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水文化研究集刊(二):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汉水文化研究集刊(二):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得汉水上游与陕西省和全国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汉水上游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必然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汉水文化研究集刊(二):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汉水上游地区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王学成(1) 袁栋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又一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内涵丰富,也更加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表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发展的高瞻远瞩,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和谐”,原指配合得适当匀称,如音调和谐,颜色和谐,气氛和谐(4)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等各种关系配合得当,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5)的社会。和谐社会就是现代文明社会。建成和谐社会,既是党和政府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人民一致企盼的美好前景。那么,怎样建设和谐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尤其在汉水上游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如何建设和实现和谐社会,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我们认为,要建设区域和谐社会,必须要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生产生活能力出发,从发展教育事业入手,打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才能真正把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落到实处。

一、汉水上游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汉水上游,主要包括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商洛和湖北省的十堰市(6)。本文特指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这一地区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第一,经济发展缓慢。从表一看,汉水上游经济发展具有三个特点:首先,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年基础上,2004年以16%的速度增长;第二,经济基础薄弱。汉水上游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增长较快,但总量仍然偏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陕西省人均生产总值的56.64%,是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41.795%,不足一半,仍属贫困地区;第三,差距进一步拉大。汉水上游地区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与全国和陕西省的发展速度不相称,低于陕西省3.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2004年)占陕西省比例从58.4%下降到56.64%,占全国比例由42%降为41.975%。使得汉水上游与陕西省和全国的距离进一步拉大。

表一:汉水上游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陕西省,汉中、安康、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

第二,城镇化水平低。从表二分析看出,2004年汉水上游地区城镇化水平大大低于陕西省和全国水平,分别低出15.43和24.25个百分点,农村人口为82.45%,比例很高,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地区。另外,从表二还可看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正比例关系,城镇化程度越高经济发展越快,或者说,经济发展越快,城镇化进程越快。

表二:2004年汉水上游人口分布状况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全国,陕西省,汉中、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第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汉水上游教育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有了较大发展,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最显著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条件的巨大改善,当地的学校基本都是最漂亮的建筑,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但九年义务教育是政府行为,具有法律保障,是硬任务,没有商量余地的事业。因此,各地均无明显差异。大学教育一般由省级政府统管,又大多集中于省会城市,也不能反映各地市教育发展状况。真正体现发展水平的是高中阶段教育,因此选取了高中阶段教育进行分析。

表三:2004年汉水上游高中阶段教育状况统计分析

资料来源: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汉中、安康、商洛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三反映出汉水上游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落后于陕西和全国。高中阶段教育集中反映了当地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这是在国家还没有法律规定之前,当地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自觉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实力的反映,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汉水上游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必然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上仅从汉水上游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从反映出的问题看,这种状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地域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山环绕,交通不便,信息难以流通;从主观上看,主要是人的观念落后,思想僵化,进取精神比较差。但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一地区教育发展缓慢,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科学技术不发达。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这一地区的一部分人还没有真正摆脱贫困,高中阶段教育落后,使得大量初中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这必然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缺少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形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如何走一条最基本、最扎实、最有效的建设之路,让这一地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步子更稳妥、更坚实?我们认为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只有发展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早在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在《动态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进步的目标,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7)。温家宝总理最近也提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8)。无论是19世纪西方的沃德,还是21世纪中国的温总理,都高度评价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他们做出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教育实践、教育现象的科学总结。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贡献被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社会广泛认同,并得到高度重视,他们都把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巩固政权,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手段。当代无数事实证明,凡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国家和地区,无不是发达的教育在起基本作用。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不难看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径就是发展教育。只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基础性工程纳入整个社会发展之中,真正把教育事业搞上去,汉水上游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区域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够实现。(www.xing528.com)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汉水上游地区和谐社会建设

从以上分析得知,汉水上游是一个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教育发展困难重重,但也应该看到,也存在发展教育的潜在优势。我们要探索一条扬长避短,符合该地区教育发展实际,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之路。

第一,汉水上游地区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方针,也是汉水上游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认为,①要提高发展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奠基性作用的认识,要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把教育这个“基石”做大做强。②要进一步明确汉水上游教育发展的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区域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发展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加以关注。③全面、协调发展。汉水上游教育在全国、全省教育大系统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相对地完整性,即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符合区域的需求;同时发展规模、速度、培养目标要与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教育现状协调一致。要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公办与民办教育的协调发展。④可持续发展。汉水上游教育发展,既要考虑当前需要,又要考虑区域建设的长远发展,既要考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良好的主观愿望,又要考虑经济条件和人们的承受能力,从实际出发,不超越现实可能,既要发展数量,又要注重提高质量。教育培养人才有一个过程,作用和价值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也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汉水上游教育发展必须对经济社会进行预测,有一定的提前量,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越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区域经济,构建区域和谐社会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第二,突出区域教育特色,为发展特色经济服务。汉水上游教育发展不但要有一般地区的普遍性和共性,而且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体现出个性。①在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过程中,要体现汉水上游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生产生活技能、谋生手段的增强,尤其是针对汉水上游特色经济的发展,要注意培养青年一代掌握一种或几种生产生活技能,把实现人的高度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②为区域特色经济输送合格的高中级人才。区域教育就是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汉水上游地区教育的基本任务。③为区域特色企业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解决特色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技术方法难题。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而且要参与和支持经济建设,直接关注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之中,使区域教育不但能培养合格人才,而且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④构建为特色经济服务的教育体系。所谓特色经济,有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服务业,有规划、管理、技术等等,所需人才有高中初之分,无论是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还是人才培养,都不是一个或几个学校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能实现的,必须有一个庞大的特色教育体系为其服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都要为经济特色化服务,汉水上游教育要实现为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要构建与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第三,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汉水上游教育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被誉为世界交通史上奇迹的千里栈道,有刘邦张骞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足迹,有川陕革命根据地,有西北联大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这里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被称之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国宝大熊猫和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就生活栖息在这里;这里工业基础良好,形成了以飞机制造核工业机械加工、食品、建材、医药化工采矿冶炼为主的工业体系。这里是南水北调水源地,汉水上游地区实行水资源保护,大量土地退耕还林,使原本剩余劳动力较多的农村又增加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多种经营、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中药材茶叶水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成为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尤其是中药材和茶叶具有较大的影响和较好的发展前景。以上是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也是教育发展的宝贵资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把教育办出特色,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针对汉水上游实际,提出以下意见:①加强对现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统筹和管理。尽快整合现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在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加大学校建设力度,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②要明确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就是要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的高中级人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围绕水资源保护、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药材、茶林果发展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培养人才。③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在学校设置、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都要紧密结合区域资源进行。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专业设置到教育教学内容体现产业发展的要求,把产业发展需要作为基本的教育教学内容,开设相应的课程,编写教材和教学大纲,形成一个科学的、务实的内容体系。培养大批具有利用资源、开发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第四,坚持符合汉水上游实际的教育发展模式。鉴于汉水上游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其教育发展的模式也要符合区域实际。①发展建设模式。因这一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现有财力不足,教育的发展要在充分运用国家政策外,根据自身实际走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培养人才的路子。充分利用现有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财力和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事业。要通过为地方企事业培养紧缺人才,尤其要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培养急需人才,调动各个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争取政府部门的更大支持,争取企事业单位的经费和物资投入,继续鼓励个人投资和吸引区外资金办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②管理模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区域教育事业的成败、兴衰。首先要坚持政府投资管理为主的管理体系,发挥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其次要按照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在国家法律、政策法规范围内,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各办学主体的作用;第三,建立汉水上游教育发展协作组织,通过兄弟院校之间研讨汉水上游地区教育发展的规模、内容、模式、特色等,以达成共识。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各个学校发展规划,有利于互相沟通,促使各自发展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各得其所。在大中专学校设置、专业建设等方面,通过协作组织沟通协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提高办学效益,最终实现汉水上游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③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汉水上游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生产一线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除理论课教师外,凡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由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有条件的还应聘请生产管理一线的科技及管理人员担任。同时,要在一定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加强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训练。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选择对口的企事业单位,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对口单位实习。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实践一学期至一学年,让学生尽早掌握一二门实用技术,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有用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注释】

(1)王学成(1952- ),男,陕西镇巴人,副研究员,陕西理工学院教科所所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区域教育研究。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47页。

(5)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6)郑度:《中国西部地区21世纪区域可持续发展》,湖北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第532页。

(7)《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页。

(8)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