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神庙、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张错艺术散论

南海神庙、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张错艺术散论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8月上海报导,历时11个月,航程近2万海里,瑞典仿古帆船“歌德堡”号于8月29日顺利靠泊上海吴淞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完成此次迢迢万里,重新显现自瑞典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抵达终点港。出发之日,瑞典及广州﹑上海同时举行庆典活动,尤其是在广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黄埔区南海神庙,更与市内荔湾区十三行同作盛大祈福,庆祝“歌德堡Ⅲ号”的启航。

南海神庙、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张错艺术散论

2006年8月上海报导,历时11个月,航程近2万海里,瑞典仿古帆船歌德堡”号于8月29日顺利靠泊上海吴淞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完成此次迢迢万里,重新显现自瑞典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抵达终点港。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艘其实名为“歌德堡Ⅲ号”的机动帆船自2005年10月2日开始,便自瑞典歌德堡市启航。出发之日,瑞典及广州﹑上海同时举行庆典活动,尤其是在广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黄埔区南海神庙,更与市内荔湾区十三行同作盛大祈福,庆祝“歌德堡Ⅲ号”的启航。

“歌德堡Ⅲ号”在瑞典启航后,航线驶经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沿途停靠伦敦﹑西班牙(当年瑞典盛产木材,“歌德堡号”就是将木材贩卖到西班牙换取白银,再到中国购置商品携带回国)﹑南非,再绕过好望角,经澳大利亚到达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广州还选派了两名水手从雅加达港登船,与其他外国船员一起驾驶“歌德堡号”来到目的地广州)﹑新加坡港口停泊,并早已于2006年 7月18日抵达广州黄埔的南海神庙。

哥德堡Ⅲ号

数据显示,这艘船保留着传统风帆,用水力电力驱动,再借风帆破浪而行,为了重温旧梦,还在船边设置仿古炮台,但并无真炮,船舱内炮座为咖啡座位,可以凭炮远眺海洋旖旎风光。此外“歌德堡Ⅲ号”满载北欧瑞典各种工艺品和现代工业产品,有如当年携带的珠宝葡萄酒﹑自鸣钟﹑钟表﹑乐器等物,沿途更添加中东及南亚各类香料土产,以贸易换取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顾名思义,有别于自长安(西安)西游的西域陆路。隋炀帝时与西域诸国已通商繁盛,唐代西域商人留华者不计其数,入华陆路海路均有,沿海商埠则以交州﹑广州﹑明州﹑扬州所谓四大港口等埠最为有名。交州就在当今越南,明州是宁波,再加上绍兴泉州﹑镇江等地。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由西域转向亚洲东南一带,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尤其是商业人口南移,海路快捷运输取代了波折横生的陆路,是主要因素。试举广州为例,广州一地外国商人即有十余万之多。其实自南宋偏安杭州开始,因为中原受辽金钳制,许多经济资源均靠海路贸易出口。

二百多年前的中瑞通航所走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趟航程,加上沿途补充﹑居留﹑买卖,往往长达一年之久。起点到终点,就是从瑞典歌德堡到中国广州的南海神庙码头。瑞典早年海权不弱,但并未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东南亚争霸殖民,反倒显出中瑞两国在清代关系友善和缓,瑞典商人被清廷官员呼为“西洋夷商中之驯服者”。1950年,瑞典是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但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瑞典最早与中国发生贸易关系仍是通过在英国起家的东印度公司。资料指出,1732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派遣第一艘来华商船“腓特烈国王号”来到广州。《清朝文献通考》内载:“瑞国通商自雍正十年(1732)后,岁岁不绝。每春夏之交,其国人以土产黑铅﹑粗绒﹑洋酒葡萄干诸物来广,由虎门入口,易买茶叶﹑瓷器诸物,至初冬回国。”

清代对外贸易推行一种行商制度,即所有外商在华贸易,必须以本地商人及商号作为中介,广州能够自其他港口商埠如厦门﹑舟山等脱颖而出,就因有着实力庞大资源雄厚的本地商人居中斡旋,甚少与外商发生争执纠纷。这就是所谓的“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朝在粤设立海关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月建立的,地址就在如今广州的文化公园至海珠南路一带。这个官商团体由多家商行﹑洋行组成。十三行的商行数目经常变化,但开始时是十三家,它们是怡和行﹑广利行﹑同文行﹑同兴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同顺行﹑义成行﹑东昌行﹑安昌行。主要是“承销外商进口商品;代表外商缴纳关税;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事宜”。

十三行

到了1757年,乾隆关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限令所有外商只能在广州一地经商,这就是史家所谓“一口通商”。于是广州洋行便集中在离珠江约三百尺的十三行街,包括英﹑法﹑美﹑荷兰﹑瑞典﹑丹麦等国商人。又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的老板“四大巨富”最为著名。怡和行的伍秉鉴﹑同文行的潘启官(潘振承)均富甲一方,潘氏家族更三代经营茶﹑丝致富,多年被选为十三行领袖。其他两行的卢观恒﹑叶上林亦不遑多让。

1743年3月瑞典东印度公司第二大船“歌德堡号”,开始它第三次的前往中国广州的旅程。但这艘专门来往于歌德堡与广州的大帆船,不知道这竟是它最后的一次航程。出师早已不利,驶经挪威碰到风暴,需要绕道而行,浪费了许多时间与船上的食水干粮,抵爪哇群岛(印度尼西亚)已粮水匮缺,水手因疾病丧生者达廿余人,又错过了季候风,有帆无风,动弹不得,只能在客途等待冬天的西北风,就似早年天主教耶稣会士如利玛窦等人乘船来华途中碰到的种种灾难。

大帆船一直到1744年9月才抵达广州,也就是说走了一年半。它在广州只待了三个月,1744年底载满瓷器﹑茶叶及丝绸等货物准备返航。据记载,“歌德堡号”船舱载满了700吨中国货物,包括茶叶366吨﹑瓷器100吨﹑丝绸19箱﹑锡133吨﹑良姜(即高良姜中药,又称佛手根,治脾胃中寒,果实红豆蔻可解酒)11.4吨﹑珍珠3.4吨﹑藤器2.3吨﹑胡椒1.8吨。

怡和行伍秉鉴

同文行潘启官

随即驶回瑞典,走了大半年,1745年9月始返抵瑞典。但就在歌德堡人们争相传告“歌德堡号”准备自外海驶入港口时,却又十分戏剧性地在众人注视惊呼下偏航触礁沉没。

此后,东印度公司又造了一艘“歌德堡Ⅱ号”,但又在南非沉没。一直到1993年才打造这艘“歌德堡Ⅲ号”,一共造了十年,耗资3.5亿瑞典克朗,到了2003年6月6日才举行下水典礼。

世人并没有忘记沉在海底的“歌德堡号”,当然,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些价值日增的中国瓷器。据说当年沉船后仅抢救出四分之一的船上货品,卖出去后,除了赔偿沉船损失外还小赚了一笔,可见其余四分之三货品在欧洲人心中的斤两分量。终于在1906至1907年打捞,起出3000多件中国瓷器,在古董界掀起一阵风波。据闻捞起的在海底多年的茶叶,依然香味浓郁。

广东寺庙,首推粤北韶关供奉六祖真身的南华寺。广州市内除六榕﹑光孝﹑海幢等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外,最具民俗文化特色的,要算在黄埔的南海神庙了。

南海神庙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以上已述及。它最早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无疑算得上历史悠久。当时臣子们向文帝建议,应在大海四隅建海神庙,祭祀祈福,以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遂在浙江会稽建东海神庙,广东南海建南海神庙。广州古称番禺,黄埔港在古代为扶胥港,为广州一个地理良好的外港,有码头可供船只停泊,装卸货物。

因此我们可以说南海神庙与它的海港码头建于隋代,兴于唐宋,大盛于明清,成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南海神庙正门入口

南海神庙牌匾

大树菠萝

游南海神庙,要看它有名的碑林和菠萝树(波罗蜜,又称“大树菠萝”,不是菠萝)。因为遍植菠萝树,南海神庙又称“菠萝庙”,并有“番鬼望菠萝”的传说。番鬼,是广东人对外国人的谑称,虽不雅,但惯用后并无多大贬意,而“望菠萝”则传说纷纷了。传云唐代印度有一贡使叫达奚,后人称他为“达奚司空”。他到京城进贡后回到广东,把随身带来的两棵大树菠萝树苗种植在南海神庙前。此树极为独特,不但长得高大壮硕,而且枝可结果,茎也可结果,植在地上的根也可结果,据云果熟地裂,甚是香甜。其果极大如袋,外形有锥尖如佛祖螺髻,所以南方寺院多有种植。果内有一个个小苞核,肉厚,清甜如蜜。清朝范端昂《粤中见闻》有载:“波罗蜜亦曰优钵昙,萧梁时西域贡使携来,种于南海神庙前。波罗熟以盛夏,大如斗,重至三四十斤,皮厚有软刺……每实有核数百枚,大如枣,仁如栗黄,炒熟可食。”此段文字所载,与传说仅唐朝魏晋六朝之别,其他进贡事与西域相同,所以此树来自西域应无问题。(www.xing528.com)

更有趣的是,传说达奚司空在南海神庙种植大树菠萝,流连庙内景色,而竟误了船期,于是不上回西域的客船,只好留在黄埔,天天举手遮额远眺外海而来的船只,看是否有能送他回西域的客船。至今庙内仍有一尊达奚司空身穿汉服,举手遮额的塑像,惟妙惟肖。明朝高僧憨山曾有一首安慰达奚思归苦恼的诗:

临流斫额思何穷?西去孤帆望眼空。屹立有心归故国,奋飞无翼御长风。忧悲钟鼓愁王膳,束缚衣冠苦汉容。慰尔不须怀归土,皇天雨露自来同。

禅师为方外人,不懂家国渴切的望乡情。此雨此露,虽信美而非吾雨吾露,又何足以少留?

因为历代君主皆曾派臣南下致祭,并留御令刻于碑上,再加文人雅士品题,南海神庙称“南方碑林”,颇为夸大,实难与西安碑林相比。尤其“文革”破坏损害极大,虽经收复,然伤痕累累,难复旧观。今日的南海神庙入仪门后,两侧内廊各排列碑块,计藏碑刻共四十五块,其中唐碑一﹑宋碑二﹑元碑一﹑明碑十七﹑清碑四。另据原搨片重刻复原宋至清古碑十块。其中最重要者包括唐代“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又称“韩愈碑”,碑文为韩愈撰写,循州刺史陈谏书,共三百六十字,情文并茂。内言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孔子第三十八代孙孔戣为广州刺史。次年京师委派的祝册来到广州祭祀海神,孔戣秉持治人以明﹑事神以诚的政风,亲自供奉唐宪宗颁发的祝文,并备三牲致祭。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谏迎佛骨,逆宪宗意,被贬为广东潮州刺史,与孔同在岭南,相交莫逆。及至孔戣修建南海神庙时,韩已调袁州刺史(袁州在今江西宜春,韩愈从袁州调回长安后,曾写过《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叙述他在袁州时放免男女奴婢七百三十一人的事)。由于友情笃厚,依然应孔之邀,洋洋洒洒写下这篇千古传诵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也是佳话,可惜日久失修,字迹已漫漶不清。

达奚司空像

南海广利王庙碑,即韩愈碑

两块宋碑,其一为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973)赐立的“大宋新修广利王之碑”,又称“开宝碑”,颇有历史价值,因为碑文提及北宋派大将潘仁美南下,灭了残唐五代的南汉,完全统治了岭南地区,并修复南海神庙,潘出任市舶司,负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贸易。

到了明代,明太祖也有赐碑,可见南海神庙在历代皇帝心中地位,尤其明大军是自海路打败元军收复广东的,对神庙更有祈求福佑的情感。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派人重修神庙后再派礼部侍郎王祎为代表御祭海神,并借此昭告天下,把南海神以前的“广利王”等封号全部摘掉,仅以“南海之神”称之。

隋代封祝融为南海神(原为火神),唐开元﹑天宝年间,玄宗亦曾派张九龄﹑张九皋兄弟南下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北宋仁宗封南海神为洪圣王,后又天降大雨,平定广西逆贼,归功海神,加封其为昭顺王,并御赐海神夫人为明顺夫人,至今庙内后殿仍有昭灵宫供奉明顺夫人,香火不绝。到了南宋高宗,又封为威显王,因为灵验不绝,元世祖又加封其为灵孚王。明太祖朱元璋大笔一挥,碑文内称五岳四海之神,四海可分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从此只称其为“南海之神”。

明顺夫人塑像

神庙内还有一块“绍兴六侯碑”,为江西鄱阳人方渐于南宋绍兴辛酉年间(1141)访庙所刻,记载了南海神手下六位文武辅将的传说,至今庙内亦供奉六位神祇的塑像,内里赫然有达奚司空,为助利侯。

但南海神庙碑石最醒目者还是庙内广场空地与“洪武碑”亭左右并列的康熙御书“万里波澄”碑亭。

“海不扬波”石牌坊

明洪武亭碑

康熙“万里波澄”碑

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收复台湾后,沿海威胁已解除,清廷解除海禁,翌年便在广州设海关,并经常派遣负责主管祭祀社稷﹑宗庙朝会的太常寺官员前来祭祀,康熙本人更曾有诗句“四海不扬波”云云。这就是南海神庙大门前面“海不扬波”石牌坊四字的由来。1703年康熙五十大寿,下诏祭祀祖家的长白山,以及四海神庙,并御笔亲书“万里波澄”御匾四字赐南海神庙,另赐庙号为“波罗庙”。“万里波澄”四字,后又再另临摹勒石于一块黑碑上,并建碑亭。可惜帝王将相,均逃不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厄运,牌匾﹑石碑及碑亭皆被砸个稀烂,不知去向,现今看到的还是1990年广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按照搨本重新翻刻的,真迹荡然无存,抚今追古,令人唏嘘不已。

南海神庙自清代以来除植大树菠萝外,更遍植芒果树及海红豆树。一到夏天,芒果树熟,遍地皆是。红豆秋天结子,及至冬季,红豆荚裂子落,地上均是相思子。有情世间,男女争相寻捡馈赠,以示相思,真是“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另有木棉古树两株,花红如火,据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清人屈大均有著名七言绝句《木棉》:“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烽火,不及攀枝花可怜。”把红花遍树比作十丈珊瑚,朵朵花红如烽火,确是好诗。

波罗鸡

木棉树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日为南海神庙庙会,亦称“波罗神诞”,自唐宋始,游人如鲫。南宋诗人刘克庄就有描述庙会盛况的诗,内中有“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句(《即事十首》),可见万人空巷之热闹。庙会摆售广东著名的民俗艺品“波罗鸡”,这种粘贴彩色缤纷羽毛的手工艺品,有时还在里面装了发声器,会发出鸡啼之声,十分有趣。

庙外西南边不远处的章丘岗还有浴日亭一座,自宋元以来,为本地人到此观看海上日出之处。现在的亭子已是清末以后改建,1986年再重修。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被贬惠州,游南海神庙,住海光寺,翌日一大早到浴日亭观日出,写下了这首题为《南海浴日亭》的七律: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从诗中可见浴日亭上所看到日出景象的壮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