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一流"建设视阈下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战略研究-一个研究成果

"双一流"建设视阈下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战略研究-一个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市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委等29个单位组成的北京市海外学人工作联席会,并在原有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海外学人中心,打造了探寻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化平台。

"双一流"建设视阈下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战略研究-一个研究成果

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人才资源丰富、金融机构密集,投资环境良好,具有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发展的环境优势。但是,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北京也存在着诸多劣势,比如,北京房价过高、市内交通状况不佳、空气质量较差,在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尤其是政策机制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为提升首都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为首都经济建设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北京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发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在开发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北京市近年来的重要举措如下。

1.着力推动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

北京市制定了《关于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北京市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和《北京市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简称为“一个意见、两个办法”),对担任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工作类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允许他们在规定职责范围内,自行决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对创业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在企业注册、工商税务、商检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市政府除在创业初期给予资金扶持外,在企业发展期,还积极帮助企业通过多元化投融资平台解决发展资金支持问题。

在赴海外延揽人才活动中,北京市通过主旨演讲、政策推介、人才典型交流发言、主题展览、提供资料等形式,全面介绍北京的宏观战略、发展态势、引才政策和引才诚意;尤其是针对海外人才普遍关注的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详细介绍国家在科技经费使用、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进口税收、人才兼职、居留与出入境等方面的13项特殊支持政策,使海外高层次人才对在首都干事创业的发展政策环境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

北京市充分发挥海外学人中心、海外学人工作联席会等机构的作用,面向广大海外人才和在京用人单位提供信息交流、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和配套服务,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找到适合自身成就事业的平台;在人才引进来之后,落实政策、兑现承诺,帮助他们解决签证、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鼓励和支持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比如,2011年启动的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一项重要工程就是人才公寓建设工程,当年就首批启用了6045套人才公寓。另外,行动计划还在居留与出入境、落户、进出口环节税收、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多个方面做出政策规定,力求全方位做好海外人才来京创业的生活服务保障。

2.积极构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体系

北京市注重立足首都特点,构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体系;注重通过策划和举办重点引才活动,为用人单位与人才的双向选择搭建平台,努力让人才各得其所,让用人单位各取所需。北京市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委等29个单位组成的北京市海外学人工作联席会,并在原有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海外学人中心,打造了探寻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化平台。依托统战、外事、侨务等工作渠道,了解和掌握海外人才分布情况,把握不同国家和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对人才的聚集效应,有计划地到高端人才密集之地探寻人才。(www.xing528.com)

2009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在华盛顿硅谷多伦多伦敦、东京、慕尼黑、香港、悉尼等地相继成立了8个人才联络处,全方位地向海外宣传首都发展建设成就,搭建海外人才与首都沟通交流的桥梁,基本形成了辐射北美、欧洲、东北亚、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才联络网。组建由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组成的人才工作代表团,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延揽人才。在美国纽约、硅谷,德国慕尼黑、斯图加特,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等地区,精心组织开展了群英会、聚贤会、恳谈会、人才峰会等一系列活动,广泛联系驻外使领馆和华人专业社团组织,采取行业推荐、名师推荐、团队推荐等多种方式,邀请金融、汽车软件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人才参与,直接受众达1200多人,有3万多人次来电来访咨询引才政策。对于特需人才采取特殊方式寻访,充分发挥海外人才联络机构的职能作用,瞄准重点领域,长期开展人才资源信息摸底,定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3.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人才实现价值需要平台,为此,北京市注重资源整合和政策集成,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创新平台,营造类海外学术环境,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条件。

2010年底,北京市和科技部财政部等19个中央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关村创新平台,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对重要事项“特事特办”,努力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环境,并依托每年投入100亿元,连续投入五年的“重大项目转化和产业化扶持经费”,有力推动了重大创新成果在京落地转化。目前,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建设了29个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孵化海外人才企业3800多家,同时,还与北大、清华等17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2011年3月,中央批准在中关村建设“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国家级人才特区,吸引了海外人才的普遍关注。北京市以此为契机,在中关村人才特区着力打造两个“发展级”——“未来科技城”和“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作为承担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依托神华、商飞等15家央企的科技、产业、智力资源,聚集起一批高端研发机构,一批低碳能源民用飞机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项目也在此落地。中关村科学城汇集了清华大学等27所重点高校、近140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航天科技、国防科技等领域已经建立了一批高端研发基地。“未来科技城”和“中关村科学城”成为创新要素高度活跃、产业项目高度密集的创新区域,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成就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