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外考试期望及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成果

校外考试期望及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成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期待校外考试的试卷命制者基于课程标准,不断探索出有效检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题型、整卷结构,“让指挥棒正确指挥”,应该不是奢望。请你进一步思考下面的问题:·在评价的不同层面,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构想,以期构建促进学习的评价体系?

校外考试期望及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成果

有人说:“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指挥棒的问题,无论怎么想,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总是在那里。”[34]有关校外考试的讨论,不是该不该取消“指挥棒”的问题,而是如何“让指挥棒正确指挥”的问题。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纲要》中“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句,时至2019年,基于标准的命题还没有切实落地。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校外考试(如中考、学考、高考),如果不能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的规定性,就不能正确引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将导致战略性的错误

试举一例,即高考中“语病辨析”选择题。其实,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其“构词成句”的能力,完全可以包含在简答题、论述题、作文题中一并考查。现在单独设题,让考生陷入大量无益的训练中。有香港学者批评其存在四大问题:选例多属学校以外的资料,没有严格辨别语法问题与修辞问题,重点不是从学生出现的写作语误情况去探究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改正的结果不是支离便是笼统,并不真正接触问题[35]。所以,有考生说,我做语病题,越做越糊涂,都不知道话该怎么说、文该怎样写了。

幸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2017年版,均将“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列入,将学业质量标准与学考、高考“三合一”。语文课程标准还借鉴了PISA、NAEP(美国国家教育发展评估项目)、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等经验,特别强调“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明确命题指向:

“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

下面是语文课标修订组最初准备的两个评价样例,未收入正式公布课程标准,或将有助于语文教师理解命题趋势。

【样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3.(华)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华佗传》)

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

5.孔子晚而好《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6.天宝中,益州士曹柳某妻李氏,容色绝∙代。(《许老翁》)

题目1:请理解上述材料中加点字“绝”的词义,这些意义可以归纳为几个义项?简单说明你归纳的理由。

题目2:你还能写出哪些含有“绝”这个词的文言句子?并请说明出处。

题目3:“绝”字这些义项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说明它们的相关处在什么地方?

题目4:“断绝”“继续”“缠绕”“缔结”“编纂”这些动词,“纲纪”“经纬”“纤维”这些名词,“红”“紫”“绿”这些颜色词,都是“纟”部,说明它们较早的意义都与古人的哪一个生活领域有关?你能从这些词里想象这个领域的生活情境吗?写一篇短文把你的想象描写出来。

【样例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相关题目。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目1:默写一首描写春天景象的诗词,与上述两首诗组成一组阅读材料。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选择这首诗词的理由。

题目2:结合这几位诗(词)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主张,选择一个角度评析这几首诗词。

题目3:下面两则材料是对示例作品的评点。你对这些观点有什么看法?任选一则阐述你的理由。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杜诗:“写雨切夜易,切春难。”“‘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于是,期待校外考试的试卷命制者基于课程标准,不断探索出有效检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题型、整卷结构,“让指挥棒正确指挥”,应该不是奢望。

在语文教师的专业生活中,评估和评价学生是极为重要的部分。阅读本章四节内容并有主动的、持续一定时间的评价实践,就不难拥有“读前思考”所说的七个“能熟练地……”能力。

读完本章,不知道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把它们记录在空白处,可与同伴分享你的收获和疑问。请你进一步思考下面的问题:

·在评价的不同层面(课堂、作业、校内考试),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构想,以期构建促进学习的评价体系?

你可以深度思考与研究,做一些书面成文的表达。

[1]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www.xing528.com)

[4]理查德·J.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第4版)[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格兰特·威金斯.教育性评价[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注释】

[1]朱虹.表现性评价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2]郑东辉.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状况[J].全球教育展望,2010(2):31-42.

[3]约翰·D.布兰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4.

[4]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0.

[5]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9.

[6]理查德·J.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第4版)[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0-21.

[7]理查德·J.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第4版)[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1,68.

[8]理查德·J.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第4版)[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77.

[9]L.H.布拉德利.课程领导:超越统一的课程标准[M].吕立杰,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4.

[10]这两个观点均是斯蒂金斯提出的,引自: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9,202.

[11]罗伯特.J.马扎诺,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M].杨永华,周佳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

[12]理查德·J·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第4版)[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06-408.

[13]罗伯特.J.马扎诺,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M].杨永华,周佳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4,46.

[14]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1.

[15]理查德·J.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第4版)[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55.

[16]李镇西.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B/OL].([2007-09-26][2015-07-31]).http://www.5156edu.com/page/07-09-26/28196.html

[17]朱迪思·阿特,杰伊·麦克塔尔.课堂教学评分规则:用表现性评价准则提高学生成绩[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9.

[18]朱迪思·阿特,杰伊·麦克塔尔.课堂教学评分规则:用表现性评价准则提高学生成绩[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8.

[19]朱迪思·阿特,杰伊·麦克塔尔.课堂教学评分规则:用表现性评价准则提高学生成绩[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21-136.

[20]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7.

[21]邹静之.女儿的作业[J].北京文学,1997(11):4-6.

[22]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51-52.

[23]格兰特·威金斯.教育性评价[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3.

[24]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7.

[25]李茂.彼岸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14.

[26]郑桂华.中学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92.

[27]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4-195.

[28]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8-130.

[29]杨向东.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8(10):39-51.

[30]易克萨维耶·罗日叶.学校与评估:为了评估学生能力的情境[M].汪凌,周振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8.

[32]OECD.PISA 2018 Reading framework[EB/OL].[2020-01-18].https://www.oecd-ilibrary.org/docserver/5c07e4f1-en.pdf?expires=1579434686&id=id&accname=guest&checksum=26C4312E2F59A16909CB4D415DC70056:33.

[33]OECD.PISA 2018 Released Field Trial and Main Survey New Reading Items[EB/OL].[2020-01-18].http://www.oecd.org/pisa/test/PISA2018_Released_REA_Items_12112019.pdf:8-20.

[34]翟晋玉.让指挥棒正确指挥[N].中国教师报,2013-03-27(1).

[35]转引自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