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成时代:日本衰退的虚与实

平成时代:日本衰退的虚与实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当时丰田尚不能彻底摆脱对外国技术的学习、引进,但在自主创新理念的作用下,丰田公司实施了技术创新。其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丰田公司坚持了切合实际的创新原则,走出了循序渐进的技术进步之路。③坚持技术创新的“现场主义原则”,也就是将车间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将技术部门与车间紧密联系是丰田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最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丰田公司非常重视利用有利的企业环境。

平成时代:日本衰退的虚与实

综观丰田公司的技术创新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1933年设立汽车部到1966年丰田花冠牌轿车下线以前,为模仿创新时期;1966年以后进入自主技术创新时期,其技术竞争力逐步提高,并于20世纪80年代赶上并跃居世界汽车技术领先行列。在模仿创新时期,丰田公司的技术进步方式处于“学习→引进→模仿→创新”阶段,其技术创新活动局限于低水平、浅层次领域,创新点也集中于非核心的边缘技术范围,例如早期引进模仿阶段,丰田仅能在车身外形改造方面来实现创新目的。自主创新时期,经过长时期技术积累,丰田公司已经逐步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尽管前期依然处于“学习→创新”模式,但创新点已经转向核心技术领域,大多数零部件都能自主完成而不再需要引进或模仿。80年代中后期,丰田公司的技术学习范围转向豪华轿车产品层面,而且已经基本掌握了所有核心技术,尤其是生产技术层面,丰田公司更是超过了欧美国家,凌志轿车的成功就是丰田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进入90年代,丰田公司已经取得技术上的全面发展,如在未来技术竞争中,其混合动力轿车技术以及ITS技术等已经具备很大优势。

丰田公司的技术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其技术创新方式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提高的过程。归纳起来,丰田公司技术进步的成功主要包括如下因素。

首先,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丰田公司始终坚持了自主创新精神。自主创新精神源于丰田佐吉的技术发明,在自动织机时代,这种精神就被作为公司的经营方针,后来又升华为丰田公司的基本经营理念,即《丰田纲领》中的“潜心研究、勇于创造,领时代之潮流”[73]。进入汽车产业之后,技术空白使丰田公司在技术进步上选择了引进模仿方式。然而,尽管是技术引进,但由于丰田公司坚持了自主创新精神,所以它成功实现了“模仿创新”,而非简单地“照搬照抄”。一开始,丰田公司就树立了“生产质优价廉的国产车”发展目标,即便在战时统制经济时代,以丰田喜一郎为首的丰田公司技术层也没有放弃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二战前及战时的技术积累,为战后技术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战后其他企业纷纷采取与外商合作,原封不动地引进外国技术之际,[74]丰田公司能够打出“制造纯粹国产轿车”旗号的重要原因。尽管当时丰田尚不能彻底摆脱对外国技术的学习、引进,但在自主创新理念的作用下,丰田公司实施了技术创新。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学习先进技术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却并非普遍现象。

其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丰田公司坚持了切合实际的创新原则,走出了循序渐进的技术进步之路。在创新过程中,丰田公司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和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确立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例如在进入汽车产业之初,丰田公司就确立了生产“大众轿车”的目标,尽管学习和引进的是美国大型轿车技术,但目标却是改造为符合日本国情的小型轿车。②技术创新活动要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如战时统制经济体制环境下,丰田公司仍然坚持轿车技术研发,原因在于丰田喜一郎为首的丰田公司经营者坚持以轿车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丰田公司技术创新的阶段性特征,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进程,如20世纪80年末期,随着企业自身自主技术能力的提高,公司开始实施产品战略升级,与此相应,技术创新环节开始研发高档豪华轿车,1989年凌志轿车品牌才应运而生。③坚持技术创新的“现场主义原则”,也就是将车间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将技术部门与车间紧密联系是丰田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这一原则源于丰田佐吉提出的“实地第一主义”,他认为技术实践、发展及创新都来源于生产现场。在此基础上,丰田公司形成了现场主义传统,“生产现场中心主义的管理体制成为丰田公司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75],围绕现场,丰田公司构建了一系列创新辅助体制,如JR(企业内人才配置体制)、OJT(生产现场培训体制)、QC(质量管理体制)、JK(准时生产体制)、ZD(驱除缺陷运动),等等。

再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丰田公司确立了技术为立业之本的经营理念。丰田公司的技术创新是各种变量综合协调的结果,其中包括:组织变量,如企业成员素质、企业内部组织形态、信息系统以及企业决策;技术变量,如企业技术水平(物化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技术选择(创新对象、创新层次与水平、创新技术来源和创新技术扩散的选择)以及技术结构;经济变量,如市场竞争和经营危机的压力、经济实力以及激励机制等。本着技术为立业之本的理念,这种协调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导向的运行机制:①经营层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企业自上而下地形成了重视技术创新的传统;②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发机构,如早在1940年就设立丰田理化学研究所,目前丰田公司在全球已拥有9个技术研发中心(表5-1)、1.2万人的技术研发队伍;③公司对技术研发的稳定投入,每年公司销售额的6%被作为技术研发专款;④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内培训体制,如OJT、OFFJT(业余培训体制)以及激励培训体制,1981年还成立了公司所属的丰田工业大学;⑤营造全员参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如1953年开始就实施了创意提案制度等。

最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丰田公司非常重视利用有利的企业环境。如战前丰田公司就主动努力成为《汽车制造事业法》指定许可企业,从而得到国家的支持与扶植,这对实施技术创新非常重要,战前及战时的技术积累为战后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早期的技术进步过程中,丰田公司也很好利用了当时专利保护意识不强的发展环境,战前及战后初期,丰田公司都曾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设备,但没有付出太大的专利成本。

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中日两国出现赶超换位现象,中国从远远落后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最近12年来,日本专利申请数量出现明显下滑趋势,从2003年的33万件一路跌至2012年的24万件,降幅高达25%。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中实属罕见的现象。不过,即便如此,日本在2012年的全球专利申请数量仍然稳居世界第二的位置,仅次于中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中国速度创造了专利申请领域的世界奇迹,其发明专利申请量竟然从2003年的4万件,疾速跃升至2012年的逾40万件,成为专利申请数量的世界第一大国。

但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是,专利申请数量并非衡量一国科研水平与创造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在科技平和制造能力上,中日两国的实际状况距离攻防易位还有较大距离。

申请专利领域来看,日本的专利重点集中在电子机械、汽车和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同样以2012年为例,在汽车、半导体和电子机械等三大领域中,日本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其全球占比均超过20%,形成了所谓三大支柱格局。相反,中国优势则主要集中在天然产物和工程设备领域,其占比甚至达到40%以上,不仅如此,在电子设备方面中国竞争力也表现突出。但是在中国专利申请量领先的 5 个领域(多组分混合物、化肥有机磷农药纺织印染助剂和农业生物防治)均非新兴技术领域。而且在电子与通信等新兴技术领域,也仍然是美国、日本等老牌技术大国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优势。

不仅如此,日本企业在专利战略上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以日本最强大的汽车产业为例,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商丰田也是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车企。2015年1月初,丰田公司突然宣布一次性公开5680件专利,允许其竞争者无偿使用这些汽车燃料电池相关的最新技术。无独有偶,3月底,日本电子领域巨头松下公司,也宣布无偿公开50项物联网专利技术。一向重视专利保护的日本企业,为何突然打开“封闭的大门”呢?答案是培育产业、扩大市场。在作出开放决策之前,其实丰田内部也非常纠结:很多技术人员难以理解把花费20多年时间、大量经费投入的知识产权无偿提供给同行的做法;但开放派却认为,有偿出售只能获得不到10亿日元收入,而若有更多企业“进场”的话,不仅市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得到提升,这样一来,掌握行业标准和尖端技术的丰田将获利更加丰厚。

另外,日企之所以强于专利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其研发投入不看利润而看销售额,也就是说,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经费是按一定比例直接从上年度销售额划拨的,其比例各产业有所不同,如医药制造业达12%、而汽车产业维持在5%。所以即便亏损严重企业也在照常投入研发,只要其还在销售产品。2014年索尼与武田药品分别出现1260亿和1457亿日元巨额赤字,但2015年研发投入却高达4900亿、3300亿日元。这就是日企强于技术的奥秘。

在衡量全球各国创新能力之际,有两大重要指标:一是该国论文发表数量及其转引率;再就是该国所获得专利数量。前者往往更倾向于技术的基础性研究,而后者则突出了应用型特征。就世界各国发表论文数量而言,美国一直位居首位,以2010年为例美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突破了30万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曾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近年已经被中国、德国英国所赶超,已经位居第四位。然而,在全球专利申请数量方面,日本却一直遥遥领先。1995年其专利申请数量已经突破40万件,是第二位美国的2倍以上。2010年日本所申请的专利数量46.2万件,仍然大幅领先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美国(41.6万件)和中国(30.7万件)。论文与专利两项指标的差异恰恰体现出日本企业创新的突出特征——体现在应用领域的集成创新优势,而且承担着大量专利申请的恰恰是日本的大企业。

当今美国领先型大企业中,不乏小企业出身的技术创业型企业,如IBM、戴尔、苹果等。由于缺少美国那种发达的风险投资环境,所以在日本承担起着技术创新重任的往往是那些大企业,松下、丰田、佳能日立、索尼等一直是日本专利数量最多的大企业,2012年专利申请排名前十的大企业占比超过了10%。

【注释】

[1]日本科学技術庁.科学技術白書昭和33年版.1958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195801/hpaa195801_2_050.html。

[2]日本科学技術庁.科学技術白書昭和33年版.1958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195801/hpaa195801_2_032.html。

[3]日本科学技術庁.科学技術白書昭和57年版.1972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198201/hpaa198201_2_070.html。

[4][日]四宫正亲:《日本的汽车产业——企业家活动与竞争力》,日本经济评论社,1998年,第45页。

[5]日本科学技術庁.科学技術白書昭和33年版.1958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195801/hpaa195801_2_020.html。

[6]科学技術庁.科学技術白書昭和33年版.1958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195801/hpaa195801_2_037.html。

[7]科学技術庁.科学技術白書昭和33年版.1958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195801/hpaa195801_2_019.html#fb1.1.9。

[8]科学技術庁.科学技術白書昭和37年版.1962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196201/hpaa196201_2_021.html。

[9]科学技術庁.科学技術白書昭和42年版.1967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196701/hpaa196701_2_024.html。

[10]科学技術庁.科学技術白書昭和47年版.1972年: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197201/hpaa197201_2_024.html。

[11][加拿大] 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转引自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7页。

[12][德] 戴沙沃:《关于技术的争论》,转引自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第226页。

[13]本章主要侧重用于狭义技术领域中的产品技术,即汽车产品开发技术;关于工程技术,即生产管理技术将在本书第四章专门论述。

[14]基础研究是指技术原理的发现及原理性技术发明;应用研究指在技术发明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其发明成果,并进入实用性阶段;发展研究则是对现有成熟技术改进与提高,如改进产品质量、形状,开发产品性能和用途,以适应各种需求。

[15]1907年丰田佐吉曾创建丰田式织机股份公司,但因主要出资人是名古屋当地财阀,佐吉作为常务董事兼技师长,并不能实际控制公司。参见 [日] 和田一夫、由井常彦:《丰田喜一郎传》,丰田汽车公司,2001年,第29—33页。

[16]此前,日本纺织使用名叫“八端”的传统织机,它要纺织作业者两只手同时操作,而丰田织机一只手就能完成这两项动作,纺出布匹也较之均匀,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参见《丰田喜一郎传》,第12—13页。

[17][日]和田一夫、由井常彦:《丰田喜一郎传》,丰田汽车公司,2001年,第24页。

[18]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18—20页。

[19][日]和田一夫、由井常彦:《丰田喜一郎传》,丰田汽车公司,2001年,第31页。

[20]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35页。

[21]日本政府为奖励对于国际技术开发方面获得优秀成果者,以及多年从事科学技术发展、并对公共利益有重大贡献者所设立的奖项。此外,按不同类别还设有红绶奖章(救助生命)、绿绶奖章(社会公益事业)、青绶奖章(私财捐助)、黄绶奖章(勤于业务)、紫绶奖章(文化功绩)等。参见财团法人日本色彩研究所网站http://www.jcri.jp/hiroba/date/0069.htm。 [日]和田一夫、由井常彦:《丰田喜一郎传》,丰田汽车公司,2001年,第38页。

[22][日]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34页。

[23][日]和田一夫、由井常彦:《丰田喜一郎传》,丰田汽车公司,2001年,第292—293页。

[24][日] 佐藤义信:《丰田经营源流》,日本经济新闻社,1994年,第34—35页。

[25][日]佐藤义信:《丰田经营源流》,日本经济新闻社,1994年,第48页。

[26]丰田经营理念:①上下一心、投身至诚之事业,以图产业报国;②潜心研究、勇于创新,领时代之潮流;③戒华美之浮以求朴实刚健;④扬温情友爱之精神,兴家庭和美之风尚;⑤尊神佛,知恩以图报。参见《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第36—37页。

[27][日] 和田一夫、由井常彦:《丰田喜一郎传》,丰田汽车公司,2001年,第283页。

[28]实际当时公司内部有强烈反对意见,认为“经营纺织和织机业务所赚的钱都被挥霍掉了,意外的不务正业开始了”。参见《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第66—67页。

[29]菅隆俊在建筑工程开工之际就带着公司进度表赴美考察,他肩负着丰田喜一郎交待的“认真考察美国制造方法,回国后马上投产”的重任,同时负责在美采购生产设备。在美期间,他就汽车零部件质量、材质、制造工序及生产设备等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先后走访130家工厂、7家研究所和5所大学,其中包括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美国最先进的汽车企业。不久,公司董事大岛理三郎也到纽约帮助菅隆俊搜集切削机、冲压机以及研磨机等相关资料。菅隆俊按照零部件类别制成生产工序表,对整个生产过程作了极细致描述,这些成为丰田公司标准制造工序的蓝本。参见《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第68—70页。

[30]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62页。

[31][日]佐藤义信:《丰田经营源流》,日本经济新闻社,1994年,第80页。(www.xing528.com)

[32]如日产公司与英国奥斯汀公司、日野公司与法国雷诺公司、五十铃公司与英国罗伊斯公司、三菱重工公司与美国奥佛兰德公司展开技术合作,参见本书表5-1。

[33]该计划共分为3个阶段5年实施,其中,设备投资费用为54亿日元、设备维修等经常支出为4亿日元。参见《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第252—253页。

[34]丰田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254页。

[35]丰田公司:《创造无限——丰田公司50年史》,1987年,第268—268页。

[36]如在生产技术部领导下,铸件车间造型工程进行技术更新、锻造车间由传统技术向新型冲压锻造技术过渡、锻造零件制造的热处理由传统重油木炭技术转向燃气技术、机械车间购进大批先进设备以提高工作母机效率、车体车间实现以机械替代手工提高焊接技术、冲压车间引进住友机械公司的55吨新型冲压设备等。参见《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第332—337页。

[37]戴明质量管理奖,美国质量管理专家W.爱德华·戴明于1950年用自己的稿酬在日本设立的质量管理年度奖。

[38]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393页。

[39]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461页。

[40]评审委员会对丰田公司也提出中肯意见:①丰田集团综合质量计划还要切实展开;②推进新产品、设备及成本规划的一体化,进一步充实评价体制;③加强产品创意、设计到生产、销售甚至售后服务的质量保证;④加强对业务关系公司的质量管理;⑤确立适应市场需求变动的生产体制;⑥加强公司整体评价分析。参见《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第530—531页。

[41]丰田汽车公司:《丰田概况2003——从数字看世界中的丰田》,2003年,第57页。

[42]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531页。

[43]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524页。

[44]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536页。

[45]由于美国环境立法与日本汽车企业息息相关,这亦是日本环境立法参考美国的原因之一。如此后日本继续参考美国标准颁布了《1973年度汽车尾气限制规定》和《1975年度汽车尾气限制规定》。参见《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第536—538、596—597页。

[46]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538—539页。

[47]即通过对尾气中一氧化碳、氢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三种主要气体同时进行氧化还原,有效减少对环境污染

[48]特别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几乎没给日本汽车带来严重负面冲击,以丰田公司为例,1979年出口汽车138万台,销售额2.8万亿日元,经常利润不足2000亿日元,根本没有因此出现赤字。参见《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第636页。

[49]“F”即燃料(Fuel)和未来(Future)的英文字头,“3”是开发目标的技术领域,分为新材料、电子、新结构等三个方向。

[50]汽车装置类型,即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Front engine Front drive)。

[51]1980年丰田公司研发成功TCCS系统(发动机微电脑控制化),1981年又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ECT)。

[52]1981年丰田与日本制铁公司共同开发出易于喷涂的新型防锈钢板。内饰材料除树脂外,丰田公司还研发出高强纤维塑料材料(FRP)和氨甲酸酯材料,其韧度可与钢板媲美,防耐腐蚀性和装饰性又都大大超过钢材料。

[53]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678页。

[54]1980年丰田开发出1G-EU型发动机,其6缸构成发动机总重量仅为154千克;1981年又开发出1S-U型发动机,使用了有限要素分析法对燃烧室进行全面改进并加装激光全息摄影技术;1981年开发出“滑翔机”(MZ、GZ10型)轿车,特点是流线型车身、高性能、低油耗、驾驶稳定性、应用最新电子技术等新装备。其搭载的5M-GEU型发动机是丰田DOHC的最新技术成果,车身及保险杠都大量使用了树脂材料。该车荣获1981年日本汽车年度奖。柴油发动机方面,1982年丰田开发出1C型、2L-TE型,1983年开发出2L型,其中2L-TE型加装强化纤维金属活塞(FRM)技术,是世界上第一台批量生产、电子控制柴油发动机。此外,丰田积极改进现有产品,如提高M型发动机排量、降低噪音和提高动力;改进4K型、3A型发动机,升级为4K-UⅡ型、3A-UⅡ型。“打造魅力产品”也仅局限于轿车,丰田还开发休闲娱乐车(RV)以及高顶型、开放式天窗型、自动档型等多款式,极大提高了商品竞争力。参见《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第677—686页。

[55]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717页。

[56]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714—715页。

[57]1982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与丰田汽车销售公司合并。

[58]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757—759页。

[59]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760页。

[60]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739页。

[61]其中“挑战50活动”主要是为纪念公司成立50周年而实施的事务改善活动,此次活动还提出了开发新创意和新方法目标。参见《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第740页。

[62]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771—773页。

[63]丰田汽车公司:《创造无限——丰田汽车50年史》,1987年,第772页。

[64]《周刊东洋经济》2003年11月1日刊,第44页。

[65]丰田汽车公司:《丰田概况2003》,2003年,第31页。

[66]丰田汽车公司主页:http://www.toyota.co.jp/company/prius/concept/index.html。

[67][日] 若山富士雄、杉本忠明:《丰田公司一万亿利润的经营哲学》,OS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68]1997年戴姆勒·奔驰公司最早推出燃料电池汽车,1999年合并后的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再次推出NEKAR4燃料电池车。参见《丰田公司一万亿利润的经营哲学》,第234页。

[69]燃料电池车用氢元素燃料提取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直接使用纯氢元素,二是从汽油或甲醇中提取的化学方式获得。例如本田公司直接使用纯氢元素方式,利用太阳光从水中分解氢元素的制造方式,开发可供给补充燃料服务站;而戴姆勒·克莱斯勒与福特和马自达公司合作,选择从甲醇中提取氢元素的化学方式制造氢燃料。

[70]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系统,它是运用最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以安全、快捷、顺畅为目的,将人、车和道路有机融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道路交通系统。

[71]VSC即车辆稳定性系统,EDB即电子控制动力分配系统,ABS即防轮胎抱死侧滑系统。

[72][日]若山富士雄、杉本忠明:《丰田公司一万亿利润的经营哲学》,OS出版社,2002年,第240页。

[73]丰田汽车公司:《丰田汽车30年史》,1967年,第17页。

[74]1952年日产公司与英国奥斯汀公司签署共同合作7年的合同,生产奥斯汀A-40型轿车;日野、三菱、五十铃等厂商也纷纷与外商合作。参见 [日]四宫正亲:《日本的汽车产业——企业家活动与竞争力》,日本经济评论社,1998年,第126页。

[75][日]车户实:《现代经营学》,八千代出版,1996年,第380—3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