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及要素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及要素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考查行业特色院校如何立足市场运行发展的规律,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行业话语权体现了行业特色院校在行业与区域发展中的现实贡献率,其主要指标为在行业与区域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中的参与程度、政策建议被采纳的数量、校企合作为行业产业项目带来的利润增值额度等。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及要素

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是指行业特色院校与行业、区域之间形成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并使这种紧密型合作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模式。它建立在行业特色院校长期行业办学与行业所形成的唇齿相依的合作关系之上,在转制后,对这种关系进行了盘整、丰富与拓展,更好地纳入了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因素,并实现行业与区域两者之间关系的整体协调,形成合力,促进行业特色院校拓展办学视野、理顺办学关系、优化办学环境、丰富办学资源的供给平台等。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传承高校办学特征的基因内核,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版图中清晰勾画出行业特色院校的板块特征,集中彰显新时期高等院校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特色办学,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

(一)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由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学术创新能力、产业融合及贡献能力、文化传承及浸润力、管理模式及治理结构优化能力等要素组成。

1.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其办学质量的最重要体现之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查指标主要分布在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绩效两个方面。前者考查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教学质量运行及监控体系的完备性等指标;后者则由学生课业成绩的整体分布、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的获奖率、学生就业状况以及社会评价系统等组成。比如,在浙江传媒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查中,除上述指标以外,学校同时关注一些特色性指标。其一是生源质量。浙江传媒学院的艺术类生源都要经历省考三试,部分专业考生还要增加校考三试,经历多轮、多层次选拔后的生源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而且学校作为艺术类考试的主试单位,对艺术类考试的标准、方法、模式设计等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具备通过优化制度设计、科学完善指标体系来提升生源质量的条件。同时,生源质量不仅仅体现在招生批次上,招生的区域范围也将为生源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基础。其二是人才规格。在人才规格的设计与考查中,行业特色院校在考查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的同时,要把人才规格与行业发展的匹配度进行统筹考量。尤其是在当前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新技术、新发明、新理念深刻推动着行业新一轮发展,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进步同步升级乃至适度超前是核心竞争力建构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质量是对人才培养绩效的整体考核,既体现在课业评价标准的直接呈现上,也体现在对就业岗位的胜任度、对行业发展的有效贡献率等信息的反馈收集上。比如,浙江传媒学院增加了毕业生行业贡献率的相关考查内容,将毕业生在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中国金话筒奖、中国金鹰奖及其他各类赛事中的获奖状况,以及毕业生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和行业骨干人物等的状况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反馈与衡量尺度之一。

2.学术创新能力

学术创新能力包括师资数量与结构、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及竞争能力、科研成果产出率及质量等三项指标。在学术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中,在强调传统的师资队伍的数量、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要素的基础上,要重点关注具有行业背景与行业实践经历、具备行业成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师资整体数量中的比重,注重现有师资行业培训、挂职等实践经历的覆盖面等特色指标的考查。在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及竞争能力建设这一指标中,既要考查整体的学科建设的综合实力,同时更要厘清行业特色院校在长期行业办学中所积淀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与专业的整体素质及其在国内同类学科及专业中的竞争实力对比。要注重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学科与专业的培育与成长状况,关注新兴学科与专业的生长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情况等,关注学科协同、学科整合所带来的倍增效应等。科研成果产出率及质量是衡量学校学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其一要关注科研项目产出的数量与质量,并根据学校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动态调整其权重比例;其二要关注科研成果与行业领域的关联度与贴合度,关注科研成果的前沿性与行业最新发展态势的契合度;其三要关注科研成果的应用性特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基础及其对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潜在贡献率等。

3.产业融合及贡献能力

产业融合及贡献能力是行业特色院校特别注重的指标体系之一。它主要包括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的建设状况、产学研合作及产业融合的现状、产业融合对行业进步及区域经济文化的贡献力等几个层面的问题。对行业特色院校产业融合及贡献能力的考查,需要重点关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建设。一是制度的健全性。既要完善促进合作的相关制度建设,也要关注防范与化解风险的制度建设;既要关注形式层面合作制度的建设,也要注重激发合作动力与促进机制完善的制度建设。二是制度的适应性。考查产学研合作是否真正适合产业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定位,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制度的伸展性,也就是制度的张力。考查制度能否适应产业动态变化的考验。要关注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培育状况。当前校企合作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跨越代际的革命性升级,同时市场的充分发育让校企合作更加走向规范化与法律化,市场规则与行政牵线之间的关系面临着新的调适。要考查行业特色院校如何立足市场运行发展的规律,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关系。要综合评估产学研合作及产业融合的现状。既要考查行业特色院校对行业资源的利用状况,更要关注校企之间资源整合、发生化学反应、放大合作成效的状况;既要考查产学研合作本身的成效,也要关注产学研合作在教学、科研以及文化传承中的沉淀度及附着性,对教学科研及文化传承工作的带动作用,等等。行业话语权体现了行业特色院校在行业与区域发展中的现实贡献率,其主要指标为在行业与区域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中的参与程度、政策建议被采纳的数量、校企合作为行业产业项目带来的利润增值额度等。在这里,需要综合评估软性的文化效益与可测量的经济效益之间的状况,以便科学反映行业特色院校的产业融合及贡献能力。

4.文化传承及浸润力

行业特色院校有着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源于长期行业办学及转制后与行业区域共融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它带有行业富于创新、富于激情、敢于吃苦、秉持社会公义的文化特征,也有区域独特的文化内容,贯穿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乃至后勤保障工作等方方面面。通过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的潜在滋养力、浸润力的渗透,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对于文化传承及浸润力的考查,其一,要考查是否形成明确的办学理念、文化精神等核心价值,是否有代表学校办学特色及传递办学精神的校训、校标等,学校的CI形象系统建设的水平与质量及校园建筑小品等的设计风格是否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其二,对教风、学风、校风的综合评价,包括对学术道德风气廉政文化建设水平的考查,对“三风”等的评价,主要不涉及文化特质层面的问题,而更多是对文化规范、文化操守、文化底线等的关注与思考。对其考查可以依赖学校业已成熟、常态进行的“三风”建设评价标准。其三,对学校文化感召力、影响力的评价。包括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的感知、理解、认同以及转化为实际行为的状况,对学校外在文化形象、文化影响的综合评判等。这类评价具有标的物不可测以及难直观量化等特征,可以尝试通过专题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5.管理模式及治理结构优化能力

在长期的行业办学历程中,行业特色院校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在某些方面还带有企业运行的痕迹,如对一些办学行为的即时反应性,对教学或其他工作失误的直观呈现与及时纠偏机制等,以及管理体系中同类项合并、职能整合、流水作业等方式。甚至在转制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很多行业特色院校仍然没有简单沿袭其他高校的学院制、分权二级管理模式,而是仍然采用相对集权的整合式管理模式,便于最大限度地汇集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集中开展项目攻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对原有的做法进行系统评估,不断予以完善。当前对行业特色院校管理模式及治理结构优化能力的考查,第一项指标是是否建立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遵循大学内部治理的通行规则,又恰当地保留与发扬长期行业办学所积淀的组织优势等;第二项指标是现行的大学管理模式是否真正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对促进资源的优化流动、缩减行政壁垒成本、激发工作主体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项指标是学校管理模式及治理结构的自我优化调适能力。大学管理是一个复杂体系,既具有知识管理的特征又兼有行政管理的痕迹,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学校管理模式及治理结构的自我优化调适能力是指对一些办学情况的变化能够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具有良好的制度感知度和适时调整与完善的能力,可以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保障与支持。

(二)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协同性

重大技术创新与行业管理体制变革、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的调整等都会对行业特色院校的办学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深刻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手段与方式、办学策略等的优化提升上,带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乃至文化传承之间的协同联动反应,促使各个办学子项目同步调整与升级,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推动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比如,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开展调整改造,包括重新规划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专用车制造业、石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光电子与信息产业、精品钢产业等十大产业布局,围绕新型工业基地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由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原部委属工科类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长春工程学院,在客观分析自身办学条件及在区域分工协作格局中的位置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需求,明确提出了“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面向基层一线,从事设计、施工、制造、运行等工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重视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建成吉林省配电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汽车零部件集成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等九个省级科技平台,在为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中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传媒领域,媒介融合的快速推进,不仅对传媒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迅速改变了传媒专业与学科布局,新媒体、跨媒体传播相关内容进入新闻学的视野,也直接带动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产学研合作项目内容、实施方式、绩效评价方式等的系列变革。

2.渗透性(www.xing528.com)

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托学校长期行业办学的历史,以及新时期学校与行业、区域之间形成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并使这种合作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模式。强渗透性决定了行业特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的变革不只是操作层面或个别领域的优化调整,而且是在办学理念与办学机制层面共识的形成与制度的确立,通过文化涵化与机制保障为行业特色院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土壤与制度基础。强渗透性使这种创新与变革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规制性,能够更好地遵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形成发展的合力。

3.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建构依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完善的机制,即通过行业与区域要素的传导实现办学相关内容的调适、优化与升级。虽然行业或区域要素有大小强弱之分,也有正面作用与反面影响等的区别,办学相关内容的调适与变革也有力度、强度、进度等的差异,但竞争力生成架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是学校长期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总结,不会因为办学环境的改变、办学内容及要素供给方式的变化等产生连带影响。这种架构的确立,也为行业特色院校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保障。

4.整合性

整合性是指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表征不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效能的简单相加,它是一种聚合与裂变的反应过程,是办学各个环节、各个门类、各种资源高度整合、综合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体现制度张力的过程,是办学内在关系理顺、办学资源优化配置、办学效能集中彰显,最终转化为办学水平与质量提升的过程。行业特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表现为一种综合竞争优势。

5.发散性

行业特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发散性与辐射性特征,这与行业特色院校所长期从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存在密切关系。核心竞争力涵盖了从办学理念到办学策略、从办学文化内涵到文化标识等的各个方面。例如,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艺术院校,浙江传媒学院承载与散发着独特的文化使命感、文化责任感、文化创新激情与文化创意动能,从某种程度上,这种文化基因也深深反哺着与学校事业发展唇齿相依的传媒行业,促进传媒产业及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发散到文化交互与融合,学校与行业、区域会形成更加契合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在互助中更好地实现双赢。

(三)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建构

1.行业层面

行业是行业特色院校最重要的依托平台,它不仅为行业特色院校的发展提供资源要素、创新平台、市场空间等,甚至直接赋予行业特色院校改革动能与创新激情。如前所述,新时期行业特色院校确立发展战略必须高度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握行业发展机遇,行业特色院校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样离不开行业。行业特色院校需回答好“行业发展能为我带来什么”“我在行业大发展浪潮中能做什么”等问题,适时调整与优化专业及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创新路径乃至学校文化的内涵等。尤其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深入,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面临新的发展转向,不确定因素增多、局面更加复杂的背景下,行业特色院校如何应对,趋利避害,实现与产业创新、产业变革同步发展,既有效抓住行业发展的机遇,又化解行业转型的潜在风险,这是考验行业特色院校智慧的重大课题。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这样的特色鲜明的传媒院校为例,在当前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学校有着难得的办学机遇,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三网融合”的全面推进、全媒体的迅速引入,为传统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门类界限明显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挑战;文化会展、文化金融动漫创意、影视创作等新兴文化产业门类与文化形态的兴起,必将为传媒类学科与专业结构完善带来重要启示,为学科生长机制的建立带来新的要求;传统行政主导下校企合作的模式日渐式微,在高度发达的媒介市场化背景下,传媒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机制如何实现新的突破等,也考验着校企双方的智慧。这些最新的行业发展的潮流与特征,是新时期行业特色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路径,优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具体举措,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区域层面

转制后行业特色院校与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发展关系更加密切。新时期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必须高度关注所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状,探求行业特色院校自身办学优势与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有效的嫁接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明确两者之间互动、结合的力度、程度,建立健全模式与机制,对行业特色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策略与办学路径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调适与提升。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行业是“本”,行业特色院校要在立足于长期形成的行业优势与行业特色的基础上,寻求与地方合作的潜在机遇与平台。如果学校行业优势与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不能形成有效交叉,行业特色院校要在发挥既有长处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需求,科学延伸其特色与强项等,而不能随意置换办学传统。比如,浙江传媒学院地处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近几年来,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全面推进,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这为浙江传媒学院发展省却了诸多“兼容”烦恼。浙江传媒学院把握浙江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梳理办学优势,探讨全面接轨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举措,并将之内化到学校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中,为学校事业的新一轮腾飞添加重要的引擎。

3.行业高等教育及区域高等教育竞合关系的层面

行业特色院校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时,必须考虑自身在行业特色院校群体中的竞争位次及竞争态势。比如,浙江传媒学院就要明确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广播影视干部管理学院(山西传媒学院)等老牌传媒院校、电影院校之间的竞合关系及优劣所在,要明确在当前高等传媒教育蜂拥而上、群起发展的格局中自身所处的位置及境遇。同时,在区域高等教育的竞争图谱中,要更好地厘清自身的发展基础、兄弟院校的发展态势等,既不盲目陷入同质化竞争、规模扩张、重复建设的误区,也不在激烈竞争面前畏首畏尾,失去发展机遇。要科学预判当前高等教育的存量及未来市场发展空间等,统筹行业与区域两个市场,在行业高等教育及区域高等教育竞合关系中更好地厘清自我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策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寻求“弯道超车”的实施路径。

4.行业特色院校自身层面

行业特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违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割裂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办学传统。比如,浙江传媒学院在30余年的行业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传媒教育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与明显优势。这种特色表现为联盟化、一体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联手行业、深度嵌入、全流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需求、项目为导向的重大科研成果驱动机制,开放式、实践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等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浙江传媒学院核心竞争力建构中,要对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进行梳理与总结,尤其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分析如何对传统办学优势进行升级、优化与改造,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弥补办学短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