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填补中国北方高等教育空白的工业管理学科

填补中国北方高等教育空白的工业管理学科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工的学科除水利工程以外,其机械、土木、化工、造纸、纺织、航空学科,固然均为西北所无,是我国西北地区这些学科的肇端,但其中对工业体系影响面最大的还是工业管理学科。西北工学院工业经济管理学科适应抗战时期内迁工业的发展,形成从师资、学生、教材教法,到课程建设的一整套成熟经验,从而填补了中国北方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工业经济学管理学科的形成作了重要准备。

填补中国北方高等教育空白的工业管理学科

西工的学科除水利工程以外,其机械、土木、化工、造纸、纺织航空学科,固然均为西北所无,是我国西北地区这些学科的肇端,但其中对工业体系影响面最大的还是工业管理学科。

工业经济管理是对工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调节、控制和监督的一种职能,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发于以蒸汽机和纺织工业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20 世纪初期逐渐进入欧美高等工程教育领域。1928 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管理学院,但最初仅侧重于交通运输管理,1931 年始设铁道管理、实业管理、公务管理、财务管理四科。早在1936 年,还在西北联大前身之一北洋大学时期,周宗莲即开始介绍英国工业经济管理的课程和考试内容,指出:“英国的工程教育是由学校、厂家与学会三方面负责,而受教育期间,是三年书本,两年学徒,而在资格上须有学会之某种考试为之证明”;此种考试“命题内容,全是实际经验的材料,如估计材料数量、价值、草拟工程合同或说明书等”[7]

西北工学院工业经济管理学科适应抗战时期内迁工业的发展,形成从师资、学生、教材教法,到课程建设的一整套成熟经验,从而填补了中国北方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1945 年时,水利系主任彭荣阁教授兼任工业管理系主任,教授有叶守济,副教授有蓝贞亮,讲师有刘宗耀,助教有卢坤纶等。1948 年,先后增苏在山、龚止敬教授,以及副教授晋升教授的蓝贞亮。

与西安临大、西北联大相关的北平大学工学院设有机械、电机、纺织、应用化学四系,未设工业经济系。西安临大、西北联大时期,仅在法商学院设有政治经济学系、商学系,工学院仅有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等六系,有一些课程涉及到工业经济管理。

东北大学工学院在1932 年接收的东北交通大学学生中有铁路管理科(分运输、商业两门)的学生。自1923 年至1938 年并入西北工学院之前,并无工业经济管理专业。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前仅有采矿金和土木工程两科,后改为采矿系、冶金系、路工系和水利系四系,没有工业经济管理系科。国立西北农学院由西北联大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于1938 年7月合组而成,故同属西北联大子体学校。该校专设有农业经济系和附设农业经济专修科,适应西北建设需要,培植乡村建设及各种农业经济人才。其所开课程有经济思想史经济地理学农村经济学、经济史、西洋经济史、中国经济史、农村合作、农业推广、农业仓库、农场管理、农业经营等等课程。虽然部门不同,但是原理有相通之处,因此它也是西北联大工业经济管理学科生成的基础之一。国立西北大学之法商学为其骨干学科,开设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课程,如所开设的经济学、会计学、成本会计统计学会计报告分析、经济数学、运输学、市场学、经济政策、公司理财、战时经济、中国经济史、西洋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经济地理、条约论、现代经济学说、工商组织与管理、工商政策、实业计划研究、合作经济。经济学系罗仲言(章龙)所著的《中国国民经济史》[8]对中国古代、近代的工业经济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

未设工业经济管理系之前,西北工学院其他系科已经开始学习相应课程。比如:土木工程学系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有经济学必修课,第四学年开设有钢桥计划、钢筋混凝土计划、铁道计划、契约及规范、房屋建筑计划、高等结构计划、都市计划等管理课程;矿业工程学系采矿组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连续开设有经济地质、矿场会计与管理,第二学期开设有矿业法规必修课和矿业经济任选课;矿业工程学系采矿组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有炼厂会计及管理必修课;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纺织工程学系、水利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有经济学必修课,机械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有工业管理必修课;化学工程学系第四学年第一、二学期开设有簿记及工业会计必选课;纺织工程学系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有工厂管理必修课、工厂会计必选课,以及工厂卫生、工商法规等任选课;水利工程学系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有水工结构计划、灌溉工程计划等选修课和契约与规范必修课和水电工程计划、卫生工程计划、工程估价等选修课。从其工业经济课程多设于高年级来看,显然是作为工程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高层知识来设置的。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工业经济学管理学科的形成作了重要准备。(www.xing528.com)

1943 年,在西北工学院自西北联大分出独立设置5 年以后,增设工业管理系。抗战胜利后,迁校西安、咸阳时期,工业管理系教授有苏在山、龚止敬(教统计学)、叶守济、蓝贞亮等4 人。当时,工业管理学系教师变动不大,仅增聘龚止敬先生教统计。系主任彭荣阁先生事务较忙,无暇兼顾。改聘新回国的苏在山博士为教授兼系主任,各门课业,照常进行。其主要教授生平事迹如下:叶守济,安徽长丰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1931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1937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从1940 年起,历任河南大学经济系教授、西北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西北工学院工业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9]他先后讲授过经济史、农业经济、土地问题、农业仓库、农业金融、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工业进化史等课程。彭荣阁,似毕业于北洋大学。教授水利课程,曾任西北工学院工业经济系主任、教授。后任四川大学工学院院长、二级教授。蓝贞亮,浙江松阳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1934 年毕业于暨南大学铁道管理系、1949 年至1954 年历任西北工学院工业管理系副教授、主任、教授。[10]他主要讲授会计原理、工业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主编有《会计学原理》《工业会计》等。苏在山,西北工学院工业管理系主任,东北人,留美博士。抗战胜利后赴台湾,任成功大学商学院院长。刘纪之,经济学教授,河北河间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硕士学位,曾在伦敦大学政经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吉林大学,河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教授,河北大学教授、系主任。1937 年1 月起,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工业经济系、西北大学商学系教授。在西北工学院时期,教授经济学与工业管理课程。教授会代表之一,曾代理院务。这些教授半数以上都曾分别在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间互相兼职,或频繁流动,尤其是与西北大学经济学教育互动更为频繁,早期所知的5 位系主任或教授竟有3 位与西北大学互聘。这表明西北联大子体学校在分离后仍有紧密合作。

1941 年,西北工学院工业经济系首届招生2 名;1942 年招生6 名;1943 年招生6 名;1944 年招生15 名;1945 年招生2 名;1946 年招生15名;1947 年招生7 名;1948 年招生3 名。1941 年至1948 年总共招生56名。1946 年,工业经济系开始有6 名毕业生;1947 年毕业5 名;1948 年毕业11 名;1949 年毕业13 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总共毕业36 人。毕业生大多分配至铁路沿线工厂、铁路局,以及油矿、煤矿、水利、航空等部门服务。由于西工从严治学,故在资源委员会、航空委员会,以及铁道、公路运输等部门一向为直接预约毕业生前去服务,尤其是矿冶、纺织两系的学生,往往不敷分配,供不应求。这30 余位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修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工业经济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正是战后经济恢复和重整民族工业所急需的。

西北工学院工业经济管理学系的课程设置,包括40 余门,两大方面:一是基础性工程技术教育,如应用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热工学、电工学、结构学、运输学、工程图画、机械设计原理等;二是工业管理学专业课程,如经济学、财政学、机构计划、工业管理、制造管理、施工规范、工商法规、会计学、统计学等。像热工学、电工学等课程连续开设两学年以上。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工厂内迁,西北地区亦兴起工业合作运动,从而使偏僻的战略大后方陕西陡然成为战时大后方第二大工业基地,而最缺乏的就是工业管理人才。西北工学院顺应时势,由个别教师的个别课程、个别研究,由个别学校在其他系科的借壳繁衍壮大,到逐渐整合发展为一个“工业经济管理学系”。这在我国整个西北乃至整个北方地区高等教育史上,都是一件破天荒的事件,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