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茅台酒厂陈年白酒收藏大典

中国茅台酒厂陈年白酒收藏大典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8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批准,茅台酒厂正式更名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1997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5月18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批准,茅台酒厂正式变更名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第三次是196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评酒会上,茅台酒被评为全国名酒的第五名,这一结果震撼了茅台酒厂。

中国茅台酒厂陈年白酒收藏大典

【部分获奖历史】1984年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金杯奖;全国第一至五届评酒会“国家名酒”称号及金质奖。

【工艺及风味特点】茅台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制成高温曲为糖化发酵剂,引赤水河水为酿造用水,经过两次加入生沙(生粮),八次下曲,八次蒸馏。每下曲一次,发酵时间一个月(或一月以上),发酵期长达九个月。其特点是用曲量多于原料,在八次蒸馏中,除第一次为蒸煮即蒸粮外(所得酒回窖发酵),其余各次蒸馏所得的酒按品质细分不同,分别贮存长期陈酿,然后进行勾兑、再贮存,经检测合格后灌装、包装,方为成品。由于工艺独特、选料精良、自然环境良好,其酒风格独具,酒色微黄晶莹,具有香气柔和,幽雅细腻,酱香突出,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等特点。酒度有54、53、46、39度。

【理化指标】香型:大曲酱香

(1983年版)酒度:53度 总酸:<1.7克/升 总酯:<2.6克/升

(2001年版)酒度:53度 总酸:1.5~3.0克/升 总酯:≥2.5克/升

(2001年版)酒度:38度 总酸:0.8~2.5克/升 总酯:≥1.5克/升

【历史沿革及企业建置】茅台酒,因产地在茅台镇而得名。茅台酒是世界白酒三大名酒之一,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别具一格的香型而享誉中外。

茅台镇原名茅台村(又名益镇),隶属贵州仁怀县,坐落在赤水河畔。清光绪年间,因赤水河道得以再次疏通,茅台镇商业再次繁荣,带动了酒业的恢复和发展。劳动人民依靠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天然条件,不断总结提高,生产出独树一帜的茅台酒,其自成一体的工艺,也于这个时期大致成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茅台镇酿酒业中,以生产茅台酒比较有名的酒坊有“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私营酿酒作坊。

1951年秋,仁怀县人民政府征得“成义烧房”老板华问渠同意,分别于1951年6月25日和1951年11月8日两次立约,以人民币旧币1.3亿元将“成义烧房”全部收购,正式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简称“茅台酒厂”),由仁怀县人民政府代管。

1952年10月4日,“荣和烧房”老板王秉乾因通匪被枪决,仁怀县财经委员会决定将没收的“荣和烧房”估价500万人民币(旧币)划拨给茅台酒厂。同年,“恒兴烧房”老板赖永初在任银行经理期间以转移银行金库、掉换借据等手段侵吞财产,被贵阳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1]。是年底,“恒兴烧房”由茅台酒厂接管。

至此,三家私营酿酒烧房全部合并到“贵州省专卖事业管理局仁怀茅台酒厂”,茅台酒厂的雏形基本成形。此后,其厂名经过了多次的修改调整。

1953年7月29日,茅台酒厂划为省直企业,归省工业厅直属领导,改称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业厅茅台酒厂”;1954年5月改名为“地方国营茅台酒厂”。

1986年8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商标局批准,茅台酒厂正式更名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1997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2000年5月18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批准,茅台酒厂正式变更名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

茅台酒的酿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几次曲折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由原料、时节气候和技术低下等多种原因带来的酒质不稳定、时高时低的问题,最终得以确立其独有的质量标准体系,成为占领市场的不败法宝。

第一次曲折的经历,是在1953年至1956年期间,为了降低粮耗,茅台酒厂缩短生产周期,致使茅台酒品质下降,失去了昔日的风格,指责声四起。此事引起了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后经改进,产品合格率由1956年的12.19%,上升到1957年的70.32%。是年,制定了第一个茅台酒质量标准。

第二次是1958年的“大跃进”开始后,茅台酒产量由1957年的283吨,不正常地提高到627吨,1959年又上升到820吨,1960年竟达到912吨。盲目扩张导致茅台成品酒品质再次下降,加上管理不善等诸多客观原因,酒厂连年亏损。由于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单位的支持和保护,没有出现停产散伙的局面。

第三次是196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评酒会上,茅台酒被评为全国名酒的第五名,这一结果震撼了茅台酒厂。

这一次,时任副厂长的李兴发总结了多年的经验,认为酒质稳定的关键在勾兑。为此,他前后勾兑出几百个样品。经反复品尝比较,他发现窖池不同部位的酒醅所产生的酒体差异,将之分为酱香、窖底香、醇甜香三个典型酒体。之后,他按适当比例调配勾兑,所得成品酒口感更为丰满、协调。此重大发现,对茅台酒传统工艺的抢救、总结、探索、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

1965年,轻工部在保定召开的茅台酒试点验定会验定,肯定了“三个典型酒体是正确的”,并把这三个酒体勾兑成的酒命名为“酱香型”白酒。这一命名,揭开我国白酒香型分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茅台酒在经过这几次曲折发展之后,其质量标准体系得以全面确立。1983年,茅台酒厂再次拟定新的质量标准,茅台酒品质再一次得到巩固和提升。

茅台酒的产量,由于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均能保持稳定与增长的态势。从1957年的300吨增加至1972年的近1000吨。但因其工艺的特殊性,年销售量仅控制在110吨至160吨之间。外销量在1956年约占总销量的10%,1957年至1965年上升到50吨左右,为总销量的30%~50%。1970年后,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上升,外销比重从总销量的40%~50%下降到20%~30%。从1980年开始,茅台酒厂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以后,拥有了一定自主销售权。是年,自销量为67吨,此后逐年均有增加。

茅台低度酒的试制工作始于1978年。1986年8月和9月份,茅台低度酒分别通过了省级和部级鉴定(39度);1991年底,茅台酒厂成功开发出43度茅台酒,正式量产投放市场。

【商标及其他】建厂初期,茅台酒首以“工农牌”作为商标。1953年1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通知“工农牌”商标不能用,建议使用“金轮”等商标名称。1954年6月,“金轮”牌商标核准注册(俗称“五星茅台”);11月,商标名义人改为“地方国营茅台酒厂”;1956年11月2日,贵州省工业厅批示同意将内销茅台商标上的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图1-1、图1-2);1966年,该商标图形和部份文字做了修改,背标上的说明文字改为:“茅台酒是全国名酒,产于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已有二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后[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三大革命运动,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具有醇和浓郁、特殊芳香、味长回甜之独特风格。”此背标一直使用至1982年,俗称“三大革命茅台”(图1-3);此后,该商标(标贴)在1982、1986、1991年又分别进行了第二、三、四次修改(图1-4至图1-7);1980年10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出《关于改进酒类商品商标的联合通知》,因“金轮”牌与茅台酒的特定名称不相符被定为混同商标而取消,后改为全标形式注册,外观仍与原来保持一致,命名为“贵州茅台”牌。

图1-1 1959年“金轮”牌茅台酒2009年北京荣宝第64期拍卖会

外销茅台酒自1955年起,由进出口公司委托德信行股份有限公司代理,在港、澳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进行商标注册加以保护,商标名称为“车轮”牌;此前,茅台的“台”字带有草字头(苔),1955年4月后,将“苔”复为“台”;1958年,外销茅台酒“车轮”商标改为“飞天”牌(初名“飞仙”),使用“中国茅台酒厂”厂名,文字为繁体,译有英文介绍,1974年改为简体字,1990年后又恢复使用繁体字;“文革”期间,“飞天”商标一度被视为“四旧”,被“葵花”牌商标取代;1973年4月29日和1975年2月,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两次下文通知,要求出口茅台酒一律恢复使用“飞天”新商标;1976年,茅台酒厂同意改换外销茅台酒包装,由“葵花”牌改为“飞天”牌商标,取消酒瓶外皮纸包裹,改用彩印硬纸包装盒,瓶口加吊牌(用圆形、红色丝带结),每箱24瓶改纸箱12瓶;未用完的25.8万张“葵花”牌商标经过申报后,1978年用于内销茅台酒包装上。(图1-12)

1987年,经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批准,内、外销茅台酒商标一律改为使用“中国贵州茅台酒厂”厂名;2000年,改为使用“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名称。[3]

茅台酒的包装在建厂初期,仍沿用本地产的酱色土陶瓷瓶,造型上有两种形状:一为葫芦型,一为三节圆筒型。油纸扎瓶口里边,外用猪尿脬绑扎,然后再用纸封口。1959年后,外销茅台改为塑料顶的软木塞外套胶套,然后贴商标包上(草)皮纸。

1966年,乳白色玻璃瓶研制成功。3月,酒厂决定改茅台酒陶瓷瓶包装为螺旋口的乳白玻璃瓶,使用塑料制内塞和塑料螺旋外盖,外销酒首先使用。7月后,内外销陶瓷瓶一律改用乳白玻璃瓶,瓶盖为红色塑料螺旋盖。1987年1月起,内销茅台取消(酒瓶)外草纸裹贴保护层,与外销酒统一采用精制硬纸包装盒。

1985年,外销茅台酒改用防盗式机压铝盖。1987年1月起,内外销全部改用机压铝盖,从此,茅台酒完善了酒的灌装操作与酒瓶、瓶盖的包装。

1995年2月21日,茅台酒的“喷码”技术首次使用在茅台酒瓶盖胶套的生产日期上,以增强防伪性。1996年3月25日,停止使用食品标签,食品标签内容改印在彩盒上。

图1-2 1966年前内销茅台酒背标特征

图1-3 1983年初以前五星茅台酒背标特征(“三大革命”)(www.xing528.com)

图1-4 1986年前五星茅台

图1-5 1982—1990年五星茅台(背标)

图1-6 1990年前五星茅台

图1-7 2000年前五星茅台

1997年3月,“飞天”茅台酒防盗式扭断塑料盖正式投入使用。12月29日,首次使用科技含量较高的美国3M防伪贴封口,并不断更换。

1999年4月26日,重新选用加拿大蓝色防伪标。防伪功能加上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镂空技术,保留了折光变色技术和隐性图案技术。

2000年2月14日,茅台酒包装启用第三代防伪标(上海天臣防伪标)。该防伪标具有隐性图案、镂空技术、动感秘纹、水印反射四种防伪功能。3月25日,外销茅台酒375毫升的品种包装首次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其他规格品种不久也先后启用。6月13日,内销500毫升茅台酒包装,首次使用不干胶商标。

茅台酒的容量规格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分为内销、外销,内销有500克、250克、500ml三种,外销有500克、250克、125克及50ml、200ml、500ml等六种规格。1988年4月,为与市场接轨,灌装计量由重量制改为容量制。

图1-8 飞天牌茅台酒

20世纪60年代螺旋盖繁体字飞天茅台酒
20世纪80年代初飞天茅台酒

图1-9 五星茅台酒

20世纪60年代地方国营茅台酒
20世纪80年代地方国营茅台酒

1986年,茅台酒首次推出豪华包装陈年珍品茅台酒,获第十三届亚洲包装评奖大会“亚洲之星”包装奖。(图1-10)

表1-1 茅台酒厂部分商标一览

图1-10 20世纪80年代“飞天”牌陈年茅台酒(豪华装珍品茅台)

图1-11 20世纪80年代『飞天』牌纸珍茅台酒

图1-12 20世纪70年代葵花牌茅台

图1-13 20世纪80年代飞天茅台

图1-14 20世纪90年代飞天茅台

【注释】

[1]据《茅台酒厂志》(1990年版)载。

[2]该处下划线文字转自《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志》,应为“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后”这几个字,是1982年改版后才出现的。

[3]2000年5月18日后,茅台酒商标曾一度使用“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名称,因使用时间较短,故存世量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