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汪静在影视剧《讨饭国舅》中塑造的形象与黄梅戏风貌

汪静在影视剧《讨饭国舅》中塑造的形象与黄梅戏风貌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汪静是用全部“身心”去创作七仙女这一形象的。在根据《红岩》小说改编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朝霞满天》中,她扮演江姐的贤惠善良的老保姆。在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中,汪静扮演主人公李香君的姨娘卞玉京。汪静扮演的角色还不止这些。她为黄梅戏的二度梅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形象和业绩永恒地留存在那些黄梅戏电视剧的剧目及其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中,存留在观众的心目中。(二)汪静与《半把剪

汪静在影视剧《讨饭国舅》中塑造的形象与黄梅戏风貌

黄梅戏舞台及其戏曲电视剧从艺人员中,汪静是受到导演器重、同事爱戴和广大戏迷观众欢迎的一位有突出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也是新时期长期与韩再芬搭档共事、相得益彰、促使黄梅戏二度梅开的代表人物之一。汪静虽然称不上是赫赫有名的“大腕”,也难称得上是名噪一时的“名星”,但她以自己文静、秀丽、端庄、贤淑的舞台扮相,以及庄重含蓄、轻松自然和恰到好处的表演,在黄梅戏舞台和影视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跃然脑际的或大家闺秀、或丫环侍女、或民女村姑的人物形象,为姹紫嫣红、风情万种的黄梅戏百花园划出了一道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汪静原是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三团演员(现属安庆市再芬黄梅戏剧院),先是着力于黄梅戏舞台演出,后长期从事黄梅戏电视剧的拍摄,继而致力于黄梅戏电视剧的导演工作,现是安徽省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撑门人之一。

(一)汪静的从艺经历和所扮演的主要角色

汪静,安庆市人,1966年生,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学校表演专业。在学校受到传统戏曲专业的“四功五法”的严格培训和操练。刚走出校门,汪静就碰到两桩幸运之事。一件是赴港演出。继省黄1981年赴港演出后,安庆市也组织演出团赴港演出,带上了传统大戏《春江月》,汪静有幸随团并被选中扮演剧中的童年的宝儿。这虽然是个小角色,但选中她已非小可。在港演出她圆满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二是拍电影。198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将当年轰动安庆的改编后的传统大戏《慈母泪》准备摄制成电影《杜鹃女》,她又以自己的端庄相貌和戏曲天姿被选中扮演剧中的张家二女儿张玉,登上电影荧屏。她以刚健有力、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和表演特色,又一次圆满地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这两次不平凡的出手,相对于后来的漫长演艺历程说来,只是她的垫底之作。尽管这已令同辈人羡慕不已,但她仍虚怀若谷、遇事谨慎而前行。1985年,安徽省电视台摄制经典名剧《天仙配》的续篇《七仙女与董永》。该剧以《天仙配》七仙女上天前在槐荫树上留铮言“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为接点,表现七仙女上天后在遭受毒打后仍千方百计地“保胎”、“产子”、“育儿护子”及下凡“送子”等剧情,再现了七仙女生子和送子的曲折艰难的过程以及百感交集的心态,进一步反映了七仙女与董永、七仙女与小孩“你我好比鸳鸯鸟,天上人间心一条”的恩爱深情。汪静被选中扮演七仙女,她以爱含其里、情表其外、不瘟不火、悲喜怨恨等张驰有度的表演,把其对以父王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反抗和愤恨,对同情、维护自己的姐妹的感激,对董永的思念,对秋萍小姐的期望与托付,对即将永别的亲生之子的惦念和忧心,通过细枝末节的一一交代及情理交织的演唱,把七仙女的因私自下凡而婚配生子的坎坷命运和如同村姑民妇的怜悯恻隐表现得丝丝入扣、恰到好处、情真意切、栩栩如生。观后令人敬佩令人折服。汪静是用全部“身心”去创作七仙女这一形象的。《七仙女与董永》就此成为她的代表作。汪静的轻松自然、宛如本色的表演,与其端庄文静的相貌相表里,起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不仅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而且受到众多的编导者们的赏识和认可。这一切都使她事与愿随,使她很快融入到一个个黄梅戏电视剧剧目创作的集体。在黄梅戏电视剧《桂小姐选郎》中,她扮演头脑单纯、风风火火、唯小姐意愿是从的丫环(此剧小姐为韩再芬扮演),在《龙凤奇缘》一剧中,她扮演江南富商之女钱彩凤。钱彩凤才气横溢、美貌动人、却不守闺训。春日的一天到户外赏春,与公子苏文龙一见钟情。后虽受家庭的百般阻挠,但经二人机智配合终成眷属(该剧的公子苏文龙也为韩再芬女扮男装而饰演)。在黄梅戏电视剧《遥指杏花村》中,汪静扮演在矿山靠卖香烟以营生的小商贩阿诗玛。在电视剧《孟丽君》一剧中,她扮演与主人公一样其命运历经曲折坎坷,但性格刚毅坚强、疾恶如仇、一心护主的孟府丫环(此剧孟丽君为韩再芬扮演)。在胡连翠导演的首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中,她扮演聪明伶俐、胆大心细、处处见机行事、上下遮挡、左右逢源的大名鼎鼎的、丫环红娘。在具有探索意味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朱熹与丽娘》一剧中,汪静扮演母女均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所害,在烈火中逃生,一心要找到朱熹,企图用自己的美色,引诱朱熹下水,使其灭绝人性伦理之言自咨其说,使其威风扫地,但却心与愿违,却处处陷入情坑而不能自拔,最后以其烈火烧身的壮举为朱殉情的胡丽娘。为保朱熹的名节,为表自己对朱熹的钟爱,胡丽娘宁愿烧死成玉碎,也不愿使其毁誉成瓦全于世。汪静以其全部身心诠释了胡丽娘这一人物由恨到爱其性格的演变过程。在《天柱山情缘》一剧中,她扮演身在山寨绿林、心系民间道德情缘、于危难中打抱不平、救世济贫、富有人情味的女寨主。在《啼笑姻缘》一剧中,汪静扮演家庭贫困本居东北,跟其父勇闯关内的憎爱分明、但又差点将同情当爱情的善良姑娘关秀姑。在根据《红岩小说改编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朝霞满天》中,她扮演江姐的贤惠善良的老保姆。在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中,汪静扮演主人公李香君的姨娘卞玉京。(该剧的主人公李香君是韩再芬扮演的)在长篇电视剧《半把剪刀》一剧中,她扮演具有不幸的童年、不幸的婚姻、命运坎坷、性格善良自强、最后失子非命的民女村妇程金娥。汪静还在舞台剧《皇帝告状》一剧中扮演因救皇帝而受到恩宠受封,但她洁身自好,宁守清贫不入深宫的民女村姑张布兰。汪静扮演的角色还不止这些。在已出版发行的黄梅戏电视剧VCD碟片里,汪静是扮演角色最多的一位。从以上点出的剧目中可以看出,汪静除主演过《龙凤奇缘》、《七仙女与董永》、《朱熹与丽娘》、《半把剪刀》等剧外,大多扮演的是丫环侍女等小角色。但她不是一闪而过的流星,她在黄梅戏影视剧里留下了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倩影,迎来了一个新文艺品种即戏曲电视剧的如雨后春笋般的到来和显现。她为黄梅戏的二度梅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1983年起,在将近20年的从事黄梅戏电视剧表演的生涯里,她勤奋地向前辈讨教、刻苦地向同行学习、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的挑战。她虽获得过很多次奖项,但她没有大红大紫过。她的形象和业绩永恒地留存在那些黄梅戏电视剧的剧目及其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中,存留在观众的心目中。

(二)汪静与《半把剪刀》

《半把剪刀》是导演胡连翠1993年精心打造的精品佳作。《半把剪刀》一剧中的女主角程金娥性格善良、纷纷绕绕的世事使其命运一波三折、曲折多变。演好这一角色任务十分繁重,可导演胡连翠偏偏将这具有挑战性的非同小可的重任交给了汪静。这也是汪静在胡连翠导演的一系列戏曲电视剧中第二次担纲主演。在这之前,她已主演了《朱熹与丽娘》一剧中的胡丽娘的形象,也许是表现可嘉、非她莫属,胡导演又将这更加具有挑战性的角色交给了汪静。《半把剪刀》是浙江省剧作家天方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优秀剧本。一出手便风靡全国。它以跌宕起伏、曲折传奇的故事、凄凉悲惨的人物命运、以及富有人性哲理的审美意向被多种剧种搬演。剧中人的其爱其恨其情其怨广为传播,也曾改编为戏曲电视剧和电影。胡连翠这次又将其拍摄成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指导思想是要有所创新、突破和超越。为此,她约原作者天方对剧本进行再思考和再创作,主要是进一步疏理情节丰富细节,使故事及其人物命运更加富有哲理,从而深刻的揭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地位、秉性、追求和遭遇的不同,有可能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通过对故事中一些人物命运的叙述,说明人的私欲是一个怪圈,一旦坠入,明知有害,却难摆脱,于是,真假、善恶、美丑、是非曲直、爱恨恩怨都统统错位,真善美的人生和人世被扭曲,被不可捉摸,有人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半把剪刀》讲述了这样一个传奇的民间故事:婢女程金娥,自幼父母双亡,来到曹家服侍少爷,成年后互生爱恋之情。在你来我往中有了身孕。曹家少爷曹锦堂在母亲的威逼下,为寻前程,另娶妻室梁慧梅。可梁慧梅在娘家与戏子桑君陵暗恋,故带胎入门,其事为金娥之弟程根福熟知,为防祸生,梁慧梅以攻为守、栽赃嫁祸于金娥,从而逼金娥离府且与少爷别离。金娥怀孕离府,忧愁满腹。到乡下临产,其弟顾及姐姐的脸面并考虑到生活无源,瞒着姐姐金娥将小孩送给茶商徐道清为子,取名天赐。金娥失子又不知下落(其弟充军远离),痛不欲生。后经人介绍到徐家做乳娘为生。虽到徐家侍养天赐,但她不知徐府的小孩天赐就是自己的儿子。二人相依为命。18年后,曹府少爷曹锦堂已做了知府,生一女儿取名亚男。鬼斧神差,经人撮合,将女儿亚男许配给徐家养子天赐。新婚之夜,小夫妻为小事争吵,亚男气走天赐。保姆即乳娘程金娥进新房相劝,亚男持剪刀相逼,在拉扯中,自伤毙命。金娥见状逃之。曹锦堂得知后,以权武断,就是天赐杀其女,要以命偿命。定天赐为死罪。行刑前,金娥从其弟口中得知天赐就是她的亲生子,于是她不顾一切的赶到法场喊冤。可惜刀下头落,天赐已命归黄泉。于是,程金娥怒责曹锦堂不仁不义。曹锦堂杀的就是他自己的儿子。让程金娥想断肝肠的儿子被忘恩负义的曹锦堂杀了,她呼天喊地,生有何用,于是在刑场含愤自戕。

《半把剪刀》以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一个凄凉悲惨的人间故事。全剧塑造了多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的叫人爱,有的叫人恨,有的惹人同情,有的招人怨愤。应该说,程金娥是其主要人物形象,全剧的故事情感线都是因为她而展开、推进的。金娥的一生都在爱与恨的感情旋涡中苦苦挣扎,而且又无法解脱。她既为失去爱情和孩子而痛苦;又为自己抚养成人的天赐娶曹锦堂的女儿亚男而忧愤;同时还为亚男自伤毙命而忐忑不安;当得知天赐就是自己亲生之子且大祸临头之时,她又悲痛绝望至极。《半把剪刀》演绎了程金娥苦难一生。人们观后为她怜悯、嗟叹又忧伤和悲怨。该剧及程金娥的创造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和凝重的民间民俗及中华传统文化氛围。汪静要把这一角色演活演好、得到业内外认可谈何容易。首先是年龄跨度大。程金娥这一角色从妙龄少女到中年妇女都需要演员去适应。其次是人物性格复杂。程金娥的命运一波三折、打击接二连三,造成了她的特殊人生经历,这需要演员认真的体验和把握。汪静在导演的指导下,首先从阅读剧本入手,深入地理解剧中主人公程金娥的人生经历和命运性格的发展过程。通过阅读理解后,她将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发展过程区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18年前在曹府及与曹锦堂的爱而无着的关系和情境。二是18年后命运突变、绝望而滋生的困境和性格生成。她意识到悲剧的重点是18年后,因此在表演上她注意人物的心理层次,做到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汪静在曾发表一篇扮演程金娥的体会文章《我演程金娥》[1]。她分析,18年前,金娥虽是婢女。但萌发爱恋后存在着一定的幻想。当得知少爷捐官回来,她有期待(实际上金娥的悲剧命运从此开始)。有一场戏她是这样处理的。“自己一边整理书房,一边自吐心扉,把一个少女对小主人的爱和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憧憬,‘含而有露’的表达出来。为什么用‘含而有露’、不用‘含而不露’也不用‘含而太露’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那时金娥还很年轻,没有受到生活的挫折,和少爷又彼此真爱,有可能得到少爷对他的许诺⋯⋯因此,‘含而有露’才符合这个人物在此时此刻的心情。也为她今后性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场戏由于唱腔设计得好,加上摄影运用了一组多角度和长镜头,我自己也设计了一些节奏明快的形体动作,把一个纯美善良、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少女内心世界痛快淋漓的表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18年后程金娥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家少爷已经娶了名门千金,自己的孩子又下落不明。投河自尽虽被人救起,但从曹府到徐家。失去了心中所爱,失去了亲生之子。这双重的打击对一个女人来说是致命的。如何表现程金娥这一系列的命运遭遇和性格?她说:“我联想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白杨在电影《祝福》中塑造的形象一直在我眼前浮动,比较祥林嫂和程金娥这两个人物,我发现她们有许多共同点。祥林嫂失去了心中之所爱(贺老六因伤去世),也失去了自己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但是,这两个人也有不同点。祥林嫂的丈夫和孩子都已经死了,她对生活完全绝望,只把希望寄托在阴间,托胎来世再交好运。而曹锦堂还活着,并时时来纠缠她,她对他已是爱少恨多,但也未完全割裂那份情感,她对下落不明的孩子冥冥之中还有期盼,幻想有朝一日还能找到自己失散的儿子。她把生活这一仅存的期盼寄托在天赐身上。⋯⋯但又被其父曹锦堂无情斩杀。⋯⋯认定这个人物特殊的命运悲剧,我开始在心里构思程金娥应有的心路历程,并根据剧情安排作层层递进”。在18年后这一重头戏中,她的表演内心情感强烈,外在行为又有克制,自始至终做到心稳、神稳、身稳、步稳,由于分寸感掌握得好,得到了剧组同仁的一致好评。总之,从生活出发、从剧情和角色出发、在自我与剧情的相互关系中寻找契合和着眼点是汪静表演的一个重要体验和做法。《半把剪刀》的结尾戏是重头戏,是曹锦堂法场错斩亲生子。演员是否投入,感情是否到位,能否把这场戏推向高潮,这是对每一个演员的能力、水平的一个考验和检验。汪静在文章中有一段话清楚地表明她进入角色的状态。她写道:“随着理解的深入,我也忘记了自己,而深入到角色里,融入到剧情中。法场斩儿是高潮戏。我对围观的观众浑然不觉,也顾不上地上尖硬的石子,全身心的投入。已经不是什么‘舍身处地’,而完全是‘身不由己’。我已经是悲痛欲绝、泪流满面,头发蓬松的扑倒在血泊中的天赐,嘶哑着、呼喊着、控诉着⋯⋯我利用在戏曲舞台上学来的‘疯笑’,指着天良已经泯灭的曹锦堂,对他一番猛烈的嘲笑和无情的抨击。最后,拿起那给她带来悲剧命运的半把剪刀,刺向自己的前胸。”至此,汪静成功地完成了程金娥这一角色的塑造。“大千世界,千奇百怪。该爱的却又恨,该恨的偏生爱。这牵情惹恨的半把剪刀,道出人生的无情和无奈”。《半把剪刀》实现了导演提出的清新、优美、凄凉、悲怆的风格要求。《半把剪刀》感人肺腑、含有人生哲理,播映后受到强烈地反响,也获得了很多奖项。主演汪静功不可没。程金娥是汪静创造的“终身难忘”的戏剧人物形象。《半把剪刀》成为汪静的鼎力所为之作。

(三)汪静与《讨饭国舅》

进入新的世纪,汪静的从艺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她除继续从事舞台与影视两栖演员的表演外,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即从事黄梅戏影视剧的导演工作。这虽然对她在影视界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的人说来并不陌生,但要真正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编导出具有一定品位和个性特色的作品也并非易事。我们高兴地看到汪静胜出了。她所导演摄制的戏曲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后,普遍地受到好评。2000年以来,她陆续导演并摄制了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原一团的《卖油郎与花魁女》、《富贵图》、《孔雀东南飞》、《孙成打酒》、《王老虎抢亲》、《桃花女》、《蔡鸣风辞店》、《金钗记》等。二团的《女驸马》、《郑小娇》、《莫愁女》、《御河桥》等。三团的《天仙配》、《荞麦记》、《桃花梦》、《送香茶》、《孟丽君》、《桃李无言》、《春江月》、《知府黄干》、《碧玉簪》等。这些舞台戏曲片既不同于戏曲舞台的实况录相,也有别于在外景地摄制。她主要是通过局部和瞬间的变化,即通过摄像镜头画面的全、中、近、特及其俯仰的变换,在保持舞台演出总体风貌不变的情况下,运用一些近和特写镜头,细致地表现演员的身段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进一步强化和突出剧情的核心和关键部位,以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视觉效果和对剧情及人物命运性格的感受和体验。汪静所导演的这些舞台戏曲片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得到一一播放,有的被反复展播。此举,极大的丰富了荧屏。汪静的所作所为不仅充分展示了黄梅戏舞台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整体风貌,而且也充分地表现了当红演员神情独具、艺姿婆娑、各领风骚的艺术风采,如一团的马自俊、满玲玲、赵媛媛、董家林、严桂兰、潘文庆、吴美莲等。二团的韩再芬、李萍、王萍、江丽娜、熊辰龙、张銀明、汪小明、桂永军、戴俊、王琴等。三团的刘国平、潘文革、范卫红、郭霄珍、汪莉、鲍小霞、龙宝玲、张小萍、张萍、吴斌、余登云、崔克勇等。还有谢应龙、左胜利、汪金才、徐恩多、张文林一些老演员和更年轻的新秀等。纵观起来,汪静的这一作为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真的是可喜可贺。(www.xing528.com)

2001年,由中央电视台筹资、安徽省文化艺术传播中心执行制作的电视剧《讨饭国舅》计划开拍。《讨饭国舅》由谭均华、谭伟编剧、黄河改编,作曲陈儒天,导演的任务就交给了汪静。这是她首次执行以流动的外景地为摄制中心的戏曲电视剧。一定要把它拍成一部黄梅戏的韵味浓郁的又有美丽的画面衬托的精品佳作,是她的雄心大志即导演定位。《讨饭国舅》原本是越剧的一个传统剧目,后由我省剧作家按照戏曲电视剧的艺术要求整理改编。该剧全由当红的专业黄梅戏演员刘国平、董家林、江丽娜、戴俊、陈晨、崔克勇、施兴华、刘东胜等主演。该剧于2002年春投入拍摄,7月封镜,年底就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实现了当年投入并产出即又快又好的要求。戏味犹存、情境更美,是汪静的审美艺术追求,也是该电视剧的总体风格特征。《讨饭国舅》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明朝年间,一个生意人吴明志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个人贩子胡理正在追赶着一个姑娘李芬。李芬弟妹三个,家庭破败,被其继母张氏以四十吊钱卖到妓院。李芬不从,逃离家庭。被吴明志救之,将其做生意所得的四十吊钱赎之,并将其妻钱氏给他的玉佩送给李芬作盘缠,让她到平安找亲戚生活下来,从此,二人结为兄妹。吴明志回家,老婆钱氏见他无钱带回家且将自己的玉佩送给了别人,一气之下与其离婚,吴明志从此无家可归并沦为乞丐,并得了个外号叫“愁不怕”。钱氏随即与人贩子胡理结婚。李芬在行乞的路程中因搭救了一个病人结识了“朱大爷”(皇上),后来朱大爷收李芬为妾,“愁不怕”于是成了皇亲国戚,故此被称为讨饭国舅。在赎回李芬时因字据没有收回,后来人贩子胡理及其妻钱氏又去逼李芬的妹妹李娟为娼。“愁不怕”得知原委后,将“朱大爷”(皇上即妹夫)送给他的一个大元宝送给胡理、再赎李娟。胡理见元宝是库银,枉报知县,说他是江洋大盗。知县把“愁不怕”抓进牢狱,定为死罪。天性善良、人貌美丽的李娟以夫妻之名相救,后惊动“朱大爷”插手其案。故案清“罪”明。于是,李家三姐弟李芬、李娟、李棣与朱大爷(皇上)、“愁不怕”见面合欢。皇上要求“愁不怕”在朝廷做官,“愁不怕”不允。李娟以感激之情与乞丐吴明志结为百年之好。该剧表现了一个“仗义疏财不怕愁,叫化之中行教化”的轶闻传说的故事,歌颂了“愁不怕的不怕愁、并把别人的忧愁当己愁”的高尚品德,同时彰显和表达了“只要为人不怕愁,才能帮人解忧愁”。但愿唤得良知回,春风不日绿九洲”的社会人生价值及思想意义。这是一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台教化的颂歌。4集黄梅戏《讨饭国舅》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反响强烈,得到一致好评。

那么,汪静是如何导演《讨饭国舅》一剧即如何给予美学定位的?我们给以简要地分析。《讨饭国舅》一剧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将传统戏曲的韵味与现代电视表现手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既各具特色又和谐与协调。该剧既显明的体现了舞台上的浓郁的戏味,又能让你身临其境地领略到大自然秀美的景色画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该剧十分贴近传统戏曲的内涵特征。它所保留的许多传统戏曲的表现要素与其电视画面浑圆一体、如胶似漆、天衣无缝,收到了强烈的双重艺术感染的效应。当沦为乞丐的吴明志(愁不怕)解救了李芬姑娘后,李芬有一段唱:“李芬我自来到这世间,也曾是父疼母爱蜜样甜。只可叹母亲不久暴病去,父再娶重续新弦来家园。原以为破桶得新箍,失散的东西重还原。合家再续天伦乐,和和美美人称羡。不想晚娘心眼毒,从此日子拌黄莲。经常打骂不待说,从早到晚不得闲。晨起天黑鸡未叫,磨磨烧饭扫庭院。晚寝浑身如散架,还得照应弟和妹。这样还难如她意,时时向父进谗言。如今又趁父外出,暗施毒计耍心眼。区区铜钱四十串,便要卖我到妓院”。李芬姑娘的这一段倾诉,是一个较长的唱段,而且又是叙事性的。这在有的戏曲电视剧中是不保留的。《讨饭国舅》不仅存留了这样较长的叙事性的唱段,而且为此段打造了韵味强烈的黄梅戏的完整唱腔。这段唱由平词起板开始,中间揉合了二行数板和三行快板,最后又回归到平词落板。演员演唱一气呵成,其画面配合得也很贴切、和谐。这一段唱腔与其相配的这一组镜头,使观众的听觉、视觉及感觉等多个方面同时进入到艺术境界,让人领悟到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这就是汪静的着意追求。

审美特征之二,是通过唱腔与画面的完美有意向的组合、以及有意向的变换和有节奏的流动,突出传统戏曲抒情写意方面的审美情趣和要求,用有意味的画面去展现人物的心理情境,从而强化黄梅戏电视剧的抒情效果。“愁不怕”行乞到一些食品和银钱,为救同是乞丐且饿得昏倒的王老五,他把自己的东西全给了他,后来自己乞讨无果,昏倒在佛家殿旁。昏倒前,对跟随他乞讨的小棣悉心诉说了他对人世间冷暖的感慨,以及要丢弃小弟的难舍难分的情怀。“大哥从来不流泪,今日流泪命不长。只是不服这口气,好人怎会这下场。乌鸦尚知反哺恩,犬马都有忠义肠。难道天地万灵人,个个都为己着想。寂寂寞寞做暗事,蝇营狗苟怕见光。是人如果都这样,世间正气怎伸张。⋯⋯小弟呀,我害你肚皮常贴脊背上,我害你冬穿寒衣透心凉。眼看我中途却要撇下你,你怎能只身流落在他乡。想到这里泪如雨,为兄实难把心放”。这一段以平词为主心骨并揉合了其它腔调的唱段,感染力特强,不仅唱出了“愁不怕”把别人的忧愁当己愁的高贵品质,而且也为“愁不怕”爱莫能助的坦荡胸怀的抒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从电视有意味的画面表现上看,巍峨的高山、弯曲崎岖的小路、荆棘丛生的山野、大小高低不平的顽石、隐隐可见的村落,小棣搀扶着几天未进食的“愁不怕”,摇摇晃晃行走在无穷无尽的山路上。一组意味深长的嗟叹,伴随着不断流动的画面,喻指着人物命运的坎坷不平与波折。这是何等的水乳交融。你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刻划和抒发主人翁逆境中的胸怀的寓意深刻的情境。当愁不怕为救李娟姑娘而入狱后,李娟姑娘心里一直不平静,一心想要救出“愁不怕”。左思右想,她想以夫妻名义救他。这对于一个未出闺房的黄毛丫头说来,是何等的真情付出,又是何等的难以出唇。电视剧为其展示了景由情生、情寓于境的形象化心理冲突、斗争和变化过程。李娟唱:“云暗天低风渐紧,荷叶沙沙萍无声。恩公为我坐牢狱,弱女如何申冤情。如若不把衙门进,恩公耿直难保命。我若要闯是非地,我是恩公什么人。小女子生在穷家里,一张契约陷豪门。不是恩公来搭救,只怕是厄运已降临。我若不把恩公救,要做忘恩负义的人。我怎么办?我向谁问?风不答,萍无声。云水低低垂,荷叶轻轻吟。世上大义用义报,人间真情换真情。我与恩公萍水客,萍水相依共患难。小女子贫穷无他计,以身相许报大恩。我若救得恩公命,今生相伴侍郎君。我若救不了恩公命,此身清白赴清池”。这一段唱词写得好,既形象生动,又情意感人,不仅真切的表现了此时此刻李娟姑娘的心境情境,而且借李娟的话又艺术性的彰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及意义。给这段唱配衬的电视画面更美更好。绿荫映照下的荷塘、盛开的碧绿的荷叶、一支出水的红莲含苞待放。亭亭玉立的李娟姑娘站在岸上望着荷塘,轻轻地走动着、思考着⋯⋯逶迤的山巅、湍急的流水、弯曲的长廊、荆棘丛生的山坡,镜头、画面在不停地流动着,演员心境难平、随其而动⋯⋯唱毕镜头闪回到荷塘景色。轻风微拂、荷叶沙沙,一对乳白色的雪莲徐徐露出水面。演员的演唱与镜头的转移、变换,用一支红莲出水形象化地表达了一个闺阁少女李娟对“愁不怕”勇于献身的真实情感,同时又利用一对并蒂白莲的含苞待放巧妙的预示着该剧将有一个圆满美好的结局。总之,这一段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抒情写意真正做到了水乳交融、共生共振,具有妙不可言的思想倾向性和艺术感染力。

审美特征之三,是将整个电视剧打造成意境化、诗化。意蕴其里、景含于外、戏唱画随、情景并肩是《讨饭国舅》电视剧的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即意境化、诗化的突出表现。《讨饭国舅》就象一个音乐专题片。全剧用了大量的幕后合唱或伴唱来渲染、点击剧中人物的处境、心态和命运、以及象征、喻指作品的题旨理念和思想意义。如“李芬姐弟开始乞讨”、“愁不怕被老婆休出门外”、“愁不怕不做官又走向民间”、“牢房当洞房”、“小娟与愁不怕最后结为夫妻离皇府”等等片断,在故事的关键点上,在戏剧的转折关头,在作品需要提示之处,就象MTV的表现方式一样,有意味的镜头和有伴唱的画面相互衔接交织、交融,观众感觉到这是在欣赏一组韵味深沉、促人反复联想的专题音乐片。很显然,汪静试图在极力提高该剧的艺术品位。

审美特征之四,是调动戏曲与电视的一切手段塑造一群真实可怜、令人怜悯、使人敬爱的舞台人物形象。《讨饭国舅》的情节是由相互关联的一组小故事连环发生而使然。汪静借助戏曲与电视紧密结合的特有手段,仔细的交代事发原委、来龙去脉和矛盾冲突的因果,精心地打造韵味浓郁、撼人心魄和催人警醒的唱腔,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塑造了“愁不怕”、李芬、李娟、小棣等一群具有共同悲苦命运的人物群体,但相同之中他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悲苦的命运历程。将人物命运的共性和个性结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矛盾冲突的普遍性中又突出多种多样的家庭个性,极力运用在铺陈中更加强化集中的典型化的方法,去努力塑造“愁不怕”、李芬、李娟等典型人物形象。汪静利用戏曲的演唱和电视画面等二者所特有的表现手法,既较好的表现了剧中的主要人物那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命运历程,又着力表现他们和舟共济、相互搀扶、患难与共的精神特质。《讨饭国舅》对于一些对立面或惹事生非的人物塑造也可圈可点,特别是写出了其性格可教化、转变的过程、以及人物命运在受教化后的可喜结局。如王老五好吃懒做,堕为乞丐,为了私利,打着“愁不怕”的旗号到处行骗,害得“愁不怕”昏倒在佛殿之上。但他得到“牢头”之官以后,目睹“愁不怕”这一好人的灭顶之灾,在愁不怕的教育感染下很快转入正道。继母张氏为四十串钱变卖李芬,在“愁不怕”一再无私的苦苦为别人着想的义利思想的感召下,亲身送女儿李娟进牢房,要将“愁不怕”招纳成婿。还有很不理解“愁不怕”的钱氏也被“愁不怕”所感动,要求复合,“愁不怕”拒而慰之,钱氏自感羞为人妇,随即自愿回家种桑麻。《讨饭国舅》对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性格及其发展过程都给予详略得当的交代。故使该剧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剧中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苦尽甘来的人物命运等,伴随着流畅的画面和演唱,使《讨饭国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艺术生命力。总之,《讨饭国舅》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本仁义思想,又形象化的弘扬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处世哲学,还强烈的表达了剧中的人物鲜活的价值观和义利思想,该剧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和现实意义。这是汪静第一次接手外景地编导与拍摄戏曲电视剧,可谓是“独具匠心,出手不凡”。

汪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从戏校毕业步入戏坛,以其端庄文静的扮相、平实自然的台风、形动于心、体察细微的表演塑造了多个鲜活的戏剧人物形象。在戏曲舞台和影视荧屏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亮点。在黄梅戏梅开二度过程中默默的耕耘着。进入新世纪后,她又致力于黄梅戏电视剧的导演工作。她追求清新、亮丽、意境化、诗化的格调,在用足用活电视艺术表现方法的同时,致力于保留、彰显和传承传统戏曲艺术的原素、特色和神韵,为黄梅戏的生存和发展、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汪静目睹并参与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戏曲艺术从繁荣到衰落、戏曲电视剧艺术从兴起到蓬勃发展的全过程。记下汪静也就记下了黄梅戏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别令人难忘的阶段,那是黄梅戏电视剧走向鼎盛发展和无比辉煌的特殊阶段。

[1]《黄梅戏艺术》,1999年第3期,第45-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