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满足大学生合理诉求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满足大学生合理诉求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应把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并贯穿始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满足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需要。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满足大学生合理诉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些论述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明了方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并贯穿始终。尤其是在当下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成员价值多元、矛盾冲突不断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方面的应有价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将融入人文关怀作为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文智慧和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的过程。从本质层面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肩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生终极意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这与人文关怀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人性需求以及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与满足,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等的尊重与关切,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肯定与追求等内容相契合。因此,把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满足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应把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并贯穿始终。

2.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现实需要

良好社会心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尺在中国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的心态日益理性、成熟。但是,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社会成员价值观念更加多元、社会矛盾冲突不断增多等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成员的心理出现诸多问题:焦躁不安、理想功利化、信仰缺失、道德冷漠、人际关系冷淡、盲目自大、妄自菲薄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和问题不是社会的主流,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的不良风气和社会成员的不良心态总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态,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态尽管在主流上是积极的、健康的、阳光的、正面的,但又不可避免地在部分同学中出现急功近利、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道德品质不高、人际关系不和谐、自负、自卑、消极厌世等思想、心理问题。如果对大学生的这些不良心态不加引导,任其发展,必然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最终也会阻碍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就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注重对人的尊重与关心。特别是学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影响和感染大学生,向他们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培育良好心态,促使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仅仅把它看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被动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而忽视了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开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效率低,长期处于无位(不受重视)、无力(软弱无力)、无用(缺乏实际效果,未能有效内化为品德)的“三无”状态。从人文关怀的视角看,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原因主要有: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育人功能;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过于强调对学生的外在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内在情感需要;过于强调学生的共性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彰显;过于强调对学生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丰富情感的培育;过于强调学生的客体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等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导致实际效果不理想。而且,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已经产生了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如学生普遍关注的只是与考试有关的专业知识,而对专业以外的更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社会风气、生态环境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关怀,致使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存在明显缺陷。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克服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人、缺乏人文性的弊端,真正做到以学生的生存、发展、自尊等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完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尺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而增强其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1.从教育理念维度讲,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www.xing528.com)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大学生的需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满足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5]。这就是说,处于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其行为的发生都源于一定的需要,需要反映人的本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日益开放、多样、多变的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需要总是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当前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差异性、多层次性、变化性等特征。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并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大学生的需要按需要的对象来分,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物质需要是基础,精神需要是核心。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表现在对大学生物质需要的物质关怀上。当前要重点关心帮助贫困生的生活,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解决学习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对学生的物质需要进行积极引导,教育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物质需要,更要不断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这是人类文明之所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对他们物质需要的尊重与满足上,更重要的是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和引导他们产生精神需要,并尽力给予满足。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比如大学低年级有适应学校环境、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需要,大学高年级有就业、适应社会、人际交往等的需要。教育者应该深入学生,准确把握他们的需要特征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大学生的合理的、积极的需要;对暂时无法满足的需要,要做好解释工作,并设法满足;同时要不断引导较低层次的需要向较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而对于大学生存在的不合理的、消极的需要,则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到不足,引导他们的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从教育内容维度讲,要做到“一彰显二贴近三服务”

所谓“一彰显二贴近三服务”,就是教育内容要彰显人文精神,贴近学生思想与贴近学生心理,服务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首先,融入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必须彰显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主要是指对人的关照,尤其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命运状况及人类发展出路及终极指向的关照。它是从人的角度审视世界,也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态度和立场,“它包括了一整套有关人的信仰、价值、理想、品格等在内的理论主张和学说。”其主旨是追求人的生命状态的提升,即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整体完善。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人文精神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关系到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培育和彰显。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早就发出警告:如果忽视或者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因此,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国能否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能否培养和造就中华民族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凸显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其次,融入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务必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心他人,渴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建功立业。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加之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影响,使得大学生形成了多元思想并存的现状。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要重点突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青年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性都明显增强。然而他们毕竟没有真正接触社会,不能独立适应社会。所以,他们一方面在心理上渴望独立,另一方面又对真实社会感到恐惧,希望得到外力的帮助,因而表现出盲目乐观与自我悲观共存,自我封闭与期望交往交织,现实与理想产生矛盾等心理冲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最后,融入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需要服务学生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一是要服务学生的自由发展。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过于强调政治内容而忽视其他方面内容的倾向,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需要,强调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二是要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当前要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还要着力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改革和创新意识;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共识和深厚感情;道德教育主要是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规范的道德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三是要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只有获得不断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受惠终生。

3.从教育方法维度讲,要注重情感体验法和心理疏导法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意义上说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这种特殊的教育目的,相应要求合适的教育方法。强制性的理论灌输不能实现唤醒的功能,因为对于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而言,他对于任何思想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的思想活动为基础的,而非外在强制所能够达成的。而情感体验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一种适宜的方法。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6]”在诸类体验中,最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满足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内在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理想。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的深刻内涵,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教育方法的运用,也就是要关注大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身心的愉悦。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来实现:首先教师的教学要充满感情,用自己真切的情感感染大学生,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各种道德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切体会道德“在场”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道德。然后是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生成丰富的情感。实践是情感生成与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也是丰富内心情感的有效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巨大动力。大学生只有投身于实际生活并加以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出道德善恶价值的真谛,才能产生深刻的情感。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情感体验的教育方法时,应结合其它方法一并进行,特别是不能忽略理论教育的价值,因为情也需要“理”的支撑和引导。要积极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较高理论素质又有丰富情感的高素质人才。

另外,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里,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推进的负效应所引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滋生甚至泛滥,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等,不同程度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致使部分大学生感到困惑、迷茫,心理陷入空虚、压抑的状态。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学生依赖性比较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独自在外求学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普遍存在焦躁、厌学等情绪,同时还存在着学业、恋爱、交友、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如不及时加以疏导,会对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而心理疏导法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认真分析成因,积极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心理学的角度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促进和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它是一个积极引导与学生自我调节相结合,解除障碍与提高自我修养相并论,理解与尊重相融合的和谐发展过程。具体说,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疏通引导作用。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接触多,因而对他们进行普及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从而提供力所能及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二是要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转化与解决,最终要靠大学生自身的转变和调节。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教授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积极引导大学生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同时要培养大学生乐观、豁达、完善的优良品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积极向上的心境看待一切,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具备和谐的身心,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成长和成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