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法治教育路径与策略,打造校园法治文化

中小学法治教育路径与策略,打造校园法治文化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大多数学校不能像大兴区孙村中学那样有丰富的法治教育硬件设施,但至少可以采用在校园内设普法橱窗、进行法治知识广播等方式营造法治校园文化。学校还可通过开展法律专家讲座、法律读书活动、法律知识竞答、法律文化展览、法治电影展播和庭审观摩等活动来进一步丰富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建设。

中小学法治教育路径与策略,打造校园法治文化

校园法治文化蕴含着法治的基因,承载着法治的价值,是在特定的治校理念及规范制度确立和运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形态和师生生活方式,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校园法治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精神)层面,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精神层面是一个逐步递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在文化发展由表及里的历程中,“物质文化因为处于文化系统的表层,因而最为活跃,最易交流;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系统的中层,是最权威的因素,因而稳定性大,不易交流;精神文化因为深藏于文化系统的核心,规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因而最为保守,较难交流和改变”[3]

(一)校园法治文化的物质层面

环境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品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英国现代人事管理之父罗伯特·欧文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一生中每一时刻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天生品质使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4]马克思辩证地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青少年法治教育要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注重校园法治环境建设。

在物质环境方面,中小学校要为法治教育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配备合适的教师,提供开展法治教育的场地、资金、设备等,保障法治教育的资金投入。法治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大兴区孙村中学是大兴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法治教育硬件设施—法治长廊、综合性陈列展厅、公共安全教育展厅、禁毒教育展厅、网络安全教育展厅,还有一个设备齐全的模拟法庭教室。

虽然大多数学校不能像大兴区孙村中学那样有丰富的法治教育硬件设施,但至少可以采用在校园内设普法橱窗、进行法治知识广播等方式营造法治校园文化。在校园场景布置中,应留出有关法治教育的一角,提供法治图书、画册,开辟法治教育的隐性课堂,便于学生学习、了解法律内容,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实现法治教育的常态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造模拟法庭教室,作为开展法律辩论、模拟庭审等法治教育活动的固定场所;要不断创新法治宣传载体、丰富法治宣传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利用校园网、学校公众号等创建校园法治教育平台,学生、教师都可以参与其中,在平台上发布法律知识、探讨热点法律问题、进行校园法律咨询服务等,形成法治教育的隐性课堂,引发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法治问题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通过法治文化氛围的熏陶来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还可通过开展法律专家讲座、法律读书活动、法律知识竞答、法律文化展览、法治电影展播和庭审观摩等活动来进一步丰富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建设。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职工学校就曾开设法治课,帮助学校后勤员工等加强法律修养,通过提高全体成员法律素养,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校园法治文化的制度层面

1.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坚持程序正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依法治校

中小学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和完善校内各种规章制度,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

学校章程是为保证学校的自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根据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一定程序,以文本形式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事项做出全面规定的规范性文件。章程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和办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必然要求。学校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起草、制定并施行章程。章程内容应当涵盖学校办学和治理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利。

以学校章程为中心建立起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为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还必须制定严格的执行程序,让程序正义贯穿依法治校的全过程,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对制度的破坏;要健全校园民主监督机制,让“权利制约权力”,使“权力”得到有效监督,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2.杜绝以班规校纪之名行侵犯学生权利之实

学校的规章制度应当与国家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学校办学的发展程度相适应,保证规章制度的适时性和有效性,更要保证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要把法治文化融入校规校纪制定、实施、遵守、监督的各个环节。校规校纪不仅仅是刚性的规则条款,更是承载了广大师生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的风尚和文化。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师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在言传之后更要充分发挥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言之谆谆,课后更要给学生做遵守法律的榜样,如要做到不侵犯他人隐私、遵守交通法规、不体罚学生等。如果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知行不能合一,那么如何能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公民?(www.xing528.com)

笔者在某中学看到一份班规:①语文背诵、默写,每天早上7:05 必过;②英语单词听写,每天上午11:00 之前必过;③上课不能低头、趴桌子。解决策略:不合格的通知家长,过来看着背;家长有事过不来的,打车回家。下面是学生的签名及所按手印。这份班规中存在若干法律问题,比如,学生的休息权如何保障呢?诚然,教师也非常辛苦,要比学生更早到校。还有,要求家长看着学生背,这样学校是否履行了教育的义务?家长过不来,则打车把学生送回家,那么学校的教育义务何在?家校配合难道是这样配合的?这份班规如果是学生自己制定的,那么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由于这份班规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可能看不见,视而不见就是对这份班规的默认,班规中存在这么多法律问题,教师却并未对此提出建议,可见教师的法治意识也亟待提高。人是环境的产物,这种班规熏染出来的学生,很难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学校的班规、校规随时都可以反映出法治是否真正地存在于在校园文化中。切忌以班规校纪之名行侵犯学生权利之实。这样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反而有不良的“示范”效应。

3.校园法治文化制度之落地生根

中小学法治教育应是具体的,学校应将法治精神融入学校管理之中,要注重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中小学法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学校应实行民主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中应当有学生的参与,而且必须是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在行动中实现对校园与社会生活的贯通。

班级事务、校园事务与学生息息相关,是教学中可利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也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种过渡性活动。在班级事务、校园事务中,教师应当融入法治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学校的决策应当广泛征询教师、学生的意见并及时公开信息,接受师生的监督。制定校规、评选先进及进行各种选拔时,必须让每位教师、学生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认真听取少数人的意见。在班级层面,要制定班规;学生要能够参与决定班委的竞选规则、竞选程序、评选先进的流程,参与春游、秋游时间、地点的决策等,从中感受民主的氛围、程序的价值;在具体生活小事中,要让学生感受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学会用法治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观念层面

1.把法治教育与对个体的尊重和理性的启迪结合在一起

要重视校园中平等环境的建设,将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树立为中小学生的价值追求,植根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尊重个体,平等对待教师与学生。学校管理者要平等对待教师,使教师的地位得到保障,教师的劳动受到尊重;尊重学生,将他们作为平等主体看待。学校的一切工作、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应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要让学生的权利得到保障,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受到保护。对违反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或犯有错误的学生,应耐心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不轻易处分;不以停课、劝退等形式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

2.将诚信意识植入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中

诚信不仅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原则,更是法律义务。西方国家已将诚信纳入法律体系两千多年,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诚信也已经逐步成为法律义务。但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把诚信仅仅看作道德问题,而没有从法律的视角看待诚信。因而目前学校教育中虽不乏针对中小学生的道德诚信教育,却严重缺乏法律方面的诚信教育,这导致中小学生在观念上不把诚信当作法律义务来对待,容易做出不诚信行为,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法治要求。要加强法律方面的中小学诚信教育,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要建立一整套依法治校的诚信规则,强制规范诚信行为,促使中小学生形成诚信意识,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

3.强化精神引领,将法治观念的种子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当中,将法治精神融入中小学生的价值追求

只有让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治才能成为师生自觉的选择与共同的行为方式。要结合升旗、成人礼、“十四周岁法治成人礼”等仪式,从学校的核心价值与理念中挖掘法律价值。要在教师的榜样示范中、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凸显“法治”的核心价值,将法治精神融入校训、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当中,促进法治教育的开展,通过丰富的课程体验和校园生活体验,实现从法治课程到法治文化,再到法治精神的全校渗透,使师生逐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习惯,最终使之内化为坚定的法治信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