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宾斯坦:培养俄罗斯钢琴艺术家的巨匠

鲁宾斯坦:培养俄罗斯钢琴艺术家的巨匠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宾斯坦确实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俄罗斯钢琴艺术家,他们对发展自己民族的演奏学派做出了重大贡献。鲁宾斯坦有意识地举办过一系列的“历史音乐会”,系统地、从古至今地演奏钢琴作品,并且在演奏之前亲自做专题报告,介绍作家、分析作品。霍洛维茨要求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1955年,他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第一位到美国的钢琴家,受到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鲁宾斯坦:培养俄罗斯钢琴艺术家的巨匠

(一)安东·鲁宾斯坦

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最主要的历史贡献表现在演奏和教学两个方面。鲁宾斯坦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者。他认为“演奏中的再现是第二次创造”,这是他的演奏美学原则的主要立足点。

鲁宾斯坦勉励自己的学生要勤奋地、非凡地和不断地用功,要体会技术锻炼的艰苦性和持之以恒的必要性。

鲁宾斯坦确实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俄罗斯钢琴艺术家,他们对发展自己民族的演奏学派做出了重大贡献。

鲁宾斯坦的演奏风格大致有以下特点:

(1)力求表达不同作曲家的艺术思维特点和不同的时代特点。

(2)解释作品时有自己的风格。

(3)善于整体地对待作品,在作品中善于体现高潮。

(4)真实地、构思统一地表现作品。

(5)发挥和表现作品中的歌唱性。

(6)把握“旋律音乐的灵魂,而旋律也是演奏的灵魂”的中心。

鲁宾斯坦的创作在歌剧、声乐曲和钢琴领域都有尝试,但他的钢琴作品的艺术意义较大。鲁宾斯坦为钢琴写过5首协奏曲,虽然都不够成熟,但是它们对俄罗斯古典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作用是很大的。他写了许多音乐会的钢琴练习曲小品,其中《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G大调变奏曲》《船歌》《夜曲》《旋律》等比较有名。

另外,他领导了1859年成立的俄罗斯音乐协会的工作,进行指挥与演奏活动。他致力于创办第一所俄国专业的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虽然鲁宾斯坦有硬搬莱比锡音乐学院的经验的缺点,但是这所学校对发展俄罗斯音乐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鲁宾斯坦有意识地举办过一系列的“历史音乐会”,系统地、从古至今地演奏钢琴作品,并且在演奏之前亲自做专题报告,介绍作家、分析作品。

(二)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1904年10月11日,霍洛维茨出生在基辅一位有很高艺术修养的犹太籍工程师家庭。家里丰富的藏书成了小霍洛维茨的精神食粮,为他成才后在艺术造诣上所具备的深邃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他3岁随母学琴,6岁进入基辅音乐学院接受正规训练,7岁举行独奏音乐会。他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家时能弹奏交响乐、歌剧和室内乐。大钢琴家、作曲家斯克里亚宾听了他的演奏后对他的母亲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成为钢琴家的,但您必须让他接受全面的教育,不能只懂音乐,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要接触——艺术的范围很广,除音乐外还有绘画、文学甚至哲学,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有深度的音乐家。”1921年,霍洛维茨从基辅音乐学院毕业,在哈尔科夫举行了15场音乐会。霍洛维茨在校期间就具有惊人的技艺,虽然毕业后的15场音乐会使他名震乐坛,但他对自己仍有不断深化的要求,其后在布鲁门菲尔德(1893—1975)门下深造。安东·鲁宾斯坦主张弹奏要富于歌唱性线条,在尊重原作者作品的原则下发挥演奏家个性以进行二度创作。虽然在霍洛维茨出生前,安东·鲁宾斯坦就过世了,但霍洛维茨却通过布鲁门菲尔德对逝者作品的诠释得到了安东·鲁宾斯坦的真传。1924—1925年,霍洛维茨在苏联各地举行了23场演奏会,其中在圣彼得堡有11场演出,曲目无一重复,再次赢得巨大名声。随后他与彼得格勒交响乐团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大获成功,并于同年冬天在彼得格勒一口气开了23场音乐会,共演出近200首曲子。

1925年,霍洛维茨离开苏联到世界各地演出。他先是到德国,一次偶然的机会,要霍洛维茨上场顶替一位生病的钢琴家演出。霍洛维茨要求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从演出一开始发出的震裂般的强力和弦到结束,霍洛维茨的演出不仅使指挥帕布斯特震惊,更让观众在结束时全体起立,长时间地鼓掌呼叫,整个音乐厅几乎被激动的观众掀翻。乐评家报道:“这是自从汉堡发现卡鲁索以来不曾有过的热烈。”

令德国激动后,霍洛维茨又征服了巴黎。接着他那桀骜不驯、个性鲜明的演奏又征服了美国,被称为“东方旋风”。

1933年,在托斯卡尼尼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作品的活动中,霍洛维茨被邀请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这使他在世界上声誉大振。不久他与托斯卡尼尼的女儿万达结婚,1940年定居美国,1944年入美国籍。1972年,英国皇家爱乐协会授予他金质奖章,表彰他在钢琴演奏艺术上的卓越贡献。

霍洛维茨的后半生都在演奏会、录音中度过,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录音资料。1989年11月5日,一代浪漫钢琴大师在纽约逝世。

霍洛维茨钢琴演奏的魅力和超凡的琴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那令人倾倒的表现力,已被当作这个时代的标尺。美国钢琴家、乐评家约瑟夫·巴诺威茨评价说:“霍洛维茨现在仍然对世界各地的钢琴家有着强烈的影响。把他狭隘地归类于这个或那个学派传统的任何做法都是极不公允的,人们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特点,把他看作一个独一无二的、无人能取代的音乐奇才。”(www.xing528.com)

(三)埃米尔·吉利尔斯

1916年10月19日,吉利尔斯生于俄国工业大城奥德萨,是一位5岁就获准进入音乐学校学习神童。他13岁举行首次独奏音乐会,听众为之瞠目结舌。1929年,他进入奥德萨音乐学院跟随莱因巴尔德学琴。

1930年,世界著名钢琴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应邀去奥德萨音乐学院听这位年仅15岁的男孩弹钢琴后,他的评价是“感谢上帝,我们有幸听到这孩子的演奏,这位身材矮小、一头红发、满脸雀斑的男孩,他的演奏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唯一能说的是如果他要来美国,那么我最好打点行李走人”。

当然,鲁宾斯坦不会离开美国,而吉利尔斯如大师所料,他的演奏不断成熟,最终征服了世界。1993年,吉利尔斯参加莫斯科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钢琴比赛夺得第一名。1935年,吉利尔斯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班,师从优秀的钢琴教育家涅高兹;1936年参加维也纳国际钢琴比赛获二等奖;1938年,参加伊萨伊国际音乐节比赛获一等奖;1946年获斯大林奖;1948年在巴黎音乐节演奏,引起轰动,佳评如潮,此后,在东欧、西欧演出获巨大成功。1955年,他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第一位到美国的钢琴家,受到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1967年,法国授予他巴黎文化艺术勋章。

吉利尔斯是以高超的演技震惊世界的。他那雄健有力的现代俄罗斯新乐派的触键手法被称为“钢铁般的触键”。他演奏幅度的变化范围大,既有如同火山一般强大的爆发力,又有如水晶般透明、如天鹅绒般柔软的最弱音,力度变化幅度之大、音色变化之丰富、线条处理之清楚、乐曲表达结构之详尽,非一般钢琴家可媲美。他在演奏中表现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坚毅的个性,体现了苏联钢琴学派的魅力。

吉利尔斯的演奏曲目广泛,从古典主义到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无所不包。

吉利尔斯主张一个演奏家“必须既忠实于作曲家,又保持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独立性”。他认为“自始至终必须有技巧,但技巧必须伴随想象,想象必须与技巧同步”。他说:“我曾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部作品。我总是力图从一部作品中发现新的音乐思想,力图以新的方式来投射和表达旧的观念。”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吉利尔斯那种年轻人的激情开始消退,倾向于安详和内在地表达作品的深刻内容。1985年10月14日,他在莫斯科去世,享年69岁。他为世人留下了数目庞大的唱片,有许多制成CD,成为世界钢琴文库的重要财富

(四)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

1937年7月6日,阿什肯纳吉生于苏联的高尔基城,1972年放弃苏联国籍,加入其夫人的国籍——冰岛。

阿什肯纳吉从小显露出音乐天赋,4岁学琴,7岁演奏海顿的协奏曲并经常在广播电台演出,8岁在莫斯科公开演出,9岁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1955年,18岁的阿什肯纳吉从十年制学校毕业,参加了当时在华沙举行的第5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二名。随后,他升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本科,师从著名钢琴家奥柏林。第二年,他在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获奖后的阿什肯纳吉在比利时、原东德、原西德、美国、加拿大各地旅行演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1966年,他从音乐学院毕业,两年后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结果与英国的奥格登同获第一名。阿什肯纳吉与在莫斯科留学的冰岛女钢琴家托伦结为伉俪,后定居伦敦和冰岛,成为苏联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

阿什肯纳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一代钢琴家的杰出代表,他那极端精确的技巧体现了苏联钢琴学派科学优秀的教学成果。他的演奏具有诗人的气质,继承了俄罗斯学派演奏风格,感情充沛,演奏非常投入,既有斯拉夫人的热情浪漫,又注重展现作品内在的深度。他演奏的音响千变万化,音乐细腻,力度宏大。

他演奏的曲目非常广泛,从古典主义的莫扎特到近代的巴托克作品,尤擅长演奏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以及肖邦等斯拉夫民族作品,是俄国和东欧民族乐派浪漫主义作品的杰出演奏家。他在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中展现出惊人的技巧,他所弹奏的肖邦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运用手腕的重量,赋予作品特有的钢琴性格和浪漫气质;演奏莫扎特的音乐既具有鲜明的颗粒性,又非常滑顺,古朴而清雅。总之,他是一位全身充满音乐的钢琴家。

阿什肯纳吉录有大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作品,许多都是以作品全集为一套录制而成的,极具收藏价值。

(五)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

西方世界称为旷世奇才的俄罗斯钢琴大师里赫特1915年生于乌克兰,他的父亲是一位钢琴与风琴演奏家。他自动随父学琴,15岁在奥德萨歌剧院担任合唱团辅导教师,16岁已具备弹奏里斯特奏鸣曲的技术,并有惊人的视奏总谱的能力。1937年,他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涅高兹。在涅高兹10年培养下,里赫特非凡的天赋得到充分发展。1942年,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钢琴奏鸣曲》,他那威风凛凛的演奏气势令所有在场音乐家震惊。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不仅非常满意里赫特的演奏,并邀请他首演自己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后来他又首演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第九钢琴奏鸣曲。1945年,里赫特获全国音乐比赛首奖;1949年,获斯大林奖。1950年,他在苏联和东欧各地演奏,1957年来中国演奏,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里赫特的父亲是德国人,苏联政府一直拒绝批准他到西方去演出。直到1960年,他才到芬兰、纽约演出,轰动了西方世界,整个纽约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录制的唱片至今还让人激动。接着,他到意大利、德国、法国和英国巡回演出,特别是在伦敦演奏的斯克里亚宾第五、第七、第九奏鸣曲更让西方世界赞不绝口,由此里赫特作为新一代杰出的钢琴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里赫特的演奏充满狂热与忧郁相交错的斯拉夫民族的气质。他演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重视“热情”的宣泄,将终曲部分的结束速度弹得急迫,令人有窒息的感觉,使听众感受到演奏家与音乐融为一体的崇高境界。

里赫特是一位具有德国血统的俄罗斯学派钢琴家,他的演奏具有德国民族的细腻、逻辑性、声部层次极清晰的特点。他曾用4个晚上举行演奏会,弹奏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及海顿的作品。里赫特演奏的曲目十分广泛,但他不大喜欢弹热门曲,却将许多几乎被世人遗忘的优秀作品通过自己的演奏,美妙地展现给世人,如德沃夏克的《g小调协奏曲》等。

里赫特是将作品的精神与自己的演奏风格完美融合的典范,他认为古典音乐要用古典主义的演奏样式。他在演奏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时强调那种令人激动的力量,他演奏的19世纪肖邦的作品极富诗意,舒曼的作品气势恢宏、光芒四射并富于幻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