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与人的发展: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材

教育与人的发展: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材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A.内发论B.外铄论C.教育无用论D.多因素交互作用论A(二)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教育受成熟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材

一、人的发展概述

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威尔逊认为“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5.高尔顿:“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6.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7.董仲舒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知识扩展: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来证明,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

试题再现

(单选)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教育要通过外部训练在成熟的时间表示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这种看法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教育无用论  D.多因素交互作用论

【答案】A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1.墨子的“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他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从领袖到小偷……”由于外铄论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在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试题再现

(单选)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格塞尔  D.威尔逊

【答案】B

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至观能动性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成熟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格塞尔根据“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受成熟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既要以成熟为前提,又要积极地、能动地促进成熟。

(三)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但是个体受环境的影响并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四)学校教育(www.xing528.com)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所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内驱力,个体社会实践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试题再现

1.(单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体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2.(单选)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  )。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的实践活动

【答案】B;C

3.(多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按活动水平可以分成(  )。

A.行为程序水平  B.社会水平

C.心理水平  D.生理水平

【答案】BCD

四、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顺序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教育工作中,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违反了教育规律,是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的。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的不同方面。在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丧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这要求教育要“长善救失”,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先天素质、内在机制、环境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个别差异。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

试题再现

1.(单选)《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单选)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单选)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4.(单选)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5.(2020单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  )。

A.抓住关键期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根据不同年纪分阶段进行

【答案】C;D;C;C;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