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的精彩对决-音乐鉴赏十五讲

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的精彩对决-音乐鉴赏十五讲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肖邦与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一同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那孕育于浪漫主义精神之中的艺术,构成了钢琴这一乐器的黄金时代。2015年,李云迪受邀担任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然而,1955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中国钢琴家傅聪获得第三名,还获得《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作为钢琴演奏家,肖邦推动了现代钢琴音乐风格的形成。

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的精彩对决-音乐鉴赏十五讲

肖邦(1810—1849)生于波兰,父亲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20岁来到巴黎,成为震动欧洲的青年作曲家李斯特是匈牙利人,12岁便来到法国,在那里形成了他的哲学见解和艺术观。肖邦与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一同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那孕育于浪漫主义精神之中的艺术,构成了钢琴这一乐器黄金时代

中国人对肖邦应该是不陌生的。不管听不听古典音乐,大家都知道肖邦,肖邦是音乐史上家喻户晓的音乐家。尤其是在2000年,18岁的中国钢琴家李云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成为该项比赛最年轻的金奖得主,这消息成为当年的爆炸性新闻,中国音乐界的圈内圈外都在津津乐道。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国际上的地位堪比钢琴界的诺贝尔,在此之前,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已经有两届(10年)金奖空缺。2015年,李云迪受邀担任第17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

肖邦

李斯特

肖邦自幼就有出众的音乐天赋,4岁学习钢琴,7岁开始公开演出。读中学时,师从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学习和声与对位法,15岁发表音乐作品。

肖邦20岁离开波兰,此后再也没有回到祖国。他先到维也纳待了几个月,在那里听说了国内反抗沙俄殖民统治的华沙起义,迫于不利的政治气氛和安全状况考虑,他决定前往巴黎。途径斯图加特时,传来国内起义失败和华沙沦陷的消息。肖邦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奋笔写下那首著名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华沙沦陷后的第三天,肖邦到达巴黎。

肖邦定居巴黎后,主要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并很快在巴黎成名,一时间巴黎所有的沙龙都向他敞开大门,与当时一些杰出的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拉马丁、乔治·桑、大仲马和缪塞,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罗西尼和迈耶贝尔,以及著名诗人、画家、评论家等亲密交往。巴黎的一切对肖邦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舒曼曾经撰文评价肖邦的音乐,说沙皇“如果知道肖邦的作品里面,就在最简单的波兰农民的玛祖卡舞曲的旋律里面,都有他可怕的敌人威胁他,他一定会禁止肖邦的音乐在他统治的区域里演奏。肖邦的作品好比一门门隐藏在花丛里的大炮”。如此,这段话几乎成为介绍肖邦的通用说明书。肖邦的音乐与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他的爱国热情、对祖国的思念,以及由于希望破灭而引起的沉痛情绪,在各类作品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但肖邦的作品毕竟不可能像大炮,我更愿意一如19世纪的编年史中把肖邦称为“钢琴诗人”,混合着波兰人的深情和法国人的优雅。

肖邦是音乐史上第一位专写钢琴作品的大作曲家,他从一开始就锁定键盘,并悉数奉献了自己的想象力。不仅如此,钢琴家古尔德曾说:“肖邦几乎未像其他主要作曲家那样积极致力于大型结构的写作。”他是小型曲式的大师。在肖邦时期,仅为钢琴写作显然是一种冒险:贝多芬之后已很难有作品超越其32首钢琴奏鸣曲的高度,同时期的李斯特狂放和炫技的演奏风格在欧洲已如日中天,相比之下,当时歌剧领域贝里尼、多尼采蒂的才能还不足以称霸,瓦格纳和威尔第正在为日后的登峰造极而殚精竭虑。事实上,他的老师及亲密朋友都在劝他:“您为什么不写交响乐和歌剧?”没人相信肖邦没有驾驭大型曲式的能力,他的几部奏鸣曲、叙事曲和谐谑曲等大型乐曲和套曲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师之作!也没人知道肖邦为什么如此较劲,一生不肯写交响曲和歌剧,却赋予了夜曲、圆舞曲、练习曲、前奏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即兴曲、玛祖卡、波兰舞曲等体裁新的意义和高度。或许他只习惯用钢琴的音色来思考问题。

肖邦是浪漫派音乐家中风格辨识度极高的作曲家。肖邦的练习曲不是通常意义上钢琴初学者练习用的曲子,准确说应称为“音乐会练习曲”,肖邦的练习曲非常的情绪化、个性化,既有明确的技术训练目标,又有很高的艺术性,迄今为止,只有李斯特的练习曲可以与之媲美;肖邦的前奏曲也不是乐曲开头部分那种意义的前奏,相反,它们是独立的体裁形式,像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中的24首前奏曲一样,肖邦《前奏曲》中的每一首都采用不同的调性,用遍了24个大小调;肖邦的夜曲既有感情细腻的、宁静的、优雅的、梦幻般的作品,又有内容深刻,带戏剧性的;肖邦的叙事曲是由声乐体裁改造而成的戏剧性很强的器乐曲,融入文学性题材,音乐具有一定的描绘性,扩大了钢琴的表现力。

肖邦是较早将东欧音乐语汇融入西方艺术音乐的作曲家,玛祖卡和波兰舞曲在肖邦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玛祖卡本是波兰农民集体舞,农民在野地里男女成双成对地跳,18世纪后流行于欧洲各国,成为各国宫廷和上层社会舞会中常见的一种舞蹈。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中均有关于玛祖卡舞的大段描述,柴可夫斯基在其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和《睡美人》中均安排了大段的玛祖卡舞。

玛祖卡的音乐节奏为中速的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三拍上较为常见,情绪活泼热烈。舞蹈由男舞者选择舞步的花样、动作,不断变化着舞步速度,他高傲地带着军人的风度,女舞者则以优美的身姿,被男舞伴领着,舞步轻盈地在舞池中飞跑。玛祖卡舞步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难的就是它的特殊节奏型。肖邦综合了波兰境内多种类型玛祖卡的精华,出神入化地灵活运用其特殊的节奏型。他使用了自由的节拍,速度多变。很显然,肖邦的玛祖卡已经不能用来跳舞了。

由于玛祖卡是相当波兰化的音乐,钢琴界曾断言: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然而,1955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中国钢琴家傅聪获得第三名,还获得《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这里面有没有他的父亲傅雷和他持续通信,为他打下深刻理解音乐的文化修养基础的功劳呢?

波兰舞曲具有英雄性的曲调,相当男性化,三拍子,缓慢庄重,呈ABA三段体式或ABACA回旋曲式。肖邦共写有17首波兰舞曲,其中《英雄》《军队》颇负盛名。波兰舞曲让同胞们忆起了祖先的光荣。

作为钢琴演奏家,肖邦推动了现代钢琴音乐风格的形成。钢琴乐器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它的非延续性音响,打开琴盖你就会发现,琴槌敲击琴弦之后,声音会渐次消散,不像提琴或人的嗓音,只要你持续发力,声音就会一直延续。肖邦是如何让钢琴音乐线性流动而富有歌唱性的呢?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同时,音乐中出现了很多精致的装饰——颤音波音、倚音、回音,还有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且可收可放,节奏自由,从不打断旋律线与音乐的表情。肖邦天才地将钢琴的局限性转变成美的源泉。

肖邦生命短暂,39岁就去世了,但他在20岁时就已完成他所显现的音乐风格,他用青年时代自发的抒情性而达到自己事业的顶峰,他不像贝多芬、瓦格纳那样在长期的思想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一直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他只专注于钢琴。“世界没有尽头,钢琴上的音却有始有终,88个键没有变化,它们不是无限的,而你是有限的,在有限领域内,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据说这是天才的标志。”[1]

再说说李斯特(1811—1886)。

李斯特英俊潇洒而富有魅力,他是钢琴之王,他的演奏给音乐厅注入了鲜明的个性。

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曾经有这样一组8幅的漫画,流传甚广,画的都是李斯特弹钢琴的样子,像一组连续的卡通图片,每一幅画的下面都有一句文字说明:

1.带着高贵而优雅的微笑向观众致意。

2.弹第一个和弦时回头看看观众席,似乎在说:“注意了,现在开始了!”

3.闭上眼睛,好像只是为自己演奏。

4.极轻。圣徒李斯特在向鸟儿布道,脸上浮现出神圣的笑容。

5.哈姆雷特的忧郁[2]浮士德的奋斗[3]。肃静。开始低声的叹息。

6.回忆肖邦和乔治·桑[4]。美妙青春,月光,芳香和爱情

7.但丁地狱[5]。受罚者发出痛哭。狂热的激动。一阵暴风雨关上了地狱的大门。

8.怀着崇高的谦虚,向观众的喝彩鞠躬致谢。

这组漫画之所以风行,在于它以幽默的方式传神地勾勒出了李斯特当年演奏钢琴时的风貌。作为一个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李斯特首先以超凡的演奏征服了挑剔的巴黎。

钢琴独奏会是李斯特首创的,在他之前,钢琴主要作为管弦乐队的协奏乐器。据说,他是第一个以背谱的方式弹奏整首乐曲的人。他是弹奏从巴赫到肖邦的整套键盘曲目的第一人。是他一改钢琴家在台上背对或面对观众的习惯,而采用现在这种露出演奏家侧面轮廓的坐姿,同时,琴盖打开,便于把声音反射到整个听众席上。他的演奏足迹遍及欧洲,从比利牛斯山脉到乌拉尔。他曾经在10个星期内举行21场音乐会,演奏了80首作品,其中50首全是背谱弹奏。音乐史上,没有一位钢琴家赢得如此广泛的社会知名度,成为一代传奇巨星,李斯特的生涯至今仍然是钢琴家效法的范例。

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性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这种辉煌浪漫、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为了展示他无与伦比的技巧,李斯特创作了12首《超技练习曲》,他还将以难度著称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曲改编成钢琴曲。李斯特写道:“我的钢琴就是我自己,我要用十根手指弹奏出如千万人的和声效果。”一次,他用钢琴改编演奏了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一个乐章,竟然产生了比整个乐队更有力的效果。与肖邦不同,他雄心勃勃,似乎要让钢琴包罗一切音响,他不仅改编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哈罗德在意大利》等作品,还改编了贝多芬的交响曲,巴赫和帕格尼尼[6]的器乐独奏曲,舒伯特的声乐套曲,莫扎特、威尔第、瓦格纳、罗西尼、多尼采蒂、迈耶贝尔的歌剧,以及韦伯、古诺、门德尔松等许多人的作品,他企图将所有他觉得美好的音乐作品全拿到钢琴上来一显身手。人们被迫对钢琴这个乐器重新认识,李斯特以自己在钢琴上的刻苦磨炼企图将它改造成一种可以与庞大交响乐队相媲美的“万能乐器”。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一共19首。尽管20世纪的人们已经明确吉卜赛音乐并非真正的匈牙利民间音乐[7],但这部持续创作了40年的整套作品,就像肖邦的玛祖卡一样,是维系李斯特及其祖国的纽带。李斯特在论文《匈牙利的吉卜赛人及其音乐》中,充满感情地回忆到自己的少年时代,那种从吉卜赛人生活歌舞中才能体会到的欢乐与魔力,那种充满自由闪光、意外节奏及装饰音,质朴的旋律和瞬间的变换等,这些都被李斯特巧妙编织进狂想曲中,以表达自己身为匈牙利人的深情。

[匈牙利]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No.2

肖邦与李斯特有太多的不同,难怪有人认为肖邦是“钢琴家中的钢琴家”,而李斯特是“大众的音乐家”。如果说他们还有什么相似之处,那就是悲伤。

肖邦的思想状况和情感体验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他出色的钢琴才华很快让他在巴黎立住脚跟,崭露头角,他是自豪的。在巴黎的文化沙龙中结识了一批文化精英,大开艺术眼界,他为建立自己辉煌的艺术前程而踌躇满志。另一方面,他是个亡国奴,怀念故土、思念亲人(包括死去的、健在的),这些情绪使他无力自拔,用他传记作家的一句话说:“他是个孤独得极其彻底的人。”我们听到,肖邦的作品既有刚强与豪迈,又有细腻与柔美,这些都是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的真实展现。从弱小民族流落到异国他乡,他的爱国是带有个人经历和悲郁情感的。

李斯特的传奇中不可分割的是关于爱情的传奇。李斯特一生经历过几次恋爱,最为轰动的是他和玛丽·达古伯爵夫人以及和卡洛琳·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的恋爱。

1835年,玛丽·达古抛弃了丈夫和孩子,与李斯特私奔到了瑞士,他们在一起生活了11年,期间,李斯特写出了钢琴代表作《旅游岁月》。

《旅游岁月》是一部大型钢琴曲,共三集。第一集《瑞士游记》有九首,记录了他和玛丽一起游览瑞士、日内瓦的美丽风光,还有他们在阿尔卑斯山区度过的幸福时光。

第一曲:《威廉·退尔教堂

第二曲:《瓦伦城之湖》

第三曲:《田园

第四曲:《在泉水边》

第五曲:《暴风雨》(www.xing528.com)

第六曲:《奥伯曼山谷》

第七曲:《牧歌

第八曲:《乡愁

第九曲:《日内瓦的钟声》

《日内瓦的钟声》是为他出生的女儿祈祷。于是,从私奔开始,到女儿降临,第一集《旅游岁月》告终。田艺苗说,这是一张李斯特的私奔地图[8]

而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李斯特决定与卡洛琳结婚的事情。李斯特爱上的卡洛琳,是沙皇时期声名显赫的德裔公爵维特根斯坦的夫人。这位夫人比李斯特小8岁。1847年,李斯特36岁,到俄罗斯举办他的独奏音乐会,照例赢得掌声和女人的青睐,照例举办义演来捐助当地的慈善事业。在这次俄罗斯的义演中,居然有人花了贵宾席票价一百倍的一千卢布的价钱买了一张票。这消息让李斯特有些吃惊。这个人就是卡洛琳夫人。他们就这样认识了,李斯特对她一见钟情。为什么?就因为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张义演的门票?显然不会这样简单。而这位家中光奴隶就有三万的贵夫人,为什么宁可被沙皇开除国籍、剥夺一切财产,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至死也要嫁给李斯特?李斯特和卡洛琳的爱情历经周折,一直耗到李斯特50岁生日时,本来已经被教皇允许和卡洛琳结婚了,却由于宗教的原因还是没有结成婚。漫长等待中的煎熬,一直熬到了李斯特的晚年,一直熬到了1886年,李斯特75岁,他们还是没能结成婚。这样的煎熬,让李斯特皈依了宗教,将这一份蚀骨的痛苦在宗教中抚平、碾碎,却依然没有放弃卡洛琳。李斯特死后不到半年,卡洛琳也病逝罗马,和李斯特共赴生死。

李斯特在遗嘱中写下这样的话:“我所有的欢乐都得自她。我所有的痛苦也总能在她那儿找到慰藉。”“无论我做了什么有益的事,都必须归功于我如此热望能用妻子这个甜蜜名字称呼她的卡洛琳·维特根斯坦公爵夫人。”

[匈牙利]李斯特:《爱之梦》

这样的话令人感动。虽然岁月隔开了一百多年的时光,这些话语仍然鲜活。

此时,为我们伴奏的应该是李斯特的《爱之梦》。

欣赏要点[9]

1.[波兰]肖邦:《c小调练习曲》(革命),Op.10,No.12

[波兰]肖邦:《c小调练习曲》

快板,2/2拍,钢琴

曲长:2分38秒

0∶00 1.a.高音区的重音和弦,f,由急速下行的乐句应答,低音区跑动音进入。

0∶15 b.充满热情的主旋律,以八度呈现,f,附点节奏,小调。

例10-1

0∶33 c.主旋律重复,p,不同的续奏,切分音和弦,渐强至大调的终止式。

0∶49 d.以附点节奏呈现的抒情旋律,小调,渐强下行的跑动音符;极高音区的下降乐句导向。

1∶10 2.a.高音区重音和弦,f,由急速下行的乐句应答,低音区跑动音进入。

1∶27 b.充满热情的主旋律得到加强,f,渐弱;低音区跑动音进入。

1∶45 c.重复加强主旋律。

1∶54 d.发展至气势宏伟的下行大调乐句,ff,渐弱,p,回到小调,低音区跑动音上扬又下降,渐慢至。

尾声

2∶22 e.温柔的上行乐句重复着,渐慢。突然ff,下行的急速乐句,有力地结束和弦,fff。

2.[波兰]肖邦:《b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Op.53,1842

(波洛奈兹舞曲polonaise),是种三拍子舞曲,源于一种波兰贵族庄严的队列舞蹈。肖邦这首充满英雄气概的波洛奈兹舞曲,歌颂了波兰人民光辉的历史。

这首b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雄伟有力,其间带有抒情段落的对比。乐曲结构为ABA'尾奏。主旋律呈现了一个堆壮的开始。

[波兰]肖邦:《b 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

例10-2

壮丽的主旋律在右手的三度音程和左手宽广的音域中展开,主旋律在经过两次织体更为丰富的重复之后,肖邦推出对比的中段(B段)。这是一段类似进行曲式的旋律,左手以无休止的快速重复的八度伴奏,这个段落考验着演奏者的力度和耐力。有力而渐强的旋律使音乐的激情达到高湖,之后肖邦让气氛渐缓和,准备再现英雄气势的主旋律(A')。

【注释】

[1]田艺苗:《穿T恤听古典音乐》,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第39页。

[2]指李斯特创作的作品,交响诗《哈姆雷特》。

[3]指李斯特创作的作品,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

[4]乔治·桑是法国著名的女小说家。肖邦和乔治·桑相识于法国巴黎的沙龙,他们的恋爱关系长达9年,却无疾而终。

[5]指李斯特创作的作品,交响曲《“但丁”交响曲》。

[6]帕格尼尼:意大利小提琴及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技艺超群。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7]李斯特19首《匈牙利狂想曲》取得巨大成功,使得人们将吉卜赛音乐与匈牙利音乐画上了等号。而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与柯达伊一道,几十年深入民间采风,终于使人们了解了真正土生土长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复兴匈牙利艺术音乐的基础的材料。”

[8]田艺苗:《穿T恤听古典音乐》,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第57页。

[9][美]罗杰·凯密恩:《听音乐》(插图第6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2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