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非入境旅游市场竞争力研究

南非入境旅游市场竞争力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南非入境旅游竞争力研究打造狂野南非、神奇南非,创建和谐南非、平安南非,摸索中前进,竞争中提升。本章主要对各国旅游指标得分进行量化研究,得出各指标权重,从而试图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南非)提升旅游竞争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旅游与旅行竞争力指数指标结构建立本次研究的评价体系。表4-1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资料来源: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旅游与旅行竞争力指数指标构架》。

南非入境旅游市场竞争力研究

第四章 南非入境旅游竞争力研究

打造狂野南非、神奇南非,

创建和谐南非、平安南非,

摸索中前进,竞争中提升。

1 评价指标体系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无不面临着来自社会科技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竞争。伴随着旅游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将自身优势转变成有效的竞争力,提高并保持较高的旅游市场份额,从而获得可观的综合效益,已成为旅游业界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各旅游目的地必须对自身的竞争力有明确的认知与测度。而旅游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与之相关的诸多影响因素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多个方面及层次,并通过多种形式发挥作用。它并非仅仅是新的经济竞争这一普遍现象的表现形式,而是一种内涵更为广阔的人类竞争现象,表现为涉及社会、科技、文化、政治等诸多层面的竞争,并共同决定了区域旅游的竞争结果。[1]

考虑到评价数据的可得性与客观性,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简称WTTC)公布的《2008年度旅游竞争力报告》中7国(指非洲的突尼斯、埃及、摩洛哥、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博茨瓦纳和南非)的旅游与旅行竞争力指数(简称TTCI)(指标的原始数值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相关发展报告和世界银行的综合计算)。旅游与旅行竞争力指数(TTCI)是在研究航空和旅游合作领域的世界经济论坛背景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目的是通过衡量各国各地区的各种因素和政策,使旅游行业在不同国家中能得到更有力的发展。2008年,旅游与旅行竞争力指数(TTCI)以130个国家为样本,基于影响旅游竞争力的三大指标进行研究,一是旅游法规架构(Regulatory Framework);二是旅游商业环境和基础设施(Business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三是人力、文化和自然资源(Human,Cultural &Natural Resources)。其中,第一项指标是由政府可控的政策因素所决定;第二项指标反映了旅游经营环境和各国的经济状况及旅游基础设施;第三项指标则反映了各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文化和自然资源禀赋状况。而每一项指标又由若干个分指标所组成。其中,硬性数据来源于国际组织的官方公布数据,如国家航空运输协会(IATA)、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等;软性指标则主要从一些权威学术专家和各个经济体的商业领袖人物调查中获得。

报告虽然提供了各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影响指标的得分值,也计算出了综合的竞争力指数,但并未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衡量,从而无法直观判断在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各因素中,哪些因素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和重要的影响。本章主要对各国旅游指标得分进行量化研究,得出各指标权重,从而试图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南非)提升旅游竞争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旅游与旅行竞争力指数(TTCI)指标结构建立本次研究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的一级指标为目的地综合旅游竞争力;二级指标包括法规架构、商业环境与基础设施和人力、文化与自然资源3个。当然,每项二级指标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的影响因子,共14项(见表4-1)。

表4-1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旅游与旅行竞争力指数指标构架》。

2 主要指标参数

2.1 法规架构

2.1.1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Policy Rules &Regulations)反映的是一国的政策环境是否有利于发展旅游产业。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旅游资源的数量和档次不同,这些都会对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有不同的影响。各国政府会根据旅游业作用和影响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旅游业发展政策。在这一指标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外汇拥有权、外国直接投资在该国的开发程度、创业的费用和时间成本、签证的办理、双边航空运输协议等。

2.1.2 环境持续力

以自然资源优越而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其自然环境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增强环境的可持续力(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能确保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具有旅游吸引力。在这一指标中,主要衡量各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执行力度。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有关的环境控制或评价数据,如二氧化碳排放量、濒危物种数量等。

2.1.3 治安环境

安全性(Safety &Security)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关键性因素。因为危险的国家或地区会让旅游者望而却步。这一指标主要考虑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暴力的支出成本,警察部门提供的保护范围以及该国的道路交通事故状况等。

2.1.4 健康卫生

健康和卫生(Health &Hygiene)在旅游竞争力因素中同样重要。饮用水获取是否便捷;游客生病时是否能及时、有效提供妥善的照顾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舒适和健康。这一指标主要是通过医生的数量和医院的床位数等指标来衡量和评定。

2.1.5 旅游优先

政府对于发展旅游的优先程度同样影响到旅游竞争力的大小。旅游产业作为政府首要关注发展的产业,将其列入预算的优先发展事项,政府就可以对重要发展计划进行资金调整,同时还能吸引一部分私人投资。这一指标也反映在国家参与国际旅游展览会程度和对客源市场的营销活动等方面。

2.2 商业环境与基础设施

2.2.1 航空交通设施

优质的航空运输(Ai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为一个国家客流的进出及国内目的地之间的流动提供了方便。这一指标主要通过座位数、公里数来衡量航空运输量、离港人数、机场密度以及航空公司的数量、国内和国际航空运输设施的质量等。

2.2.2 陆地交通设施

地面交通(Grou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作为最主要、最基本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涉及公路和铁路的密度、公里数、运输规模、质量等。

2.2.3 旅游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Tourism Infrastructure)主要指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设施的总称。它是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旅游饭店(宾馆)、旅游交通以及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疗养、金融等物质设备的数量、规模和等级。

2.2.4 通信设施

随着人们通过网络制订旅游行程、购买旅游产品等行为逐渐频繁,网络对于旅游业的重要影响日益显现。对于通信技术设施(简称ICT)的评价,主要从通信技术普及率(互联网、电话、宽带)和企业应用互联网进行经济交易的规模、数量等方面来衡量。

2.2.5 旅游价格竞争力

在旅游业各影响因素中,价格竞争力(Pric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T&T Industry)的重要程度不容忽视,因为低廉的价格往往可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招徕游客的重要手段。而在价格竞争力的各项指标中,又主要考虑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在经济学上,它是指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的比较。但是,这种理论汇率实际汇率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机票税费、机场建设费、燃油价格水平、本国税收及酒店住宿的相对成本等各个方面。

2.3 人力、文化与自然资源

2.3.1 人力资源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以确保该国或该地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人力资源指标可通过成年人受教育比率以及初、中、高各等级的入学率等进行衡量(其主要数据来自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教育和培训因素也可以考察教育入学率(初级和中级)以及整体教育体系的质量等。除了正规教育系统,还要考察职业培训和公司员工培训等人力资源。此外,在这一指标中,还列入艾滋病感染率、艾滋病毒的商业影响和平均寿命三项因子。

2.3.2 旅游亲和力

旅游亲和力也是旅游竞争力指标的构成之一,主要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旅游业及外地(包括外国)游客的开放程度。可从国民对外来旅游者的态度、旅游业的支出和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这些指标来反映旅游业的重要性和整体规模。

2.3.3 自然和文化资源

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而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目的地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数量、国家自然保护区运动竞技场和国家展会馆等各个方面。[2]

3 评价方法及样本说明

3.1 评价方法

在旅游竞争力的指标构建中,基于对行业理解程度的不同,研究人员对指标体系结构的掌握程度也会不同。如以主成分分析法(PCA)为代表的客观赋权法能有效避免重复信息,利用线性代数、支持向量机等有关理论,能够有效实现非线性空间的降维问题,并在解决信息冗余的同时,提取原始资料反映的特征信息,从而保证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有效性。[3]

假设所讨论的实际问题中有P个指标,把这P个指标看做P个随机变量,记为X1,X2,…,XP,主成分分析法就是要把这P个指标的问题转变为讨论P个指标的线性组合的问题;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联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而这些新的指标F1,F2,…,Fk(k<p),按照保留主要信息量的原则充分反映原指标的信息,并且相互独立,从而实现降维。

主成分分析通常的做法是:寻求原指标的线性组合F1,F2,…,Fk。其中F1,F2,…,Fk数学表达式如下:

且满足以下条件:

每个主成分的系数平方和为1,其数学含义为:

aia′i=1

主成分之间相互独立,即无重叠的信息,其数学含义为:

Cov(Fi,Fj)=0,i≠j,i,j=1,2,…,k

主成分的方差依次递减,重要性依次递减,其数学含义为:

Var(F1)≥Var(F2)≥…≥Var(Fk

其中a1i,a2i,…,api(i=1,…,P)为X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X1,X2,…,XP是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在计算之前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而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但本文数据来自联合国旅游理事会关于各国各指标的打分,即不存在量纲影响,故不需要进行数据标准化)。

3.2 样本选取说明

通过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8年旅游竞争力的测评得分,将非洲分成洲内客源国、国际客源国进行比对,对几个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势进行分析,以便明确南非旅游竞争力的优势、劣势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3.2.1 非洲内的客源国

按地域及旅游业的地位、影响力及开发现状,选取与南非进行比对的另外6个有代表性的非洲国家,它们分别是:北部非洲旅游区的突尼斯、埃及、摩洛哥和东南非洲旅游区的坦桑尼亚、博茨瓦纳和毛里求斯。

以上选取的7个国家,不管是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潜力还是旅游业的外部环境看,它们都在整个非洲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这7个国家共同创造了非洲GDP总值的43%;2008年,该7国GDP产值仍高达5656亿美元,占非洲整体GDP的38%,即在非洲不足1/5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约2/5的GDP产值。更重要的是,旅游已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外汇和收入来源(见表4-2)。

表4-2 2008年非洲7国竞争力排名

从表4-2可看出这7国在整个非洲的综合竞争力和旅游竞争力的地位。当然,在非洲国家中,综合竞争力和旅游竞争力最强的是突尼斯,南非的综合竞争力和旅游竞争力均名列前茅。

3.2.2 非洲外的国际客源国

国际客源国的选取参照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的排名。首先,根据正态分布原则,选择9个国家,其排名位置的前、中、后比例分别为3∶4∶2。其次,在国别选取上考虑洲际分布的均衡性。考虑到长期以来,欧洲和美洲既是国际旅游中的两大传统客源市场,又是国际旅游中的两大传统旅游目的地和接待地。这两个地区作为现代国际旅游的发源地,其出国旅游人数几乎占国际旅游总人数的3/4以上。近年来,随着其他各大洲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客源市场集中的局面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旅游业的较快发展,特别是以发展中国家居多的亚洲地区基数小、人口多、经济持续发展,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国家出游的人数迅速增加,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旅游客源国而成为国际旅游的重要市场。因此,可考虑9国的分布比例为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2∶2∶3∶1∶1。即选取的9个国家中,除南非外,分别为欧洲国家2个:处在前列的瑞士、中位的波兰;美洲国家2个:处在中位的乌拉圭、后位的巴拉圭;大洋洲选取前列的澳大利亚;亚洲3个:前列的新加坡、中位的中国以及后位的孟加拉国。9个国家可作为全球五大洲旅游业发展的代表,它们呈现出快慢不一、强弱有别的特点,从而反映了全球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格局。

4 南非入境旅游竞争力评价

4.1 洲内旅游竞争力评价

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FACTOR模块,得出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结果(见表4-3)。根据特征根大于1、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80%的原则提取主成分。

表4-3 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从表4-3可知,提取的第四项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是91.139%,大于80%,且特征值大于1,满足主成分提取的原则。然后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对主成分进行分析,进而可确定公因子。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表4-4)可以看出,政策法规、治安环境、健康卫生、旅游优先、航空交通设施、陆地交通设施、旅游设施、通信设施、人力资源和旅游亲和力10个变量的第一个主成分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其意义可以代表各国现有的接待规模和基本情况,可看做是旅游服务能力因子(F1);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在第二主成分上也有较高的载荷,说明这一主成分可用来解释这两个指标,其意义表示该国的旅游资源赋存情况,可称为旅游资源赋存因子(F2);环境持续力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可称为环境能力因子(F3);第四主成分主要反映了旅游价格竞争力这一指标,可称为价格因子(F4)。

表4-4 因子载荷矩阵

根据“主成分相应特征值的平方根与特征向量的积为因子载荷量”的关系,可获取每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见表4-5),即:

表4-5 特征向量矩阵

续表

(www.xing528.com)

然后,将得出的特征向量upj作为各项指标XP与主成分FP的关系权重,得出各主成分表达式:

FP=up1X1+up2X2+…+upjXp(p=1,2,…,m;j=1,2,…,k)(4-2)

即各主成分表达式为:

F1=0.330 X1+0.105 X2+…+0.113 X14

F2=0.221 X1+0.309 X2+…+0.478 X14

F3=0.184 X1+0.552 X2+…+0.035 X14

F4=-0.094 X1+0.037 X2+…+0.552 X14

以主成分特征值λ所占比例作为系数,对每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即得综合评价值Y:

在此,n=4,可得综合竞争力得分Y值:

Y=(7.385F1+2.329F2+1.928F3+1.118F4)/12.76

由此可最终计算出非洲7国综合旅游竞争力得分值(见表4-6)。

表4-6 2008年非洲7国综合旅游竞争力排名

续表

南非是非洲的经济大国,矿业、渔业建筑业是其支柱产业。近几十年来,旅游业在南非逐渐兴起。其中,自由的经济贸易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南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现在,南非的旅游业发展正处于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迈进的关键阶段。

从表4-6可知,由主成分分析法获取的2008年非洲7国综合旅游竞争力的排名情况与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2008年非洲旅游竞争力排名(表4-2)情况基本一致(除埃及与摩洛哥位置颠倒外),说明用该方法来研究入境旅游的竞争力是可行的。南非在F1(旅游服务能力)和F2(旅游资源赋存)两项上分值较高,尤其是F2(旅游资源赋存),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的质量较高、数量较大,在非洲7国中拥有较多的世界级自然和文化遗产(图4-1),从而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在另外两项主成分F3(旅游环境)和F4(旅游价格)得分较低,也反映了南非的客观实际。由于南非长期受种族隔离制度的影响,旅游业也存在着缺乏公正、暴力排外、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等问题。如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公共卫生形象不佳、居高不下的旅游价格等一直饱受诟病,从而必然对南非旅游业及各项社会事业造成严重阻碍。

在表3-6的综合旅游竞争力的得分中,南非名列第三,位居突尼斯和毛里求斯之后。从分值上看,南非与前两个国家差距较大,而与位居第四的摩洛哥则相差不多。从地理位置上看,突尼斯地处北非,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而毛里求斯则是东南非洲印度洋上的岛国,属东南非洲的门户,尽管这两个国家都属小国,但在地理上仍然占据一定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较稳定的政治局面,拥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优良的商务氛围、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及自由的金融环境,与战乱、动荡、饥饿、疾病频发的非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并成为非洲旅游业发展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的代表。

排在四、五名位置的摩洛哥与埃及同属北非地区,都具有较高质量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埃及,号称拥有全世界1/3的文物古迹,两国的旅游竞争力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埃及的F4(旅游价格因子)位居第一。但是,低价竞争仍然是一种初级竞争,而吸引客源更重要的是旅游产品的品质,光靠低价对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不大。只有合理使用价格手段,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基础设施,才能真正增强旅游竞争力。

博茨瓦纳和坦桑尼亚分别排名非洲7国中的第6名和第7名。从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和规模来看,它们处于旅游业发展初期,基数小,发展速度较快,成绩显著。其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值与其他5国相比,相距甚大,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博茨瓦纳和坦桑尼亚在旅游业方面要赶超以上5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4-1 2007年非洲7国世界遗产数量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UNESCO),2007。

4.2 全球旅游竞争力评价

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FACTOR模块,根据特征根大于1、累计特征贡献率达80%的原则,确定了3个主成分,经计算得出主成分特征值及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4-7)。

表4-7 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续表

从表4-7可知,提取的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是90.122%,大于80%,且特征根大于1,满足主成分提取的原则。然后根据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8)对主成分进行分析,进而可确定公因子。

表4-8 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4-8可知,政策法规、环境持续力、旅游优先、航空交通设施、陆地交通设施、旅游价格竞争力、旅游亲和力7个变量在第一个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其意义可代表各国旅游基础环境,称为旅游服务能力因子;治安环境、健康卫生、旅游设施、通信设施、人力资源5个变量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其意义可代表各国的旅游保障能力;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可反映其旅游资源赋存情况。

通过公式(4-1)可计算特征向量upj,可得特征向量矩阵(见表4-9)。

表4-9 特征向量矩阵

再根据公式(4-2),可得各主成分表达式:

F1=0.278 X1+0.283 X2+…+0.24 X14

F2=0.229 X1+0.092 X2+…-0.45 X14

F3=0.313 X1-0.036 X2+…-0.003 X14

最后,根据公式(4-3)(n=3),得到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Y值:

Y=(9.67F1+1.875F2+1.072F3)/12.617

由此可最终计算出全球9国综合旅游竞争力得分及排名(见表4-10)。

表4-10 2008年世界九国综合旅游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从表4-10可知,在全球选取的9国范围内,瑞士以Y=3.59的高分排名榜首,和新加坡、澳大利亚同属欧洲和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领军国家。

瑞士、澳大利亚和新加坡3个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优良,以交通设施为代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发展旅游业,并进行高额投资,努力打造世人理想的度假胜地并积极宣传,积极参加并努力承担各种国际旅游展销会,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自身旅游业的发展。

在各自竞争优势方面,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是瑞士旅游业发展的特点;生态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品牌和优势,澳大利亚拥有众多的世界自然遗产,且大部分景点不收门票,旅游收入主要来自吃、住、行、购、娱、体、疗等环节;而新加坡则在人力资源和服务保障方面颇具优势。

乌拉圭、波兰和南非是旅游业发展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三大洲的代表,尤其是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举办为南非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扩大了南非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从而为南非旅游业的发展和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3个国家在旅游业的发展上也有共同的缺陷,即政府对各自旅游业的控制力度过大,从某种程度上干预了旅游业的自由发展,限制了旅游市场的完全竞争。

在2008年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的排名上升了4位,进入了前30名,稳居“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之首。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快速壮大的国内外市场规模。但在旅游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仍处全球的中间水平。丰富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虽然为中国旅游带来了很多的优势,但在其他一些重要旅游因素上的缺失极大地削弱了其旅游综合竞争力。如中国的旅游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另外,我国的宏观政策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但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会议指出,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4]

巴拉圭和孟加拉是世界范围内旅游发展较为滞后的国家,两国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其国际游客绝大多数来自周边国家,且多属商务旅游、公务旅游或探亲访友等。由于政局不稳定,加上有限的旅游基础设施,不甚便捷的交通等都成为限制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5 结语

5.1 指标解读

主成分分析法可将各项研究指标的权重作出量化处理,综合得出模型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即每个指标的权重。通过全球9国的原始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个指标得分的平均值,并以每个指标平均得分值为横轴,其权重为纵轴绘制象限图。[5]

通过象限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各国在国际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测评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对照各国在各指标上的得分,可分辨出各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可有针对性地确定旅游目的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存在的缺陷(见图4-2)。

5.1.1 象限一——高度关注区

象限一属于重要性高、得分值也高的区域(高度关注区)。X1(政策法规)、X2(环境持续力)、X3(治安环境)、X4(健康卫生)、X5(旅游优先)、X7(陆地交通设施)、X11(旅游亲和力)和X12(人力资源)这8项指标落在这一象限内,说明得分高低与重要程度成正比关系。结合指标权重分析,在影响竞争力的各因素中,X1(政策法规)这一指标权重最大,这也反映了旅游业的本质特点,即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很高的综合性产业,其健康、持续和均衡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支持和调控力度越大,其旅游竞争力也就越强。[6]对于指标得分落在这一象限的目的地国家,应该在这些方面予以保持和加强。

图4-2 指标分布象限图

5.1.2 象限二——优先改进区

象限二属于重要性高、得分值低的区域(优先改进区),也表示得分低于重要程度。X6(航空交通设施)、X8(旅游设施)、X9(通信设施)和X14(文化资源)这4项指标落在这一象限内,表明游客的满意程度远低于实际的重要性,也说明旅游目的地国家存在需要及时改进的方面。当然,旅游目的地必须谨慎地确定需要改进什么、如何改进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得分值,进而取得目的地的竞争优势。

5.1.3 象限三——无关紧要区

象限三属于重要性低、得分也低的区域(无关紧要区),也标志着得分值与重要性成正比关系。X13(自然资源)落在这一象限内,表示这一指标对整体竞争力的影响并不大,拥有这一优势的旅游目的地不应故步自封,而是应该继续努力,在其他方面作进一步的关注和改进。

5.1.4 象限四——维持优势区

象限四属于重要性低、得分值高的区域(维持优势区),也标志着得分值与重要性关系不大。X10(旅游价格竞争力)落在这一象限内,表示得分超过了重要程度。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其他方面的建设上,如在第二象限上的各项指标。

5.2 南非旅游竞争力在国际上的地位

将影响南非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各项指标与所选取的世界9国指标的平均得分值进行比较,可获得曲线图(见图4-3)。

图4-3 南非与世界9国各项指标得分均值比较

从图4-3可以看出,与其他9国相比,治安环境、健康卫生、通信设施、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南非目前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劣势,得分均低于世界9国平均水平,因此是今后南非提升旅游竞争力应该努力改善的地方。值得称道的是,南非的空运、海运非常发达。除了四通八达的国内航线,其国际航空网络体系也相当完善。此外,南非还拥有非洲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和最大的散货港口。陆运方面,除了铁路外,高速公路密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7]。南非良好的交通设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的综合旅游竞争力排名显示,南非在非洲国家中排名靠前(第三),且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基本代表非洲旅游的先进水平。然而,南非在世界9国中的排名却靠后(第六),且在全部的3个主成分中的2个(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中排名都不乐观。与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说明南非旅游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尽管有优势、有特色,但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缺陷,需要不断克服和改进。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取决于稳定的政局、开放的贸易环境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见,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注释】

[1]J.R.Brent Ritchie,Geoffrey I.Crouch著,李天元、徐虹等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5页。

[2]臧德霞:《基于因子分析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20—27页。

[3]李创新、马耀峰、高军:《基于SPSS的中国各省区旅游竞争力研究》,《软科学》2008年第4期,第98—104页。

[4]钱春弦:《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http://news.xinhuanet.com/,2009年11月25日。

[5]张文霖:《主成分分析在满意度权重确定中的应用》,《市场研究》2006年第6期,第18—22页。

[6]张陆、夏文汇、徐刚:《旅游区域竞争力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9期,第113—117页。

[7]齐芳:《透视南非投资市场》,《国际金融》2008年第12期,第8—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