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理学与武侯祠的文化现象

清代理学与武侯祠的文化现象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的理学与武侯墓武侯祠文化现象李星一诸葛亮是一位妇孺皆知的杰出历史人物。安葬和祭祀诸葛亮的墓祠,以古迹的实物形态,集中典型地代表着关于诸葛亮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外诸葛亮的仰慕者总以到武侯墓、武侯祠瞻拜为幸事,诸葛亮与三国的研究者若不能到武侯墓武侯祠更以为憾。

清代理学与武侯祠的文化现象

清代理学与武侯墓武侯祠文化现象

李 星(1)

诸葛亮是一位妇孺皆知的杰出历史人物。安葬和祭祀诸葛亮的墓祠,以古迹的实物形态,集中典型地代表着关于诸葛亮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外诸葛亮的仰慕者总以到武侯墓、武侯祠瞻拜为幸事,诸葛亮与三国的研究者若不能到武侯墓武侯祠更以为憾。研究诸葛亮也应须关注武侯墓武侯祠所反映折射的历史文化。但诸葛亮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又不同于后人心目中的偶像,这就更需要加以研究和辨析。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部属扶柩返回汉中,遵遗命葬于汉中沔阳定军山下,今陕西汉中勉县武侯墓是诸葛亮真坟之所在。蜀汉景耀六年春(263)后主刘禅诏“为亮立庙于沔阳”,原址在今武侯墓区。及至明代正德八年(1513),都御史蓝璋以为,祠在定军山下祭祀每涉汉江,行十余里,诸多不便,于是在当时勉县(今勉县新城西4公里处)即诸葛亮当年的行营相府另辟新祠即今之武侯祠。三国以后,历代战乱频仍,武侯墓武侯祠多遭兵祸,建制多有毁损,历代文献诗歌多有反映,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即这样记载:“唯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营所在。(定军山)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遗基略在,崩褫难识。”后人以“深松茂柏”拱护而知武侯墓葬所在,而那之前的墓祠制式只见到“遗基”,已经崩褫难识了。元代及明末,更有起义及战祸,武侯墓祠又遭破坏,故而我们现今眼见的武侯墓祠,已主要是清代以来的建筑形制,墓祠中的前代碑碣等只是作为遗物保存在墓祠之中。因而今人瞻观武侯墓祠,在崇仰伟大历史人物诸葛亮之时,又会看到清代及今人对于诸葛亮的认识评价,从而了解“诸葛亮文化现象”在清代的形态,又从而对清代的社会人文思想,主要是清代的理学有所认识。

拙文《外法而内儒的政治家——诸葛亮》(《诸葛亮研究文集,1987年1月号日本东京《东方》杂志狩野直祯文予以评价)前已论述,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其思想内核是儒家,他直接传承了东汉荆州学派司马德操的儒学。本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以董仲舒所讲论的儒学,成为正统之学,实则杂糅了申韩管乐,道、法、刑、名诸家而以孔孟之道为尊,这些深刻地影响和造就了真实的杰出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因已有论文,此不赘言。

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盛唐之后的宋代以至明代,作为封建统治正宗之学的儒学,以程颢程颐朱熹所阐扬的理学出现,理学被尊为封建统治的官方之学。道统说在儒学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程朱理学尤重道统。按程朱理学的解释,圣之道有一个传授继承的统系,尧舜禹三代,汤、文、武、周公、孔、孟便是圣道统系在不同时期的代表。商周的道统人物还有商汤王、周武王的王佐伊尹、吕尚,而宋代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与上述圣贤一脉相承,捍卫道统对于理学来说是“唯此为大”的事。道统说一定程度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源流脉络,更是加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因而历史上凡是思想属于儒家体系的影响艰巨的人物,也就被理学家纳入理学的统系之中。诸葛亮在世时虽然还没有理学,而诸葛亮却也被后世理学家所尊崇。

清代前期以康熙为代表,大力表彰程朱理学,重用汤斌等理学名臣,确立理学的正宗地位。清中期考据学大兴,理学冷清有百年之久。嘉庆道光年间理学再兴,统治者以为国运日衰,乃长期不讲宋明理学,导致“民俗浇薄人心不古”而造成的结果,于是要求士子知性明理,表彰理学名臣,将汤斌、孙奇逢等从祀文庙。理学代表人士认为,以标榜道德义理为特征的程朱理学,在挽救人心奖励士风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可以纠拨考据学之短。同时更有些有志之士努力挖掘理学所蕴含的“经世致用”的因素,将“义理”与“经济”并提,渐成一种新学风,影响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意识形态、文章诗赋写作、古迹景观的制式修葺等等。理学得到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学人的响应。更有学者唐鉴1841年由浙江布政使应召入京,讲学论道,一些向慕理学的官僚名流来京从其就读,倭仁、曾国藩、吕贤基、吴廷栋、何桂珍、邵懿辰等以弟子身份从唐鉴专攻程朱之学,在士大夫中形成了学术圈子。清政府还重用习好理学的大臣,曾国藩被实授两江总督,倭仁擢工部尚书,后升至文渊阁大学士,充同治皇帝师傅,掌管翰林院。吴廷栋在1862年应召入京,授以大理寺卿、刑部侍郎。一批理学派人士在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发挥能量,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实现了所谓“咸同中兴”的局面,同时也就在大清朝野,在士大夫和民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同治末年,理学诸儒臣唐鉴、倭仁、曾国藩、吴廷栋等先后去世。同治光绪之际,传授理学的主要有上海龙门书院的万斛泉、广东礼山草堂的朱次琦、主持陕西清麓精舍的贺瑞麟等人。在各地方的书院也有讲习理学的先生。当然,此时归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但封建末世的理学宿儒,也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还在发生影响。这些影响也反映在清末甚至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包括武侯墓祠宇体现的文化中。

清代的理学把“诚”“敬”视为道德论的最高原则,将程朱派的道德修养、道德实践视为“正学”的核心内容和入圣的根本途径。倭仁就将道德修养概括为“立志为学”“居敬存心”“穷理致知”“察已慎动”“克己力行”“推己及人”几个方面,力图使清王朝具有更多的德治色彩,并一定程度影响了士林风气,巩固和加强了传统儒学的正宗地位。

清代理学中的“经世”派更主张以“经世之学”以济理学之空疏,认为“经世要务不可不尽心讲术。”曾国藩更肯定了经济的独立地位,他认为“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还将经济分为十几个方面。在他看来这既是国家的要务,又是治学的内容。曾国藩除了推崇理学大师,值得关注的是他还特别赞赏诸葛亮、范仲淹这样精明务实的政治家。经世派注重现实,提倡躬行实践,讲究“格物致知”。曾国藩认为治理政务“皆以本朝为主,而历溯前代之沿革本未,衷之以仁义,归之以易简”。他告诫僚属行政做到事必躬就。理学派的这些主张贯彻了儒家的入世力行精神,挖掘和体现了儒学思想中的“经世致用”因素。“格物致知”也不仅包括了理学的道德认识行为,而且也具有广学用世的含义。

如前所述,清代理学影响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品评更是一个重要内容。对诸葛亮的评价和赞誉,体现在清代人写的诸葛亮传中,更体现在纪念诸葛亮的祠宇制式和匾联文字中。

清康熙间王复礼《诸葛忠武侯传》写诸葛亮,南征至蔡山梦周公来访,又祭周公乃使“军即获安”,近于怪诞,却将诸葛亮与周公并通。清康熙间尹于皇《武乡忠武侯诸葛亮传》之传末,赞诸葛亮用兵之道:“亲率大军深入敌境而魏师不敢攻,军民杂居而居民无所苦,三代之兵若时雨,孔明其庶几矣。”清康熙间朱轼(曾官陕西学政)、张江所作《诸葛亮传》,把诸葛亮视为儒家一流人物,传后论曰:“亮有王佐才,气象一本于儒者。孔子所谓求志达道,曾子所谓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庶几近之”。清道光间汤成烈撰《诸葛丞相列传》写诸葛亮治蜀“风化大行,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蜀中大治”。由这些传中看,在清代理学影响下的史界眼中,诸葛亮是作为儒学代表人物的。

清代汉中武侯墓、武侯祠的建筑制式与匾额楹联,充分体现出清代理学影响下对诸葛亮的认识评价。现存武侯墓是三院并联的大庙,中轴线上依次为献殿、大殿,后为武侯墓冢墓院。墓前一亭竖墓碑一通,上刻“汉丞相诸葛武侯之墓”,系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立,墓后有桂树两株,桂树之后为寝宫。在献殿内外遍悬匾额楹联,在大殿寝宫也悬挂匾额楹联。武侯祠坐南向北,背临汉水、定军山。祠内依中轴线依次为牌楼坊、琴楼、戟门、献殿、正殿、寝宫。献殿内外亦遍悬匾额楹联。正殿、寝宫亦悬挂楹联。现存武侯墓武侯祠的建筑制式都是明清式的,体现着宋明理学乃至传到清代理学中的“敬”“诚”“忠”“和”精神。

武侯墓、祠中的匾额楹联文字更体现出清代理学和理学对诸葛亮的认识评价。兹观以下文字:

武侯祠正殿上悬挂清嘉庆皇帝(颙琰)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御题匾:“忠贯云霄”。

武侯墓献殿院悬匾:“伊吕匹休”“坐言起行。”

武侯祠献殿正前上方悬匾:“三代遗才”“大汉一人。”(www.xing528.com)

这些匾额体现了理学的道统观和诸葛亮在理学派心目中的地位。

武侯墓祠中的楹联众多,兹录部分如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清·董书:“神应精谦比管乐,托孤寄命德亚伊周。”

清·马元刚:“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清·贾植心:“三分相业追伊吕,二表臣心接孔颜。”

清·葛德新:“名士经纶一德直侔伊吕大儒气象二表不愧训谟。”

清·萧大宾:“道协行藏孔颜以来真名士,才优寄托伊吕而后一相臣。”

清·潘矩庸:“大业定三分洵堪称伯仲,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清·章廷枫:“遗庙千秋终不改入则…”(下联)

以上这些楹联都明确道出了理学评价诸葛亮的道统地位。

清·徐通久:“扶汉心坚唯乃能担当事业,卧龙誉早必而后腾绰云霄。”

清·李复心:“立相臣之楷模治世以不以小惠,标儒者之宗旨为学须尤须广”。

清·戴树屏:“品隆三顾业盖三分之重如此,策定两朝心存两表为而者与。”

清·陈肇鳌:“具已定三分惟上不负君下不负学更得兴宫永戴”。(下联)

以上这些楹联道出了理学评价的诸葛亮醇儒地位和宁静、谨慎、博学、广才、躬亲、力行的风范。

清代曾长期在武侯墓居留,并对武侯墓祠的修葺保护做过重要贡献的清代理学家李复心,更以楹联方式,表达了清代人认识的诸葛亮在理学中的位置:“去圣世虽遥十六字心传尚在观青崖之注笺颜微阐幽其肇基乎而修身养德淡泊宁静源流亿代启”。(四十四字联下联)这里已经明白无误地道出,诸葛亮是理学道统中的人物,诸葛亮的学问品格和功业风范,堪称继三代伊吕之往,而开启之后宋明程朱理学的人物。

毋庸讳言。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一定程度束缚了汉唐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但经过世纪的反思,学术界已有人认为,理学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维系中华民族的相对稳定承传,发生过正面作用。具有汉儒特色的杰出历史人物诸葛亮,在清代又具有了理学的光环,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现象。清代理学不可避免以其自身认定的标准品评历史上的人物。现今一些学者对诸葛亮亦多有批评,或许因长期以来对宋明理学的定见所致。理学尊崇与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且作引玉之砖吧。

【注释】

(1)李星(本名李福星,1943- ),男,祖籍广东,出生陕西汉中市,教授,原《汉中师范学院学报》主编,艺术系主任,主要从事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及书法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