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尔岐:《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张尔岐:《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〇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济阳人。《清史稿·儒林二》:张尔岐,字稷若,济阳人。父行素,官石首县丞,罹兵难,尔岐欲身殉,以母老止。[1]张尔岐《蒿庵集》卷三《蒿庵处士自叙墓志》:蒿庵处士张尔岐者,字稷若,济阳人。山东济阳张尔岐,盖其暗然者矣。(下略)罗有高《尊闻居士集》卷五《张尔岐传》:张尔岐,字稷若,济南济阳人,明诸生也。

张尔岐:《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

《清儒学案》卷十六《蒿庵学案》:蒿庵隐居绩学,为清初山左第一醇儒。学究天人,而无理障。至其精罕《礼经》,墨守高密,最为亭林所推服。后来继起,循其绪而扩之,先导之功,不可泯也。〇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济阳人。明诸生。……平生交游,亭林之外,惟长山刘友生、安乐李象先、关中李中孚、王山史四人而已。晚年,萧然物外,不与世接。康熙十六年卒,年六十六,自为墓铭。先生学守程、朱,穷究性命天人之奥。治古文辞,尝作《天道论》、《中庸论》、《笃终论》。又作《学辨》五篇,曰《辨志》,曰《辨术》,曰《辨业》,曰《辨成》,曰《辨徵》。其《辨志》尤为时称,余不传。年三十,治《仪礼》,苦其难读。五十后,乃取经与注章分之,疏则节录其要,有疑义则以意断之。始名《仪礼郑注节释》,后改曰《仪礼郑注句读》,凡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卷。他所著有《易说略》八卷、《诗说略》五卷、《老子说略》二卷、《夏小正传注》一卷、《弟子职注》一卷、《吴氏仪礼考注订误》一卷、《济阳县志》九卷、《蒿庵集》三卷、《蒿庵闲话》二卷。《春秋传义》未成。(参李焕章撰《传》、罗有高撰《传》、《汉学师承记》、《先正事略》)

清史稿·儒林二》:张尔岐,字稷若,济阳人。明诸生。父行素,官石首县丞,罹兵难,尔岐欲身殉,以母老止。顺治七年,贡成均,亦不出。逊志好学,笃守程、朱之说,著《天道论》、《中庸论》,为时所称。又著《学辨》五篇:曰《辨志》,曰《辨术》,曰《辨业》,曰《辨成》,曰《辨徵》。又著《立命说辨》,斥袁氏《功过格》、《立命说》之非。年三十,覃思《仪礼》,以郑康成注文古质,贾公彦释义曼衍,学者不能寻其端绪,乃取经与注章分之,定其句读,疏其节,录其要,取其明注而止,有疑义则以意断之,亦附于末。成《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附以《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卷。顾炎武游山东,读而善之,曰:“炎武年过五十,乃知不学礼,无以立。若《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其人不求闻达,故无当世名,然书实可传。使朱子见之,必不仅谢监狱之称许矣。”尔岐又著《周易说略》八卷、《诗说略》五卷、《蒿庵集》三卷、《蒿庵闲话》二卷。所居败屋不修,艺蔬果养母。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妻朱,婉娩执妇道,劝尔岐勿出,取《蓼莪》诗意,题其室曰蒿庵,遂教授乡里终其身。康熙十六年,卒,年六十六。乾隆中,按察使吴江陆燿建蒿庵书院以祀之,而颜其堂曰辨志。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存目。[1]

张尔岐《蒿庵集》卷三《蒿庵处士自叙墓志》:蒿庵处士张尔岐者,字稷若,济阳人。其远祖讳大伦,徙自枣强,谱牒失次。自五世祖讳清,高祖讳旻,曾祖讳信,祖讳兰,皆力农。父讳行素,龙溪府君,好儒,生四子,次失目,其三子悉教以儒。时值异说正炽,处士独守程、朱说,虽从事科举,日与两弟讲究《大全》、《蒙引》、《存疑》,不少变者六七年。一旦府君履大变,三弟尔征亡,四弟尔崇死复苏,又值大祲,处士形神惨悴,惸惸孤立,忽狂作,欲蹈水死,自焚所业书义,又欲著道士服,弃家入山,返顾堂上老母郭孺人莫谁事者,复强自抑制,教授乡里。未几,当贡太学,以病废,不果行,遂贫贱以终其身。处士性好沉思,喜论著。所著有:《易经说略》、《诗经说略》,学者多传录之;《仪礼郑注句读》,鲜受者,遇昆山顾宁人炎武,录一本,藏山西祁县所立书堂,长山刘友生孔怀取据点一本,藏其家;《夏小正传注》一卷,《弟子职注》一卷,《老氏说略》二卷,《蒿庵集》三卷,《蒿庵闲话》二卷,《济阳县志》九卷,《吴氏仪礼考注订误》一卷,俱藏家塾。草《春秋传义》,未成,遂病。娶朱氏,继娶徐氏,妾齐氏,子三人,女一人,孙二人,孙女七人。处士生于万历壬子七月二十二日,殁于康熙丁巳十二月二十八日。处士病既困,自顾无可志其墓,口占数语,以志生平云。

钱载《萚石斋文集》卷二十四《处士张蒿庵墓表》:以处士自见者,类如江南之顾绛、山西之傅山,康熙己未以博学宏词荐,而一辞,一不至,臃肿拳曲之木,实沾雨露,以遂其山泽之生。山东济阳张尔岐,盖其暗然者矣。尔岐讳字稷若,号蒿庵,以明诸生入本朝。顺治庚寅,当贡太学,以病不行。其病既困,乃口授墓志。生于万历壬子七月二十二日,殁于康熙丁巳十二月二十八日。……先生之学,深于汉儒之经,而不沿训诂;邃于宋儒之理,而不袭语录。其《答论学书》云:“士生今日,欲倡正学于天下,不必多所著述,当以笃志力行为先。”盖暗然君子之自得者也。惜其《学辨》五篇仅存《辨志》一篇,然已足以见其学之正。(下略)

罗有高《尊闻居士集》卷五《张尔岐传》:张尔岐,字稷若,济南济阳人,明诸生也。尔岐生丁明之末造,患学者之诵说圣言,剿单辞简,弃先民故训而师悖,真儒之效不著,畸士狂生愤嫉鄙薄,决去为异端,遂此即不反圣绪,曰:微民受荼苦且日甚,未知厥底,于是作《学辨》五篇,曰《辨志》,曰《辨术》,曰《辨业》,曰《辨成》,曰《辨征》。……先是,有袁氏者采掇释家、道家言,附会儒书,造功过格,立命说,唱导后进,后进靡然风从。尔岐以为离畔经法,大恶之,遍告其乡曰:“是异端曲学,毋习也。……”早岁工科举之文……其父石首驿丞行素离兵难,尔岐创恒,甚欲身殉,又欲弃家为道士,顾母老而止,然遂焚毁诸生业,别字曰蒿庵,郁伊屏处,不通人事……一意治古文,造《仪礼郑注句读》十卷、《易说略》八卷、《诗说略》五卷、《老子说略》二卷、《夏小正注》一卷、《弟子职注》一卷、《蒿庵文集》二卷、《蒿庵闲话》二卷、《济阳县志》九卷。晚岁好《春秋》,造《春秋传义》,末成而卒。罗有高曰:余过济南,济南人为余言,张尔岐晓天文推步,能前知,异之为神人。及余从益都李生游,读《蒿庵文集》,及其行事,规规矩矩,有道醇儒也。故撮取其论学之要,著于篇。

陆耀《切问斋集》卷十《蒿庵书院碑》:齐鲁伏生、辕固而还,至东京之末,康成郑氏始为诸经笺注,号为经师。爰及北宋,乃有泰山孙明复、徂徕石守道特起为人伦师表。越六百余年,而复有济阳蒿庵张先生。先生名尔岐,字稷若,生于明季,际会兴朝,当正学昌明之日,博综载籍,笃志躬行。当是时,孙钟元讲学于苏门,李中孚标宗于盩厔,类沿明人余论,出入白沙、阳明、心斋、近溪之间。先生独守程、朱说不少变。海内君子如桐乡张考夫、太仓陆道威各以韦布力行,任斯道之重。先生缟纻[2]不通,而风期合辙,隐然有以开陆清献、张清恪之先。故昆山顾宁人亦每以康成、泰山、徂徕三先生相勉。呜呼!若先生者,其庶几人师也已。或以先生《释迦院记》作佛氏语,又有《老子说略》,皆未醇,不知《释迦记》先生为天下妄舍妄冀者指迷,《说略》亦推其治身以及天下,与外伦常遗世事者异趋。昔司马温公作《潜虚》,真西山跋《遗教经》,朱子注《参同契》,著《调息箴》[3],将尽不得为圣人之徒耶?亦观其维系乎学术人心者何如耳。恭逢今天子重道崇文,搜罗遗帙,其乡人以先生所著书上当事,进册府。海岱经生益知先生为三先生以后一人。顾三先生皆得俎豆瞽宗[4],所在讲学旧址亦多为精舍奉祀,独先生无专祠,闻其风者,引以为憾。余自辛卯出守登州,数月量移[5]济南行部,过先生里,辄低佪留之。比承乏秉臬[6],署廨东偏有前使海州黄公炳所立振英书院,岁久倾颓,芜废不治,乃谋撤旧为新,更名蒿庵书院,以祀先生,而颜其堂曰辨志,取先生所论著以立教也。会转运使长洲章公以泺口书院僻在市镇,且无定居,移其经费,合并于此,翼与诸生讲明先生之所以为人与其治经,而弗徒以功利、词章靡费岁月,庶几彬彬乎与省会旧有之泺源书院比盛。议既定,请于大中丞杨公,以为可行,乃倡同僚捐俸,属历城令陈君珏成庀材鸠工,始事于丙申九月,越十一月报竣,诹良辰,具牲醴,虔奉先生主,升于座,释奠礼成,绅士者孺咸相嗟叹,请予一言文诸石。予惟前使黄公以问刑之官不忘典学,深有合于弼教之旨,今又得转运章公道义翕合,襄举废坠,且奉其乡先生为邦人士之导,皆不可以无述。来学之士景仰先生之遗风,勿摭其细而舍其大,经师人师胥于是在,于以溯三先生之学之行,岂有让哉!

徐鼒《小腆纪传》卷五十三、阮元《儒林传稿》卷三、钱林《文献征存录》卷二、唐鉴《学案小识》卷三《翼道学案》皆有传,存目。

徐志定《周易说略序》:济阳稷若张氏性至孝,文笃实,洞悉天人理数,常耻帖括剿袭之弊。当崇祯癸未间,痛父变,即弃举子业,而以羽翼经传为事任。生平著作甚富,如《仪礼句读》则勾勒明确,而节次了然;《春秋传义》则矫诬别谬,而四传会归……及读《易》,复病时讲之陋,本《本义》而为《说略》,因象析义,销融偏滞。非不言事,而言事之理;非不言理,而言理之象。(下略)[7]

张尔岐《周易说略自序》:天下之理,一而已矣,而致用则万。圣人欲举一以示人,而一无容示也,万又不可胜穷,于是乎卦以象之,爻以效之,统于六十四,析为三百八十四,而天下之人皆在其中,天下之物皆在其中,天下之人物之成败盈亏以至一动一息无不在其中,而天下之能事毕矣。(下略)康熙六年九月朔,济阳张尔岐序。[8]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二《仪礼郑注句读序》:《记》曰:“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者,本于人心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是以孔子之圣,犹问礼于老聃,而其与弟子答问之言,虽节目之微,无不备悉。语其子伯鱼曰:“不学礼,无以立。”《乡党》一篇,皆动容周旋中礼之效。然则周公之所以为治、孔子之所以为教,舍礼其何以焉?刘康公有言:“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仪威仪之则,以定命也。”三代之礼,其存于后世而无疵者,独有《仪礼》一经。汉郑康成为之注,魏、晋以下至唐、宋通经之士,无不讲求于此。自熙宁中,王安石变乱旧制,始罢《仪礼》,不立学官,而此经遂废。此新法之为经害者一也。南渡以后,二陆起于金溪,其说以德性为宗。学者便其简易,群然趋之,而于制度文为一切鄙为末事。赖有朱子正言力辨,欲修“三礼”之书,而卒不能胜夫空虚妙悟之学。此新说之为经害者二也。沿至于今,有坐皋比,称讲师,门徒数百,自拟濂、洛,而终身未读此经一遍者。若天下之书皆出于国子监所颁,以为定本,而此经误文最多,或至脱一简一句,非唐石本之尚存于关中,则后儒无以得之矣。济阳张尔岐稷若,笃志好学,不应科名,录《仪礼》郑氏注,而采贾氏、陈氏、吴氏之说,略以己意断之,名曰《仪礼郑注句读》。又参定监本脱误凡二百余字,并考石经之误五十余字,作《正误》二篇,附于其后,藏诸家塾。时方多故,无能板行之者。后之君子因句读以辨其文,因文以识其义,因其义以通制作之原,则夫子所谓以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者,可以追三代之英,而辛有[9]之叹不发于伊川矣。如稷若者,其不为后世太平之先倡乎?若乃据石经,刊监本,复立之学官,以习士子,而姑劝之以禄利,使毋失其传,此又有天下者之责也。

张尔岐《蒿庵集》卷二《仪礼郑注句读序》:在昔周公制礼,用致太平,据当时施于朝廷乡国者,勒为典籍,与天下共守之。其大体为《周官》,其详节备文则为《仪礼》。周德既衰,列国异政,典籍散亡,独鲁号秉礼,遗文尚在。孔子以大圣生乎其地,得其书而学焉,与门弟子修其仪,定其文,无所失坠。子思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亦自谓曰:“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并谓此也。秦氏任刑废礼,此书遂熄。汉初,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武帝时,有李氏得《周官》五篇,河间献王以《考工》补《冬官》,共成六篇,奏之。后复得古经五十六篇于鲁淹中,其中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同,余三十九篇无师说,后遂逸。《汉志》所载传《礼》者十三家,其所发明皆《周官》及此十七篇之旨也。十三家独小戴大显,近代列于经以取士,而二《礼》反日微。盖先儒于《周官》疑信各半,而《仪礼》则苦其难读故也。夫疑《周官》者,尚以新室、荆国为口实,《仪礼》则周公之所定,孔子之所述,当时圣君贤相、士君子之所遵行,可断然不疑者,而以难读废可乎?愚三十许时,以其周、孔手泽,慕而欲读之。读莫能通,旁无师友可以质问,偶于众中言及,或阻且笑之。闻有朱子《经传通解》,无从得其传本。坊刻《考批》、《注诂》之类,皆无所是正,且多谬误。所守者,唯郑注、贾疏而已。注文古质,而疏说又漫衍,皆不易了。读不数翻,辄罢去。至庚戍岁,愚年五十九矣,勉读阅六月,乃克卒业焉。于是取经与注章分之,定其句读,疏则节录其要,取足明注而止。或偶有一得,亦附于末,以便省览。且欲公之同志,俾世之读是书者或少省心目之力,不至如愚之屡读屡止,久而始通也。因自叹曰:方愚之初读之也,遥望光气,以为非周、孔莫能为已耳,莫测其所言者何等也。及真矻矻读之,读已,又默存而心历之,而后其俯仰揖逊之容,如可睹也;忠厚蔼恻之情,如将遇也。周文郁郁,其斯为郁郁矣;君子彬彬,其斯为彬彬矣。虽不可施之行事,时一神往焉。仿佛戴弁垂绅,从事乎其间,忘其身之乔野鄙僿,无所肖似也。使当时遇难而止,止而竟止,不几于望辟雝之威仪,而却步不前者乎?噫!愚则幸矣!愿世之读是书者,勿徒惮其难也。[10]

张尔岐《蒿庵集》卷二《周易程传节录序》:《易》学,朱子极推程《传》,具为《本义》,则不多取《传》说,以其说理虽精,或非经义,固不得强狥也。然朱子极推之意,正不专在解经,即非经义,不害其精于理。近日学《易》者主《本义》,间及《传》,亦采其合于《本义》者耳。读程仍以朱律程,而程学微矣。某晩而知慕是书,苦衰病,不易竟,乃取而节之。意所欲录则录,三百八十四爻容不备也。或曰:“此固宋和靖、上蔡、东莱诸先正所共推而固守之者也,子何人,乃敢妄有简别乎?”曰:“程《传》不易读,朱子尝言之矣。某自读其所能读,亦自录其所能录。诸先正其不许乎?若以简别为罪,初不敢以是限读传者也,况敢议及于传。”[11]

张尔岐《蒿庵集》卷三《经学社说[12]》:盖闻圣人之道,备在六经;大人之学,首先格物。格物莫切于穷经,而穷经要归于体道。前有孔、孟,后有程、朱,轨辙如新,遗篇可考。慨自科举学兴,流风斯下。虽托业于诗书,实撄情于利禄。设心之始,已异前规。及其为术弥工,去道愈远。终年不辍,其揣摩指趣,竟付之茫昧。呜呼!圣贤垂教之苦心,只为后人温饱之嚆矢。学而如此,何以经为!究之赋命有涯,得失难定,人徒见得者之足慕,而不知失者之正多,转恨术疏,狂驰不返,积习既锢,性行遂成。失者徒怀艳羡之私,得者不离身家之计,民生日瘁,风俗日浇,端在此矣。又或志义不立,荒于燕游,良时遄迈,敏质坐销,以此较彼,尤为陋劣。然当势穷理极之会,必有力挽之人。凡此含知负觉之身,谁无斯道之责?每中夜而抚心,敢抗声于吾党。各蠲旧累,力振前偷。业不计其生熟,经不限乎大小,分曹而治,计月为程,循环绎,浸灌优游,务取益于身心,不旁参以功利,冀知行之交资,庶华实之并茂。某幼而受经,老唯守拙,幸稍涉其津涯,愧未窥其阃奥,辟之染指尝味,不及飨者之饫,属耳聆音,未悉九成之妙。顾兹暮景,尚希少进,共厉交修,是赖同人。倘获丽泽之资,愿载前茅而导。拟于冬至之次日,汛扫荒斋,申明约束,程课章条,具之别议。[13]

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或疑聪明何以浸不逮古?曰:只是私心太胜。如心所欲为,卦辞虽明说凶,说不当为,亦认作吉;若先不欲为,卦辞虽明说当为,亦认作凶。若去其私,虚己以听,何不逮古人之有?

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刺小人也,《雨无正》责君子也。国家衰乱之会,小人据势希宠而不知止,君子引身避害而不肯留,古今之通患也。《诗》之刺小人也,为怒眦切齿之言,身撄小人之忌,而不顾忘身谋者也。其责君子也,为委曲推索之词,务破其自全之隐,而激之使出,忘其身谋,并欲人之忘其身谋者也。呜乎,事君之节备矣!

章太炎《检论·清儒》:济阳张尔岐始明《仪礼》。(www.xing528.com)

今按:张尔岐之学汉宋兼采,尤重《仪礼》之学,然自修。幸遇顾炎武,且得顾氏大力揄扬,称其“独精‘三礼’,卓然经师”,顾氏又为之作序推介,张氏之名始得附骥而行。

【注释】

[1]详见中华书局本第17册,第5444~5445页。

[2]缟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后因以“缟纻”喻深厚的友谊。亦指朋友间的互相馈赠。

[3]四库本《晦庵集》卷八十五《调息箴》: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开辟,其妙无穷。孰其尸之,不宰之功。云卧天行,非予敢议。守一处和,千二百岁。

[4]瞽宗:殷学校名。后借指最高学府。《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礼记·明堂位》:“瞽宗,殷学也;泮宫,周学也。”

[5]量移:泛指迁职。明王世贞《除夕张山人分韵是日有浙藩之报》之二:“自怜迟暮意,初作量移人。”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归舟》:“道光辛丑秋七月,由粤西量移苏抚。”

[6]秉臬:谓执掌刑法。

[7]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册,第579~580页。

[8]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册,第580~581页。

[9]“辛有”,《清经世文编》卷五十四作“礼亡”。

[10]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9册,第400~401页。

[11]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9册,第401页。

[12]“说”,目录作“疏”(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9册,第380页)。

[13]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9册,第4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