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改革创新造就享誉全球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改革创新造就享誉全球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7月11日,鄂栋臣被任命为校党委副书记。10月20日,学校隆重集会,庆祝建校30周年。10月23日,张世汶被任命为测绘科大党委书记。1991年5月14日,中共测绘科大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举行,选举产生了第五届校党委会和纪委会。2000年1月3日,国家测绘局党组决定李清泉博士任测绘科大副校长、党委常委。副校长张祖勋教授被批准为1990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6月,张世汶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改革创新造就享誉全球

根据上级组织部署,1984年武汉测绘学院加强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革命化建设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大幕由此开启。

1985年10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武汉测绘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简称测绘科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为测绘科大题写校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1.管理人员调整

1984年8月21日,中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党组决定对武汉测绘学院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由周忠谟任院长,张世汶任党委副书记,主持校党委工作,宁津生、甘宏度、仇肇悦任副院长,王之卓任名誉院长,戴丕凯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同时,经国家测绘局党组与湖北省委科教部协商,决定将武汉测绘学院中层干部管理权限下放给学院。1986年7月11日,鄂栋臣被任命为校党委副书记。10月20日,学校隆重集会,庆祝建校30周年。10月23日,张世汶被任命为测绘科大党委书记

1987年10月6日至7日,测绘科大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学校《七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七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共测绘科大第四届委员会,由17人组成,其中党委常委7人,党委书记张世汶、副书记鄂栋臣。常委:张世汶、鄂栋臣、周忠谟、甘宏度、仇肇悦、宁津生、卢梅生。同年,测绘科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全面展开,当年评聘了高级职务233名,中级职务435名,初级职务372名。

1988年1月,中共城乡建设部党组决定调整测绘科大行政领导,宁津生任校长,张祖勋、杨长庚分别任副校长并增补为校党委常委;免去周忠谟校长和校党委常委职务,调任国家测绘局测绘研究所所长;同意仇肇悦辞去副校长的请求并免去其党委常委职务。

1991年5月14日,中共测绘科大第五次代表大会隆重举行,选举产生了第五届校党委会和纪委会。第五届校党委员会由19人组成,其中党委常委7人,党委书记:张世汶,副书记:鄂栋臣、卢梅生;校纪律检查委员会由7人组成,纪委书记:卢梅生(兼)。1995年4月8日,国家测绘局决定对测绘科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林宗坚、黄签名任副校长(副司局级)、党委常委;俞湛明任中共测绘科大纪委书记(副司局级)、常委;免去卢梅生纪委书记职务,退休;同意杨长庚恳求,免其副校长职务(原待遇保留)。同年7月13日,国家测绘局党组任命俞湛明为中共测绘科大党委副书记。

1997年2月27日,国家测绘局决定对测绘科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教授任学校党委常委、校长,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博士生导师刘经南教授任党委常委、副校长。1999年7月,国家测绘局党组决定王观松任测绘科大党委常委、副书记,陈明任测绘科大党委常委、国家测绘局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副校级)。2000年1月3日,国家测绘局党组决定李清泉博士任测绘科大副校长、党委常委。

2.学科专业变化

1984年,学校航空摄影测量系发展为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系,电子测绘仪器系发展为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学校还成立了研究生部,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与管理等工作;增设了计算机及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测绘(民族班)等3个两年制专科专业。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增设计算机软件本科专业。国家测绘局批准学校增设机械设计与制造、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地图制图等3个专科专业。

1988年学校将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分开,分别成立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印刷工程系与地图制图系合署办公;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政治课部改名为社会科学部。经国家教委批准增设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信息工程2个本科专业。经国家测绘局批准,增设城镇建设专科专业。同年,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再次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1989年,测绘科大增设城镇建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3个本科专业,增设应用电子技术专科专业。翌年,成立建筑工程系,与工程测量系合署办公。1993年8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测绘科大增设二年制“市场营销”和三年制“涉外英语文秘”等2个专科专业。1994年1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测绘科大单独设立地图制图系和印刷工程系。1994年11月,学校将光学仪器系与电子工程系合并,组建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12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测绘科大将“地图制图系”更名为“国土信息与地图科学系”。

1993年12月,工程测量系与大地测量系合并组建为测绘科大首个学院——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陶本藻、刘经南、徐绍铨、李建成先后任院长。

1995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学成为部级重点学科,工程测量学、地图制图学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大学物理地貌学成为省级优质课程。4月,学校成立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出任该学院首任院长。1996年4月,测绘科大将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信息工程学院,由两院院士李德仁出任该学院首任院长。

1995年4月,将国土信息与地图科学系和地测学院的土地管理专业合并,组建土地科学学院。10月,成立印刷工程学院。1998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测绘科大获得测绘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宁津生、张祖勋、於宗俦3位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补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潘正风、陈军被批准为1986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经国家教育委批准,测绘科大可以接受国内访问学者。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测绘科大工程测量专业增补为博士学位授予点,陈永奇、陶本藻、李德仁等3位教授增补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副校长张祖勋教授被批准为1990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测绘科大地图制图专业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电子工程系信号信息处理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刘经南、陈军、陈俊勇(兼职)、林宗坚、张正禄、毋河海等6名教授获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至此,测绘科大已有博士点4个,硕士点7个、博士生指导教师14名。

3.其他事件略记

1990年4月,张世汶代表校党委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并出席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在中南海举行的部分代表座谈会。1991年6月,张世汶代表校党委出席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张世汶被授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8月,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管理协调委员批准测绘科大建立测绘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所含专业为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9月,测绘科大成人教育学院暨国家测绘局继续教育中心正式成立。1996年10月6日,国家测绘局党校、国家测绘局管理干部学院在测绘科大挂牌成立。国家测绘局党组书记、局长金祥文兼校(院)长,测绘科大党委书记张世汶为常务副校(院)长。这是国家测绘局为加强测绘职工队伍建设,促进测绘系统理论教育和干部培训,提高跨世纪测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两校设在测绘科大,对充分运用测绘科大教育资源,促进测绘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我国测绘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10月,学校举办首期“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高级研讨班”。这是国家教委为顺利实现高校骨干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加速新一代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继国内访问学者之后,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的高级研讨班。测绘科大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4所高校成为首批举办高级研讨班的高校。

1996年9月,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底,学校通过了“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论证。

1996年10月20日,测绘科大隆重庆祝建校40周年,400多名中外来宾、2700多名校友、5300多名在校学生、约1800名教职工参加了庆祝大会。校庆期间,学校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此前,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校40周年校庆题词。

1997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一行,在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等的陪同下,视察测绘科大。校党委书记张世汶、校长李德仁院士陪同李岚清副总理参观了测绘科大高新技术成果和南北极科考展览。李德仁、张祖勋、鄂栋臣等教授向李岚清副总理汇报并演示了学校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多媒体通信等高科技研究成果,介绍了学校南北极测绘考察的情况。李岚清副总理对测绘科大的教学科研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当天,李岚清副总理还在测绘科大召开了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会,就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德育工作、高校后勤社会化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

1998年3月,校长李德仁院士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出席第九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会上,他围绕科教兴国作了3次发言,提交了2个提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议。3月27日,湖北省副省长王少阶等,陪同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视察测绘科大。陈至立称赞:“你们学校一直在创新,从传统的测量发展到了今天现代化的测量,而且走向了世界。”陈至立部长一行还到90高龄的名誉校长王之卓院士家中看望了王老。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授予测绘科大“1993—1998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称号。7月3日至5日,校党委书记张世汶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并接受表彰。

2000年7月3日,测绘科大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学校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后,测绘科大的学科布局与发展问题。会议讨论确定的一些初步设想,成为对新武汉大学发展的重要建议。

4.重要事件拓展

改革开放后,测绘科大沐浴时代的春风,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在专业领域影响卓著的高等学府,除得益于与测绘行业水乳交融的联系、得益于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外,以下事项影响深远。

(1)学科建设与专业改造。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测绘生产的实际需要,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是测绘科大的优良传统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

早在1958年,夏坚白等著名专家就强调,学校应“掌握物理测距、雷达航测、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等技术”,提出了测绘学科要“向光、机、电、测现代技术相互依托”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的思路。为此,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学校就建立了计算技术(后改为计算机及应用)、无线电、光学仪器等与测绘学科相关的专业。70年代,当人造卫星技术还处在高度保密状态时,王之卓教授就敏锐地提出了人造卫星“将为人类修测地图提供便利”,进而组织开展全数字化自动测图和遥感技术的研究,领导开展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改造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后,学校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了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之下,学校一方面大力改造传统专业,另一方面不断调整专业结构、适时增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适应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大大增强。

1985—2000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校成功地将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改造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并发展为我国测绘类专业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其水平可以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应专业相媲美。该学科在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高精度定位、数字影像匹配、测量误差可靠性和区分理论、遥感图像处理、地理要素识别和开发自主知识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专业改造成果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跟踪国际上空间技术和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的前沿发展,把大地测量学科扩展到地球动力学和卫星定位导航等研究领域,大大拓宽了该专业的服务领域。通过专业改造,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在地球重力场模型、GPS数据处理与网络布设理论及软件研制等方面的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其专业改造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成功将空间技术、遥感技术、信息系统、激光、计算机技术引进工程测量学科,使该专业承担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大大增强,应用领域大大拓宽。工程测量学科作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不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水平,均居领先地位。(www.xing528.com)

在地图制图专业改造方面,完成了由传统地图制图理论与技术向现代地图学理论和以计算机制图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制图的过渡,专业的适应性明显增强。作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地图制图学的整体实力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居领先水平。通过专业改造,学校在测绘学科主要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上已能与世界著名高校中的同类学校并驾齐驱,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进行专业改造的同时,学校还坚持通过拓展专业应用领域和向相邻学科领域交叉渗透,来调整专业结构,增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

建校初期,学校即依托测绘专业,先后增设了计算机专业、光学仪器专业和无线电专业。“八五”以来,学校又先后增设了印刷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装潢艺术设计、土地管理、信息工程、外语、工商企业管理等十几个专业,彻底改变了学科单一、服务面狭窄的办学局面,初步形成了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包括仪器仪表、机械、电子与信息、地理、轻工、建工、经济、工商管理、外语等多学科相互依托,结构合理,应用服务领域广阔,有特色的学科结构,学校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显著增强。

到2000年,测绘科大已拥有20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学校测绘学科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著名大学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成为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势学科,其中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学与工程测量、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3个学科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在某些研究领域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城市规划与设计、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多媒体网络通信、固体地球物理、印刷工程、电子出版等若干学科成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优势或特色学科。

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优秀师资队伍,增强了学校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升了学校的地位。

(2)外资贷款与重点实验室建设。世界银行(简称世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由美英等国为战后恢复经济而联合创建的国际金融组织,它对战后经济恢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世界银行开始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贷款。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接受世界银行贷款,武汉测绘学院被列入候选院校名单。

1983年1月,学校成立外资贷款办公室,由纪增觉院长兼任主任,开始准备迎接世行官员来校评估。1984年初,国家教委和世行官员来汉,经过评估,正式确定学校为接受世行贷款的学校,列入世行中国第二个大学发展项目。年中,确定学校接受贷款金额为380万美元,其中用于购置设备的经费为340.6万美元。

使用世行贷款购置国内外先进设备基本都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1987年学校通过一标购置到校设备303.32万美元,包括西门子7570-C计算机系统、高分辨率EIKONIX CCD摄影系统、大幅面Gentian数字化仪器、快速图像输出GCR系统、大幅面绘图桌Calcomp、Geovision测绘软件、进口解析测图仪和解析正射投影系统等等,极大地改善了学校计算中心、电教中心和航测系遥感图像处理实验室、数字摄影测量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条件。

1988年2月,国家教委确认测绘科大第二个大学项目贷款二标设备总计43.684万美元。1989年确认第三标设备总额65.72万美元,同时批准学校使用供求余额27.12万美元直接购置一、二标设备的零部件以充分发挥已有设备的效益。1990年国家教委追加了7万美元用于直接采购设备。

测绘科大第二个大学发展项目1985年7月12日生效,1991年12月31日关闭,先后进行了5次招标,其中第五次招标的设备1992年才到校。整个项目实际贷款4933497.31美元,比1984年确定的380万美元增加了113万多美元,这些设备到校后经过测试、检查、运行、验收,全部符合要求。学校还利用世行贷款,派出一批教师和研究生学习深造,邀请了一批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在办学经费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测绘科大通过世行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投入,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提高了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测绘科大在国际上的影响。世行贷款项目的成功,还为学校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4年,中央决定由国家计委负责在全国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年国家计委决定利用世行贷款,通过公开竞争、择优选拔的方式,从全国1500个博士点、500多个重点学科专业中遴选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测绘局的支持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实验室被列为同批建设的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的7个试点实验室之一,并被确定为世行贷款示范实验室之一。这也是我国测绘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随后,测绘科大深入细致地进行了实验室的论证和筹备工作。1990年国家教委批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补助费15万元。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实验室于1991年开始利用世行贷款进行建设,贷款总额为130万美元,其中90%用于购置设备,10%用于派出人员、聘请专家和购置专利文献图书资料。学校先后通过三次招标,购置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软件系统和图书资料,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与科研条件,同时派出一批教师出国学习培训,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锻炼和凝聚了队伍。

在实验室筹备过程中,国家测绘局给予大力支持,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实验室每年提供20万元开放研究基金和10万元运行补助费,为实验室的正常开放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检查验收。1996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估中,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学部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名列第五。200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估中,该实验室名列地学部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第四名,被评为A级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测绘学科赶超世界测绘科学先进水平的重要基地

在办学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学校通过外资贷款争取到大量的经费支持,装备了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为学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通过外资贷款,学校还聘请了一批世界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合作科研,派出大批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及时了解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学习最新技术成果,把握今后参与国内外学科竞争的先机。外资贷款还直接促进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在当时的条件下,外资贷款对测绘科大的快速成长、取得骄人成绩并迅速占领国际学科发展的制高点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3)中荷合作办学。1979年11月,武汉测绘学院纪增觉院长率团访问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学学院(简称ITC),随后两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学校签订的第一个校际合作协议。1983年ITC院长贝克教授率团来访,商讨由荷兰政府资助在学校建立“城乡测量、规划与管理教育中心”的有关事宜。1986年测绘科大周忠谟校长与ITC贝克院长签订了双方拟定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建立城乡测量、规划与管理教育中心方案”。同年两校主管部门批准该方案。

该方案确定由荷兰政府无偿资助380万荷兰盾,我国政府投资460万元人民币共同建设该中心。1986年,学校成立“城乡测量、规划与管理教育中心筹建组”;1987年中心大楼开始建设;1988年7月30日完工,总面积3600平方米,9月,中心建成并举行开学典礼。

1990年两校合作项目到期,成效突出。但双方都认为要完成协议提出的合作目标,仅仅4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草签了1991年至1994年新的合作备忘录。1993年3月,中荷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政府间协议,两国政府合作实施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城乡测量、规划与管理教育中心巩固阶段”项目正式实施。这是第一期4年项目的继续,也是测绘科大与ITC合作办学正式进入第二期。荷方无偿投资323.52万荷兰盾,中方投入522万元人民币,希望将中心建设成为一个长期培养城乡测量、规划与管理方面高级人才,特别是掌握区域和居民地规划和管理知识,拥有实用性、多学科性手段人才的教育中心,其重要形式是通过研究生班的形式,对现有测绘人员和规划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使他们成为既掌握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又能把遥感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规划中去的知识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第二期合作为期4年,到1996年12月31日终止。

1996年合作项目结束后,荷兰政府委派评估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是荷兰政府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成功的范例。评估组建议荷兰政府通过其他渠道和方式继续支持测绘科大。

1997年底,测绘科大向荷兰政府申请荷兰DSO项目(向发展中国家教育机构直接提供援助计划),获批“巩固城市建设学院项目”。荷方将向测绘科大城市建设学院分批提供总价值254.4万荷兰盾(约合人民币1200万元)的无偿援助,以提高该学院在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的教学、科研、培训及咨询水平,项目从1997年12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为期4年零1个月。

20年来,测绘科大在中荷合作办学中获益匪浅,仅三次荷兰政府无偿援助总额即达957.9万荷兰盾,约合520万美元,加上我国政府配套1000多万元人民币,直接帮助测绘科大建立了“城乡测量、规划与管理教育中心”,并使之成为学校一个长期培养具有研究生水平、掌握区域和居民居住地规划和管理领域多学科实用手段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学校城市建设、规划等相关专业获得长足发展。在中荷双方的共同支持下,该学科把遥感、GIS技术成功运用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开辟了城市规划学科新的发展方向,其办学模式受到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因良好的办学条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办学实力,“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迅速成长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4)“211工程”重点建设。1993年,国家决定在高等教育领域设立“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同年7月,教育部对开展“211工程”部门预审进行全面部署。学校领导认为进入国家“211工程”,对于测绘科大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1993年10月,学校分别向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汇报,希望将测绘科大列入国家“211工程”进行重点建设。国家测绘局对此高度重视,局党组经多次研究,决定全力支持测绘科大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为迎接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学校一方面进行全面动员和充分准备,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对“211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形成比较完备的论证报告。1996年9月,根据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的安排,国家测绘局组织专家对测绘科大“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部门预审。专家组经过认真评审,一致认为测绘科大办学实力强、基础好,改革开放后又获得较快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已具备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条件,建议国家测绘局尽快向国家教委申请立项。

经国家测绘局和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批准,1997年12月,国家测绘局组织专家对测绘科大“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重点学科建设论证报告进行了立项论证和审核,充分肯定学校确定的“211工程”建设总体目标及富有特色和优势的项目设计,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随后,学校组织力量,对项目进行深化论证,使项目的总体目标更加科学,子项目特色更加突出,结构更加优化,资金安排更加合理。1998年上半年,国家测绘局批准学校“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目标、投资额度和主要建设项目,并向国家计委和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申请立项。

1999年12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同意测绘科大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九五”期间进行建设。测绘科大“九五”“211工程”建设包括: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部分,主要内容为重点建设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光学与电子信息、印刷工程6个学科;建设计算机校园网,改善基础与公共学科教学条件,推进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更新及其现代化;改善教学与公共服务基础条件,优化教学、科研和管理运行环境等。1998年至2000年项目建设总投资为5180万元,其中国家测绘局投资2300万元,学校自筹2880万元。在总投资中,用于重点学科及装备建设4500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680万元。另外,原则上同意国家测绘局和学校自筹4060万元(其中国家测绘局2200万元、学校自筹1860万元)用于学校“211工程”配套的必要基础设施建设。

在测绘科大“211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家测绘局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专项资金对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公共基础学科和校园网等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重点建设。此外,还投资近5000万元为学校新建教学实验大楼、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学校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配套资金2800余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4950万元,支持“211工程”项目建设。新武汉大学合并组建后,学校投入1860万元用于原测绘科大“211工程”项目建设。

2001年4月,测绘科大以整体优秀的成绩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九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这标志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九五”期间“211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211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强度在测绘科大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持续高强度的投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学校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和师生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了学校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学科的地位,提升了学校的层次,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