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伦理:历史回放-网络伦理

网络伦理:历史回放-网络伦理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图1.2、图1.3所示。图1.2 Internet用户快速增长图1.3 Internet商业应用快速增长分析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推动了Internet的发展,TCP/IP协议为计算机间互连互通及各种通信奠定了公共标准。

网络伦理:历史回放-网络伦理

1.1.1 历史的回放

计算机网络是指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介质互连起来,并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进行管理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上可分为两大部分: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通信子网面向通信控制和通信处理,主要包括:通信控制处理机、网络控制中心、分组组装/拆卸设备和网关等。资源子网负责全面的面向应用的数据处理,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它由各种拥有资源的用户主机和软件所组成,主要包括:主机、终端设备、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数据库等。

计算机网络可以根据规模和传输技术来分类。按照覆盖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互联网络(Internet Network)是由上述网络基本技术构建的,支持互联网运行的网络。本书所提的网络主要是指互联网(Internet),亦称因特网。

Inter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他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

1985年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组建了第一个网命名为NFSnet,伴着TCP/IP协议的成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它们把使用TCP/IP支持的NFSnet网叫做Internet网,即当今世界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

近几年,Internet规模迅速发展已经覆盖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54个国家,连接的网络6万多个,主机达500万台,终端用户近5 000万,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1.互联网发展回眸

互联网技术研究起于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雷纳德· 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了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起动具有抗核打击性的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ARPANET”。同年10月29日晚,雷纳德·克兰罗克教授和他的研究生,通过远程联网把“LO”两个字母发送到斯坦福学院的计算机上,成功地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互联网络的通信。这次试验被认为是互联网诞生的标志。1971年,位于美国剑桥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开发出了电子邮件。此后ARPANET的技术开始向大学等研究机构普及。1983年,ARPANET宣布将把过去的通信协议“NCP(网络控制协议)”向新协议“TCP/IP( 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过渡。1988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学生(当时)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开始开发电子邮件软件“Eudora”。1991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他还开发出了极其简单的浏览器(浏览软件)。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1993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正是因为通过采用具有扩展性的通信协议TCP/IP,才能够将不同网络相互连接。因此,开发TCP/IP协议的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当时)文顿·瑟夫(Vinton G. Cerf)等如今甚至被誉为“互联网之父”。如图1.1所示。

img1

图1.1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

经过最初的激烈较量和平衡,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已经逐渐形成了框架标准。当然,这个框架本身包括各个组成部分仍在继续进化中,包括互联网运行于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的基础之上,广域网技术解决传输、协议、虚拟专用网络(VPN)、路由和远程(拨号)访问服务,互联网服务商(ISP/PSP)提供对上述广域网的接入、管理工具等服务,QoS机制提供主动管理带宽,为应用程序和(或)用户提供约定标准的、端到端的、动态的和智能化的网络服务,网络安全策略包括基于通信层的安全机制(如防火墙和非军事区的建立)和基于用户层的安全机制(如认证、授权和记账管理)创建安全的网络,公用密钥基础设施建立商业交易的信任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刚刚进入21世纪,网民数就已经突破3亿人。依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2004年初发布的有关“全球互联网研究项目”(World Internet Project,简称WIP)的最新报告,在其考察的14个国家和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状况有很大差异。从网民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看,最高为美国的71.1%,最低为匈牙利的17.5%;网民的人数比例,皆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女性中的网民比例总体比男性少8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贫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所减缓;在所有国家和地区,网民看电视的时间都明显低于非网民;大部分网民认为,可以信赖互联网的信息。如图1.2、图1.3所示。

img2

图1.2 Internet用户快速增长

img3

图1.3 Internet商业应用快速增长

分析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推动了Internet的发展,TCP/IP协议为计算机间互连互通及各种通信奠定了公共标准。二是桌面计算机、便携计算机、手提计算机、WWW、浏览器、高速网络、无线网络等,使得Internet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三是分散式管理和商业化是Internet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2.中国互联网发展概览

互联网进入中国,犹如一场信息革命,这里列出我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些不可忘却的记忆。

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当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进入梦乡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钱天白教授通过低速的X2.5专线拨号,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来自中国的电子邮件,内容是“越过长城,通向世界”。钱天白教授负责的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国际联网项目是在1986年由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实施的科研项目,其合作伙伴是原西德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大学。发出的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这是中国与互联网第一次发生联系,也可以说是第一次触网。

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X.25试验网(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连。CRN的成员包括:位于北京的电子部第15研究所和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位于成都的电子部第30研究所、位于石家庄的电子部第54研究所、位于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等单位。CRN提供符合X.400(MHS)标准的电子邮件、符合FTAM标准的文件传送、符合X.500标准的目录服务等功能,并能够通过德国DFN的网关与Internet沟通。

1989年9月,国家计委组织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承担单位的招标。NCFC是由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高技术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教委配套投资和支持。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当时立项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三个单位间建设高速互联网络,以及建立一个超级计算中心。

1990年10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当时尚未正式成立INTERNIC,而是由美国国防部ARPANET网络中心DDN-NIC负责全球互联网络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正式连入Internet,所以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发言人怀特·托基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DECNET协议,以X.25方式连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实验室,并开通电子邮件应用。

1992年6月于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科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讨论中国正式连入Internet的问题。但被告知,由于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碍

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CASNET,连接中关村地区三十多个研究所及三里河中科院院部)、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和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全部完成建设。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专线开通后,美国政府以Internet上有许多科技信息和其他各种资源,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接入为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入美国能源网而不能连接到其他地方。尽管如此,这条专线仍是我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专线开通后,国家基金委大力配合并投资30万元,使各个学科的重大课题负责人能够拨号连入高能所的这根专线,几百名科学家得以在国内使用电子邮件。

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

1993年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召集在京部分网络专家调查了各国的域名体系,提出并确定了我国的域名体系。

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INET’93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求,且就此问题与国际Internet界人士进行商议。INET’93会议后,钱华林研究员参加了CCIRN会议,其中一项议程专门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这次会议对中国能够最终真正连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93年8月27日,李鹏总理批准使用300万美元总理预备金支持启动金桥前期工程建设。

1993年12月,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主席。

1993年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三个院校网互联。

1994年1月,在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同意了NCFC正式接入Internet的要求。1994年3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开通并测试了64Kbps专线。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上,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我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完成了全部中国联网工作。由钱天白、钱华林分别担任我国Internet的行政联络员和技术联络员。

1994年6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部委、各省市发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三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1994]18号)》。至此,金桥前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1994年6月28日,在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的大力协助下,北京化工大学开通了与Internet相连接的试运行专线。

1994年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商务部布朗部长签订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协议中规定中国电信将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两条64K专线(一条在北京,另一条在上海)。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1994年10月,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始启动。该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科研的基础设施,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中学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从而极大地改善我国大学教育和科研的基础环境,推动我国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1994年,由NCFC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

1995年1月,中国电信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1995年1月,由教育部(当时国家教委)主管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进入Internet,向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及时传递新闻和信息,成为我国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

1995年3月,中国科学院完成上海、合肥、武汉、南京四个分院的远程连接(使用IP/X.25技术),开始了将Internet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

1995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俗称“百所联网”工程)。其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已经入网的30多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连并和Internet相连。在此基础上,网络不断扩展,逐步连接了中国科学院以外的一批科研院所和科技单位,成为一个面向科技用户、科技管理部门及与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服务的全国性网络,取名“中国科技网”(CSTNet)。

1995年5月,中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

1995年7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连入美国的128K国际专线开通。

1995年8月8日,建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上的水木清华BBS正式开通,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Internet上的BBS。

1995年12月,中科院百所联网工程完成。

1995年12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一期工程提前一年完成,并通过了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

1996年1月,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领导小组组长。

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1996年2月11日,国务院第195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1996年3月,清华大学提交的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文编码的汉字统一传输标准被IETF通过为RFC1922,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被认可为RFC文件的提交协议。

1996年7月,国务院信息办组织有关部门的多名专家对国家四大互联网络和近30家ISP的技术设施和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对网络管理的规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1996年8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金桥一期工程立项,并将金桥一期工程列为“九五”期间国家重大续建工程项目。 1996年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连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开始提供Internet服务,主要提供专线集团用户的接入和个人用户的单点上网服务。

1996年1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通2M国际信道。

1996年12月,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开始全面启动,广东视聆通、天府热线、上海热线作为首批站点正式开通。

1997年4月18~21日,国务院在深圳召开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定义、组成要素、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化95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建立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和互联网交换中心。

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进行修正。

1997年5月30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授权中国科学院组建和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与CNNIC签约并管理二级域名.edu.cn。

1997年5月31日,北京化工大学切断卫星专线,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1997年6月3日,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同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62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4 066个,WWW站点1 500个,国际出口带宽18.64Mbps。

1997年12月8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

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了由国务院批准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1997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实现了与中国其他三个互联网络即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的互连互通。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成立信息产业部,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

199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通过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开始试运行。

199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二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8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54.2万台,上网用户117.5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9 415个,WWW站点3 700个,国际出口带宽84.64Mbps。

1998年7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二期工程将使八个大区间的主干带宽扩充至155M,并且将八个大区的节点路由器全部换成千兆位路由器。

199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三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74.7万台,上网用户数210万人,CN下注册的域名18 396个,WWW站点5 300个,国际出口带宽143Mbps。

1999年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卫星主干网全线开通,大大提高了网络的运行速度。同月,中国科技网(CSTNET)开通了两套卫星系统,全面取代了IP/X.25,并用高速卫星信道连到了全国40多个城市。

1999年2月,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CNISTEC)正式运行。

2000年4~7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联网的春天已经来临。

2002年10月26~31日,全球互联网地址、域名管理机构国际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公司(ICANN)在上海举办会议,这是ICANN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和中国互联网协会(ISC)共同承办。

2002年12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作为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不再面向用户受理域名注册申请,该服务改由域名注册服务机构承担。这是中国自1990年设立CN域名以来,域名注册服务体系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2003年3月17日,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下正式开放二级域名注册,用户可以在顶级域名CN下直接注册二级域名,这是我国自有域名体系以来的一次重大变化。

2003年6月26日,我国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家、中科院研究员钱华林当选ICANN理事,任期三年。这是中国专家第一次进入全球互联网地址与域名资源最高决策机构的管理层。

2004年7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8 700万人,比1997年增长了140位,成为仅次于美国互联网用户数(1.85亿人)的第二大市场。

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广、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正在以超出人们想像的深度和广度迅速发展。IT产业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一路高歌,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目共睹,如表1.1所示。

表1.1 2004年胡润IT富豪榜

img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