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贵州民族:氐羌和百越系统

清代贵州民族:氐羌和百越系统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清代贵州氐羌系统的民族1.罗罗大定府黑罗罗,亦即水西罗罗。白儿子分布在贵州威宁,白儿子的文化与僰人同,与汉族关系较为紧密,所以汉化程度较高,“有宗族,男子多汉人风,女人尤苗俗,多因汉人入赘”。[135](二)清代贵州百越系统的民族1.仲家明代的仲家发展到清代仍无多少变化,内部的发展仍不平衡,表现在名称上仍有各支系的不同称呼,如羿子、八番子等。

清代贵州民族:氐羌和百越系统

(一)清代贵州氐羌系统的民族

1.罗 罗

大定府(驻今大方县城)黑罗罗,亦即水西罗罗。据《清代滇黔民族图谱》说:“罗倮本卢鹿,在大定府属,有黑白二种,黑者为大姓。其人深目长身,黑面勾鼻,薙髭留髥。其俗尚鬼,又名罗鬼。男子以青布笼发,束额若角,短衣大袖,紫蓝裙而长。死则均集所属,皆披甲驰马而往祭,以锦瑕毡衣裹尸焚于野,招魂而葬。性最蛮,主虽酷虐亦不肯贰。善造坚甲利刃、枪标劲弩,畜良马,好习射击。”[123]

清代的大定府为今贵州毕节,这里的罗罗到清代仍然有内部的等级区别,分为黑白二种,黑罗罗之间是一些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宗支,当时的罗罗谚语说:“水西罗鬼,击头掉尾。”即一旦一个黑罗罗受到攻击,其他罗罗也就群起而攻之。

罗罗土官除有男性外,还有女土官,《清代滇黔民族图谱》说:“罗鬼女官,女官即倮罗正妻,称曰耐德……其子非耐德所生不得立嗣,如子幼不能主事,即耐德为土官代理土务。”[124]

与黑罗罗相对的是白罗罗,“在大定、安顺有之,与黑倮罗同而为下姓”。[125]从社会发展的程度看,其发展较为缓慢,清代文人说他们“茹毛饮血,鼠雀之物攫而燔之,饮食无盘盂,以三足釜抟食。死则不如牛马,用革裹尸而焚之”。[126]白罗罗中有一部分居住在普定,被称为“阿和”,“多以贩茶为业”。[127]

倮罗的文化,罗罗“有黑白二种,黑者为大姓。其人皆黑目长身,黑面、白齿、钩鼻,剃頾而留髯,又名乌蛮;其俗尚鬼,故又名罗鬼。男子以青布缠头,笼发其中而束于额若角状,短衣长袖,系蓝裙。女人辫发,亦用青衣布缠首,多带银梅花贴额,耳戴大环,垂至颈,拖长裙三十余幅。烝报旁通,腼不恧也,惟不与下姓结婚。其性愚而恋主,即虐之至死不敢贰,世奉其子姓,自改土归流,犹奉之如故。重约信,尚盟誓,凡有反侧,剁牛以谕,领片肉即不敢背。善造坚甲利刃、标枪劲弩,置毒矢末,沾血立死。平居畜善马,好驰骋,以射猎习击刺,故其兵常为诸蛮冠。谚云:‘水西罗鬼,断头掉尾。’言相应若率然也”。

白倮罗,在大定之水西及安顺、永宁州皆有之,又名“白蛮”,与黑倮罗同而为下姓,风俗亦略相似。“饮食无盘盂,以三足釜。灼毛齚血,无论鼠、雀、蠕动之物,攫而燔之,攒食若彘。人死,以牛马皮革裹而焚之。居普定者为阿和,其俗相同,多以贩茶为业。”[128]

2.僰 人

贵州的僰人为今天白族的先民,分布在普安州土官各营,“男女皆披毡衣,垢不沐浴。凡倮罗、仲家、仡佬言语不相谙者,常以僰人通传声音。风俗与南诏略同,于六月二十四日祭天过岁,朔望日不乞火。性淳而佞佛,常持素珠诵梵咒”。[129]与僰人有关的贵州民族还有白儿子和六额子。白儿子分布在贵州威宁,白儿子的文化与僰人同,与汉族关系较为紧密,所以汉化程度较高,“有宗族,男子多汉人风,女人尤苗俗,多因汉人入赘”。[130]分布在永丰(今贞丰县)、罗斛(今罗甸县)的白族先民叫白额子,“男子梳顶髻如螺蛳,穿白衣,男子衣短,女子衣长,不穿裙”。[131]此处的“白儿子”和“白额子”都是白族他称的同音异写,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六额子,分布在大定。有黑白二种。“男子结尖髻,妇人长衣不着裙。人死,葬亦用棺。至年余,即延亲族至墓前,以牲酒致祭,发冢开棺,取枯骨刷洗,至白为度;以布裹骨,复埋一二年,仍取洗涮,至七次乃止。凡家人有病,则谓祖先骨不洁云。近经严禁,恶习渐息。”[132]

白龙家与僰人有关,是贵州境内的土著居民与东部百越系统民族和西部的氐羌系统民族相互融合,又加上吸收了部分汉族人口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和“白龙家”相对的是“黑龙家”,“黑龙家”的社会地位较高,“白龙家”的社会地位较低。二者之间的这种区别,当是受到水西彝族中“黑彝”和“白彝”的影响,但到清代时已显示出较多的汉文化特点。1988年,毕节、大方、织金、黔西、赫章、普定的龙家已被识别为白族。[133]

3.与土家人有关的冉家蛮等

冉家蛮是指在土家贵族大姓冉氏统治下的土家族民众,分布在思南府沿河司(今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社会生产以捕鱼打猎为主,“得鱼虾为美食”。

冉家蛮是对贵州土家人的他称,分布在贵定、雷山,男子外披草编的蓑衣,妇女着青布上衣、花布短裙,“丧葬宰牛歌舞,性犷悍,爱鱼猎,以十月晦日为大节而祭鬼”。[134]

冉家蛮的文化是“男子衣草蓑,妇人着花短裙。丧葬,亦杀牛歌舞。以十月朔为大节,祭鬼。以丑、戌日为场期。惰耕作,喜渔猎。性犷悍,出入必带刀弩。又石阡沿河司有冉家蛮,俗类皆同”。[135]

(二)清代贵州百越系统的民族

1.仲 家

明代的仲家发展到清代仍无多少变化,内部的发展仍不平衡,表现在名称上仍有各支系的不同称呼,如羿子、八番子等。[136]

羿子,道光《云南通志》注引《伯麟图说》说:“羿子,一名沙兔。”对此,乾隆《镇雄州志》卷5《种人》说:“沙兔,一名仲家。”

龙家,乾隆《贵州通志》卷7载:“仲家,有黄、罗、班、莫、文、柳、龙等姓。”则龙家即仲家中的一个支系,此龙家与白龙家是有区别的。

穿青,乾隆《贵州通志》卷7《苗蛮》载:“仲家,其种有三:一曰补龙,一曰卡尤,一曰青仲。”其中的“青仲”即穿青。民国的《贵州通志》注引《威宁州志》说:“穿青,即仲家,惟服饰尚青。”《黔记》卷3又说:“青仲家,在古州、清江、丹江等处,以青布蒙首,穿青衣。”可见,清代在黔东南、黔西一带的穿青即为仲家。因此,清代仲家的分布区域是从黔东南往西直达川、滇、黔三省相连接地区,具体为黄平黎平、古州(今榕江)、清江(今剑河)、丹江(今雷山)、台拱(今台江)、瓮安都匀、独山、荔波、贵定、修文、安顺、镇宁兴义、贞丰、普安、大定(今大方)、水城、威宁、毕节、仁怀[137]

八方苗虽然带有“苗”字,但不是苗族,当时习惯于把贵州的少数民族泛称为苗,此处的八番苗专指仲家中的八番子,分布在定番州(今惠水县),清代已接受了许多汉族文化,“男女衣服与汉人同,其俗女勤男逸,日出而耕,日入而织”。[138]

额子又叫“六额子”,分布在大定(今大方)和威宁,与仲家有族属上的关系,但也受到同区域内彝族和白族的影响,内部分为“黑白二种,结尖顶髻,妇女衣长无裙”。[139]

黑仲家是清代仲家分布在清江厅(今剑河县)的一部分,以广泛种植林木为业,因此而致富,而且与汉族商人交往甚密,以至于汉族商人“可以(黑仲家)富户作保,出树木合伙生理,或借贷经商不能如期纳还,不妨直告其故,即致亏折可以再行添借,倘被制骗,不能外出追讨,则访原保祖坟,掘其骨骸而去,谓之扯白放黑,如原保子孙追偿,仍还其骨”。[140]

黑仲家中分布在台拱厅(今台江)的部分又被称为“清江仲家”。清江仲家的妇人勤于耕种,男子则头缠红布,腰佩大刀,聚众外出抢夺过路的单个客商,用长木锁住被捕者押回寨内索取财物。

分布在荔波的仲家被他称为“白仲家”,男子头戴狐尾,以耕田种地为业,“女子身小而多慧,穿淡蓝色衣,着细折云裙,红绣花鞋,项有银圈,五色布裤”。婚恋亦颇有特色,“每孟春择平壤之所,以大木一具空其中,名曰巴槽,男子各执竹片击巴槽响声,击鼓名曰打罗,又曰同耍,男女抱腰相戏,父母在旁观而不禁。有汉人能通苗语者,亦可与焉。未婚之苗女子故多与汉人往来,名曰外郎矣”。[141]

卡尤仲家主要分布在贵阳、安顺、南笼(今兴义)、平越(今福泉)、都匀等府,是布依族西北支系的先民。服饰特点为:“穿青衣,妇女以花帊萦首,衣短而下圆,度身而裁。严冬盛暑无添换,勾云细折长裙合角中,以颜色相间。”[142]节日以“六月六日为大节”,每年的孟春聚会,未婚男女野外“跳月歌舞,以采带接球,谓之花球,意洽情种,彼此抛球”。丧葬习俗较为特别,“贫者用牛一只,富者用牛头数个,亲戚朋友各携鸡酒致祭,绕牛而哭,祭毕屠牛分肉,群饭饱后乃各散”。

普笼仲家,即乾隆《贵州通志》卷7《苗蛮》中的“补笼仲家”。普笼仲家主要分布在贵阳府的定番州(今惠水)、广顺州(今长顺)和南笼(今兴义)、安顺两个府,以“十二月朔为大节,岁时击铜鼓以为欢。若掘地而得铜鼓即以为荣,谓武侯南征时所遗”。遇有人亡故之时“则屠牛招戚以牛角欢饮,孝子不食肉,惟啖鱼虾,故祭必用焉。葬者以伞盖墓,期年后而焚之”。民族性格是喜好勇武,“出入必带标悍利刃”。[143]

仲家的文化,到清代仍然好楼居。服饰文化为“衣尚青,以帕束首。妇人多纤好,以青布蒙髻;长裙细褶,多至二十余幅;拖腰以彩布一幅若绶,仍以青布袭之”。[144]仲家性勤于织。以十二月为岁首。饮食“敛牛、马、鸡、犬骨,以米糁和之,作至酸臭为佳;称富积者,则曰贮桶几世矣”。婚姻则“皆以苟合始。每岁孟春跳月,用彩布编为小球,谓之花球,视所欢者掷之,奔而不禁。聘用牛只,以姿色定聘资,多至牛三五十头”。家有人去世“则屠牛,召戚友,以大瓮贮酒,执牛角灌饮,醉或至于相杀;主人不食肉,止啖鱼虾。葬用棺,以伞盖墓上,期年而火之。祭用枯鱼”。生活中“击鼓为欢。土人或掘地得鼓,即以为诸葛所遗,富者不吝值争购”。长期以来流行巫蛊文化,“每畜蛊毒,夜飞而饮于河,有金光一道,谓之金蚕蛊;每以杀人,否则反噬其主。故虽至戚亦必毒之,以泄蛊怒”。仲家虽然是稻作民族,但也有强悍的一面,“敛毒药以染箭镞,中人血濡缕立死。出入必负强弩、带利刃,睚眦之仇必报。以椎埋伐冢、绑掠无辜人口谓之捉白放黑,以为嫁祸之媒。或聚众劫掠,或御人于涂明时,累费征剿,兵至则散,兵去复聚。然贵安等处夥居势炽,性多剽悍”。当然,清代那些与汉族交往多的仲家已经是“其散处各属者颇驯良,近皆宁戢,悍俗还淳,多有读书识字者”。

八番,也称“八番子”,是仲家的一部分,分布在定番州。“衣服与汉人同。其俗,女劳男逸。妇人直顶作髻,日出而耕,暮入而织。获稻,和秸储之。刳木作臼,曰椎堂,每临炊,始取稻把入臼手舂之。以寅、午日为市。燕会,系长腰鼓为乐。以十月望日为岁首。葬不择日,夜静出之,谓不忍使其亲知之云。”

龙家也是仲家的一部分,其种有四:“一曰狗耳,在广顺州康佐司,依深林榛莽之间,其近溪者入水捕鱼,猾若獭。男子束发而不冠。妇人辫发螺结,上指若狗耳状;衣斑衣,以五色药珠为饰,贫则以薏苡代之。春时立木于野,谓之鬼竿,男女旋跃而择配;既奔,则女氏之党以牛马赎之,方通媒妁。死,以杵击臼,和歌哭,舁之幽岩,秘而无识。在大定者,人死三年,取其尸刷之,凡三次。在平远者,殓则焚而瘗之,以七月七日祭其先茔。一曰马镫龙家,在宁谷西堡顶营之间,多张、刘、赵三姓;衣尚白,丧则易之以青;妇女缁布作冠,若马镫然。一曰大头龙家,男子以牛马鬃尾杂发而盘之若盖,以尖笠覆之。一曰曾竹龙家,风俗约略相同。”

2.木佬苗

木佬苗即今仫佬族的先民,分布在贵定县、都匀府、黔西州等地,“有王、黎、金、文等姓,散居各府县”。由于与汉族杂居共处,开始吸收文化,修儒学,“衣服与汉人同……子孙有入泮者”。[145]

木佬“娶妇异寝,生育后乃同室。祀鬼用五彩旗,遇节则歌舞为欢。亦有长幼秩序。在都匀、清平者,衣服类汉人,同姓不婚,异姓不共食犬。父母死,有丧服而无衰绖,长子居家四十九日,面不洗濯,步不逾户,期满延巫祝荐,名曰放鬼,乃出门。长子贫不能守,必长孙或次子代之。其子弟亦延师教训,多有入泮者”。[146]

3.佯 黄

佯黄,也写为杨荒,当为民族自称的汉字记音,所以有多种不同写法,清代主要分布在都匀府、黎平府、石阡府等地,有张、杨、龙、欧等姓,“男子记口而耕,女子度身而织,暇则以渔猎为事,婚丧用犬”。[147]从婚丧用犬的习俗来看,显然是僚族的后裔,因为历史上僚族父子相斗,若儿子杀了父亲,“求得一狗以谢其母,母得狗谢,不复嫌恨”。[148]这种文化习俗一直沿袭到清代。佯黄今被识别为毛南族

关于杨荒的文化,“荆壁不涂,门户不扃,出入以泥封之。其服饰婚丧,与汉人同。男子计口而耕,妇人度身而织。暇则挟戈掺笱,以渔猎为事。婚丧,以犬相遗。近则衣冠文物,日渐盛矣”。[149]

4.仡 佬

仡佬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分布较为分散,所以古代的汉族学者便根据他们的文化习俗和地名来称呼,于是就有了不同的他称,如打牙仡佬、花仡佬等。

水仡佬,又被称为“夭苗”,分布在平越府。尤中先生认为夭苗又称“夭家”“扰家”,因为他们分布在“夭坝”,是仡佬的一部分,但受到苗人的影响很大。[150]而夭苗的内部又有两个存在着一定文化差异的族群,一部分“自言姬姓”,表现出受过汉族极浓的影响,又被称为“水仡佬”;而另一部分在丧葬习俗中保持树葬的习俗,“人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任风化其尸”。[151]水仡佬,因为他们“善捕鱼,隆冬能入深渊,不畏冷”而得名,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多,“男子衣服与汉人同,妇人穿细折长裙,婚姻丧葬俱循汉礼,知法畏官”。[152]

土仡佬是分布在威宁州仡佬族的一部分,历史上曾经称为“土蛮僚”,“男子披草为衣,专与倮罗种土,每以油烧熟搽足,故上山如猿猴也”。[153]

打牙仡佬,仡佬族中有一部分有“折齿”的习俗,被他称为“打牙仡佬”,分布在黔西、平越(今福泉)二州和清镇。具体的“折齿”习俗为“女子将嫁,必先凿去门牙两颗,恐防害夫家”。服饰较其他仡佬族支系有特色,“其先梳前披后,取齐眉之意。概织毛衣,以一幅横围腰旁,无缝,谓之桶裙,男女同制,五种皆如之”。婚姻上盛行氏族外婚,支系之间互不通婚,“其种有五,各分党类,不通婚姻”。[154]

剪头仡佬,那些头顶上蓄发,其他地方的头发都剪去的仡佬族被汉族他称为“剪发仡佬”,分布在贵定、施秉、平远(今织金),“男女皆蓄顶发为髻,勤耕力作,人死则积薪而焚之”。[155]

朱石仡佬,仡佬族中分布在石阡、黎平等地偏僻山区的部分被他称为“朱石仡佬”,“男子出入佩刀弩,有仇必报,若独立不能,则备牛酒以款待有力者,虽斤肉杯酒亦有捐躯轻命,或致死者,纳牛偿之,此苗在清平能通汉语,听约束”。[156]

红仡佬是因为妇女染红布做裙而得名,分布在广顺(今长顺)、平远(今织金)、清平(今麻江),盛行崖穴洞葬和树葬,即“亲死以棺而不葬,置崖穴中,或临大河,不施蔽盖,而傍树木为主”。[157]

花仡佬,仡佬族中以五色布制作桶裙的部分被称为“花仡佬”,分布在施秉、平越(今福泉)、黄平等地,“男子懒耕作而好猎,以逐鹿罗雀为事,妇女两袖口绣五彩,通身银饰,以养蚕累累而贯珠”。[158]

锅圈仡佬,是指仡佬族中有“女人以青布帕束发如锅圈状”文化习俗的部分,分布在平远州(今织金县)。与仡佬其他支系不同的是,锅圈仡佬“男子自纺织,以斗纹布为衣;妇人以青帕笼发如锅圈状,青布短裙。病者不服药,用虎头一具饰以彩线置簸箕内,延鬼师祷之。性嗜酒,惰于农”。[159]

披被仡佬,是因为这些仡佬族人“男女衣长尺许,外披一袍”而得名,分布在平远州(今织金县),“凿穴而居,桶裙羊毛织成,性淳谨,勤耕作,插犁为生”。[160]

仡兜也是仡佬族的一部分,分布在镇远、施秉、黄平。“好居高坡,不篱不垣。男子衣类土人。女子短衣偏髻,绣五彩于胸袖间,背负海巴蚕茧,累累如贯珠。人多嗜酒。四时佩刀弩,入山逐鹿罗雀。其药箭伤人,见血立死,然无敢为盗。”[161]

仡佬不但内部有众多的支系,文化上也有各自的特点,“男女以幅布围腰,旁无襞积,谓之桶裙,花布曰花仡佬,红布曰红仡佬,各有族类,不通婚姻。殓以棺而不葬,置崖穴间或临大河,不施蔽盖,树木主于侧,曰家亲殿。屋宇去地数尺,架以巨木,上覆杉叶如羊栅,谓之羊楼。其人皆悍而善奔,轻命死,党得片肉卮酒,即捐躯与之”。[162]

5.与侗人有关的洞苗等(www.xing528.com)

洞苗主要指分布在镇远府天柱县、锦屏县的侗人,以稻作农耕为主,“择平坦近水而居,以种棉花为务。男子衣服与汉人同,故多以汉人佣工。女人带蓝角巾,著花边衣裙,织洞帕,颇精美。能通汉语,听约束”。[163]看来到清代侗人已大量使用汉语,和汉族有频繁的交往,较为全面地接受朝廷的治理。

侗家苗为荔波县的侗人,“衣长不过膝,岁首杂鱼肉酒饭,以祭盘瓠,近水而居,种棉花,女则自纺织,男子虽通汉语,不识文字,以木刻为信”。[164]看来荔波的侗人既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瑶人的影响,甚至吸收了许多瑶人的文化习俗,所以才会有既说汉语又祭盘瓠的情况存在。

聚居在都柳江和洪江下游的侗人,“夫妇出入必偶,饮食碎盐酱,冬则采芦花御寒”。[165]

爷头苗是清代分布于柳江下游古州厅(今榕江、从江、黎平等地)的侗人。另外,侗人也有“黑侗”和“白侗”的区别,“爷头苗”应为“黑侗”,但由于与苗人交错杂居,故史家认为爷头苗是苗人中的黑苗支系,但又与“洞苗类相同……性喜斗,耕不用牛,以冬月朔为大节。妇人编发为髻,近多圈以银丝扇样冠子绾之,以长簪或双环,项圈数围,短衣以五色锦镶边袖。姑之女必舅之子为室,聘礼不能措,则取偿于子孙。倘外氏无相当子弟抑或舅无子,姑有女必重赂于舅,谓之外甥钱,姑女方许另配;若无钱贿于舅者,姑之女终身不嫁也”。[166]

洞崽苗是分布于古厅州的侗人,与爷头苗同属侗人中的“黑侗”,故文献说:“在古州以同群同类为二寨,居大寨者名爷头,居小寨者名洞崽,每听爷头使唤。婚姻各分寨类,若小寨与大寨结婚,谓之犯上,而大寨知之,则聚党类尽夺其产,或致伤。人善舟楫。”[167]

黑楼苗虽然称为苗,实际上也不是苗人,从其以鼓楼为中心的文化习俗看,也是今天侗族的先民之一,集中分布区与今天侗族分布区相同,在镇远府清江厅(今剑河县)、都匀府八寨厅(今丹寨县)。通常黑楼苗相邻的村寨,“于高坦处造一楼,高数层,用一木杆长丈余,空心悬于层顶,名长鼓”。此便是鼓楼。凡是民间互有争讼之事,“即登楼击之,各寨相闻,俱带长镖利刃,齐至楼下听寨长判之,有事之家,备牛酒,如击鼓不到,罚牛一只以作公用”。[168]

关于侗人的文化,《滇黔志略》说:“冬采茅花为絮以御寒,饮食辟盐酱。夫妇出入必偶。性多忌,喜杀,不离镖弩。在石阡司、郎溪司者多类汉人,多以苗为姓。在永从诸寨者,常负固自匿,然少为盗。在洪州者,地沃多稼而惰于耕,惟喜剽劫,每持刀弩,潜伏陂塘、踉跄篁薄中,飘忽杀越,不可踪迹;又招致四方亡命,窝分掳掠。故黎平之盗,向以洪州为多,今皆敛戢矣。”[169]

6.水家苗

水家苗是分布在荔波的水族先民,为百越系统的民族,“男子渔猎,妇人纺织,故有水家之名。穿桶裙短衣,四围俱以花布缀之,每岁首男女成群联袂歌舞,相欢者遂婚”。[170]

7.与壮人有关的伶家苗等

“伶家苗”的来源应为汉、晋以来的俚僚,形成后来壮族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都匀府的荔波县(按,荔波县在1732年以前属广西),文化上“于十月晦日祭鬼为节,男女均以蓝花为帕蒙首,未婚者其帕稍长”。[171]

侬苗是今贵州境内壮族的先民,清代改土归流前他们的分布区属广西泗城土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时划归贵州省,属贵阳府定番州。侬苗汉化程度较深,“穿衣俱如汉人,惟妇人蒙发,短衣长裙,不离苗俗”。[172]

也有分布在永丰州之罗斛、册亨处的侬苗,雍正五年(1727年),“自粤西改隶黔省。其俗,衣服、剃发俱效汉人。妇人短衣长裙,首蒙青花布手巾,犹循苗俗。性犷悍嗜杀。自改土归流,渐遵礼法,勤耕织。地有瘴气,多雨少雪”。[173]

与侬苗有源流关系的还有仡佬童苗,又写为“僮苗”,指今荔波县境内的壮族先民,其俗:“男子善耕作,妇人工纺织,短衣短裙,仅以遮膝”。[174]

罗汉苗”,所谓“罗汉苗”是明朝时期广西壮族中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可知此处所称的“罗汉苗”并非苗人,而是壮人。“罗汉苗”中的“罗汉”两字虽与佛教用语用字同,但与佛教所称的“罗汉”无关,“罗汉苗”清代分布于八寨厅(今丹寨县)和丹江厅(今雷山)。男子戴狐毛皮制成的帽子,长发披于肩后。最敬重弥勒佛,每年三月三日,男女老少各自携带食物供奉于佛像前,唱歌跳舞,欢庆三天,在三天之内不准烧火做饭,很像汉族过的“寒食节”。

阳洞罗汉苗的主要聚居区在西山阳洞,故得名。所谓“阳洞”,是指“西山阳洞长官司”,位于今从江县东南之西山,这个名称是沿用明代中叶的行政建制。阳洞罗汉苗也是壮人而非苗人,清代分布在黎平府。妇女戴金银制成的连环耳坠,穿长裙,不穿长裤,背上增加一幅绣好的方布,下垂至腰间,名叫“衣尾”。每过几天必定要用淘米水浸泡头发,滋润过的头发还要在山涧溪流中冲洗。婚姻通过在跳花场相识而结为夫妇。[175]

(三)与汉族有族源关系的民族

1.蔡家苗和宋家苗

据尤中先生说:“宋家(苗)和蔡家苗都是春秋时期进入贵州境内的中原汉族先民与土著的少数民族先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共同体。”[176]

蔡家,即蔡人,“亦为楚子所俘,贵筑、修文、清平、清镇、威宁、大定府、平远州皆有。男子制毡为衣。妇人以毡为髻,饰以青布,若牛角状,高尺许,用长簪绾之,短衣长裙。翁媳不通言。居丧,三月不食米肉,惟饮稗粥,犹存古礼。杀牛宰牲,聚亲属,吹笙跳舞,名曰作戛。夫死,将妇殉葬,妇家抢去乃免”。[177]

蔡家苗,《清代滇黔民族图谱》说他们分布在贵州贵筑(今贵阳)、修文、清镇、威宁、平远(今织金)等州县,文化特点为:“男子衣毡衣,女则制毡为髻,缘饰青布,高尺许,若牛角,以长簪绾之。翁媳不通言,居丧三日不食稻肉,惟饭稗粥,犹存古礼。夫死则以妇殉,若外家抢去则免。”[178]

宋家苗,《清代滇黔民族图谱》说他们分布在贵阳府和安顺府,“本中华之裔,春秋时放于夷地,其语言文字悉与汉人同。男子帽而长襟。婚姻男家遣人往迎,女家率亲戚以楚箠。母训綦严,旦即进盥于姑,以供妇职。丧葬饭蔬饮水,三七封而识之。男耕女织,子弟亦有读书入泮者”。[179]从服饰上看,宋家苗和蔡家苗是有一定区别的,蔡家苗显示出更多的少数民族特征。

《滇黔志略》又载:宋家,在贵阳,“本中国之裔,春秋时宋为楚子所蚕食,俘其民而放之南徼,遂流为夷,即宋宣慰之祖也。颇通汉语文字。男子帽而长衿,妇人笄而短襟。将嫁,男家遣人往迎,女家则率亲戚箠楚之,谓之夺亲。旦则进盥于姑,男女则燂汤以沐,三日而罢。丧葬,饭蔬饮水二十一日,封而识之,若马。男女勤耕织,知礼畏法。近多读书入泮者”。[180]

2.杨保苗

杨保苗分布在播州,播州自唐代以来就是大姓杨氏的领地,杨氏始祖杨端率汉族士兵进入播州后,与当地的僚族发生融合,最终形成杨保苗。所以杨保苗是汉族与僚人的融合体,“多在遵义、龙泉。其婚姻、丧祭颇同汉人,亦有挽思哀悼之礼。但性狡而犷,间或缘事官司,差役拘提,辄抗拒不出”。[181]清代的杨保苗分布在遵义府向东北延伸至石阡府属的龙泉县,文化上多有汉风,婚姻由男女双方派媒人议定,丧葬祭奠采用汉族丧礼中各种悼念追思的礼仪。[182]

3.里民子

里民子是清朝嘉庆年间以后对贵阳以西“土人”的称呼,这部分“土人”在吸收了大量明朝初年迁入贵州的汉族人口之后,被他称为“里民子”,具体的分布地为贵阳、黔西、大定、清镇。“男子贸易为生,妇人穿细身草鞋,勤俭耕作,暇时织羊毛布作衣,岁节与汉人同。”[183]

土人,“在广顺、贵筑、贵定者,与军民通婚姻,岁时礼节,俱有华风。男子间贸易,妇人力耕作种植,时田歌相答,清越可听。岁首,则迎山魈,逐村屯以为傩,妆饰如社,击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皆饮食之。在施秉者,多思、播留裔,以九月祀五显神,远近邻人咸集,吹匏笙,连袂宛转,顿足舞歌,至暮而还。在邛水者,性刚悍好斗,出入不离刀弩;每二年,杀一牯牛以祭先祖,聚临境寨洞男女,畅饮尽欢。在黎平曹滴司者,出入男女必相随,勤于耕作”。[184]

4.车寨苗

车寨苗是苗人和汉人相互融合产生的民族群体,清代分布在黎平府古州厅(今榕江县),男子大多攻读《四书》《五经》,准备科举应试,妇女善于针线活计,“未婚者于旷野之所为月场,男女歌声俱美,与诸苗不同,相悦者自行配合,亦名跳月”。[185]

(四)清代贵州的苗人

贵州是苗人的主要分布区,现代中国境内50%以上的苗人都分布在贵州境内。清代贵州的苗人分布与上一个历史时期相比有扩大的趋势。尤中先生认为其原因有二:其一,苗人自身人口繁衍增多,在同一地区内由原点向广大的面上散开;其二,明代以来黔东苗人受明王朝迁移汉族人口入黔的冲击而向西部流动,使黔西苗人人口增多而分布面扩大。在明代的基础上,苗人的名称更加复杂,而不同名称的各个部分,在迁离原居住地区之后,仍然保持原有的经济文化特点,这就造成了清代苗人中不同部分之间在同一地域内交错杂居而又自为集体、有所区别的现象。[186]

清代贵州苗人的具体分布区为松桃厅、铜仁府、思南府、石阡府、镇远府、黎平府、都匀府、平越直隶州、贵阳府、遵义府、大定府、安顺府、兴义府。总之,清代贵州省所属的十五个府、州、厅中,除普安直隶厅没有苗人之外,其余十四个府、州、厅辖境内都有苗人,只是人口多少不等,支系不尽相同而已。红苗支系主要在黔东北,黑苗支系主要在黔东南,花苗支系的聚居区为贵阳府和都匀府,青苗支系主要在大定府和安顺府,白苗支系分布在贵阳的部分也称东苗、西苗。从分布特点上看,苗人的各个支系既有自己的一大片聚居区,也有交错杂居的现象存在。[187]

花苗,分布在贵阳、大定、遵义等地。“皆无姓氏。衣用败布,缉条为织。衣无衿,窍而纳诸首。男以青布裹头。妇人敛马鬃尾杂发为之,大如斗,笼以木梳。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腊则花见,饰袖以锦,故曰花苗。每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壤地为月场,鲜衣艳妆,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虐浪终日。暮挈所私而归,比晓乃散。聘资,视女之妍媸为盈缩。遇丧则屠牛,召戚远近,各携酒肉为赙,环哭尽丧。葬不用棺,敛手足而瘗之。卜地,以鸡子掷之,不破者为吉。病不服药,惟祷于鬼,宰牲磔鸡,往往破家终不悔悟。以六月为岁首。其性戆而畏法。其俗陋而力勤,惟在镇远、黎平有张、陆、姚、李、朱、潘、杨、吴等姓不务正业,结连白苗丑类成群,以杀掠为生,自剿抚后皆归化。”[188]

白苗,分布在贵定、龙里、黔西州。“衣尚白,短仅及膝。男子科头赤足,妇人盘发长髻。跳月之习,与花苗同。祀祖,择大牯牛头角端正者饲及茁壮,即通各寨有牛者斗于野,胜即为吉;斗后卜日,砍牛以祀。主祭者服白衣,青套细褶,宽腰裙。祭后,合亲族高歌畅饮。其笙戆而厉,转徙不恒,为人雇役垦田,往往负租逃去。”

对于跳月,谢圣纶引了许多相关的文献来进一步说明。

尤西堂《土谣》咏苗人云:“身披木叶插鸡头,铜鼓家家赛斗牛。吹起芦笙来跳月,马郎争上竹梯楼。”又《峒谿纤志》云:“苗童之娶者曰罗汉,苗女之未嫁者曰观音,皆髻插鸡翎,于二月群聚歌舞,自相择配,心许目成,即谐和好。余有《跳月记》,以相其事。”

青苗,分布在修文县、镇宁州、黔西州等地。“衣尚青。妇人以青布一幅著之首。男子顶竹笠,蹑草履,出入必佩刀。性强悍好斗,颇同于倮罗,然犹知畏法,不敢为盗。其在平远州者又名箐苗,居于山箐,迁徙无常;不善治田,惟种荞、麦、稗、粱。衣麻衣,皆其自织。男女未婚者剪脑后发,娶乃留之。”

红苗,分布在铜仁府,有吴、龙、石、麻、白五姓。“衣服悉用班丝,女红以此为务。牲畜不宰,皆棓杀,以火去毛微煮,带血而食之。人死,仍用棺,将所遗衣物装像,击鼓歌之,名曰调鼓。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各宿,不敢言,不出户,以避鬼,恐至虎伤。同类斗杀,以妇人劝方解。凡出劫,富者出牛酒以集众,有获同分;遇杀死,则出银以赏;被掠者,必索金赎。自剿抚后,皆驯服矣。”

黑苗,分布在都匀之八寨、丹江,镇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等地,内部有很多支系。

九股苗,分布在兴隆卫凯里司,与偏桥之黑苗同类。

东苗,分布在贵筑、龙里、清平。

西苗,分布在平越及清平,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

克孟牯羊苗,分布在广顺州之金筑司。“择悬崖凿窍而居,不设床底,构竹梯上下,高者或至百仞。耕不挽犁,以钱镈发土,耰而不耕……生子免乳而归其聘财。亲死不哭,笑舞浩歌,谓之闹尸;明年闻杜鹃声,则举家号泣,曰鸟犹岁至,亲不复矣。”

谷蔺苗,分布在定番州。“男女皆短衣。妇人以青布蒙髻,工纺织。其布最精密,每遇场期出市,人争购之,有谷蔺布之名。男子性剽悍,善击刺,出入必持强弩,诸苗皆畏之。”

平伐苗,分布在贵定小平伐司。“男子被草衣短裙,妇女穿长筒裙。婚姻及享宾皆屠狗,祭鬼亦用狗。人死,亲戚亦相吊祭,葬则瘗以木槽。性喜斗,出入必执长枪。近皆驯服。”

紫薑苗,分布在都匀、丹江、清平,与独山州之九名九姓同类。“狙诈而饕诐,轻生好斗,得仇人则生啖其肉。以十一月朔为节,闭户把忌,七日而启,犯者以为不祥。夫死,妻嫁而后葬,曰丧有主矣。其在平越、黄平者颇通汉语,多力善战,间入行伍。更有读书考试者,见之不识为苗也。”

阳洞罗汉苗,分布在黎平府。“妇人发鬓散绾,额前插木梳,富者以金银作连环耳坠。养蚕织棉,衣短衫,系双带结于背。胸前刺绣一方,以银钱饰之。长裩短裙,或长裙而无袴,加布一副,刺绣垂之,曰衣尾。数日,必淅水以沃发。婚姻先外家,不则卜他族。远者为生苗,衣短衣,佩刀弩,小隙辄操戈。”

(五)清代贵州的徭人

徭人,据贵州的相关文献记载,贵州早期是没有徭人的,“自雍正二年(1724年),有自粤西迁至贵定之平伐。居无常处,必择溪边近水者,以大树皮接续渡水至家,不用桶瓮出汲。男女衣尚青,长不过膝。所祀之神,曰槃瓠。勤耕种,暇则入山采药,沿村寨行医。有书名《榜簿》,皆圆印篆文,其义不解,珍为秘藏。俗长厚,见遗不拾”。则徭人为今天的瑶族,雍正年间才从广西迁到贵州的贵定、独山等地,居无定所,喜游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