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非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南非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南非旅游业发展背景原始奇特,神秘莫测;民族众多,风情万千;依托非洲,走自我发展之路。综观南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知,南非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更离不开非洲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因此,研究南非旅游业发展背景,需要从研究整个非洲旅游业发展背景出发。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已经成为许多非洲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非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第二章 南非旅游业发展背景

原始奇特,神秘莫测;

民族众多,风情万千;

依托非洲,走自我发展之路。

旅游业是举世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大量的旅游收入,还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地方招商引资历史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具有重大意义,从而为加强各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业。

非洲旅游业主要兴起于独立运动以来的20世纪60年代。非洲各国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非洲人民自己掌握了国家的命运,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纷纷大力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洲旅游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从北非开始,迅速扩展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地。旅游业成为非洲的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非洲旅游业的发展在国际旅游界的成绩有目共睹。

然而,旅游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活动。故旅游不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综观南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知,南非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更离不开非洲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因此,研究南非旅游业发展背景,需要从研究整个非洲旅游业发展背景出发。

1 非洲旅游业发展现状

1.1 非洲旅游业发展及其经济作用

1.1.1 非洲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非洲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5000年,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居民就掌握了谷物栽培、修建水利工程的技术。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在此后近3000年的时间里,古埃及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建造了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但到了公元15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登上非洲大陆,新航线的开通、好望角的发现,给欧洲带来了财富,却给非洲带来了灾难。1502-1808年期间,欧洲殖民者为了牟取暴利,将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罪恶和残酷的奴隶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生产力,阻碍了非洲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蓬勃兴起。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陆续获得独立。独立而团结的非洲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社会的支持和非洲国家的共同努力下,非洲的许多问题陆续得到了解决[1]

非洲大陆资源极为丰富,素有“世界原材料库”之称。世界上最重要的50种矿产中非洲至少有17种蕴藏量居世界之首[2]。除矿产之外,非洲的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旅游业资源也很丰富。素有“古老的热带高原大陆”之称的非洲,自然风光神奇绚丽,人文景观异彩纷呈,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非洲这块古老的大陆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其旅游业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非洲的旅游业开始较早,在中世纪就已经相当发达,但主要集中于北非,尤其是埃及、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旅游业以观赏历史文化古迹为重点。但此时撒哈拉以南的广大非洲地区则比较闭塞、落后,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旅游业很不发达。

近代的非洲旅游业在国家独立之前基本上被各宗主国控制,发展缓慢,客源不多、收入有限。而现代非洲旅游业主要兴起于独立运动以来的20世纪60年代之后。非洲各国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掌握了自己国家的命运。由于旅游业在收取外汇、平衡国际收支、提供就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非洲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大力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利用旅游业为本国经济服务。经过4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充分显示出对非洲各国国民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成为非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正在成为各地区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已经成为许多非洲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努力,非洲国家不论是接待的国际旅游者人数的增长,还是国际旅游收入的增加,与世界总体水平相比,增长速度都比较快。随着非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对非洲经济的影响也正变得越来越大。

综观现代非洲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觉醒阶段、发展阶段、调整和提高阶段。

(1)觉醒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纷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就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此时,非洲各国的中心工作仍然是为谋求民族独立而斗争。在整个60年代,非洲各国纷纷摆脱西方殖民统治,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掌握了自己国家的命运。非洲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利用旅游业为本国经济服务,并大力投资开发旅游资源以发展旅游业。从此,旅游业在非洲步入觉醒阶段。

(2)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末)。非洲各国独立以后,各国政府把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从而使政局保持基本稳定。进入70年代以后,非洲旅游业发展提速,从北非开始,迅速扩展到撒哈拉以南的广大地区,从而使非洲旅游业在国际旅游界异军突起,成为非洲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为保障旅游业的发展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与旅游相关的组织(成立旅游管理部门,建立旅游发展公司和国家公园、保护区等);支持私营和外资旅游公司的发展;培养旅游人才;吸引国际组织落户非洲;投资旅游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

当然,20世纪80年代对整个非洲来说是“失去的十年”。由于国际经济的衰退,国际市场对非洲原材料的需求出现严重萎缩,加上自然灾害频发,非洲国家经济普遍遭遇到独立以来的重大挫折,工农业生产率不断下降。然而,与工农业滑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洲各国的旅游业普遍经历了一次独立以来的发展高峰。这是因为,到了80年代,非洲各国经过十几年的稳定发展之后,虽然工农业生产普遍遇到挫折,但由于国际社会对非洲各国的高度关注,加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非洲各国普遍进行了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经济私有化及降低关税、减免税收、放松外汇管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极大地改善了非洲的投资环境,并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于是众多商家纷纷投资非洲。另外,生态旅游概念被适时(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提出和推广,受到了世人的欢迎,更加促成了非洲旅游业在80年代的高速发展。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世界工业的快速发展,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人们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全球范围内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原始的生态环境开始向往,而广大的非洲国家恰恰能满足世人的这种需求[3]

尽管在这一阶段,非洲的旅游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有恃无恐,对非洲施加压力,希望在非洲成立代表西方政权的政府,按西方的意旨办事,在政治上强迫非洲各国实行多党制等,引起非洲不少国家的民族冲突;另外还有一系列恐怖事件的发生,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然而,从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这些局部的、短时的冲突和动荡,并没有改变非洲旅游整体快速发展的态势。

(3)调整和提高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在20世纪末,随着非洲工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南南合作的顺利开展,南北之间由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的分歧加大,矛盾加剧,导致了不少非洲国家政局的动荡;加上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非洲的少数动物园发生了动物袭击外国游客的事件;更有个别国家出现了汽车炸弹袭击大使馆的极端恐怖事件,造成人员的巨大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从而导致非洲旅游普遍出现了大滑坡。

为了重振旅游业,20世纪末以来,非洲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降低旅游价格,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设立国外旅游办事处,加强国外旅游宣传以招徕游客;加强旅游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卫生条件和旅游环境;加强对公园和旅游区的安全管理,从而促进非洲旅游业的整体复苏。

尽管近年来非洲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但非洲各国政府仍然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旅游发展策略。如加速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增加国际航线,实现旅游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加强反恐合作,成立反恐小组,组建旅游警察部队,建立安全中心及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加强安全保卫和检查工作等,以确保旅游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1.2 非洲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非洲旅游在世界旅游的大背景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已经把旅游业视为振兴本国经济的一个新途径,并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以大力发展旅游业。

(1)积极发展国际旅游。一般国家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通常是从国内旅游起步,然后逐步发展国际旅游。但是,在非洲这块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大陆,这种常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自15世纪奴隶贸易以来,非洲各国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掠夺,目前虽已全部独立,但非洲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全球最贫穷的大陆。在2009年联合国排名的全世界人均GDP最低的40个国家中,有30个在非洲;人均GDP最低的20个国家基本上都在非洲(见表2-1)。

表2-1 世界人均GDP最低的非洲国家

续表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8—2009年统计年鉴》。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非洲国家重视旅游开发,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针对游客的猎奇、求新、求异的心理,大力开展各类专项旅游活动,大力开发国际旅游市场,旨在通过入境旅游缓解经济发展中的外汇短缺。非洲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景观和神奇的文化,的确吸引了众多的国外游客,入境旅游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0—2007年,非洲国际旅游接待人数的年平均增速为9.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43个百分点(表2-2)。

表2-2 1950-2007年世界和非洲地区国际旅游发展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8年世界旅游卫星账户(TSA)》。

据统计,非洲国际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是欧洲,占国际游客总数的近一半,洲内的国际游客约占30%,美洲的游客约占18%,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游客占3%,其他地区不足1%[4]。近年来国际旅游发展较快的非洲国家主要有肯尼亚、南非、摩洛哥、突尼斯、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塞舌尔等。

(2)注重旅游质量与安全保障。非洲的地缘政治矛盾和安全问题一直是阻碍非洲社会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0年的海湾战争给埃及、突尼斯、摩洛哥等北非国家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其收入大幅度下降,且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还有一些非洲国家由于内乱、自然灾害、艾滋病泛滥等,造成旅游业停滞不前甚至大滑坡。

为了摆脱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内部各种矛盾与冲突,建立一个较为稳定和谐的政治、社会秩序,1993年,非洲统一组织建立了一套“预防、处理和解决冲突机制”。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一机制在调节内部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功地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了一系列集体“维和”行动,促进了非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对改善非洲的地区形象和投资环境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非洲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可称得上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不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而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投资商前来投资开发各类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

(3)开展区域性合作。对于国家间经济合作的重要性,非洲国家从独立伊始就有所认识,并开始了实践性的探索。他们认为,区域合作是其集体协作发展经济、摆脱西方大国控制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非洲各国旅游业都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这其中有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原因,如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语言不同、货币不统一等。2002年7月,非洲联盟(简称“非盟”)在南非成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发展及稳固非洲的民主、人权,帮助实现经济的永续发展,也希望减少非洲内部的武装冲突及创造一个有效的共同市场,最终目标是建立非洲合众国。2003年,非洲联盟出台了“新非洲行动计划”,对消除地区冲突、区域合作和防治艾滋病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随后又成立了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东非自由贸易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10多个非洲地区合作组织,在保护地区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为吸引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各地区结合地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色,大力吸引投资,共同推动了非洲旅游经济的发展。

(4)鼓励私人投资。非洲各国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并与世界旅游组织密切配合,每年召开世界旅游组织非洲峰会,共同商讨非洲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随着非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旅游企业应运而生。其中主要是直接提供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小型(微型)企业,如当地一些居民在家中提供食品、饮料和住宿,自己充当导游,并为旅游者提供车、船等的出租服务,有的还自己充当驾驶员。这种经营方式一方面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卫生、住宿条件、车船安全等无法得到保障,常常会引发纠纷或冲突。为此,许多非洲国家出台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发展旅游业,包括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减免税收及降低运输费用,鼓励国内外私人资本投资旅游业等。

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非洲政府部门还提出了政府与社会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发展旅游的策略,并提供优惠政策以鼓励私人投资旅游业,把私人投资(包括国内和国外)当做旅游经济增长的动力。具体做法是,当地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和实施鼓励私人投资的措施,如承认和保护私人财产,取消进口资本物资项目税,为旅游企业经营者提供居住、工作、获得营业执照和进行贸易的便利等。所有这些措施对吸引私人投资旅游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私人旅游企业广泛参与并开发旅游项目,兴建旅游宾馆、海滨度假村等。从2000年开始,经过整顿和重组,在政府的组织、配合和监督下,把之前那些非正规部门的运营商改造成正规的旅行社,并利用网络资源逐渐形成联盟,将当地居民组织起来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小型(微型)旅游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信息不畅等问题,更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发展旅游业,更好地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旅游质量和品位。

1.1.3 旅游业在非洲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旅游业对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旅游的经济影响首先反映在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上。从20世纪60年代非洲各国纷纷独立以后,许多国家开始大力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其发展速度总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主要体现在旅游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成了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成为国家财富积累的基本要素。

从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可知,1950年非洲旅游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1974年上升到9.01%,到1996年达到11%的峰值。之后,由于国际国内的突发性政治、经济等事件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地区冲突和传染性疾病的困扰,非洲旅游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见表2-3、图2-1)。

表2-3 2003—2007年非洲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8年世界旅游卫星账户(TSA)》。

图2-1 2003—2007年非洲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8年世界旅游卫星账户(TSA)》。

(2)旅游业对非洲外汇收入的贡献。旅游外汇收入又称境外旅游者总支出。主要指境外旅游者在目的地旅游过程中支付的一切旅游支出以及为家人、亲友购买的纪念品、礼品等方面的支出,即入境旅游国的收入,但不包括商业目的的购物(如购买房、车、地、船等资本性投资或对亲友、公共机构的捐赠等)。

由于旅游创汇的种种先天优势,20世纪60年代以后,旅游创汇日益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一条重要的创汇途径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手段。由于非洲的入境旅游收入逐年增加,洲际旅游也蓬勃发展,2003年入境游外汇收入为360.80亿美元,2007年增长为685.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3%。且近年来的旅游创汇占非洲全部产业出口创汇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5%左右(见表2-4),在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外汇收入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表2-4 2003—2007年非洲旅游创汇的变化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8年世界旅游卫星账户(TSA)》。

(3)旅游业对非洲就业的贡献。2007年,非洲人口9.24亿,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二位,且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均远远高居世界各洲前列。尽管非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目前仅为14%,但由于其较高的增长率,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2亿,而非洲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约20%,即超过18亿。[5]

联合国在2000年确定的“千年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将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据世界银行报告,全球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数已从1990年的13亿减少到1999年的11.6亿,到2015年有可能减少至8.09亿,而这8.09亿人的一半生活在非洲的撒哈拉地区。因为艾滋病等疾病肆虐和一些国家战乱不止等原因,在撒哈拉南部非洲,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数将从1999年的3.15亿上升到2015年的4.04亿,这个数字相当于目前非洲人口的近一半;中东和北非的这一数字也将从1999年的600万上升到2015年的800万[6]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和非洲联盟在2008年初公布的一份非洲经济报告中指出,2007年30个非洲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5.8%,旺盛的全球需求、高涨的商品价格、宏观经济管理的持续改善、资本流入增加以及减免债务等是推动非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非洲经济委员会首席微观经济学家莱昂斯·恩迪库马纳认为,这一增长速度还不足以使非洲地区的贫困现象显著减少,也不足以实现大量人口就业[7]。据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的报告,青年失业率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最高,达到27%;紧随其后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失业率达21%[8]。就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区域内就业问题对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经济学家指出,矿产开发和石油开采是资本集约型行业,不可能为非洲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这些行业对解决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的失业问题,切实改善人民生活以及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作用十分有限。近年来,旅游业为解决非洲劳动力人口的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2000年开始,非洲旅游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例就一直保持在7%左右,并且产生了极大的乘数效应[9]

旅游就业乘数,是单位旅游花费而衍生的直接就业、间接就业、诱导就业三者之和与直接就业本身的比值。2007年世界旅游业就业的总体情况是: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关系为1∶3.03,即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就会为相关行业带来3.03个就业岗位。非洲的就业乘数大致在1∶2.5(见表2-5),虽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非洲旅游间接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4.2%,高出世界水平约1个百分点,显示出较大的增长潜力(见图2-2、2-3)。

表2-5 2003—2007年非洲旅游业就业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8年世界旅游卫星账户(TSA)》。

图2-2 2003—2007年非洲旅游业就业情况

图2-3 2003—2007年非洲旅游业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

从图2-2和图2-3可知,与非洲其他产业部门相比,非洲旅游业带来的就业增长的规模和速度都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创造就业岗位能力逐年扩大。可以预见,随着非洲旅游业规模的扩大,旅游业将在缓解非洲就业压力,吸收待业人口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旅游业对非洲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非洲旅游业的发展,直接给航空交通、旅馆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点景区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林牧渔、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这就为旅游地外来投资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同时,非洲各国通过发展旅游业培养了旅游地管理者和公众的开放与服务意识,从而改善了非洲的投资软环境,更有利于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推动经济交流。

旅游业已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能够大大促进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在加强。可以预见,随着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增强。

1.2 非洲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非洲以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气候类型、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的民族风情、特殊的区位条件,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异彩纷呈的人文旅游资源。

综观非洲旅游资源的现状和特性,大致可用四句话来概括:恢弘博大,山河锦绣;原始奇特,质量高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风情万千。

1.2.1 北非主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北非主要是指地中海沿岸的非洲各国,其东、北、西三面分别濒临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这个地区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处在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国际航线上,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北非面积达827万平方千米,人口近2亿,其中阿拉伯人约占70%左右。

北非地貌最大的特点,就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占去了它的大部分面积。当然,除了撒哈拉大沙漠外,北非还有许多的山脉和高原。北非以炎热的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1)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丰富。北非是整个非洲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埃及、突尼斯、摩洛哥等都是知名度很高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且国际化程度较高。

第一,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北非是孕育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都是非洲著名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的庞贝柱、底比斯古城遗址及神庙,突尼斯的迦太基城遗址等,都是非洲古代文明的见证。

此外,北非地区还深受腓尼基、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影响,境内广泛分布着具有这些文化特征的文物古迹。北非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埃及、突尼斯、摩洛哥等国都拥有在伊斯兰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宗教圣地和遗迹,成了穆斯林朝圣者的宗教旅游活动中心之一。埃及有“尼罗河赠礼”之称,埃及人民把尼罗河尊为圣河,尼罗河沿岸风光秀丽,城镇稠密,古迹众多。举世闻名的苏伊士运河有“世界航运十字路口”之称,其繁忙的景象、沿岸的城镇风光和中东战争遗址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第二,自然恩赐,风光独特。地中海沿岸、红海之滨的阳光海滩,充满了神话般迷人的风情,是北非最亮丽的一道自然风光。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马特鲁港,突尼斯的突尼斯城,摩洛哥的拉巴特等地中海沿岸城市,都有独具魅力的海滩度假胜地。北非南部横亘着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茫茫沙海浩瀚无边,点点绿洲如世外桃源,独特的大漠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沙漠周边国家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沙漠旅游,尤其以突尼斯的国际沙漠联欢节最具特色。

(2)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北非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等国家和地区,面积有820多万平方千米。但是北非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知名度比较高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侧和东北侧的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仅以世界遗产为例,北非共有世界遗产36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3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2项,世界自然和文化双料遗产1项;其中埃及7项、突尼斯8项、摩洛哥8项,这3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只占北非的19.6%,而世界遗产的数量却占整个北非的63.9%。

(3)旅游资源品位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北非是非洲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主要应归功于北非拥有非洲乃至世界级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截至2009年6月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全世界共有890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有689项,自然遗产176项,文化自然双遗产25项,分布在全世界148个国家[10]。非洲目前共拥有112项世界遗产,分布在35个国家。其中文化遗产72项,自然遗产36项,文化与自然双料遗产4项。目前北非就有世界文化遗产33项,占了非洲全部世界文化遗产的45.8%[11]

埃及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埃及,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目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就有孟菲斯及金字塔、底比斯古城及墓地、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开罗伊斯兰老城、阿布米奈和圣凯瑟琳地区6项。其中埃及的金字塔还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突尼斯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拥有迷人的风光。突尼斯城不仅是一个风景旖旎的城市,而且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历史古迹众多。如突尼斯的麦地那老城区、迦太基遗址、杰姆的圆形竞技场、凯鲁万等都先后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北非的这些高品位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而且还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从而为北非地区开展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见表2-6)。

(4)北非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北非旅游业较发达,每年由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大。如摩洛哥,它是文明古国之一,旅游业发达,居非洲国家之首。2007年共接待740多万国际游客,比上年增长约13个百分点;旅游收入约合7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占整个摩洛哥GDP的9.1%,成了摩洛哥的第一大外汇来源。2008年下半年开始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旅游业有直接的冲击,但2008年访问埃及的外国游客仍然达1280万人次,比2007年增加15.3%;旅游收入近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12]

(5)北非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好,投入大。北非旅游开发的时间相对较早,旅游业发展状况也相对较好。目前,北非多数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尤其是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等国。如埃及,截至2005年初,埃及有民航客机58架,全国共有10个机场,其中5个是国际机场;有铁路线27条,全长逾7000千米,年运送乘客7亿人次以上,是全国交通大动脉;埃及公路全长5万千米,四通八达,连接全国所有的城镇乡村,可以说有人住的地方就有公路;首都开罗的地铁线全长43千米,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售票和验票系统,并在列车的最前端设有女性专用车厢,确保女性乘车安全。此外,埃及还有7条国际海运航线;内河航线总长达3000千米,有亚历山大港、塞得港、苏伊士等港口7个。[13]

为促进旅游,埃及还投入巨资积极兴建其他的旅游基础设施,更好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如为了刺激古城卢克索传统旅游业的发展,2007年,埃及的卢克索成为了埃及境内最新建设的WiMAX网络(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微波存取全球互通”)的接入点。这是目前全球比较领先的一种宽带无线互联网技术,对推动未来埃及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除卢克索以外,埃及政府还在其他重要的旅游城市建设了WiMAX网络。

表2-6 北非主要旅游资源评价表

续表

1.2.2 东非主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东非主要指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北起厄立特里亚,南迄鲁伍马河,东临印度洋,西至坦噶尼喀湖。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和印度洋西部岛国塞舌尔10个国家和地区。面积约370万平方千米,人口逾2亿。

东非以高原为主,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区。东非大裂谷纵贯东非高原的中部和西部,谷地深陷,两边陡崖壁立,沿线有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等火山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等,裂谷中有许多陷落盆地和湖泊,各湖泊顺着裂谷带呈串珠状分布,构成著名的东非大湖带。

东非由于地处赤道附近,地势高,降水适中,从而形成了世界草原面积最大、野生动物最多、对旅游者吸引力极大的绝佳去处。

(1)旅游资源丰富,以自然资源为主。东非的旅游资源丰富,众多的天然野生动物园与古朴的民俗文化相映生辉,构成了东非最主要的风景线。但东非的旅游资源还是以独特的自然资源为主。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气候的变迁,造就了东非千姿百态、数量众多、种类纷繁的自然风景。如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鲁文佐里山等,雄伟峻峭,垂直景观变化剧烈,蔚为壮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雄伟险秀、林木葱茏,其境内湖泊星罗棋布,飞禽走兽众多,一派盎然生机。还有众多的瀑布,有不少集中分布在东非。如刚果河上大的瀑布就达43处,而赞比西河上的大瀑布则多达72处,其中维多利亚(又称“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地处南部非洲)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

此外,东非的野生动物种类极其丰富,为非洲赢得了“动物世界”的美誉。非洲的天然动物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天然动物园主要分布在东非。如肯尼亚的察沃国家公园、纳库鲁湖国家公园、马赛马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等都是享誉世界的天然动物园。

(2)旅游资源品位高,开发价值大。东非旅游资源种类多、内涵丰富、立体感强,无论从资源的美学与艺术价值、科学考察与历史文化价值、娱乐价值等各个方面来考量,均有较大的竞争力[14]

以肯尼亚的马赛马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为例,由于特殊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小,是世界上最为原生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这里生活着约百种哺乳动物和几百种鸟类,其自然景观相对保持了比较古朴的原生态状况,为野生动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游客展现了一幅天然的生物画卷。东非的这种带有浓厚自然色彩的旅游资源,很多都保持了较原始的状态,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可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为发展生态旅游、修学旅游和科考旅游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阿瓦什河和奥莫河谷地等考古遗址,为科学考古和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见表2-7)。

(3)政府重视,基础设施提升较快。旅游业是东非主要旅游国家的重要创汇产业,也是收入增长最快的行业。为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非各主要旅游国家对交通、通讯、酒店等基础设施高度重视,重视投入,并抓紧建设。在安全方面,肯尼亚旅游部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特殊的旅游安全部队,在旅游景点附近巡逻,随时保护游客的安全。截至2008年底,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拥有酒店近百家,可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距内罗毕市中心约5千米有五星级酒店——假日饭店,它拥有十分现代化、设备完善的商务中心,宽敞的会议中心和令人愉悦的餐厅,舒适的酒吧休闲室,提供方便的货币兑换服务,酒店有171间高级客房,提供高度舒适和豪华的住宿选择,给众多的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顾客的满意度一度达到82%。[15]

过去的5年间,在埃塞俄比亚,航空业是其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也是非洲航空业发展最快的航空公司之一,并且在将来,还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为了实现机队规模未来预期增长的水平,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做出了使机队机型多样化的决定,并将大量购买波音、空客和庞巴迪等制造的飞机。这将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从那时开始,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和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技术表现都将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是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迈向成为非洲航空业领导者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为埃塞俄比亚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6]

(4)局部战争,加上保护意识、保护手段较落后,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虽然非洲各国的政治局势日趋缓和与稳定,但长期政治动荡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因战争和军事政变而导致的政治不稳定还时有发生,特别是“非洲之角”(位于非洲东部,红海沿岸非洲最东的凸出部分,主要由苏丹、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和索马里5个国家组成)的东非地区,战争和冲突还远未从根本消除,从而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此外,东非旅游业起步较晚,对旅游科学的研究也比较落后,加上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往往不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使得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埃塞俄比亚高原是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农业地区之一,由于烧荒和森林连片砍伐而使得野生动物变得孤立无援,无处安生。即使公园得到全面保护,但保护面积毕竟有限,从而使得一些野生动物成为濒危动物,特别是食肉动物,如猫、猎豹和塞米恩狐等。另外,受影响较大的还有蹄类动物,如薮羚和薮猪等。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多年内战,埃塞俄比亚不少国家公园内的基础设施几乎破坏殆尽,管理活动因经费短缺受到严重制约。由于耕种、伐木、割草、放牧牲畜等的超负荷压力,导致土壤侵蚀和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其结果是埃塞俄比亚特有的塞米恩狐日益罕见,世界上仅此一处的瓦利亚野生山羊种群的数量和活动范围也在日益缩小。加上人类捕杀,薮羚和薮猪也变得极为稀少。[17]

表2-7 东非主要旅游资源评价表

2006年,“东非共同体”(指依靠共同的斯瓦希里文化传统而形成的经济互助合作体,目前有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5个成员国)制订了一项协调管理成员国旅游资源的战略计划,以保护地区旅游资源,共同发展旅游业。“东非共同体”副秘书长切卢盖特在接受《肯尼亚时报》采访时表示,根据计划草案,“东非共同体”将设立东非旅游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局,协调成员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以保护地区旅游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免遭非法利用,实现区域旅游利益最大化。[18]

1.2.3 南部非洲主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南部非洲指非洲大陆南部地区及周围岛屿。通常包括安哥拉、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科摩罗13国及留尼汪(法)、圣赫勒拿岛(英)及其属岛阿森松岛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面积661万平方千米,人口近1.5亿,多为班图语系黑人,还有马达加斯加人、霍屯督人、亚洲人、混血种人和少数白人。

南部非洲的地貌主体为南非高原,东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大部分是海拔1000—1800米的高原,外侧有北宽南窄的沿海低地,南端的开普山脉属褶皱山系。高原中都是卡拉哈里盆地,往四周地势逐渐升高;高原边缘以险峻的陡崖直落沿海低地,形成呈弧形绵延数千千米的大断崖,东南部德拉肯斯山脉最高峻,多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其气候类型复杂,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东部沿海炎热湿润;西南部沿海属地中海气候;卡拉哈里盆地和西部沿海干旱少雨,荒漠和半荒漠广布。境内有赞比西、奥兰治、林波波等大河,东部河网较密,中西部多间歇性内流河。

(1)资源种类丰富多样,旅游发展历史相对悠久。南部非洲的一些国家旅游业发展历史在非洲相对悠久。如南非共和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居民的人种构成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沙漠,气候类型也复杂多变,加上当地的风土人情、音乐舞蹈等颇具特色,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有许多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城市(见表2-8)。如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南非共和国的旅游业一直欣欣向荣。1950年,南非共和国的外国游客为10万人次,1984年增加到79.2万人次。1984年底,南非共和国共有注册的星级(1—5星)饭店1350家。此后,外国旅游者虽然有所减少,但在1987—1988年间又有了明显的增加。1988年,南非共和国入境的国际旅游者达80.5万人次。其中从非洲其他国家来的旅游者占一半以上(来自津巴布韦的约占23%),英国来的旅游者比例也较大。1992年,南非共和国的外国旅游者已达到289.2万人次,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4位,旅游收入12.26亿美元,居世界各国第45位。此外,国内旅游者人数也一直在迅速增加。[19]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较好,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南部非洲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从而促进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如南非共和国,面积122万平方千米,人口近5000万,主要机场有9个:布隆方丹、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开普敦(国际机场)、金伯利、德班(国际机场)、伊丽莎白港、东伦敦、阿平顿和乔治机场。众多的航线、定期航班或包机,连接着南非共和国的主要城市和游览胜地。南非的主要机场都有公共汽车、出租车为来访客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游客可以利用市际交通服务抵达国内的各个城市。

南部非洲过去是欧洲的殖民地,酒店大多参照欧洲标准,总的来说,住宿条件较好。南非也是如此,从国际风格的五星级酒店到非洲特色的地方宾馆、旅馆、营房、旅舍,数量众多,床铺均舒适干净,并供应早餐,可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要。标准虽高,但价格都较低。特别是南非共和国太阳城的“皇宫酒店”远近闻名,这家号称“七星级”的国际知名酒店,连续多年入选“世界十大酒店”排名榜。

在饮食方面,南非芳香浓郁的咖喱料理、慢炖拼盘、传统非洲佳肴、本土烤肉、农家饭、美味海鲜等均得到游客的喜爱。另外,南非共和国的葡萄酒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20]

当然,在南部非洲地区,尚有一些国家由于其经济条件和其他一些政治因素,其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南部非洲由于良好的资源开发条件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得不少国家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开发,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南非共和国,从2007年开始旅游业已超过矿业、农业与制造业,成为头号创汇部门。近年来,每年到南非共和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达800万人次以上,产值超过8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给拥有5000万人口的南非共和国创造了120多万个就业机会。[21]

表2-8 南部非洲主要旅游资源评价表

1.2.4 西非主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西非是指几内亚湾沿岸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西撒哈拉和佛得角等沿海国家与地区,还包括内陆国家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等17个国家与地区以及加那利群岛(西)。西非面积638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非洲面积的1/5;人口约2.6亿,约占非洲总人口的30%。

西非地势低平,一般海拔200—500米:南部为富塔贾隆和包奇高原,东北为贾多和阿伊尔高原,沿海是平原。西非的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撒哈拉沙漠全年干旱,只有绿洲上有农牧业;中部是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雨水较多,冬季干旱,是农牧兼作地区;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盛产热带经济作物;内地与西部干热,沿海多雨。

(1)旅游资源丰富。西非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世界遗产为例,截至2009年,西非有29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仅次于北非(36项)和东非(35项),且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有其特色,甚至可以说很有西非特色,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客体条件(见表2-9)。

(2)开发条件较差,严重阻碍了西非旅游资源的开发。西非尽管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开发,难以形成有效的旅游市场。加上治安状况不好及战乱时有发生,故少有旅游者。

首先,西非薄弱的基础设施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中突出表现在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其次是通信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是旅游投资的硬件环境,设施不齐全、不完善、不配套,就很难吸引投资商。如交通运输中的海运、航空、铁路、公路、登山缆车等线路要联网配套;运输工具如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等要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如宾馆、饭店、酒吧、游乐场、疗养院、健身房等要齐全、安全、舒适、可靠。而西非国家还远未达到这一基本要求,故离大规模发展旅游业尚有不小的差距。

此外,西非曾经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也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是西非一些国家旅游资源开发的极大障碍。有些国家内战不断,极大地打击了旅游投资者的信心,打击了旅游者的旅游愿望,从而阻碍了西非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

表2-9 西非主要旅游资源评价表

续表

1.2.5 中部非洲主要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中部非洲地处非洲中部,通常包括乍得、中非共和国、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家和地区。中部非洲面积约54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0.9亿(2007年),多为班图语系及苏丹语系黑人。中非(中部非洲)的地貌自北向南为提贝斯提高原、乍得盆地、阿赞德高原、刚果盆地、下几内亚高原与隆达加丹加高原,分属撒哈拉沙漠、苏丹草原、热带雨林带;金刚石、铜、锰、钴、金、铀、锡、镭、铌、钽、铁等矿产在全世界占重要地位;热带森林丰富,产棕油、棕榈仁、橡胶、可可等;经济以农业为主,矿业次之,多属低收入国。

(1)旅游资源丰富,以自然资源为主。中部非洲的旅游资源尽管丰富,但主要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尤其是一些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均为自然旅游资源。如中部非洲仅世界自然遗产就有8项,占整个非洲世界自然遗产(共36项)的21%,而世界文化遗产则为0(仅有一项自然和文化双料遗产),其中原生态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是其主要的旅游资源构成部分(见表2-10)。

(2)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滞后,可进入性差,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中部非洲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旅游设施不完备,延缓了中部非洲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开发,削弱了中部非洲的旅游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考虑其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并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其转化成经济优势。中部非洲由于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匮乏,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等,在风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和欠缺。如有“微型非洲”之称的喀麦隆,在首都雅温得至今还没有一家大型的娱乐场所,也没有一家像样的风味餐馆,更没有一家专门出售非洲特产的工艺品商店[22]

表2-10 中部非洲主要旅游资源评价表

1.3 非洲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1.3.1 非洲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非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景观出众,拥有大量优质的旅游资源,从而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些年来,非洲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也令世界惊喜。旅游业已成为不少非洲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非洲的自然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构成了非洲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化。

第一,自然旅游资源。非洲大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类型造就了非洲独特的气候特征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其中最著名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主要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尼罗河、马拉维湖、维多利亚大瀑布、撒哈拉沙漠等。另外,非洲有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生态群落,其中尤以动物群最为著名,如羚羊、斑马、非洲象、犀牛、河马、长颈鹿等有蹄类食草动物和狮子、猎豹、鬣狗、豺等食肉动物。非洲的稀树草原被称为“珍禽怪兽的乐园”。这些草原上的动物及以其为主体的众多野生动物保护区也是非洲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最吸引人的自然旅游资源。

第二,人文旅游资源。非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有着璀璨的古代文化和不平凡的近代历史,形成了众多名胜古迹,如埃及的吉萨金字塔、塞内加尔戈雷岛等。非洲地域辽阔,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各民族受自然、历史、宗教和传统习俗等的影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如“森林儿子”俾格米人和“沙漠之子”桑人等神秘民族;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奇特的服饰装束;形形色色的婚姻习俗;不同宗教信仰的宗教节日庆典;古老的酋长制遗风;高昂激越的音乐、粗犷刚健的舞蹈、扣人心弦的体育竞技、制作精巧的手工艺品等。所有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游客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非洲又是欧洲的传统殖民地。在近500年的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象征欧洲文化的建筑、艺术和习俗等。它们大多可以开发成为旅游资源,特别是可成为吸引欧洲游客的旅游吸引物。

(2)世界遗产多而集中。截至2007年底,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851处,其中文化遗产660处、自然遗产166处、文化与自然双料遗产25处;到了2009 年6月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全世界已经有890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689项、自然遗产176项、文化与自然双料遗产25项,分布在全世界148个国家和地区[23]。非洲拥有116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76项、自然遗产36项、文化与自然双料遗产4项),占全球比例约13%(见图2-4),虽然明显低于其国土面积占全球的比例(22.6%),但与人口占全球的比例(14%)基本持平。虽然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是客观的、可靠的,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对遗产的珍视、保护程度以及在参与国际行动的积极性上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在遗产的评审过程中多有不合理之处。非洲因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相对落后,一方面有不少的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尚未挖掘、开发和申报;另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考虑到不少的非洲国家尚未达到切实执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能力,从而影响非洲世界遗产的数量和种类的合理扩展。[24]

图2-4 非洲的世界遗产及其分布简图

(3)旅游资源互补性强。非洲横跨赤道,地貌类型多样。有美丽的海滨、雄伟的山峦、浩瀚的沙漠、广袤的草原、茂盛的雨林、众多的河流与湖泊、独特的植物和种类繁多的动物,还有传统的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习俗和传统文化等。非洲得天独厚、与众不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非洲与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差异性,成为各国游客赴非洲旅游的一大动力,也为开发非洲旅游,特别是我国旅游市场提供了强大的吸引力。如峡谷景观、野生动物、气候带类型、古文化遗址、皇宫建筑、民风民俗等。[25]

(4)旅游项目独具特色。非洲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决定了非洲旅游活动项目容易(或者说有条件)被设计成为符合现代旅游者需求趋势的各类形式(见表2-11)。

表2-11 非洲旅游精品线路一览表

资料来源:崔峰《非洲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研究》,《“走非洲,求发展”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8—349页。

第一,观光旅游。由于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一应俱全,从而使非洲开展观光旅游有了坚实的基础。多数非洲国家利用绮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开发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各种观光旅游产品。如从远古文化的探寻到地质地貌的猎奇;从野生动物的观察到王宫神庙的瞻仰;从攀登乞力马扎罗雪峰到深潜维多利亚湖;从在尼罗河上乘船泛舟到在草原上驾车飞驰……非洲旅游开发者用这些内容组合出各种旅游线路的搭配方式,游客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设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线路。

第二,休闲旅游。非洲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在海滨、山区建立度假村、疗养院等。在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塞内加尔、南非、塞舌尔等滨海国家已经开发了大量的海滨休假旅游产品;在肯尼亚、布隆迪、卢旺达等国的山区也已建成了高原避暑胜地;而在东非大裂谷带和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温泉、矿泉分布区,则开发了矿泉、湖滨疗养旅游等一系列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这些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非洲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如享有“旅游者天堂”美誉的塞舌尔,旅游业是其第一大经济支柱,直接或间接创造了约72%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给塞舌尔带来1亿多美元的外汇收入,约占外汇总收入的70%,特别是建有两个世界级豪华酒店(北岛酒店、弗雷格特岛酒店)的塞舌尔群岛,因其滩面平缓、开阔,沙细水暖,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终年游人如织,为塞舌尔带来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收益,从而使塞舌尔共和国人均GDP近年来稳居非洲之首,列世界前50位,远远高于非洲其他国家。[26]

第三,专题旅游。非洲的历史文化遗迹适合开展一般的观光游,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便于发展休闲旅游,而热带雨林、草原、沙漠则极宜开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多样化的现代专题旅游。非洲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使得其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更能适应现代旅游活动主题化、个性化的要求。以“亲近自然,保护野生动物”、“文明寻根——走进部落”或“穿越沙漠,挑战极限”等具有鲜明主题、高度个性化的专题口号开发设计出一系列的专题旅游线路,各具特色,也各有市场。如赞比亚近年来打出“赞比亚,真正的非洲”的旅游营销口号,着重推介其“探索荒野体验”的魅力,推出一系列鼓励旅游投资、开发等的措施,并在1999年开放其19个国家级野生动物保护区,2000年又向游人开放32个狩猎管理区,从而赢得了2001年以来的旅游业产值的大幅度增长[27]

1.2.2 非洲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非洲旅游迅猛发展的背后,不难发现,非洲旅游在国际旅游中所占的份额和所处的地位与其广阔的土地面积、众多的人口数量和优越的资源条件极不相称。究其原因,非洲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非洲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1)社会经济环境——资金匮乏,税负重。

第一,基础设施薄弱,可进入性差。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非洲大多数地方对已初步开发的旅游资源往往因资金缺乏而难以进行有效的营销,致使相当数量的优质旅游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徒闻其名,不见其形。

非洲交通运输业落后,无论外部或内部都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外部的国际交通虽然海运相对完整、全面,但也仅限于与非洲较为接近的亚欧大陆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非洲的国际航空业发展较快,但其国际航线与国际航班数量仍然偏少,且大多集中于少数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非洲内部的大多数交通线路是从沿海港口伸向内地,但大多彼此独立,未能连成线,串成网,形成面。非洲目前内部交通仍主要以公路为主,另有铁路、海运相补充,除南非共和国、马格里布(指由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五个地处北非的阿拉伯国家组成的联盟,简称“马盟”)等地区交通较发达外,撒哈拉、卡拉哈迪(指非洲南部高原上的卡拉哈迪盆地或沙漠)等地区则是没有任何现代交通运输线路的真空区。截至21世纪初,非洲大陆仅有公路约130万千米,铁路约8万千米,内河通航里程约5.2万千米[28]。如此孱弱的交通运输体系成为非洲旅游开发和对外开放的致命伤,使非洲大陆广袤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大量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而旅游者想要深入非洲腹地游览探索也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从而大大挫伤了游客的旅游热情。

第二,税负重,服务差。旅游业虽然已成为不少非洲国家最重要的发展途径之一,对促进就业、减少贫困、提高创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设施不足、信息不畅、推销不当,加之签证速度慢、税负重、卫生环境差、政局不稳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非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非洲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资金匮乏,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等,在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和欠缺,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要求。

一些非洲国家刚从殖民地阴影中摆脱出来,对外部世界心存敌意和戒备,经济政策相对封闭保守,不愿敞开国门,对人数、期限、目的、区域等设置了诸多的限制,申请、审核过程和步骤漫长而烦琐,无形中降低了非洲旅游的可进入性。实际上,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旅游者的出入境管理就越是形式灵活,如欧洲共同体互相开放国境,采取免签制度;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采取落地签证制度等。

此外,非洲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不发达对吸引客源市场也起到阻碍作用,旅游配套设施设备老化、规格不一,离“便利、高效、快速、安全、舒适和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限制了旅游的容量与接待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不同的旅游需求,从而大大限制了非洲客源市场的迅速发展。

(2)社会文化环境——市场意识薄弱,管理手段滞后。交通的闭塞、殖民的统治和经济的落后直接导致了非洲社会文化整体意识的落后。就微观而言,非洲人整体文化素质、知识水平较低。虽然非洲文化与其他各洲文化的极大差异能够激发国际旅游者的兴趣,然而过大的文化差距、较低的知识水平足以使当地居民与外来旅游者的交流和沟通形成障碍,从而成为发展地方旅游业的不利因素。尤其是,非洲是世界种族、语言最多和最复杂的地区,客观上也为旅游服务增加了难度。从宏观上说,虽然不少非洲国家的政府和官员对发展旅游的意义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新兴产业,加上非洲经济基础薄弱,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都有待进一步的形成和加强,不管对旅游业的科学规划、系统管理,还是对旅游客源的市场营销、产品推广,再到接待服务等都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和人才储备,部分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开发甚至还停留在游客自己请向导、找翻译,在居民家中投宿或露宿等散乱、无序的“原始”状态。

(3)社会政治环境——缺乏安全感,语言复杂。至20世纪末,非洲56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相继宣布独立,结束了非洲长期被殖民、被压迫的历史,为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但由于殖民国家长期形成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种族间、宗教间的种种矛盾,非洲大陆仍然会不时出现局部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而旅游目的地只有拥有足够的社会和政治稳定性,才能让游客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安全性成为制约非洲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非洲科技相对欠发达,资金结算方式相对落后,加上不少的国际游客习惯携带现金结账,这些都增加了游客财物的不安全性。

非洲是世界上语言种类最多的大陆,独立的语言近千种(官方语言以法语、英语、葡萄牙语和阿拉伯语等为主)。由于多数的国际游客外语水平有限,加上非洲懂得多国语言的导游人员稀缺,非洲的外文(如中文、日文等)导游更是凤毛麟角。此外,非洲的旅游景点很少有除英语、法语和地方语言以外文字的解说,从而导致国际赴非游客只能在较低的层次上了解非洲的旅游景点,很难真正感受到非洲历史和文化的巨大魅力。

(4)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旅游资源破坏现象已初露端倪。非洲的尼罗河、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东非大裂谷、马赛马拉禁猎区、南非国家森林公园等让世人充满了期待。非洲拥有的世界遗产不但多,而且集中。然而,由于世界遗产的保护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了发达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世界遗产分布的不均衡。在经济最发达的欧洲和北美地区,世界遗产数量多达399项,占全球遗产总数的一半。而在贫瘠的非洲,特别是西非、中非和南部非洲,虽然有着丰富的遗产资源,但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却寥寥无几。加上非洲频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武装冲突、资金和人力资源缺乏等,不但使众多奇丽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甚至已经让不少非洲的世界遗产面临危机。尽管非洲的世界遗产数量在全球遗产项目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较低(约占世界的13%),但是在全球濒危世界遗产项目中,非洲却占了将近一半。[29]

肯尼亚旅游专家费雷德·戈里认为,旅游业并非不造成任何污染的“绿色工业”,游客的到来势必带来噪音、垃圾,干扰野生物种的生长。在那些原始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修建旅游设施尤其容易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受到的最大威胁来自全球气候变暖,而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旅游业所起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英国《观察家报》的报道指出,飞机每将1名乘客从伦敦载到纽约就要向大气中排放1吨二氧化碳。而在非洲众多的国际游客中,大部分是乘坐飞机旅行,这意味着仅旅游交通就会给非洲带来巨大的温室气体。联合国2008年7月发表的一份有关非洲的卫星地图集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非洲滥伐森林的速度是世界平均值的2倍,目前其森林面积正在以40000平方千米/年的速度消失,从而导致非洲的冰川快速消融,并带来其他一些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的影响。[30]而森林砍伐的目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兴建旅游配套设施。另外,旅游对野生动物生存也有一定的威胁,如车辆意外事故造成野生动物死亡,游客近距离观赏、戏逗、喂食野生动物以及旅游活动产生的火光、噪音等都会导致动物生活习性发生改变,会降低其健康水平,提高动物的死亡率,造成动物数量减少等。

对非洲而言,旅游业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水、电、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大量的外汇。但盲目追求游客人数的增加势必会导致景区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如不采取果断措施,终有一日会使旅游带来的收益付诸东流。

(5)旅游形象宣传和旅游合作环境——形象欠佳,缺乏合作。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或实地经历所获得的旅游地各种要素资源所形成的意念要素的集合,是旅游地的客观形象在旅游者心中的反映,对旅游地的形象宣传和游客的集聚效应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贫穷、落后、动荡”的形象在世人心目中已根深蒂固。不断的军事政变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如高温、干旱、洪涝等)导致的政局(治)动荡、经济崩溃等,给非洲旅游地形象造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负面的旅游地形象成为非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各国游客对非洲的认识受媒体的影响,总是把它和干旱、炎热、疾病、落后联系在一起,对非洲往往“望而生畏”,使非洲众多精彩的旅游资源长期埋没在这些误解中,严重阻碍非洲旅游市场的拓展。

由于非洲长期受西方大国的殖民控制,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加上语言不同、货币不统一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非洲各国旅游业都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各国得天独厚、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没有抱成团、连成线、形成面,削弱了非洲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和影响力。

1.4 非洲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战略选择

1.4.1 非洲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1)外部发展机遇。从20世纪后半叶至今,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在科技日新月异、文明突飞猛进、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国际旅游业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旅游业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既具有综合性又相对独立的最大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创汇来源。而随着新世纪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世界旅游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人们工作时间的缩短、弹性工作制的推广、退休年龄的提前、人口的老龄化、就业妇女的增多、晚婚趋势的凸显、移民和出境限制的放宽等,必将大大推进旅游业发展的速度。

当然,与旅游业已经高度发达的欧洲、北美洲、亚太地区相比,非洲的潜力更大、更神秘,要走的路更远,对人们的吸引力也更强。把握住这样一个外部发展机遇,非洲旅游一定可以迎来发展的高峰。

(2)内部发展机遇。21世纪以来,非洲内部的战争和冲突已渐行渐远,和平与发展是非洲旅游业发展的内部契机。近年来,多数非洲国家政府的工作重心已经回归到经济建设、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上。不少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就业、低成本创汇、推动国际交流以及在基础产业不完善的条件下快速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肩负起保护古迹和遗址、规划开发旅游区、改善交通、修缮并增加旅游配套设施等的责任。

据世界旅游组织报告,2006年非洲旅游业增幅为9.8%,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增长超过10%,远远高于全球4.9%的增长率;2007年非洲旅游业仍然是带动国际旅游业增长的主力军,其接待国际游客人数比上年增长7.4%以上,也明显高于全球约6.6%的增长速度。世界旅游组织同时指出,非洲旅游业发展很快,但在世界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仍然很小(不超过5%),说明非洲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需要大力促进。[31]

1.4.2 非洲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探索当代非洲国家的发展问题,必须要有适当的思维转换与路径选择。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和社会,之所以在历史上得以产生、延续和发展,自有其内在知识形态与文明根基。在世界文明体系结构中,非洲文明在历史上曾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与生存机制。非洲文明是一种在热带大陆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文明,其知识体系与技术形态在其历史长河中便与这块大陆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形成了适应性成长的关系与生存机理。过去几十年,非洲大陆发展进程历经波折,种种发展方案与政策常常半途而废,在某种意义上说,与发展道路的选择取自他人、政策方案的制定脱离本土根基有很大的关系。在此种“外科植入式发展”的模式下,因本土知识与文化未能参与发展进程,容易造成外来文明与本土固有文明两者相抵触,产生外来文明的“水土不服”,出现因缺乏本土文明的主动参与所形成的内部发展动力的支撑,从而使种种良好的意愿往往未能结出理想的果实。可见,任何产业的战略选择必须结合本土实际,适应本土的传统和文化,才能唤起原住民的自尊、自信与主创精神,才是战略选择的必由之路。非洲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不例外。

当然,从现代发展的角度看,非洲本土知识与技术对当代非洲的发展要作出更大的贡献,也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也需要其他一些相应的制度变革与环境条件的支持。只有这样,非洲才能适应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才能融入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大循环中,才能针对非洲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在粮食安全、疾病防控、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管理、现代科技应用、教育和国家建构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32]

(1)提高非洲旅游的可进入性。

第一,改善交通环境。加大投入,建设更多的航空港,开辟更多的洲际、国际航线,增加航班数量。在完善非洲旅游的外部交通环境的同时,各国、各旅游区合作完善和健全非洲的内部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运交通体系,使得游客能够方便地“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

第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旅游地基础设施项目(交通、能源等)、公共设施(公园、广场、步行道、照明等)、宣传和市场营销、可持续性规划、管理和开发方案以及其他非营利性投入(人员培训、机构开发等)。根据发展规划,科学配置旅游地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地的硬件设施环境。

第三,加大政策的保障力度。当一个旅游区分属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时,整个非洲应当至少在各整体旅游区域内的各个国家间达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统一认识,保障和平稳定、友好合作的政治环境,同时将旅游业发展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强化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政府间对旅游开发管理的合作;也可以考虑成立区域性的旅游工作组,负责对区域内各国的旅游开发相关事宜作统一的部署和协调。同时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多方面投资,逐步扩大规划建设投资的思路,充分调动多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尽量简化旅游出入境手续,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国家间的旅游一体化区域,开辟无障碍旅游区,各国彼此开放国境,使国际旅游的出入更加方便。

第四,改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旅游专业教育,通过专业的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岗前培训等方式,引进先进的旅游管理和现代服务理念及技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人才,提高旅游地的服务质量,改善旅游地的软件环境,提升旅游地的旅游形象。(www.xing528.com)

(2)增强市场意识,做好市场营销和促销工作。

第一,树立旅游地的良好形象。旅游地(区)拥有鲜明而富有个性的形象,便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对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吸引客源、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会起到极大的作用。非洲应大力针对国际游客尤其是欧美游客推广其古老、神秘、狂野的整体形象,扭转其战乱、贫困、干旱、饥饿等消极形象;同时各旅游地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构建自身的旅游认知形象,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大众传媒以旅游广告、宣传片等形式进行市场推广。

第二,目标市场的定位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是指旅游地决定要进入的市场;市场细分则是旅游地依据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将整个消费者群体分割成若干个子市场。目标市场的定位及子市场的划分都有助于非洲旅游地国家找准市场营销的发力点(目标),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就目前而言,非洲国际旅游的一级市场应当立足于欧美市场,因为欧美是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其居民人口稠密、经济富裕、旅游动机旺盛;尤其是欧洲,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距离最近,是非洲理想的国际客源地市场。欧美与非洲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殖民历史在非洲大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奴隶贸易更是让非洲成为当代欧洲和美洲黑人寻根认祖的目的地。这些历史背景和情结都有使非洲成为欧美游客理想的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此外,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结合现代旅游需求发展的趋势,必将使更为神秘狂野的非洲旅游成为欧美游客寻求新刺激的最佳目标。

非洲旅游的二级市场应该定位于亚太及中东地区,因为这一地区距非洲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也较近,具备成为其重要吸引对象的前提条件;此外,这一地区旅游发展速度快,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齐头并进,在给非洲旅游带来巨大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为非洲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个二级市场有潜力成为非洲国际旅游的一级市场,非洲各国应当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南亚、南美等地区由于空间较远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暂时还属于非洲国际旅游的三级市场或机会市场。

第三,旅游促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已经迈入发展加快、竞争加剧的时代。为争取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旅游促销已成了竞争的必要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推进非洲旅游业的发展,以便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非洲各国在进行旅游促销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促销理念的普及化。首先,国内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要营造重视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意识,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发展旅游业的共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积极响应和自觉主动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其次,实施阶段性的发展战略,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集中力量完成阶段目标;最后,树立居安思危的促销观念,充分挖掘非洲的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通过专业化的包装,提高旅游产品在全球的知名度。

二是促销策略的多元化。在促销形式上,应派出专门的促销队伍,参加各种(特别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促销活动,及时掌握各种旅游促销信息;主动与网络、电视、报刊、电台、路牌广告公司和灯箱广告公司等各种媒体沟通和合作,提供旅游产品信息;邀请国内外的旅行商和文化名人考察观光,举办旅游类的专题研讨会,大力开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高质量的有关旅游资源的文字、照片、碟片等有视觉冲击力的旅游画册、视频;充分利用国家驻外机构和外国驻本国使领馆,构建旅游促销网络。

三是促销载体的立体化。将现代媒体和传统方式相结合,依托大电视台、大报、大刊和大网等主要媒体,经常性地、全方位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可通过办节、办会来吸引和拓展客源市场。如非洲充分利用了2009年南非的联合会杯和2010年的世界杯足球赛来吸引世人的眼球,并在会前、会中和会后做了大量的旅游宣传与促销工作。南非世界杯举办城市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德班、伊丽莎白港、乔治、布隆方丹、东伦敦和阿平顿等地通过扩建机场、修建旅馆、完善交通和旅游设施等,大大改善了旅游基础设施。南非内政部报告显示,2010年6月1日至7月1日间,入境南非的游客总数已达102万人次,比上一年同期增加近20万人次,增长约25%。外籍游客数量来源最多的是与南非毗邻的莱索托、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博茨瓦纳,其次是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巴西等。[33]

非洲还可以利用历史渊源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因为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而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将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化积淀背景作为旅游形象凸显因素,是旅游产品促销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是促销内容的特色化。在促销内容上,要充分挖掘非洲旅游的特色,围绕“别处所无我独有,别处虽有我独精”的要求,构建好本国的旅游形象及宣传口号,努力以最大的诱惑力和感召力吸引潜在游客赴非旅游。如可选取一些旅游资源品位高、旅游产品适应市场、旅游发展条件优越的地区或产品,集中诉求,加强宣传,形成自己的品牌。非洲的旅游形象必须抓住自身的特色,即奇山异水、森林沙漠、珍禽怪兽、民风民俗等。

此外,可充分利用非洲的地方传统节日或创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节,举办能够成为目的地标志之一的旅游节事活动,融自然人文、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商贸洽谈、科技文化交流于一体,努力使其成为目的地的旅游拳头产品。

非洲旅游目的地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用或设计其他一些间接的促销方式,如设计发行或赠送相关的画册、明信片、邮票等;出版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书籍、小说等;拍摄以目的地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等。总之,发挥创造潜能,不断更新促销方式和手段,与市场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就一定能赢得更多的潜在顾客。[34]

(3)突出产品设计,提高非洲旅游核心竞争力。利用非洲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国际旅游者需求的变化,推出文化内涵丰富、生态意义强烈、参与度高,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产品。如“尼罗河历史考古之旅”、“热带雨林探险之旅”、“非洲草原动物之旅”、“原始部落探索之旅”等主题鲜明、内容深刻、个性十足的旅游产品。这是提高非洲旅游核心竞争力和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

非洲的旅游发展,还应该针对不同的游客市场,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项目)。如针对中老年市场,依托历史遗迹及当地传统文化等开展观光型和参与型的旅游项目;针对青少年及儿童市场,推出热带雨林、草原动植物生态环境为主要对象的生态观光与体验型的旅游项目;针对中青年市场,开展沙漠、森林的探险旅游项目,在海滨、湖泊、河流、山地开发多种体育和娱乐产品;针对商务旅游市场,依托山地、海滨、森林、温泉等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一系列高档次、高格调,以保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度假产品,并提供全方位、高规格的服务。

(4)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非洲素有“动物的世界”、“世界的天然动物园”之称。利用近乎原始的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来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发展旅游经济,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繁殖和增加珍稀动物的种群,非洲建立了许多野生动物保护区、禁猎区、狩猎控制区等,并对这些地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各种动物能够得到自然繁殖、生长和发育。为了发展旅游业,非洲各国又开辟了一些天然动物园,一方面供游客观赏、考察;另一方面又实行严格的巡逻和监控措施,并有专家定期对公园内的野生动物及其他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估,力争做到既发展旅游业,又能使公园环境得到改善,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于非洲这些较为贫困的国家来说,如果没有旅游业的收入,这些野生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所以开发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保护了这些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的野生环境。但另一方面,这些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比较脆弱,大量游客的进入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有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顾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做出一些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可见,要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存在的矛盾,努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此外,在有条件时,还必须尽力改善公园设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保护环境质量,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切实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同时为维系当地人民生活,还必须强调社区参与,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这是生态旅游成功的关键,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从经济方面看,居民的参与可以使其从旅游业中直接受益,促进旅游扶贫;从旅游本身看,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了旅游吸引力;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发展生态旅游能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从环境保护方面看,居民参与为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5]

(5)推进区域旅游合作。传统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往往是一种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宣传技巧的竞争,各自为战,往往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势不两立”,但结果总是两败俱伤。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传统的旅游竞争方式也逐步转变为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人们的竞争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合作竞争成为新模式,“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的理念已被许多业内人士所接受。对于非洲而言,近年来,其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其占世界旅游市场的份额还很低,且提高不快。为加快提升非洲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势在必行。

从世界各旅游板块看,欧洲保持着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占有国际旅游业一半左右的份额,2000—2007年的年平均增速为2.7%,这表明欧洲的入境旅游已经处于成熟期;亚太地区自2002年超过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以来,以自身的快速成长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旅游业的稳步增长,2000—2007年的年平均增速为7.1%;美洲地区由于“9·11”恐怖袭击等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低迷,入境旅游人数用了5年的时间才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2000—2007年的年平均增速仅为1%;而非洲地区和中东地区由于入境旅游基数相对较低,增长势头迅猛,开始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新兴力量,2000—2007年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6.5%和9.3%。尽管非洲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从相对量来说,其占世界旅游市场的份额还很低(见表2-12)。因此,改变以前的封闭状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非洲区域旅游合作的步伐,合纵连横、优势互补,实为增强非洲旅游竞争力,实现非洲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36]

表2-12 2003—2007年世界入境旅游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8年世界旅游卫星账户(TSA)》。

事实上,非洲国家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并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贸易等领域成立了各种合作组织,以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非洲联盟(简称“非盟”)、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非洲协约理事会、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组织、政府间发展管理局、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非洲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也需要借助区域合作的形式来加快其发展的速度。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非洲的地区一体化程度还不成熟,但近年来这一进程正明显加快,非洲国家狭小而分散的市场正在逐渐走向联合,不同形式的区域市场正在以规模经济的力量推动非洲经济的整体发展。

(6)加强中非旅游合作。中非双方在政治上是平等友好、相互信赖和相互支持的战略伙伴。中国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推动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促进非洲和平发展的行动。在经济上,中国与非洲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目前,中非贸易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突破100亿美元以来,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已达733亿美元;2008年则达到了106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对非投资稳步发展。截至2008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50亿美元。

中国政府今后将着重在四个方面发展对非经贸合作:一是继续扩大中非贸易规模,中方将有针对性地扩大自非进口;二是中国将通过中非发展基金、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举措,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重点帮助非洲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发展加工业和制造业,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并积极探索在旅游、金融、科技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三是继续扩大对非援助规模,中国将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四是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为双方企业开展合作搭建有效平台,加强对企业合作的服务。[37]

从文化交流上看,中国与非洲应当成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的平等伙伴。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有着璀璨的历史文明与文化遗产。中非友谊与合作目前已进入多领域、多层次的发展阶段。中非传统友谊和良好的政治关系为双边的投资合作、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非洲旅游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安全保障。

第一,加强宣传,制定中国赴非洲旅游的促销策略。首先,要树立长期宣传、不断宣传的意识。目前中国前往非洲的境外旅游刚刚起步,人数还很少。由于非洲是中国国际客源市场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中国旅游企业在开发非洲旅游市场时,必须加强旅游宣传和促销,不断拓宽和巩固非洲旅游市场,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和相对稳定的客源结构。其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旅游企业可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品,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媒体和机场、饭店、游乐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做广告;国内旅游企业也可邀请非洲各国旅游部门来华宣传,或与有关国家的旅游协会、旅行社的专业人员召开中非旅游研讨会,这一方面有利于探索赴非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另一方面会议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广告宣传。

第二,开辟旅游专线,建立非洲旅游网络。中国旅游企业在设计赴非旅游线路时,应针对中国游客的需要,统筹安排、择优开发。非洲旅游线路涉及面广,旅游资源丰富、品质各异,各国经济力量、交通食宿条件很不平衡,因此必须按不同区域、资源价值、功能差异等做好短、中、长线路和近、中、远期的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滚动开发。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应该先选择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优良、经济背景好的国家和地区,因为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具有资源和客源的双重优势,加上基础设施齐全,进出方便,服务到位,具有投入少、产出高的先发优势。中国旅游企业可考虑先将非洲人均GDP排名靠前的国家作为优先开发的对象,如塞舌尔、利比亚、博茨瓦纳、加蓬、南非、毛里求斯、阿尔及利亚和埃及等。其次,从人口总量上看,南非、埃及、加蓬、阿尔及利亚、毛里求斯等国人口均超过1000万,也具有客源和人力资源的双重优势。当然旅游开发和市场的培育也需要考虑地域的近邻性和资源的互补性。

目前,非洲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开发比较成熟的区域主要有北非的摩洛哥、埃及、突尼斯三国和南部非洲的南非共和国。其中北非的“非洲旅游大国”突尼斯,旅游业是其第一大外汇来源。南非共和国的旅游资源是以壮丽的地貌、优美的生态环境、富饶的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综合而成的复合型结构,有“世界在一国”之美称。尤其在约翰内斯堡,有世界最大的炼金厂;在金伯利有直径约500米、平均深400米的巨大钻石矿废穴,是世界最大的人工矿穴,现为旅游者观赏的重要景点。南非共和国是南部非洲的重要交通中心,拥有非洲最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航空业发达,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区域经济亦相当发达。2008年,到南非旅游的海外游客达到959万人次,比2007增长了5.5%[38]

第三,开展中非旅游企业的合作,实行联手开发策略。随着中国与非洲各国友好交往的增加,中国公民到非洲旅游迅速升温。同时,中国与非洲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中国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关注非洲大陆。

为进一步促进中非旅游开发合作,促进中国与非洲的互相了解,中非商会于2006年11月成立了旅游合作委员会,并以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为工作班子,利用自身优势与特点,积极促进中国与非洲在旅游与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

一是合作内容。从饭店建设和管理、建立各种娱乐设施、进行人才培训开始,逐步丰富合作内容。第一,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加强合作。非洲旅游资源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远未得到充分开发,中国企业家可以审时度势地投资非洲有潜力的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吸引客源的新产品。第二,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根据对旅游产品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开辟旅游线路。第三,推动相互之间的客源互动,实现双向流动,互惠互利。第四,把旅游合作与文化、外贸等的合作联系起来,开展“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或“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交流平台,逐步开拓和创造新的合作内容,开辟新的合作领域。

二是合作方式。要紧密结合非洲的国情,探索有特色的合作模式。第一是中国旅游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国际化经营,针对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的开发手段欠缺、宣传不力、组织无方等问题,国内旅行社可以自行组团,主动与非洲地接社合作,并做好组织宣传工作。第二是开辟通往非洲的空中通道,提高非洲的可进入性。第三是由双方政府部门牵头,企业配合,共同进行客源市场开发,如可通过国内的航空公司、旅行社、饭店等联合成立“非洲旅游行动委员会”,共同推进与非洲旅游业的全方位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都是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在2006年的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领导人首次将中非旅游合作提上议程。目前非洲已有26个国家对中国游客开放。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非洲的不断开放,中非在旅游方面一定会有更大的合作与发展空间。

(7)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出现于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影响随处可见。2008年11月13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全球旅游业景气报告称,国际旅游业自2008年6月份开始增速明显放缓,其中亚太地区更是从3月份就出现下滑,8月份开始甚至出现负增长。尽管2008年国际旅游者人数还是出现了2%的增长率,但这主要是建立在上半年的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2008年的下半年,国际旅游者人数明显下降,几乎每个月都出现了负增长。然而,在经济灾害面前,旅游业比其他经济部门(如建筑业、房地产业或汽车制造业等)具有更强的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历史证明,危机也能够给行业提供机会,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加强行业协作。此外,如果对付短期危机的行动能够与应对持续的长期全球贫困和气候变化目标相一致的话,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会变得更为合理和牢固。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是复苏能力很强的行业,一旦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就会回到增长轨道。以发展和吸引国际游客为主的非洲旅游业,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应主动寻求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探讨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流入非洲的私人资本、外国投资都会明显减少,非洲各国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吸引各类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同时,利用这一间隙苦练“内功”,整顿并提高旅游业内部的自身建设,如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培训员工,规范秩序,全面提高旅游行业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增强全行业应对危机和抗击风险的能力等。

1.5 非洲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状况

目前,世界旅游业正朝着区域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世界经济也正在迅速分化和重组,初步形成北美、欧盟和亚太地区三大经济力量相抗衡的态势。从而直接影响了各地区国际旅游客源的变化,导致客源市场分布格局由目前的集中逐步走向分散。但是,从总体来看,世界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目前还是以欧洲为主体,并正在逐渐形成欧洲、亚太地区和北美洲三足鼎立的局面。

非洲长期受殖民统治,经济一直总体较贫穷落后,可进入性较差;加上非洲动荡不断,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导致经济发展一直较缓慢。以上的一系列因素增加了国际旅游者对于非洲旅游目的地的心理感知距离,使得非洲的国际旅游市场开发长期以来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显得整体较为缓慢。[39]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洲的国际旅游市场逐渐兴起,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的国际旅游发展迅速,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报告,近几年非洲是国际游客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同比增幅接近甚至超过10%,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际旅游增速更加明显。这主要归功于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家旅游业作出的贡献。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6年全球国际游客总数逾8亿人次,支出7000多亿美元;其中非洲接待40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242亿美元。2005年,埃及入境外国游客820万人次,居非洲各国之首,其次为南非750万人次、突尼斯630万人次、摩洛哥580万人次、博茨瓦纳180万人次、津巴布韦150万人次、肯尼亚150万人次、阿尔及利亚140万人次、尼日利亚100万人次;旅游收入依次为:南非73亿美元、埃及68亿美元、摩洛哥46亿美元、突尼斯20亿美元、毛里求斯8000万美元。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国家最重要的发展途径之一,对促进就业、减少贫困、提高创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从1950年到2007年,非洲的国际旅游人数从每年52万人次增加到444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从每年0.88亿美元增加到283亿美元,发展速度远高于同期世界旅游经济平均增速(见图2-5、2-6)。但由于设施不足、信息不畅、推销不当,加之签证速度慢、机场税负重、卫生环境差、政局不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非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40]

图2-5 非洲历年国际游客数量变化

图2-6 非洲历年国际旅游收入变化

1.5.1 一级客源市场及开发状况

虽然非洲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非洲经济总体尚欠发达,导致国内旅游的发展相对较慢。目前,非洲的游客主要来自国际市场,从而使非洲各国旅游市场多定位于国际旅游者。到目前为止,其中最大的客源市场就是欧洲,约占国际游客总数的48%,洲内的国际游客约占30%,美洲的游客约占18%,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游客约占3%,其他地区不足1%。[41]

(1)一级客源市场——欧洲和北美地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国际旅游主要客源市场在地区结构上一直以西欧、北欧和北美为主。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作为现代国际旅游的发源地,欧美出国旅游人数几乎占整个国际旅游总人数的3/4左右,其中欧洲游客占45%左右,美洲占20%以上。[42]目前,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中,除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外,其余仍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这两个地区。其中仅德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就占国际旅游消费总支出的1/3以上。[43]当然,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国际游客在国际旅游中的份额会越来越大,赴非洲的游客也会迅速增多。

从目前的国际旅游市场及赴非旅游的国际游客的分布态势看,非洲国际旅游的一级市场仍然以欧洲和北美市场为主,因为欧洲和北美与非洲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渊源,其殖民历史在非洲大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黑奴贸易更是让非洲成为当代欧洲和美洲黑人寻根认祖的故乡。这些历史背景和寻根情结都会使非洲成为欧美各国理想中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黑人群体。同时,西方自由、解放的思想观念,加上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必将使得神秘狂野的非洲成为欧美游客寻求新鲜和刺激的绝佳目标。此外,欧美各国人口较多,密度较大,属经济最发达地区,旅游需求旺盛。特别是欧洲市场,它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是距离非洲最近的大陆,且旅游的外围交通方便、快捷,是非洲最理想的国际旅游客源地。而北美市场的游客,一方面具备充足的经济支付能力,旅游愿望强烈;另一方面,又有足够的闲暇,在旅游地选择上求新求异,非洲这片原始狂野的大陆,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44]

(2)一级客源市场的开发状况。在具备闲暇和经济支付能力的前提下,激发旅游动机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安全。近年来,非洲各国(或地区)已越来越重视旅游安全,努力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稳定,确保游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一级市场的客源。

针对欧美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非洲各国除了推出传统的旅游项目之外,还推出文化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和网络旅游等特色旅游,以新颖、别致、时代性强和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吸引欧美这个一级客源市场的游客,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非洲旅游大国埃及2005年的入境旅游客源国基本集中在欧洲,占70%左右[45](见图2-7)。

图2-7 2005年埃及入境旅游客源国分布

1.5.2 二级客源市场及开发状况

(1)二级客源市场——亚太及中东地区。作为新兴的工业地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亚太及中东地区成了非洲旅游的二级客源市场,并有逐渐取代欧洲和北美这些传统的旅游客源国的趋势,成了非洲国际客源的重要市场。一方面,亚太及中东地区距离非洲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北部非洲旅游区较近,交通也较便利,具备吸引该市场游客前来旅游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这一地区本身旅游发展速度很快,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都很活跃。它们在给非洲旅游带来巨大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为非洲的旅游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2)二级客源市场的开发状况。亚太及中东地区作为非洲国际旅游的二级客源市场,尽管其出境旅游的兴趣在不断提高,其消费能力、出游意识和购物欲望在不断增强,但其对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安全保障等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

目前,非洲各国针对这一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正在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充分利用各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产品、改进旅游服务、放宽签证限制、增建宾馆饭店等,利用非洲各民族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独特性,大力开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民族文化的手工艺品。如象牙雕刻、木雕、石雕等,以突出非洲特色,宣传非洲文化,满足游客需求,提高非洲旅游的吸引力。

当然,目前非洲对这个二级客源市场的开发还远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从而直接影响了客源市场的拓展。可见,这一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1.5.3 中国客源市场及开发现状

(1)中国国际旅游的兴起。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成为除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也已经稳定通过3000美元大关,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类型和行为发生重大转变,也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旅游业增长最快的新兴客源输出国,并引起全球瞩目和举世关注。2008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已经达到5305万人次,远远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出境旅游市场增幅最快、潜力最大和影响力最广泛的国家。[46]同时,我国游客对长线旅游和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喜好也为非洲吸引中国游客提供了契机。

长期以来,赴非游客以欧美为主;近年来,亚太和中东地区的赴非游客也在不断增加,但这些客源市场已基本成熟,特别是欧美市场。从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及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态势看,中国是国际旅游客源最有潜力和希望的市场,也是非洲国际旅游最值得挖潜的市场。实际上,中国出境游市场近年来已经呈现井喷现象,前往非洲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也呈快速递增的趋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输出国。虽然目前大多数中国人首选欧亚国家出游,到非洲旅游还被视为小规模的“探险之旅”,但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已开始把吸引中国游客视为振兴本国经济的一个新途径。[47]

(2)中国赴非旅游市场的开发。针对中国这个潜力无穷的客源市场,非洲各国正在积极地与中国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旅游合作,努力增强非洲旅游目的地与中国旅游业界之间的联系,从而在继东南亚、欧洲、澳洲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神秘的非洲。

非洲各国正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加大针对中国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从最初的埃及,到之后开放的南非和肯尼亚等。目前,这三个国家的不同组合已成为中国各大旅行社的标准组团线路,被列入常规团。[48]据调查,到2008年止,中国公民组团赴非旅游最经典的线路就是这三个国家的组合,这条黄金旅游线路基本汇集了非洲旅游资源之大全,可基本代表非洲旅游资源的特色,已逐步被中国人认识、接受和喜爱。中国有实力的旅游公司和航空公司开始扩大非洲旅游资源,向中国公民推荐非洲旅游黄金路线和产品,这对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非洲国家来说,可以说是天赐良机。

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一份统计报告称,非洲是近年国际游客人数增长最快的地方,预计非洲旅游业将是带动国际旅游业增长的领头羊。自从2002年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以来,中国赴非游客人数大幅、持续增长。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阿尔及利亚、佛得角、喀麦隆、加蓬、卢旺达、马里、莫桑比克、贝宁、尼日利亚9国新增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至此,中国批准开放的非洲旅游目的地国已增至26个。[49]

南非高度重视中国这一客源市场。近年来,南非旅游部门在中国举办了大规模的旅游推广活动,并与中国旅游业界积极开展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正值中国与南非建交10周年,南非国家旅游局携手南非驻中国大使馆特别推出南非春季旅游资源推广活动。2008年4月4日至9日,来自南非的30多家旅游供应商与中国旅游业界人士共150人参加了分别在广州、武汉和成都举办的旅游推介会。

2008“南非风情周”系列主题活动自4月7日起在广州、香港、上海和北京四地陆续展开,每地为期一周。活动内容包括:举办极具南非特色的高规格晚宴、突出南非在非洲经济地位的商务研讨会、展现南非前沿设计水准的服装秀、汇聚南非知名美酒美食的品酒会以及南非本土风情浓郁的艺术展示、音乐表演、餐饮品鉴等,力图推进并加强两国旅游业界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长期合作。

正是由于南非政府、媒体与业界的大力支持和鼎力合作,努力加强与中国的旅游合作关系,南非旅游业近年均取得可喜的业绩。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球出行游客总数较上一年下降4%的情况下,入境南非的游客却逆势上涨了3.6%,高达近千万人次。

根据南非旅游局的统计,2009年,来自非洲其他国家的游客增长势头良好,其中陆路到达的游客增长了5.7%,航空到达的增长了3.3%。来自亚太地区和中美、南美地区游客人数同期分别增长了3.7%和3.5%。作为南非主要客源国的欧洲和北美市场2009年游客人数则有少量下降,其中欧洲游客下降了4.1%,北美游客下降了8.6%;但从2009年的12月份开始,这两个市场已经显现出回升的迹象。[50]

肯尼亚旅游部门也把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已经开始并正继续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拓展中国的旅游客源市场。2005年8月,肯尼亚总统齐贝吉在访华期间,特意在中国开通了介绍肯尼亚旅游的中文网站“神奇肯尼亚”。这个网站是肯尼亚在全球开通的第一家外国语言网站,它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了中肯友好关系的发展。齐贝吉热情欢迎更多的中国游客到肯尼亚观光、旅游,享受肯尼亚的自然风光和美丽景色。同时,肯尼亚还出版了许多专供中国游客的中文旅游介绍画册。据统计,2007年,到肯尼亚旅游的国际游客中,增幅最大的来自中国市场,从2006年的1.4778万激增到1.8766万人次,增幅达到27%[51]

现在,非洲各国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这个客源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本国的旅游,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非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从而使长期以欧美、中东和日本游客为主的非洲旅游市场刮起一股“中国旋风”。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赴非洲游客达到38万人,同比增长18.5%。业内人士曾预计,2010年,在世界杯的影响下,中国游客赴非旅游增速必将进一步加快。[52]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2 南非旅游业发展背景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北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南非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冲,其西南端的好望角航线历来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南非国土面积约12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5000万(2009年),主要使用班图语。南非有11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和阿非利卡语(南非荷兰语)为通用语言。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53]

被称作“彩虹之国”的南非,自然风光绮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灿烂,素有“游览一国如同环游世界”的美誉。南非既有最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世界一流的酒店和豪华的花园别墅,又有最原始的部落风情。

2.1 南非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状况

2.1.1 南非旅游资源的特征

南非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素有“非洲中的欧洲”之称。

南非的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第四大矿产国。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南非的钻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德比尔斯公司控制了世界钻石销售量的70%。

南非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其海运业发达,历史上长期处于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南非各地拥有大量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各地处处体现非洲当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主要的旅游景点有比勒陀利亚、约翰内斯堡、德班、开普敦等大中型城市的城市景观、博物馆、古堡、古街道等历史遗存以及世界上最著名的克鲁格国家野生动物园和超豪华的娱乐城、超五星的现代化酒店等。

图2-8 非洲政区及南非地理位置示意图

南非是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胜地。拥有野生动物园、山区旅游以及最具原始风格的海滩等。变化无穷及多姿多彩的文化是南非主要的特色之一,它的建筑文化是欧洲、非洲、亚洲建筑特色的大熔炉,如壮观的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典雅的开普荷兰式建筑、回教清真寺及现代房屋建筑等。南非剧院、博物馆、艺术馆、土著部落及早期移民时期的欧式建筑都反映它足以傲世的文化。此外,南非的美食在大多数的餐厅里都可以享受到,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欣赏其休闲文化、古典的欧洲音乐、歌剧、芭蕾舞、非洲土著歌舞、亚洲土著歌舞、亚洲印度舞蹈及现代爵士舞曲等。[54]

2.1.2 南非旅游资源的开发

近年来,南非充分开发原始生态旅游资源来推进观光旅游,并适时推出“山水风光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和“考古纪念旅游”四大旅游产品,而“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旅游形式。目前,南非的旅游区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在南非众多的旅游城市中,开普敦被誉为南非共和国的“母亲城”,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而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西北近200千米与博茨瓦纳交界处的太阳城(Sun City),是娱乐、美食、赌博、舒适、浪漫加上惊奇的同义词,它是南非最豪华,也是世界最豪华和知名度最高的度假村之一,很少人能不被它的迷人魅力所吸引。它以豪华而完整的设备及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几乎是所有到南非旅游的观光客都不会、也不愿错过的好地方。

目前,南非旅游业发展势头很好。其重点推出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线路大都取得了理想甚至意想不到的效果。好望角、桌山、罗本岛、花园大道、海豹岛、企鹅滩、沃克湾观鲸、“人类摇篮”遗址、葡萄酒庄园、克鲁格国家公园、太阳城、南非的“革命圣地”——索韦托等均已开发成为南非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点)。2010年,具有80年历史的世界杯足球赛首次登陆非洲、登陆南非。正如南非世界杯的宣传口号宣称的一样:这是南非乃至所有非洲人民的“伟大时刻”。南非举国上下为这一“世界体育盛典”开足了马力,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为此,南非在场馆建设、交通规划、治安管理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南非承办世界杯赛期望达到的目标主要是:体现南非有举办世界杯等大型体育竞技比赛的能力;将南非打造成非洲的体育之都和国际会展中心;增强南非吸引外资的能力,促进南非甚至整个非洲经济的发展;展示南非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大批国际游客等。[55]事实证明,南非达到了这一目标。

2.2 南非旅游经济和旅游基础设施状况

2.2.1 南非旅游经济状况

南非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其中,旅游业功不可没。近年来,以旅游资源丰富著称的南非已经把旅游业列为振兴本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也已成为当前南非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成了南非的四大行业(矿业、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之一;从2007年开始已超过矿业与农业,成为南非的头号创汇部门。近年来,每年到南非旅游的外国游客达800万人次以上,产值超过8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给拥有5000万人口的南非创造了120多万个就业机会。[56]

2007年,南非的国际游客达到909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8.3%;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全球旅游业发展明显放缓,但南非旅游业却发展良好,其海外游客数量仍增长了5.5%,达到了959万。此外,南非积极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力争旅游业到2014年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2%[57]

2009年,南非入境旅游更是达到了994万人次,较2008年增加3.6%,远超过2009年全球平均增长率(-4.3%)(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 2010),至此,南非入境旅游人数实现持续6年增长。同时,南非入境旅游收入也持续攀升,外国游客在南非的直接消费总额超过794亿兰特(约合1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与国内旅游相比,南非入境旅游在经济收益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南非政府始终大力支持发展入境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58]

2.2.2 南非旅游设施状况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撑。基础配套设施是投资的硬件环境。基础设施不齐全、不完善、不配套,就难以吸引投资商。近年来,随着非洲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已经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非洲的旅游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还相当落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洲旅游客源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然而,相比之下,南非的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当完善,不但在非洲首屈一指,甚至在全球都排在前列。

(1)旅游交通发展状况。非洲是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最落后的一个大洲。非洲国家的大多数交通线路是从沿海港口伸向内地,并且彼此相互独立。非洲的交通运输方式历来以公路为主,另有铁路、海运和航空等作辅助。无论是整个大洲还是一个国家内部,无论是某种运输方式还是不同运输方式之间,都基本尚未连成串、形成网,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撒哈拉、卡拉哈迪等地区至今还是没有任何现代交通运输的“真空区”。

对于整个非洲大陆而言,海运是最重要的国际交通方式,但也仅仅是与亚欧大陆更为接近的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近年来,非洲的国际航空业发展较快,但其国际航线与国际航班数量仍然偏少,且大多集中于部分相对较发达国家的少数城市。然而,南非的交通却相当发达,不论是铁路还是公路交通,在非洲均可谓独占鳌头,甚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一,航空。截至2006年底,南非有9个主要机场,其中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和德班为国际机场,还有小型机场500多个(其中不少是私人机场)。但各个航空港和各条航线依然繁忙,其空中交通和地下交通一样方便快捷。

第二,铁路。南非除了拥有真正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完备的相关设施及空中交通外,其铁路交通的发达也令人叹服。截至2006年底,南非的铁路总长约3.41万千米,其中1.82万千米为电气化铁路,有电气机车2000多辆,且档次既多而分明;其年度货运量约1.75亿吨。其中由比勒陀利亚往返开普敦的豪华蓝色客车“非洲之傲”更是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

第三,公路。南非现有公路总长约75.5万千米,分为国家、省及地方三级。其中国家级高速公路7200千米,收费公路2400千米。其公路标志完整、清晰,人们可以按号码寻路,市区小道也都标有具体地址。

第四,水运。南非的海洋运输业相当发达,其与非洲以外国家贸易的99%靠海运来完成。南非的主要港口有开普敦、德班、东伦敦、伊丽莎白港、理查兹、萨尔达尼亚和莫瑟尔拜。目前有商船990艘,总吨位75.5万吨。年港口吞吐量约为120000万吨。其中德班是非洲最繁忙的港口及最大的集装箱集散地,集装箱日处理量达3500个标准箱。游客也可乘坐专门的游船进行游览。[59]

(2)旅游酒店发展状况。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酒店(餐饮和住宿)业,总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的。非洲的旅游酒店业由于资金、技术、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比较缓慢,也很不平衡。一方面数量偏少,档次偏低;另一方面分布不均,进出不便,生活不舒适。从而导致不少旅游者望而却步。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非是非洲乃至世界上基础设施堪称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酒店也达到国际水准。多年来,南非一流的酒店及服务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国游客的好评。在2008年的第15届世界旅游大奖赛暨首届非洲旅游大奖赛中,南非开普敦的纳尔逊山酒店被评为非洲最佳酒店,南非的太阳国际集团当选非洲最佳酒店,其旗下的“太阳城”则被评为非洲顶级度假村。南非南方太阳酒店集团(Southern Sun)获得了其在业界的领袖地位和声誉,集团为游客提供了最多样的地理位置选择和最全面的饭店档次选择;每个酒店品牌都是依据客人的需求而量身定制——从世界顶级的奢华饭店到经济实惠的饭店应有尽有。旗下拥有近百家各种类型酒店和15000间风格各异的客房,遍布南非和周边地区,拥有超过同类型酒店的品质标准和服务水平,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水准,是追求品质的各国高端商务旅行者和休闲旅行者的首选。南非最大的会议中心——桑顿会议中心也隶属于这个集团。南方太阳酒店集团是南非和南部非洲地区唯一可以提供从顶级到经济型全方位住宿和餐饮服务的酒店集团。[60]

太阳城是南非最豪华,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度假村。其中太阳城内超豪华的皇宫大酒店(The Palace Hotel),就是仿照皇宫而建造的,富丽堂皇,被称为超五星级酒店,也是南非太阳城的景点之一。[61]不仅如此,近年来,南非在致力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也十分注意改善并扩大经济型酒店的建设力度,以满足日益增多的不同类型游客的不同需要。

2.3 制约南非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2.3.1 制约因素

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如资金的投入问题、旅游产品体系问题、旅游基础设施问题、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和能力问题、旅游人才问题、国际政治关系问题,还有自然灾害、市场竞争、思想意识、生态环境、行业管理、市场营销和汇率等。但南非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入境旅游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市场机制发育问题、旅游目的地建设问题和安全问题。其中安全问题是南非最突出、最严重和最主要的问题。

现任南非总统祖马在2009年3月3日南非旅游业协会会议上说:“犯罪问题仍然是制约南非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打击犯罪,以维护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为很多人到南非旅游之前都要慎重考虑一下这里的犯罪问题,犯罪问题对南非旅游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他还说,政府需要考虑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以便执法部门能够更加有效地打击犯罪,使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得以降低。[62]

2.3.2 发展对策

南非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同时也是全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旅游业一直是南非发展非常好、非常快的行业。虽然南非人口不到5000万,但是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数却接近1000万人次。虽然很多游客到南非旅游都会觉得距离过于遥远,但遥远的距离并不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为南非每年的国际游客数字都在刷新,旅游业对南非GDP的贡献正在逐年递增,旅游业在南非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为打造和谐的新南非,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南非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南非政府出台了在全球旅游界有深刻影响的两大举措。

(1)旅游扶贫。把发展旅游作为扶贫的一种措施,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新举措。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后,各行业(包括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共识。1999年,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发表了《可持续旅游与脱贫——国际发展局报告》,首次提出“旅游扶贫”的概念,并将摆脱贫穷与旅游发展联系在一起;2000年,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设立旅游挑战基金,专门资助国际上的旅游扶贫试验项目;同年,联合国在其《千年宣言》中则提出到2015年将全球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2001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的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上,通过了《最不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加那里群岛宣言》,重申旅游发展作为所有最不发达国家“增加参与国际经济、减少贫困和取得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已经成为实现和平与发展、取得进步行动的一部分,标志着把旅游与脱贫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在现实中已经开始付诸行动。显然,南非旅游扶贫措施的实施也受到了国际旅游业界新思潮、新观念、新动态的直接影响。

第一,推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南非新政权从维护经济的稳定性和有利于改变历史上的不公平性等视角出发,推出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为发展经济(包括旅游业)提供平衡、安定的环境。如1994年南非推出《重建与发展计划》,强调提高黑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1996年通过的南非宪法为之后赋予曾在历史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黑人权利、使黑人平等获得经济机会和利益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这是南非推行和实施旅游扶贫的法律基石;1997年,南非政府还制定了《社会保障白皮书》,把扶贫和对老、残、幼的扶助列为社会福利的重点等。

第二,提出旅游优先发展政策。1994年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南非新政府即宣布要把旅游业作为国家增加就业、发展外汇的首要产业。到了1999年,旅游业被南非确定为国家发展的优先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居前五位的重点部门之一,即确认了旅游业要以国家优先和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并以为每个南非人积极改善生活质量作出贡献为目标。这就为南非旅游扶贫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

第三,实施旅游业提高黑人经济实力宪章和记分卡。为进一步保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将机会和利益延伸到广大的黑人群体之中,2005年南非的环境事务和旅游局发布了《旅游业提高黑人经济实力宪章和记分卡》文件。该文件从所有权、战略代表、就业平等、开发技能、优先获得、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产业专业化等8个方面提出了到2014年的10年规划要求,从而为执行“提高黑人经济实力”行动制定了框架和原则,同时也提供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基础。[63]

可见,南非政府希望通过旅游业解决贫困问题的愿望是明确而强烈的。旅游扶贫的举措既有利于南非旅游业的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旅游扶贫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其过程和结果也为旅游扶贫提供了社会舆论与政策支持。

(2)负责任旅游。1996年,南非政府发表了名为《发展和推进南非旅游》的白皮书,把“负责任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行动议程,提出个体、企业、商会、社区和政府均应负责任地实现变革,以满足可持续发展旅游要求的三条底线(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白皮书把负责任旅游定义为“参与发展旅游业者的一种积极行动的途径,以负责任的营销和管理建立竞争优势”,它要求旅游业为当地人产生较大的经济利益,使他们能参与市场,提高接待社区的福利,改善工作条件,保护当地的文化。白皮书为发展南非旅游提供了政策框架,促进了政府和半国营的旅游开发项目中穷人的参与度。其中包括减贫项目、旅游企业项目、旅游培训和国家证书、负责任旅游和公平旅游等。1997年南非政府出台的有关旅游业的“发展、就业、再分配”的报告,再次宣称坚定地执行白皮书的战略和框架,强调旅游业应该遵循“政府主导,企业驱动;以社区为基础,员工参与”的发展模式。

2002年南非环境事务与旅游局进一步发表可持续旅游指南,把旅游扶贫理念进一步贯穿于执行白皮书的过程中,即提出国家保证旅游业按照白皮书要求开展负责任旅游,并要求个体旅游协会和企业在国家指导的框架下,承诺以负责任旅游形式发展自己的特有市场;在旅游业中,人人都被要求对他们的产品要负责任。

2003年,为进一步落实白皮书和指南提出的各项要求,南非还发布了《负责任旅游手册》,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负责任旅游”的具体要求,从而对“负责任旅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实践证明,开展“负责任旅游”后,南非旅游业面貌焕然一新,对推进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如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历史遗留的种族歧视问题;客观公正地对待弱势群体的利益分配;逐步完善了民主政治的法律体系;文化遗产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等。不仅如此,“负责任旅游”还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劳动收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64]

总之,“负责任旅游”的发展不仅对南非国际收支的平衡做出了贡献,而且创造了高额的利润,提高了家庭收入,增加了就业和政府税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调整和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和布局。现在,“负责任旅游”的理念在南非已经深入人心,在国际上也是有口皆碑。

【注释】

[1]李保平:《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9页。

[2]吴丹红:《南非经济与市场》,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3]汪勤梅:《动荡·缓和·困难·希望——非洲形势回顾与展望》,《西亚非洲》1993年第1期,第48—51页。

[4]P.Relly E.Koch,National Responsible Tourism Guidelines for the South African Tourism Sector,Application of the Guidelines to the Nature-based Tourism Sector,No.4,2002,pp.104—107.

[5]陈立希:《世界人口2050年将增至92亿》,http://ws.peoplexz.com/,2007年4月20日。

[6]张锐:《谁为非洲减债?》,《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5月23日,第5版。

[7]卢荻:《联合国报告说2008年非洲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http://ce.jxcn.cn/,2008年4月5日。

[8]新文:《国际劳工组织:全球青年失业率猛增影响世界经济》,《中国工商时报》2004 年8月17日,第5版。

[9]薛群:《非洲国家应改变单一经济结构》,http://news.xinhuanet.com/,2006年6 月2日。

[10]张金江:《世界遗产名录新增13项,世界遗产达890项》,http://tour.sdchina.com/,2009年7月1日。

[11]骆高远、陆林:《中非旅游合作的现状和未来》,《地理科学》2009年第2期,第200—205页。

[12]朱国才:《埃及去年旅游收入增长》,《经济日报》,2009年2月3日,第3版。

[13]符智伶:《埃及的旅游交通》,http://www.pub.zjol.com.cn/,2005年10月31日。

[14]安春英:《中国企业对非洲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方略》,《西亚非洲》1998年第5期,第66—69页。

[15]梁涛、王笛青:《肯尼亚旅游部长德佐罗:欢迎中国朋友来旅游》,http://www.gov.cn/,2006年2月5日。

[16]朱国才:《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订购5架波音777客机》,http://intl.ce.cn/,2009 年7月31日。

[17]国家地理系列编委会:《全球最美的100个国家公园》,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66—167页。

[18]中国驻肯尼亚使馆经商处:《东非共同体计划打造单一旅游目的地》,http://ke.mofcom.gov.cn/,2006年7月23日。

[19]丁登山、刘奕频:《环球风光旅游——撒哈拉以南非洲》,http://www.winetour.cn/,2007年11月27日。

[20]王洪波:《原始狂野:南非旅游攻略》,http://www.fengguang.cn/,2009年6月3日。

[21]郎楷淳:《南部非洲喜迎各国游客》,《中国旅游报》,2008年4月15日,第3版。

[22]骆高远、陆林:《中非旅游合作的现状和未来》,《地理科学》2009年第2期,第200—205页。

[23]尹国蔚:《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第4期,第104—108页。

[24]尹国蔚:《世界遗产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第4期,第104—108页。

[25]骆高远、陆林:《中非旅游合作的现状和未来》,《地理科学》2009年第2期,第200—205页。

[26]世界粮农组织:《2005—2006世界统计年鉴》,http://www.fao.org/,2007年4月18日。

[27]中国驻赞比亚使馆经商处:《赞比亚鼓励发展旅游》,http://zm.mofcom.gov.cn/,2009年3月10日。

[28]潘华琼:《近期法国的非洲研究综述》,《西亚非洲》2007年第7期,第61—65页。

[29]王蕾:《莫让遗产变遗憾》,《北京青年报》,2005年7月19日,第3版。

[30][美]威斯坦:《美数百卫星照片显示人类正在毁掉非洲》,http://www.sciam.com.cn/,2008年6月13日。

[31]王振辉:《非洲国家集体来华揽客》,《环球游报》,2008年11月20日,第1版。

[32]刘鸿武、张永宏、王涛:《基于本土知识的非洲发展战略选择》,《西亚非洲》2008年第1期,第29—35页。

[33]赵珊:《世界杯期间南非吸引102万入境游客》,http://www.chinadaily.com.cn/,2010年7月7日。

[34]李巍、张树夫:《浅析非洲的国际旅游开发》,《“走非洲,求发展”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320页。

[35]张建萍:《生态旅游与当地居民利益——肯尼亚生态旅游成功经验分析》,《旅游学刊》2003年第1期,第60—63页。

[36]曾博伟:《2007—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分析、预测和展望》,http://www.china.com.cn/,2008年12月31日。

[37]戴阿弟:《中非贸易额2008年创历史新高,经贸合作发展迅速》,http://www.gov.cn/,2009年1月19日。

[38]马海亮:《南非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http://news.hexun.com/,2009年4月27日。

[39]李巍、张树夫:《浅析非洲的国际旅游开发》,《“走非洲,求发展”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320页。

[40]中国驻几内亚使馆经商处:《2007年非洲经济形势》,http://ccn.mofcom.gov.cn/,2008年6月24日。

[41]李巍、张树夫:《浅析非洲的国际旅游开发》,《“走非洲,求发展”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320页。

[42]唐发华:《非洲旅游业发展与布局研究》,《世界地理研究》1994年第1期,第53—59页。

[43]徐惠喜:《非洲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经济日报》,2007年1月17日,第5版。

[44]李巍、张树夫:《浅析非洲的国际旅游开发》,《“走非洲,求发展”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320页。

[45]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埃及旅游状况》,http://news.busytrade.com/,2008年9月9日。

[46]杨军:《率先复苏:中国旅游业重任在肩(上)》,《中国旅游报》,2009年2月27日,第1版。

[47]陈妤:《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http://www.jxcn.cn/,2006年5月22日。

[48]神舟国旅集团出境旅游集散中心:《非洲逐渐受追捧,狂野非洲游让人怦然心动》,http://www.51766.com/,2007年1月11日。

[49]骆高远、陆林:《中非旅游合作的现状和未来》,《地理科学》2009年第2期,第200—205页。

[50]陈富钢:《2009年南非入境游客人数创新高》,《中国旅游报》,2010年4月4日,第5版。

[51]唐潇:《非洲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经济日报》,2007年1月17日,第5版。

[52]李玲:《世界杯推动赴南非旅游观光具有长期带动效应》,《中国旅游报》,2010年6 月12日,第5版。

[53]中国驻南非使馆经商处:《“彩虹之邦”南非概况》,http://travel.sohu.com/,2010年5 月25日。

[54]李存修、刘思敏:《南非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9、2—5、51—53、48—51页。

[55]李建民:《南非,2010年世界杯准备好了吗?》,http://news.xinhuanet.com/,2009 年10月14日。

[56]郎楷淳:《南部非洲喜迎各国游客》,《中国旅游报》,2008年4月15日,第3版。

[57]祁颖:《南非旅游业业绩喜人,海外游客增加带动消费》,http://www.southafricantourism.cn/,2009年5月13日。

[58]王京泊:《南非旅游业发展充满希望》,http://intl.ce.cngjzxafrica/,2010年5月7日。

[59]王育桑:《南非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2007 年11月30日。

[60]王玲:《非洲酒店业的佼佼者:南非南方太阳酒店集团》,http://sports.sohu.com/,2008年10月15日。

[61]苏姗:《太阳城:南非“世外桃源”》,http://news.xinhuanet.com/,2006年3月13日。

[62]中国国家商务部:《南非执政党主席祖马说犯罪问题制约南非旅游业发展》,http://finance.sina.com.cn/,2009年3月5日。

[63]朱海森、王颖:《南非旅游扶贫探析》,《西亚非洲》2007年第1期,第32—37页。

[64]王颖:《南非负责任旅游的兴起及其意义》,《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1期,第132—1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