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蓓韵:卓越语文教师教学行知录

徐蓓韵:卓越语文教师教学行知录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简介徐蓓韵,女,1950年生,江苏吴江人,中学高级教师。参加教育工作后,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被吴江市、苏州市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1992年9月起在德育处工作,任职期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本人多次受到吴江市教委的嘉奖。1998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可见,当时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这正是“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原因。找出表明作者行动的动词。

徐蓓韵:卓越语文教师教学行知录

个人简介

徐蓓韵,女,1950年生,江苏吴江人,中学高级教师。1981年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今常熟理工学院)毕业后即在江苏省震泽中学任教。多次在吴江市、苏州市内开公开课,先后获得吴江市中学“园丁杯”语文评优课一等奖、苏州市语文课堂教学评优二等奖、吴江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1985年以后,致力于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方面的探索,多次在苏州范围内为苏州市教研室、苏州市电教馆等单位组织的教研活动承担示范课,苏州市电教馆还对其《苏州园林》课进行了课堂实录。曾担任苏州市电教协会理事,是江苏省电教协会会员,在江苏省、苏州市电教研讨会上多次发言交流。参加教育工作后,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被吴江市、苏州市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1992年9月起在德育处工作,任职期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本人多次受到吴江市教委的嘉奖。所撰写的论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分获苏州市、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二等奖。1995年9月,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江苏省人事局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教学设计

病 梅 馆 记

龚自珍

教学目标

1. 认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2. 学习借梅议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3. 掌握、积累“欹”“鬻”“遏”“绳”“穷”等文言实词,学习“以”“之”等文言虚词。复习使动用法。

教学重点

1. 诵读课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2. 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3.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 借梅议政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 PPT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投影PPT图1)请看这是一幅“梅花报春归”:画面上的红梅浓墨重彩,无比浓烈;灿烂茂盛,蓬蓬勃勃,一副笑傲冰雪的雄姿。这是当代人的作品。

但是古人画梅,却不一样。入选《十竹斋书画谱》的梅,大多是老根盘错,疏影横斜(PPT2)。到了宋代,出了一位隐居孤山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的咏梅绝唱(PPT3)。可见当时人们对梅的鉴赏(审美观)在于梅的“疏影”“横斜”。

可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却把这样的“梅”称之为“病梅”,并表示要辟一个病梅馆贮存它们,并为此写了一篇“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的《病梅馆记》(PPT4)。

二、 同学们散读课文。正音(PPT5)

龙蟠pán    以欹为美qī    斫直zhuó

孤癖 pǐ 鬻梅者 yù 稚枝 zhì

棕缚fù 遏其生气è 诟厉ɡòu

三、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文句的正确停顿(PPT6)

1.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2.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四、 解释文言虚词“之”(PPT7)

之:1. 杭州之西溪      (助词 的)

2.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代词 它)

3.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助词 的)(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4. 梅之欹之疏之曲 (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1.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连词 来)

2.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而为也 (介词 凭)

3.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名告鬻梅者  (介词 把)

4. 以夭梅病梅为业          (介词 把、拿)

5.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连词 来)

词类活用

1.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约束   名词作动词

2. 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   笔直的枝干   形容词作名词

3. 夭其旁枝         使……弯曲   形容词使动用法

4.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使……有病   名词的使动用法

5. 必复之全之        使……恢复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保全   形容词使动用法

五、 再次朗读课文

(以上教学环节使学生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打下基础。)

六、 分析课文第一段内容

1.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请同学从文中找出能反映当时不同“赏梅观”的三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

明确:曲—直、欹—正、疏—密这三组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

2. 文人画士持这种审美观本无可厚非,但第一段末尾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江浙之梅皆病。

3. 文人画士又是怎样造成这种祸害的?(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明确: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4. 卖梅者采取了什么行动?找出课文中表现鬻梅者行动的动词:

明确:斫、养、删、夭、锄、遏。

5. “文人画士”为什么不“明诏大号”呢?

明确:这是“绳”(绳:约束)天下之梅,却不“明诏大号”,一定是有见不得人的意图,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6. 小结:(PPT10)

“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是由于有人把“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鬻梅者制造病梅,造成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可见,当时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这正是“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原因。

七、 分析课文第二段内容

1. 学生朗读第二段。

2. 学生概括第二段内容。

明确:作者针对“夭梅病梅”的恶劣行径,决心“疗之”“贮之”。

3. 作者针对此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找出表明作者行动的动词。

明确:纵、顺、毁、埋、解、复、全。

4.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蕴含的意思。

明确: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斗争决心。

八、 分析第三段内容

1. 学生朗读第三段。

2. 第三段采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问句。作者以此表明自己不与“文人画士”为伍的坚定立场,甘愿受到责罚也毫不畏惧的态度,决心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改变现状的意志。

9. 学生朗读全文,思考、讨论全文的写作脉络。

明确: (PPT11)

(朗读、分析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十、 教师提出问题

梅以曲为美,固然无可厚非,但不应排斥不同风格的文人画士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为什么要“夭梅病梅”呢?不过历代的以梅为题材的画作大都取“ 梅以曲为美”,龚自珍为什么就大异其趣?还有,作者写此文有多大价值?特别是作者竟那么愤慨,对病梅竟“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且要以五年为期,又因力不从心而深深叹息“呜呼”,是不是小题大作呢?是偏爱梅到了这样的痴心,还是个中另有深意?

十一、 介绍时代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禁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和个性解放,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扫除“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介绍龚自珍同一时期的《己亥杂诗》:(PPT12)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十二、 归纳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梅”“文人画士”“夭梅病梅者”是谁,“病梅”又是谁。由此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PPT13)

借梅议政        托物言志

梅            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夭梅病梅者        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文人画士品梅标准     曲、欹、疏

选拔人才标准       奴才、庸才、歪才

十三、 小结课文主题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这和他的《己亥杂诗》中表现的主旨是一致的。(PPT14)

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

十四、 讨论、归纳读书方法

1. 我们读书,要知其人,论其世,才能真正解其意。

2. 读文章要多思,多体味,多问几个为什么,切不可囫囵吞枣。

十五、 扩展阅读理解

龚自珍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我们读过不少文人写梅抒情的诗作。请同学举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略)

(课文内容的联想、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扩大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十六、 布置小作文:(PPT15)

阅读陆游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试着从作者不同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理解作者在词中描绘的梅花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字数400字左右。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近现代·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课堂实录

荷 花 淀

孙 犁

教学目标

1. 领会作者选择生活场景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美好心灵的写法。

2. 学习课文通过传神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3. 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群体的人情美。

教学重点

1. 诵读课文,感受通过人物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 品味课文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

3. 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在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实现小说人物形象的再创造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课前预习

1. 阅读课文,了解小说情节。

2. 为课文三部分内容拟写小标题

3. 朗读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并思考其在文中的作用。(www.xing528.com)

教学过程

一、 总体把握课文

师:同学们好!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的《祝福》、孙犁的《边城》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外优秀小说让我们去感受不同时代背景的生活,看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在学习作者是如何设置情节的。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小说《荷花淀》的内容。

生:课文写了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的生活。

师:××同学概括得非常好。

师:作为小说的构成的重要因素——人物,是谁呢?

生1:水生嫂  生2:几个青年妇女  生3:水生嫂带领的几个青年妇女

师:对!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青年妇女。小说由三个宽行把情节分成三个部分,请同学将自己课后所拟的小标题说一下。(同学回答后简要评析、总结)

板书:夫妻话别 探夫遇敌 助夫杀敌

师:孙犁的《荷花淀》要表现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但作品并没有着意表现刀光剑影、硝烟弥漫、哀鸿遍野,即使写战斗,也是侧面描写。小说另辟蹊径,精心选择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要材料。

二、 通过朗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仔细读过课文会发现,小说竟然通篇没有一处人物肖像描写,但人物形象却呼之欲出,这些青年妇女似乎矗立在我们面前。作者突出地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呢?

生:语言描写。

师: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的§5—§15。两个同学分别朗读水生和水生嫂的语言,其余同学朗读叙述人的语言。并请同学注意把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圈出来。

(同学朗读课文)

师:水生嫂的第一句话“女人笑着问”中,删去“笑着”,怎么样?

生1:水生嫂在院子里编席,没关大门,等了很久,现在终于等到了,心里高兴,所以笑着问,不能删。

生2:我觉得,水生嫂等得那么晚,水生才回来,一般人会不高兴。而“笑着问”,表明对水生的关心,更是突出了水生嫂的“温柔”的性格。

师:××同学说得好!水生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

生:“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他笑得不像平常”。

师:水生嫂机敏地疑虑,细致地观察,终于发问“怎么了,你?”这是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生:倒装句,强调了水生嫂急切地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表达她内心强烈的不安。

师:还有哪个倒装句也印象深刻?

生:《祝福》中的“你放着罢,祥林嫂!”

师:联想得好,非常正确。这里更是在连用了三个疑问句后,又用了倒装的疑问句,这种对丈夫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师:一番对话后,§15中水生嫂有两个动作耐人寻味,请同学找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震动”是水生嫂编席的动作的震动,其实是听到水生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的心灵的震动,包含了水生嫂此时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她知道水生是为了保卫家乡去打鬼子的,但又担心水生的安全。所以,家仇、国恨、爱恋、担忧等各种激烈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但她又要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过还是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

师:这位同学的思想感情非常细腻,她的讲述也打动了我们。还有一个“吮”的动作,也请同学来体会一下。

生2:“吮”字看似平淡,但水生嫂是借此掩饰自己的激动,更是为了迅速地平复自己的心情

师:说得太好了!短短的对话以及两个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水生嫂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生:温顺、细心、真挚多情而又坚强隐忍的性格。

师:在初步了解水生嫂的性格后,我们阅读下面的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就更能理解水生嫂的所言所行了。

师:(投影PPT)请比较下列三段话,选出最符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话,并说明理由。

1. 女人低着头说:

A. 你真积极啊! B. 你总是很积极的。 C. 你很积极。

2.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

A.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B. 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带走。

C. 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3.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A. 我在家要干那么多活,实在太累了!

B. 花木兰能从军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C.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师:讨论第一组语句,选出最符合水生嫂性格的话。

生:选B句,A句有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和上文中的人物性格不符合;C句似乎没有多少感情色彩,又有些言不由衷。B句“总是”和“低着头”相衬托,传达出水生嫂有轻微的埋怨和责备,但又有着赞许和自豪。因为她的男人终究是村里的游击队长,是干部。

师:你从中看出水生嫂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她是一个有觉悟的农村妇女。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再看第二组语句。

生:答案选择A。B句明显有阻拦的之意,C句又侧重于对水生的依恋之情。A句首先表明不反对丈夫参军,然后希望丈夫理解自己的苦衷。

师:第三组的语句答案很明确,是C。水生在上文中说的一番话,让水生嫂明白,丈夫能体谅自己,体贴自己。虽然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应该支持丈夫参军,把家中的担子挑起来。由此可见,在水生嫂心中的“家国之爱”已逐渐置于“夫妻之情”之上。一位“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的形象通过这些对话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24—§29,要求表达出“夫妻月夜话别”时内心的情感

师:为什么水生“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是最重要的一句?

生:这句话蕴含着战争的残酷性。水生要求妻子去拼命,这是为了个人的尊严,更是为了民族的尊严。所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师:“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流着眼泪”是因为水生嫂软弱吗?

生:水生嫂答应了他,是她对丈夫忠贞的诺言。她的流泪,并非软弱,而是表达和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

师:对!战争是残酷的,恰恰是战争的环境铸就了抗日军民的“人性美”。“夫妻月夜话别”传神的对话刻画了一位真挚多情、深明大义的水乡女子的形象,也表现了夫妻之情和热爱家乡的感情。

板书:对话传情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3,并思考两个比喻的作用。

生:席子像“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和水面融成一片银白的世界,烘托了人物“纯洁的心灵”。

师:同学说得非常好!由此看来,这一段景物描写不仅为“月夜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更是用景物的美烘托出了人物的美。

板书:洁白的世界  景物烘托

师:我们再来看“探夫遇敌”这一场景中,几个青年女子商量去探望丈夫的对话。

(投影PPT)下面几句话分别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生1:A是一个乖巧伶俐的女子,委婉地找了一个借口要去探望丈夫。

生2:B说话直截了当,直率质朴。

生3:水生的女人显得稳重谨慎。

生4:D心直口快,急迫冒失。

生5:E忸怩含蓄,像是新媳妇。

师:这些青年妇女虽然性格有差异,但有共同的特点。请用课本上的词语回答。

生齐答:藕断丝连。

师:她们寻找借口,尽力掩饰,因为她们懂得不能拖尾巴。我们却从她们简短的对话中,看到了她们思念丈夫的急切心情。

请五位女同学分别扮演其中一位角色,朗读一下对话,努力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学生朗读)

(播放电视课本剧《荷花淀》中表演这段对话的有关画面,加深学生对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理解。)

师:有人认为,这段对话中有五位女子,也有人觉得是四位。下面同学在说,第二句和第四句是同一个人说的,是呀,性格相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都爱自己的丈夫,是勤劳淳朴、真挚多情的水乡女子。奇怪的是,小说中的女子,除了水生嫂,其余的人都没有称呼,作者为什么不给她们取个名字呢?

生1:旧社会的妇女嫁了人,就没有了自己的名字,客观地反映了社会。

生2:作者写的这几位青年妇女,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写水生嫂,其实是写了一群人。

生3:虽然小说写了几位青年妇女,且没有名字,但我们通过她们似乎看到了抗日战争期间白洋淀妇女的精神风貌。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小说的主人公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通过几个青年妇女的对话得到了展示,这样,作品的意义就大大超越了叙事本身,让人惊叹!

板书:青年妇女

师:“助夫杀敌”后,划着小船回家途中,还有一段对话。请女同学朗读。

师:与“探夫”前青年女子的对话相比,内容上有什么异同点?

生1:两处对话都说明那些女人们对丈夫深深的爱。

生2:为男人对她们爱搭理不搭理感到失望,却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有经受了锻炼,敢于“和鬼子干起来”。

生3:她们不仅仅是支持丈夫抗日,现在自觉地要和丈夫并肩战斗。

师:我们着重欣赏了课文中的三段对话,从中看到了白洋淀的青年妇女对丈夫浓浓的爱,对敌人的恨,对家乡的爱,让她们迅速成长起来。

3. 归结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

师:请全体同学朗读最后一段。

师:女人们最终也参加到抗击日寇的武装斗争的行列里,这一切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在“夫妻话别”“商量探夫”“战后对话”中,妇女们对自己的亲人的爱,帮助她们去理解和支持亲人们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战。“荷花淀伏击战”使她们成熟起来,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她们自觉地走进人民战争的伟大行列,和亲人们并肩战斗。

师:第二部分末段写景,不仅暗示这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推动情节发展,更是烘托了人物形象。请大家朗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那不正是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吗?而那昔日红妆的青年妇女犹如高高地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

板书:粉色荷花箭 景物烘托

师: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赏析人物形象。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看到了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的环境中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

板书:夫妻之情 家国之爱 人性美

当然,课文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都很出色,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细细体味。

四、 布置作业: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1. 以“心灵的震动”为题,描写水生嫂在听到“水生要到大部队上去”的消息后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左右。

2. 请设置一个情景,运用对话描写,表现家庭成员的不同看法。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五、 板书

学术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注意美育的点点滴滴的渗透,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去感受美、体验美,进而让他们学会发现美和创造美。

一、 形象展示,让学生感受美

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美呢?听和读,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因为能够朗读好课文,固然跟普通话朗读水平相关,但更是与对课文的理解、对文中情感表达的把握相关。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抒情散文的学习,我常常把播放录音作为先导,把领读作为示范,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作品的韵律美,让学生在听和读的过程中,享受美的感染,体会作品传达的感情。

但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想象其中的情景,则可以辅以电教手段,用电教手段形象展示。如《雁荡山》一文,写到雁荡山特殊的地貌,确实难理解,我们制作了一张复合投影片。先展示出雁荡山“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的雄奇而又秀美的景象,然后再覆盖一张片子,视角由上而下,“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同学们形象感知了雁荡山的奇秀的地理特征,同时感知了徐霞客不畏艰难探索的科学精神。还有,《景泰蓝的制作》的视频的播放,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何为景泰蓝,喜欢景泰蓝,让他们饶有兴趣地跟着作者去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认识制作景泰蓝手工艺品技术工人的聪明才智。

因此,学习过程中的形象展示,确实有利于同学们形象地感受审美对象。但是如何确立教材中不同文体的审美目标,如何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这种美,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值得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究。

二、 情绪调动,让学生体验美

“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有生活体验,当然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但要让中学生去领会离自己的生活遥远的故事,就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绪,尽力让他们体验课文所塑造的人物的美学意义以及作品的时代意义。

在教《祝福》的时候,我将教学过程分三步走。1. 将《祝福》的预习作业“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改为“给祥林嫂写一个‘人物小传’”,引来同学的一连串问题:什么是人物小传?人物小传格式怎样?人物小传要写哪些内容?显然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他们兴致盎然地埋头于小说阅读了。2. 教学过程中,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小说中三处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内容,和学生一起欣赏鲁迅的“画眼睛”,体验到文字下面祥林嫂凄苦无告、麻木的心理状态。3. 完成课文教学后,安排学生看了白杨主演的电影《祝福》,要求学生注意其与小说的异同,观后写一篇文学评论或影评。同学的作文有《悲剧在“祝福”声中酝酿——谈小说<祝福>的环境描写》《试谈电影<祝福>的得与失》《评小说<祝福>中“我”的作用》《“画眼睛”的妙用》《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电影比较谈》《从祥林嫂举起斧子砍门槛谈起——我看小说<祝福>和电影<祝福>》等。虽然文字略显稚嫩,但却分明是文学、影视鉴赏,他们明白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在学生情绪得到充分调动的前提下,他们在研读原文和形象感受的基础上,潜心体验“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认识到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审美意义。

即使是教说明文,同样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苏州园林》第6节谈到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其中有“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词语,这一园林艺术的美妙之处若非亲身到过苏州园林的人很难体会。可以在教学中安排播放有着镂空图案的花墙和长廊的录像镜头,并有意让花墙和长廊定格,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体会,再分别谈自己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然后重播以上画面,同步朗读课文“园内花墙似乎把园子分隔成了两个部分,但是从墙上各式镂空的图案中望出去,却是别有一番天地”等。这样,学生因间接的体验,不仅从说明文的角度,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而且感受到苏州园林艺术的独特美感。又比如,我们会在《内蒙访古》的学习中,通过投影片演示赵长城的地理位置及壮观景象,又将“胡服骑射”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解释、补充、拓展了课本上的文字,同学们能真正认识到赵武灵王是位大大的英雄!

审美能力固然与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主观条件有关,但也是个人在生活中和审美活动中长期受到教育和训练的结果,所以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三、 联想想象,让学生发现美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让学生在以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教材中发现美,不得不借助“联想”和“想象”。

小说《荷花淀》文质优美,以景衬情,引人入胜。我们要让学生领略美景美情,更要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陶冶。比如关于如何理解作者在第三段勾画的美丽的“月夜编席图”,我设计了几个问题:① 文中有两个比喻句,本体是什么?② 比喻是否恰当?为什么?③ 作者竭力渲染的“白色”,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席子像“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是因为月亮高挂在空中,而白洋淀水汽氤氲,小院就和水面融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问题看似简单,回答准确却必须用联想的方法将月亮—湖面—水汽联系起来,那是一个静谧、朦胧、美妙的水乡之夜,由此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然文中并未描写人物的外貌,但却会让人产生想象,用景物美衬托了人物美;联想到这样美好的家乡,岂容敌寇入侵,为下文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学习经典作品,要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给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促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曹禺的话剧《雷雨》的台词,以其丰富的潜台词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是作品反映的时代,学生不熟悉;作品的审美对象,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美好的人物形象,而况人性有其复杂性。我们的做法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由学生评点,老师点拨。其实无论是朗读者,还是点评者,都必须要懂得联想剧本情节,善于想象当下剧中人的心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审美过程。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允许同学发表不同意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思维品质的提高,会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去主动地寻找“美”。

另外,教材中编入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等,正是美学论文。这些课文让学生明白了阅读或写作,不同字眼,意味不同,意境不同;要善用联想,善于想象,去发现美。

四、 情境创设,让学生创造美

学生如果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能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会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就会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

在学习“唐宋诗词选读”时,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朗诵的才能,其实这也是在检查他们对诗词的理解;或是推敲诗词中词语的运用,比如讨论“曲经通幽处”与“竹径通幽处”的区别,探讨“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异同点,必然会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理解。

我们试图用练习带动学生创造美。如《荷花淀》的教学,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对小说“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的细节,进行想象,再造情境,写一段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训练手段,而且让学生由形象感知转入了创造性思维,塑造了美的形象。又如学习鲁迅的小说《药》时,要求每个学生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加上小标题。经过同学个人所拟标题的汇总和推敲修改,确立为:一、老栓买药丁字街头,夏某就义古某亭口;二、小栓吞吃人血馒头,烈士白洒满腔热血;三、茶客愚昧笑谈良药,民众无知唾骂夏雨;四、华大妈含悲祭儿坟,夏四奶哭诉扫子墓。这样的练习,建立在对作品丰富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又群策群力模仿了章回体小说回目的形式,推敲了合适的用词,表达了自己对作品的意蕴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当然,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于是,利用假期,我们还举行过“我来当主编”的活动。同学们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大量阅读后,选定一个专题,自己编辑成册。

开学后,同学自己编的“书”交上来:有封面,有序言(序言大部分是自序,还有父母的代序),有目录,有插图,有页码,有封底;有的全部是手写的,有的是电脑打印的;插图有画的,也有剪贴的。内容则五花八门,题目有“绿色的音符”“世界经济多棱镜”“书海拾贝”“凡人琐事及感悟”“这边的阳光”“环球掠影”“小眼睛看大世界”等等。由此看来,这次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了:① 学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② 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筛选;③ 美化书本,则足见同学的审美情趣。我们通过交流,投票进行评比,发了由同学手工制作的奖品,同学的获奖感言也颇有品位。这样的活动,大家参与,每个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审美观,虽然有层次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同学们的文化品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探索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途经和方法,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文中提到的一些例子也仅是美育探索的点滴。并且这种探索,不在一时一文,要做长期努力,更何况面对的是生活环境有差异、欣赏能力有差别的学生,还不能一成不变。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美学自然有发展,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明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归根结底是为了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我们会一直努力,因为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