁毒,严惩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和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等犯罪活动,严禁吸食、注射毒品,是为了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树立起自觉抵制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

再如,在“生物多样性”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为什么要保持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同时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法律内容。这样的任务设置不仅可使学生们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掌握草原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后草原可能出现沙漠化的生物知识,还可使其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内容中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的内容。

在教材中《测定发酵食品中的特定成分》一节内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ATP 和酶”一课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的“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等或者对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等有表示的,应当准确、清楚、明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教材中《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节可渗透《艾滋病防治条例》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5]

2.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渗透法治教育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注意实验废弃物的妥善处理。”如在做生物实验时,所产生的有毒气体要由特定装置吸收,不能随便向大气排放;实验后的废液要分析其成分,经过处理并确定无危害后,才能倒掉。

为了保证实验室里实验的安全性和效果,学校为实验教学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如《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教师职责》《实验室仪器损坏赔偿制度》等。任课教师应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按规则规定的时间递交实验通知单。在实验时,要明确分组,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的评价和考查。这些程序性的规定与要求,有利于学生养成规则意识。

3.在生物学中渗透生命权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的一项重要任务。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是生物课教学目标之一。高中生物课将生命观念作为生物学的学科素养,而且课程标准规定要“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观”,“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因此,生物学科教学中有必要结合生命权,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权教育。

生命权是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权利。任何人都平等地享有生命权。任何自然人均享有维护自己的生命、支配自己的生命利益、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生命权是法律保护的最高利益,是最高人权。因为生命权是所有其他权利的来源,如果生命权得不到有效保障,人类的其他权利都不再有意义。

近年来,校园欺凌、青少年命案时有发生。同时,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用自杀、自残等方式摧残自己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青少年对生命现象和本质认识不足。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以生物知识为载体介绍生命现象,必修1 中《细胞的生命历程》介绍了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过程;必修2 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提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必修3 的第1、2 章讲述了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选修3《胚胎工程》专题中详细介绍了体内受精、体外受精、早期胚胎的培养和发育,这些章节都可以联系到我们对生命的思考。[16]生物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全过程,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生命形成过程的不易及其一维性。因此,学生能够明白珍爱生命的道理: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权,不侵犯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这便是将生物学科素养与法治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

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来开展学习活动,如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认识到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或他人的健康,以及吸毒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危害。教师可结合教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对烟瘾毒瘾、网瘾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做了“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的规定。在生物课中渗透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远离烟草、毒品,理性上网,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的生活,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的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