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这些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或自我调节得以改善。中学生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指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如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二)中学生常见的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1.抑郁症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来分,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和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疾病),前者是多数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而后者只是少数人才有的问题。

中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学习升学方面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等;品行方面问题,如偷窃、说谎、斗殴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压抑等;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如人际冲突、人际冷漠等;青春期方面的问题,如单相思、失恋等;个性特征方面的问题,如猜疑、固执、怯懦、嫉妒、独断、自私等。以上这些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或自我调节得以改善。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指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如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神经症与神经病、精神病是不同的概念。

神经症是指一类轻型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自己感到有问题,有自知力,有明显的心理矛盾,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能够自理,能主动向医生或其他人求助。神经症根据其主要症状的不同,分为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神经衰弱六种,主要症状有焦虑不安、过分恐惧不必害怕的东西、强迫观念或行为、情绪低落、情绪不稳、易激动、心情压抑等,还伴有失眠、食欲差、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易疲劳、头晕、汗多等生理症状。

神经病是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等。神经病是指中枢与周围神经或者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表现出解剖学上的病理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神经有器质性的病变。

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发病期间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精神病又称重型精神疾病,其所指的范围较窄,仅指几类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偏执狂等。精神病患者不会主动找医生救治,需要强制性住院治疗。

神经症与精神病在症状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愈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神经症不会因为不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发展成严重精神病。

(一)中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方面问题

中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逃学、学习困难等。其原因有生理原因,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障碍等,这些学生存在明显学习上的困难,上课不注意听课,学习成绩很差;心理上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内在动力,体验不到成就感。因此,这些同学在行为上表现为经常迟到、旷课、逃学,即使上课,在课堂上也不注意听,不做作业,不愿意参加考试等。

2.自我同一性问题

中学生出于由儿童向成人过渡时期,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心理也不断地成熟,独立性增强,自我意识高涨,但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中学生的自我发展认识不足,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待,致使中学生出现自我矛盾。中学生的自我矛盾表现为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镜中我)之间的矛盾,即中学生自己认为他们已经是大人了,可家长和老师还是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因而产生矛盾;其次,是过去我和现在我的矛盾,许多中学生过去在小学是成绩拔尖的学生,到了中学以后(尤其是重点中学)成绩平平,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于是中学生出现过去自我与现在自我的不统一;再次,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如有的中学生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歌手,可是家长非要孩子学理科,将来好找工作,于是中学生出现了自我冲突,不知如何是好。中学生面临的自我矛盾也是中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学校适应问题和升学问题的根源之一。

3.人际关系问题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随着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有些开始住校学习与生活,与父母在思想观念上、情感和心理距离上都发生很大改变,不再简单地听从父母的教导,开始讨厌父母的唠叨,事事希望自己拿主意。但是由于经济上、家庭地位上不独立,许多方面还要依赖父母,因而出现矛盾,与父母关系紧张。在与老师的关系上,也存在相似的问题,有的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处理学生问题简单粗暴,或者对学生过分严格,导致学生反感,出现师生关系紧张,严重的导致学生逃学。同学关系上,有的学生不珍惜同学友谊,过分计较得失,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同学关系紧张;还有的同学过分注重“友谊”,或过分看重“哥儿们义气”,拉帮结派,形成不正确的同学关系。有的同学在异性交往上,缺乏异性交往的经验和技巧,或把握不好异性交往的尺度,出现异性交往上的尴尬或过分频繁等现象,导致男女同学之间出现隔阂或早恋现象。

4.学校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是指到新学校后在学习、生活、同学交往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情况。有的同学在小学表现良好,到中学后,随着学业任务的加重,教师要求的提高,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的下降,出现情绪波动、学习兴趣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从而导致学校适应不良。有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由农村到城市,转学到城市中学,学校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要求等都发生了改变,感觉到在学习上、生活上都比不上城市同学,又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情况,因而出现学校适应不良。

5.升学就业问题

中学生在升学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升学压力大,出现紧张和焦虑,严重的会导致失眠、神经衰弱;二是在报考专业和志愿方面与父母产生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6.品行不良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品行不良问题有偷窃、撒谎、打架斗殴、骂人、考试作弊以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出现这些问题既有早期家庭教养问题,又有学校教育问题,还有社会不良风气、大众传媒中的不良传播等问题,但是中学生自身的认知、调节问题是主要的。因此改变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自身共同努力。

(二)中学生常见的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

1.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可分为轻性抑郁症或者重症抑郁症;根据有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症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又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根据之前(间隔至少2个月前)是否有过另1次抑郁发作,抑郁症又分为首发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1)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自我评价会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和无助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3)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4)意志活动减退。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懒散,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5)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特质是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抑郁症目前诊断还是以临床诊断为主。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如下: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严重标准是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持续至少2周。

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适合于急性期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以及各类抑郁症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领悟能力,能够持之以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症状带来的痛苦,其实不是任何人都适合,但若能坚持会增加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预防抑郁症的复燃复发。

2.恐怖症

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

恐怖症的病因未明,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出现恐怖症同病的现象多一些。(2)与性格有关。患者在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含羞、依赖性强和内向。(3)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恐怖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突的象征作用和置换作用的结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对该症发生的解释较有说服力。

恐怖症的中心症状是恐怖,并因恐怖引起剧烈焦虑甚至达到惊恐的程度。因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五种:(1)社交恐怖。主要是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更为敏感。他们不敢到公共场所,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害怕自己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总是不愿从安静的会场走出,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从不与人面对面就座,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2)单纯性恐怖。单纯性恐怖是常见的一种,儿童时期多发。如对蜘蛛、蛇或高处、黑暗、雷雨等发生恐怖。对雷雨恐怖者,不仅对雷雨觉得恐怖,而且对可能发生雷雨的阴天或湿度大的天气也可能感到强烈的不安。(3)广场恐怖症。不仅对公共场所恐怖,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而感到焦虑。这些公共场所包括火车站、超级市场以及理发室和影剧院等。因此该类病人常喜欢呆在家里,不轻易出门,以免引起心神不定、烦躁不安。(4)旷野恐怖症。患者在经过空旷地方时就发生恐怖,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因此病人害怕越过旷野,严重时害怕越过任何建筑,如害怕跨越街道、桥梁、庭院和走廊等。(5)闭室恐怖症。闭室恐怖者害怕较小的封闭空间,如怕乘电梯地铁火车、客船等。

对恐怖症的诊断需要考虑以下三点:(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四项: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但无法控制;(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对恐怖症的治疗可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等。(1)行为治疗。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为治疗特定恐怖症最重要的方法。其原则包括: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之间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2)认知行为治疗。既往的行为治疗方法更强调可观察到的行为动作,长期疗效不甚满意。认知行为治疗在调整患者行为的同时,强调对患者不合理认知的调整,效果更好。尤其对社交恐怖症患者,其歪曲的信念和信息处理过程使得症状持续存在,纠正这些歪曲的认知模式是治疗中非常关键的内容。(3)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恐怖症的患者常有社交技能缺陷或低估自己的社交技能,因此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包括治疗师的示范作用、社交性强化、暴露的作业练习、自我肯定训练等。

3.焦虑症

焦虑症全称是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反复并持续的伴有焦虑、恐惧、担忧、不安等症状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精神症障碍。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这种担心往往是与现实极不相称的,使患者感到非常的痛苦。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焦虑症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

慢性焦虑(或广泛性焦虑)的临床表现为:(1)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2)植物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急性焦虑(或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为:(1)濒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3)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焦虑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但其中主要是心理因素,许多学者认为焦虑症状的形成与思维和认知过程有密切关系;其次是生化的因素,如甲状腺的病症或神经化学递质功能失调的因素所致。

对焦虑症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家族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量表测查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由专科医生诊断,其中最主要的是临床症状和病程。早期筛查或自我诊断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如果分数较高,建议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做进一步检查。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焦虑症系神经症的一个亚型,首先须符合神经症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员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员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病程多迁延。

对于焦虑症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遵照医生建议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适合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治疗还有生物反馈治疗、放松治疗等等。药物治疗是治标,心理治疗是治本,两者结合效果较好。

中学生的焦虑症更多是与学习有关,常表现为担心学业失败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或被同学嘲笑,这些学生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感到精神紧张,无法放松。在各种焦虑中,主要的是考试焦虑。(www.xing528.com)

考试焦虑是学生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包括考前持续存在的焦虑、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晕场)和考后焦虑。

在考试之前,当考生意识到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这是面临高考或中考的学生中普遍而突出的现象。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忧虑、紧张、不安、失望、行动刻板、记忆受阻、思维发呆,并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变白、皮肤冒汗、呼吸加深加快、大小便增加等。这种心理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会出现坐立不安,食欲不振,睡眠失常,影响身心健康。行为方面也出现异常,如拖延时间、逃避考试、坐立不安、怕光怕声,考试时思维混乱,手抖出汗,视力模糊,常草草作答,匆匆离开考场。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晕场”就是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出现考试焦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有:(1)自我期望过高,幻想自己考试能超水平发挥,当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时,紧张和焦虑的心态便油然而生。(2)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不足。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以及是否巩固,都会影响他们应试时的焦虑水平。如果准备不充分,知识上有欠缺,就会导致信心不足,一旦试题与自己准备的不相符合,就会更加紧张,结果必然导致高焦虑。(3)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强的学生,总有一种害怕被淘汰的心理,其实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丧失信心,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遇到一点挫折失败就垂头丧气。(4)考前身体状况不好。比如生病、失眠、过度疲劳等导致体能上竞技状态不佳容易产生高焦虑。客观原因有:(1)父母的压力。父母普遍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常常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设计孩子的未来,并在学习上不断地施压,致使子女感到压力,加重了心理负担。(2)老师的压力。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既为学生自己也为老师脸上添光,这种期待心态无疑会给学生增添几分压力。(3)同学之间的竞争。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尤其是成绩好的同学竞争更是激烈,彼此间常常比着干,加班加点学习,久而久之,就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

对考试焦虑可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自我暗示疗法等进行矫正。行为矫正有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疗法两种。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是交互抑制原理,即人在放松状态下的情绪与焦虑是相互抵抗的,放松状态出现了,必然会抑制焦虑和紧张状态的出现。系统脱敏疗法可参照如下程序。在考试前,可反复想象一下以下场景:在家复习准备;教师宣布考试;我被第一道题难住了;时间几乎快到了,我根本做不完……如果想象后出现心慌头晕、手抖出汗,请立即做深呼吸20~30次,一般很快就能平息不安的情绪。如此反复多次(每2天进行1次,每次3~5分钟),考试焦虑就会有所缓解。认知疗法要领如下:首先,坚决杜绝用“完了”“我糟糕透了”等消极的语言暗示自己;其次,消除大脑中的错误信息,不要被一两次考试失败和一两科考试失误吓倒,不要以偏概全,认为自己不行,而丧失信心;再次,适当减轻周围环境的压力,针对种种担忧,自己和自己辩论,用这种理性情绪疗法,纠正认知上的偏差。自我暗示疗法可参照如下程序。进入考场后,你可以暗示自已:“我能行”“我紧张,别人也一样”“我最棒”等等,放下包袱,减轻紧张感,增强自信。此外,可采用深呼吸法,一呼一吸,将呼吸放得很慢很慢。这样,可以调整身心,保持头脑冷静,避免胡思乱想,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4.强迫症

强迫症又被称为强迫性神经症,或被称为强迫性障碍,它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为有意识地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临床以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强迫观念是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主要有:(1)强迫联想;(2)强迫回忆;(3)强迫疑虑;(4)强迫性穷思竭虑;(5)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6)强迫思维:在病程中某一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会反复或持久地很不合适地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烦恼。

强迫意向是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强迫动作包括:(1)强迫洗涤。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2)强迫检查。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对已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3)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否则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4)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按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脱。

强迫症的有效心理疗法,如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森田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心灵重塑疗法等。

(1)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在强迫思维的刺激下暴露自己,学习如何对抗强迫想法、冲动,学习避免习惯性的强迫行为并以新的、健康的行为取代。

(2)森田疗法。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的特点为:不问过去,注重现在;不问症状,重视行动;生活中指导,生活中改变;陶冶性格,扬长避短。

(3)自我心理疗法。如顺其自然法和宣泄疗法。顺其自然法是当出现强迫思维时,不要去抵抗、克制、强迫自己不去想,而是顺其自然,强迫思维出现了就出现了,采取不理、不怕、不对抗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强迫症状会慢慢消除。宣泄疗法是说出自己的紧张情绪,如自己过去曾在某个情景或某个时候受到的心理创伤、不幸遭遇和长期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等等,把内心的痛苦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说出自己的恐惧,也就降低了恐惧;说出自己的紧张,也就缓解了紧张。

5.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

《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方法:(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3)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网络成瘾被视为行为成瘾的一种,其发病尚无明确的生物学基础,但与物质成瘾具有类似的表现和特点:(1)显性。网络成瘾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几乎都局限在网络上,上网成为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在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对使用网络强烈的渴求。(2)情绪改变。上网成为成瘾者应付环境和追求某种主观体验的一种策略,通过网络活动可以产生激惹、兴奋和紧张等情绪体验,也可以获得一些安宁、逃避甚至是麻木的效果。(3)耐受性。成瘾者必须逐渐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获得以前曾有的满足感,就像吸毒者必须逐次增加毒品摄入量一样。(4)戒断反应。在意外或被迫不能上网的情况下,成瘾者会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体验,网络成瘾者的戒断反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反应上,物质成瘾者会存在严重的生理的戒断反应。(5)冲突。网络成瘾行为会导致成瘾者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比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工作关系的冲突和恶化,与学习、工作、社会活动等其他活动和爱好相比,成瘾者内心对自己的成瘾行为存在强烈的矛盾心态,即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又不愿舍弃上网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6)反复。虽经过一段时间的控制和戒除,但成瘾行为仍容易反复发作,再次发作时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对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戒除,专家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政策保障三者结合形成的社会效应,是扭转青少年网瘾的关键。

真题

单项选择题

1.某生近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容易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其主要问题是( )。

A.焦虑

B.强迫

C.抑郁

D.恐惧

2.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所表现的神经症是( )。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3.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有两条腿?”一天想好几次,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 )。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恐惧症

4.小燕近期非常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燕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

A.焦虑症

B.神经衰弱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