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注重师资队伍多元化

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注重师资队伍多元化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竞争力不仅简单地体现在高层次的奖项获得和学术话语权的掌握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多元化的师资结构和学术经历上。[9] 参见胡卓君:《提升大学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载《当代教育论坛》,2004。[16] 参见卢春兰、卢再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载《企业家天地》,2009。

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注重师资队伍多元化

二、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化

在通过多途径建设高层次师资队伍的过程中,把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研究型大学的师资队伍竞争力不仅简单地体现在高层次的奖项获得和学术话语权的掌握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多元化的师资结构和学术经历上。面对国际上激烈的人才竞争,我国政府和高校应本着“英雄不问出处”的态度,大力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积极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发展多元文化,建设吸引、容纳和培育多元化师资队伍的环境;同时,积极开拓渠道,增加我国教师到海外交流、访问、进修、学习的机会,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增强教师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注释】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04.htm.

[2] 参见[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12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Steven G.Rivkin,Eric A.Hanushek and John F.Kain,“Teachers,Schools,and Academic Achievement,”NBER Working Paper No.6691,2001.

[4] 参见刘念才、Jan Sadlak:《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创新·改革》,51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 宋东霞:《中国大学竞争力研究》,39~4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黄朗青:《创新管理提升学校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载《当代教育论坛》,2008(2)。

[7] 胡卓君:《提升大学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载《当代教育论坛》,2004(9)。

[8] 参见曲绍卫:《大学竞争力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4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9] 参见胡卓君:《提升大学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载《当代教育论坛》,2004(9)。

[10] 参见宋东霞:《中国大学竞争力研究》,124~12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 参见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12] 参见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09》,2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3] 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11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 唐玉光、房剑森:《高等教育改革论》,288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 王冀生:《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载《评价与管理》,2006(4)。

[16] 参见卢春兰、卢再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载《企业家天地》,2009(5)。

[17] 参见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18] 参见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载《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

[19] 万格:《中国研究型大学竞争力态势及提升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0] 参见单伟、张庆普:《基于隐性知识的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1] 参见陈运超:《浅论大学的竞争力》,载《江苏高教》,2000(6)。

[22] 参见宋东霞:《中国大学竞争力研究》,3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 赵娟:《保持大学核心竞争力矩阵结构的平衡——基于伯顿·克拉克矩阵的视角》,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4] 夏征农:《辞海》,706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5] 参见刘道玉:《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师》,载《同舟共进》,2008(3)。(www.xing528.com)

[26] 崔平:《老师与大师——中国“学术大师”确认潜规则的现代破产与未来显规则》,载《学术界》,2009(4)。

[27] 参见李忆华、龙冲:《学术大师人格魅力溯源》,载《西北医学教育》,2004(4)。

[28] 参见刘欣:《造就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载《新西部》,2009(12)。

[29] Tibor Braun,Ildiko Diospatonyi,Erika Zador and Sandor Zsindely,“Journal Gatekeepers Indicator—Based Top Universities of the World,of Europe and of 29Countries—A Pilot Study,”Scientometrics,2007,71(2).

[30] 参见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1] 参见王怀宇、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教授发展的诸力分析》,载《比较教育研究》,2003(3)。

[32] 参见宋东霞:《中国大学竞争力研究》,3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3] Saint,P.G.,“The Brain Drain:Som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Expatri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Institution for the Study of Labor,Washington,DC,2004.

[34] Pierson,A.S.and Cotgreave,P.,“Citation Figures Suggest That the UK Brain Drain is a Genuine Problem,”Nature,2000.

[35] 菲利普·阿尔特巴赫:《跨越国界的高等教育》,载《比较教育研究》,2005(1)。

[36] UUK,“Talent Wars: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Academic Staff,”in Universities UK Policy Briefing,London,Universities UK,2007.

[37] 参见邱均平等编著:《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9。

[38] Tibor Braun,Ildiko Diospatonyi,Erika Zador,Sandor Zsindely,“Journal Gatekeepers Indicator—Based Top Universities of the World,of Europe and of 29Countries—A Pilot Study,”Scientometrics,2007,71(2)。

[39] Zsindely,S.,Schubert,A.and Braun,T.,“Editorial Gatekeeping Patterns in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to Science Journals,A New Science Indicator,”Scientometrics,1982,4(1),pp.57—68.

[40] Zucher,L.G.and Darby,M.R.,“Star Scientist,Innovation and Regional and National Immigration,”The 2nd Annual Kauffman Foundation/Max Planck Institute Research Conference on Entre-preneurship,California,2007.

[41] Johnson,J.M.and Regets,M.,“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the United States-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June),NSF 98—316,1998.

[42] Kwok,V.and Leland,H.E.,“An Economic Model of Brain Drai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1).

[43] Ioannidis,J.P.A.,“Global Estimates of High-level Brain Drain and Deficit,”The Journal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2004.

[44] 参见顾家山:《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45] 刘念才、程莹、刘莉、赵文华:《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2)。

[46] 张建英:《中美大学核心竞争的比较研究》,载《教育评论》,2004(3)。

[47] 参见乔新生:《中国“官本位”扼杀世界级科学家》,载《瞭望东方周刊》,2004,http://news.si-na.com.cn/c/2004—06—02/11483379498.shtml。

[48] 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2》,3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9] 参见刘念才、程莹、刘莉、赵文华:《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2)。

[50] 参见顾家山:《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51] 参见宋东霞:《中国大学竞争力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