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高校管理的特性和功能

新时期高校管理的特性和功能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育人,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具有集中性、系统性、交互性、信息资源因素等特征,而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教育管理受其多维度因素的影响,因此离不开全员参与。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教育管理作为客观存在的综合现象,必须在日常实践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其对教育的影响必然是独立的。

新时期高校管理的特性和功能

1.新时期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特性。

(1)全员参与性。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育人,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具有集中性、系统性、交互性、信息资源因素等特征,而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教育管理受其多维度因素的影响,因此离不开全员参与。学校日常生活管理中,应当将育人作为主体,以信息交换渗透、影响其他育人资源。有吸引力的学校,应集合个体,与其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校园作为立德树人的场所,要精心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和养成铺设一条成长之路,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此促进德育工作的落实。以生为本的全员育人思想观,在当下所倡导的思想境界中,被提上高校日常管理的实践维度。高校应当发挥其本职职能,践行人才培养目标,以科技作为支撑,汇聚优质资源,应用整体有机的育人模式,协同其社会服务特性,处理好自身责任和义务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光荣感和幸福感。知识传授、思想启迪、道德养成、文化传承,共同形成了全新的“全员育人”体系,高校全体教职工共同达成“教育渗透德育、全员做德育、时时做德育”的目标。“全员育人”广义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随着下一步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员育人”需依靠全体教职工来实现。

“全员育人”的管理机制,是以个体为集合对象,以高校为场所,以“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环境布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活动”作为管理核心。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应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方针;加强上下联动、积极建设德育工作骨干队伍;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此促进德育工作全面落实。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综合育人体系,汇聚学校主要机构及其职能的力量,同时联动教师及社会各方力量。在日常的结构框架中,以整合资源、互相配合、集中育人的改革新创举,发挥合力优势。在体系管理范本中,还有管理、服务、教书等作为助力。全员参与管理是以学生群体为核心,多元参与为协同力量,因此有必要强调整体性和群体性。

(2)对话平等性。

第一,创设“聊天”式的教学情境进行平等对话是人类从发明语言时就沿袭的传统,是人类社会性的体现,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智能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应是教育界所倡导的平等自由话语权的体现。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客体,有必要感知生活,服从主体,勤勉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主次之间、主客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升自我管理效能。

第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特殊地位,即作为教学的执行者和领导者,具备管理育人法定代表人的地位,同时受其职位影响,需要学生作为评判指标和教育对象。

第三,主客之间的矛盾若无法消解,会使德育资源陷入困顿、僵化,也会使教育育人的平等性效果有一定局限性。鉴于此,平等育人要求的效果也需及早实现。

同伴教育是具有相似年龄、相同性别、相同背景或共同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形式。此种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性,使主客之间由被动变主动,在平等的对话中,使得服从变信服成为可能,也有利于打破原始关系的权威障碍。这一关系的改善,有利于高校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同伴教育在形成良好教育局面的同时,因其育人方式的不同,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师生关系,使“教与学”得以顺利进行。管理者在获得掌控权的同时,因对动态资料的取材和相关措施的落实,都取决于生活,极易放松自我要求,不能从根本上促进自我德行的进步,这一点尚需进行改进。

第四,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只有以教育环境平等为基础,才能在生活化的场景实践中,更具教育指导价值和说服力。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小圈子”教育机体为核心,构筑复杂庞大的关系网,在关系网中,形成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前进态势。基于上述关系分析,“全员参与”的高校管理观,要求高校管理工作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形成一种道德自我约束和共同约束的教育过程,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动过程中,要倾注自身情感。学校管理工作提上日程,不仅需要正确处理好主客之间的主被动关系,而且更需以平等性的形成形式投放到日常生活中。

目前的育人环境,面临复杂的局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角色判定受其自身生长环节、年龄层区分、自身素养乃至家庭情况影响。育人工作需要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从而在责任承担方面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德育工作关系中处理较为得当的部分。因此角色意识的转变,对于强化高校实践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来说有更为彻底的作用。

2.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教育管理的功能。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教育管理作为客观存在的综合现象,必须在日常实践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其对教育的影响必然是独立的。通过深入分析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教育的各项功能,参照现实日常生活,就可以实现具体功能的精细化定位目的,这不仅可以增强对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教育内涵的理论性和建设性理解,还可以提高对于其教育目标的实践性分析能力。(www.xing528.com)

(1)求真。高校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求真,这一点是高校与其他社会机构的本质区别所在。在高校日常教育中,不仅在知识上要不断追求真理,而且在日常生活管理中也要坚持求真求实的理念,以求得还原高校文化的本质,培养更优秀的现代“真人”。“真人”不仅要求其办实事,说真话,而且要求其永远保持一种追求真知,为真理奋斗的热情,这是一类具有完美人格和高超本领的人。通过培养日常生活中的求真理念更有助于培养现代“真人”。

第一,在日常生活管理中要坚持按照培养“人中人”的思路,不仅要注意全面提高和健全高校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关注其健康人格教育的逐渐完善。各高校机构必须重视高校精神与高校之道,加强对高校学生日常生活教育,促使高校学生做到安于道德生活,亲民爱民,不因一味追求成为“人上人”而追逐名利,争取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二,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可以为培养优秀的现代“真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我们生活在集体的生活中,追求成为优秀的真人并不是要与社会生活脱节,而是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在生活中更加慎独、顿悟,脚踏实地生活。这样才可以在社会中保持本真,克服市场带来的势利观念。

第三,培养健全人格,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是立体的个人。日常生活为个人的存在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间和空间,不仅有助于其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找到更合适的方式促使其在多元领域内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

(2)隐性。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管理教育的优势之一是日常生活的日常性所带来的得天独厚的教育无痕性。高校学生每天都可以生活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这种日常性正是学生独立个体的本真展现。社会道德和自我道德的约束及各种综合作用以及求真观念的渗入,无形中影响了老师和学生的人格。这种影响是隐形的,一方面,这种行为不是刻意为之;另一方面,其带来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生活的本质意义不是为了教育别人,更不是被别人影响。正因日常性所带来的隐形影响是无意为之,受教育者会感到轻松,不会产生特别的精神负担或者心理压力。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受教育者,不会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无意识的渗入相对于较强势、有意识的教育,显得更加温和和隐蔽,所有的过程都是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的隐蔽性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高校教育的日常性虽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但并不代表其没有负面影响。道德修养的建立需要良好的环境,也需要健康良性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隐形教育就需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日常生活教育的无痕性优势正好可以为高校的日常管理实施隐形教育提供条件,使高校的道德教育在无形的环境中实施。可以通过制度规范、文化娱乐等方式将道德教育渗透到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为商业学院的学生提供价值指导和动机指引,将道德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无形引导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单独的个体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行为的目标和结果之后,才会顺其自然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正式教育的传播机制无法实现的教育效果。另外,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也需相对应做出改变,不仅要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资源,必要时还需要配置合适的引导手段,以通过尽量减少不良道德因素的影响来达到将日常生活中的正面影响无形放大的目的,日常生活管理是非权力影响力的主要来源,这与依靠权威强制性要求所带来的影响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综合了品行、才华、理论以及修养等各种因素影响后的作用,远远大于依靠权力因素所带来的效果。品德因素正是非权力影响力的本质要素。

(3)濡化中介。濡化,即通过某群体的文化习俗来影响个体的选择和行为的过程。作为人类,其属性中包含了社会性的特征,这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我们必须认可并接受它。作为这种社会化环境下生存的生物个体,人类社会化就是适应社会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由此可见,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人的每一阶段的成长都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化属性和任务。作为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当中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他们渴望独立,希望可以自立自强,不再依赖父母的帮助和受到父母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同伴的理解和鼓励,需要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去探索人生的乐趣。因此,这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完成社会化的关键时段。通过完善高校日常教育,高校学生可以接受社会化的日常道德和技能的训练,从而获得通向社会的通行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自我满足。

目前,还是有许多的高校教育管理者缺乏对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化的认知,不够重视其关键作用,对社会化的影响力和涵盖广度和深度认识不足。这些不成熟的观念可能会导致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错误的认知,误以为社会化是高校学生群体先天具备的合理基因和基本功能,无须引导就可以自动化完成;还有一种错误的理念认为社会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高校学业教育完成的过程,只需要关注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即可,而缺乏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高校学生在基本社会习俗和常识方面缺乏必要的训练和引导,对于成人社会中的基本礼仪和生存知识缺乏规范和教育,这会导致部分高校学生踏进社会后,出现社会化不足的问题,以至于影响其日后的长远发展。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通过文化影响个体选择的过程,高校学生要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还需学校提供塑造社会化的氛围和进行恰当的指引。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从学生转变为社会人士,是复杂且艰难的,顺利完成这一个过程的转变所需要学习的社会化内容非常广泛,这些内容涉及价值观、能力、心理素质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方面的社会化转变。其转变可能是被动的,也可能是通过自觉学习锻炼而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影响都是自我主动选择的过程,学校的日常生活教育就是通过正确的指引将这种原始的自发性行为转变为积极地自我觉醒行为。一方面可以采取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高校学生社会化转变的锻炼渠道,减少不良因素的阻碍,以实现培养高校学生良好转变的教育效果。社会化的基本方式和特点就是不断重复,通过“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学校与社会不可分离”的理念指引,有意识地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加快其与社会化生活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学生不应该完全被动接受社会化教育的理念,而是应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利用自身的优秀品行去影响和帮助别人,促使他人日常生活习惯不断更新,不断重复地参与到高校学生的教育进程中。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高校学生克服社会化进程障碍的能力,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转变,从而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更顺利地投入到社会化生活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