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软实力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中国文化软实力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文化软实力与西方文化文化这个概念极为广泛。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一枝奇葩。但中国文化并非孤芳自赏,它是同其他许许多多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交流而互补,相交融而成长,相交锋而茁壮。我们现在讨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就必须把我们周围的文化看看清楚,尤其是占强势的西方文化,从而明白自己的地位,树立自己的信心,明确发展的方向。

中国文化软实力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中国文化软实力与西方文化

文化这个概念极为广泛。按照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ylor)在《初民文化》一书中的定义:文化包括人类产生以来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如果窄一点理解,文化是指意识形态和精神产品。如果再窄一点理解,那是指文学作品、绘画、音乐、舞蹈、电影戏剧等。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一枝奇葩。世世代代,我们热爱它,培育它,并赖它以生存。但中国文化并非孤芳自赏,它是同其他许许多多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交流而互补,相交融而成长,相交锋而茁壮。世界文明史证明,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从不与外界接触,它一定是不开化的、保守的、进步极为缓慢的。我们现在讨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就必须把我们周围的文化看看清楚,尤其是占强势的西方文化,从而明白自己的地位,树立自己的信心,明确发展的方向。

大家都知道,软实力一词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在美国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泥淖后,美国朝野,还有其他各国,都重视这个概念。但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美国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用软的手段得到在战场上用硬的武力得不到的东西,为此又提出了“巧实力”这个概念,其实就是以硬实力为后盾,以软实力为手段,让你服从他的意志,达到他的战略目的;我们呢?我们是希望用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软实力倡导和谐世界,处理好与各国的关系,从而延长我们的战略机遇期,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顺利地进行,以便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那么,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呢?我们的目的能否达到呢?这正是我们必须认真讨论的问题。

一、强势的西方文化已呈现颓势

一个谁都看得到的事实是,现在西方文化有点看不起我们,其中有误解,有偏见,甚至还有鄙视和仇恨。近200年来,西方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继而向世界各地扩张,用武力建立殖民地,用价廉物美的商品打败各国的民族产业,建立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都有传教士的身影,把西方文化传播到各地。现在,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听的、看的、住的……处处都有西方文化的印迹。我们不能否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给世界带来的财富和进步;当然,我们也不会看不到伴随着这种进程的血泪和屈辱。直到今天,美国之音、好莱坞大片、流行乐曲、可口可乐、豪华汽车肯德基炸鸡、时髦服装……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与思想。不知不觉,美国的标准,就成了世界标准;美国推出的新鲜玩意儿,就是世界新潮。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在民主、自由、人权等方面要当判断人间是非的最高法官

所以,美国大厦显得煌煌灿灿,高耸无比,自认是人间的“山巅之城”。不过,时代的潮流是永不停步的。搭上资本主义工业化这班火车西方世界,在经过了近200年的快速飞奔之后,弊病已暴露得很明显了,能不能再这样飞奔下去,早已成了一个问号。2011年9月美国发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明显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没落、腐朽和无奈。详细论述资本主义的优劣利弊不是本文的目的,为了说得简明一点,我想引用两个人的话,从中可以看个大概。

第一句话是爱因斯坦在1946年5月对公众发表演说时说的:“原子释放出来的能量已改变除我们思维方式之外的一切事物,因此,我们将日渐走向空前未有的大灾难。”“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对高尚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的赞美,置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人类从像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来说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

伟大的爱因斯坦发现了原子的奥秘,但对如何安全地运用这个奥秘心存疑惧,忧心忡忡。因为他所处的是一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当我们热情讴歌“赛先生”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位先生也有做不到的事情。西方早有人呼吁“给科学的王冠戴上道德的指南针”,现在缺的就是这个指南针。

第二句话是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Bradley)将军1948年11月10日,在波士顿商会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午餐会上说的:“我们有无数科学家却没有什么宗教家。我们掌握了原子的奥秘,但却摒弃了耶稣的训谕,人类一边在精神的黑暗中盲目地蹒跚而行,一边却在玩弄着生命和死亡的危险的秘密。这个世界有光辉而无智慧,有强权而无良知。我们的世界是核子巨人、道德侏儒的世界。我们精通战争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他是在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后三年多讲这番话的。看来他是一位有思想的将军,大战之后的反思十分深刻。

这番话讲过去已半个多世纪了。美国又打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以及本世纪一开头就爆发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战争打不赢,却引发了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人们目睹了2001年“9·11”纽约世贸大厦的火光之灾,它象征着美国大厦正面临巨大的挑战。美国人不得不痛苦地思考:他们为什么恨我们?

一切有良知的人都在思考美国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6月22日一期刊登该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的文章说:“这是一场金融危机、民主危机、全球化危机,从根本上说是道德危机。”他又说:“现代民主制度的弊病是它不能为了长远利益而将短期痛苦强加于人。20年来,最严肃的结构性问题——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移民——一直没有解决。”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德先生”现在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德”“赛”两位先生遇到的麻烦,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强势正呈现颓势,我们对此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再看看社会风气,色情与暴力的文化正是利润最大化的毒瘤。现在哪个家长不担忧孩子的成长环境的恶化?

二、西方文化的伦理基础是个人主义

近代西方文化是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兴盛发达起来的。为了从教会和贵族手中夺回做人的尊严,启蒙思想家大声疾呼个性解放,个人至上,颂扬个人主义。作为现代资本主义伦理基石的新教教义,就是弘扬个人奋斗,只要你不怕吃苦,不顾一切,你就会成功,你就会致富,而个人致富就是给上帝带来荣耀。从欧洲去美洲的最早移民,就是怀着这种强烈的信念去开辟处女地、建立理想国的。他们对土著人的残杀并没有受到良心的责备。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回顾这段历史,一方面,你得肯定它的反神权王权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你也看到了这种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思想,必然带来巨大的问题,特别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其结果必然是灾难。这不但是个人的灾难,而且是国家的灾难、世界的灾难。你只要看着世界上争夺石油的战争发生了一场又一场,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1987年好莱坞拍了一部电影叫《华尔街》,男主角的口头禅是“贪婪是个好东西”。你只要看看股票期货交易所里那些大喊大叫的交易员,就觉得他们是不是疯了。他们没疯,他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相信越贪婪,就越能挣钱。就是在这种一片狂热之中,金融危机一次又一次地爆发了。

2002年,美国发生了会计丑闻,跨国的安然公司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美国人说,本来审计是“正义的看门狗”,可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成了大亨的“哈巴狗”。会计是有规则的,但规则顶不住利益。所以,亿万富翁、金融炒作的大鳄乔治·绍罗什也“良心发现”,他就此事对记者说:“单靠规则是不够的。你需要原则。”他承认这些丑闻使人们对“指导我们的价值观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疑问”。他说:“美国文化认为成功是最关键的问题。这是你真正必须依赖的唯一原则。因此任何事情都往这个方向发展。……如果你很成功,尤其是在金融方面很成功,你就能赢得别人的崇拜、尊敬等等。因此,美国文化现在缺乏我所说的道德原则。”绍罗什是“身在此山中”的成功人士,2002年他已71岁,已到了“蓦然回首”的年龄了,所以说出了这一番话,是很值得我们琢磨、回味的。

绍罗什讲得深刻,但并不能改变现实。这番话讲过之后6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海啸又爆发了。且不说雷曼兄弟公司的倒塌和次级房贷危机,就看看麦道夫这个大骗局,一个人在十多年里骗了650亿美元,难道不骇人听闻吗?这不是个人主义的膨胀与爆炸吗?(www.xing528.com)

美国许多有识之士都为美国的前途担忧。前总统卡特2006年就写了一本书,题为《我们濒危的价值观念:美国的道德危机》,批判了华盛顿的政策,呼吁道德“回归”。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提醒世人警惕西方已经培养出来的许多“文明的野蛮人”,他们似乎彬彬有礼,谈吐文雅,但做出来的事情叫你吃惊。要找个典型吗?麦道夫就是一个。

个人奋斗会带来财富,但也会带来灾难。这种基于个人主义的伦理,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理查德·莱亚德2009年3月11日在《金融时报》上著文说:“我们必须停止对金钱的顶礼膜拜,创建一个更人道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体验的质量才是评判标准。”“因此,我们必须远离过度的个人主义,朝着具有更高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前进。”

德国欧亚》杂志2009年3月号刊登了一篇题为《世界的去西方化早就如火如荼》的文章,作者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前提下,没有理由将自由民主制度神圣化。”法国前外长韦德里纳也问道:“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号外一个新兴世界的合法性是什么呢?”

当前金融危机这个现实更迫使人们思考。日本《文艺春秋》2009年5月号刊登企业家神谷秀树的文章说:“所有人都对这种被华尔街牵着鼻子走的‘贪婪资本主义’(比尔·盖茨称之为‘回报富人的资本主义’)束手无策,没人指望它会复兴。人们已经开始扪心自问,什么样的社会才是能够让我们幸福的社会?这就需要树立起建立新的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

三、要珍惜中国文化中宝贵的“克己奉公”思想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文化。也许有人会说,西方的许多弊病在我们这里不是也有吗?“一切向钱看”的人不是也很多吗?是的,中国文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古代也有“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说法,近代个人主义的传播也很厉害。但我们应该看到,从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把好的东西在现实中更加发扬光大起来。

我们中国近150年来多灾多难,一度风雨飘摇,前途难卜。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精英,为了防止“亡国灭种”的危险,奔走呼号,四处求索,前仆后继,直到今天终于看到振兴中华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看到这一些,美国著名学者、“北京共识”的提出者乔舒亚·库珀·雷默在2004年写了这样一段话:“有关中国社会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就是中国文化根深蒂固、无可动摇的影响力。这是某种超自然的实例。想想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如何挺过过去150年的,就会承认情况的确如此了。”

是啊,我们是如何挺过这150年的呢?为什么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爱国志士慷慨赴难,勇往直前呢?那是因为中国文化一贯颂扬的是把国家放在家之前,把家放在个人之前。自古以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身的最终目的就是报国。美国密歇根大学一位著名的汉学家马丁·包尔斯(Martin Powers),中文名字叫包华石,2008年3月用中文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小心西方诡辩束缚中国话语》,很有见地。他认为中国一直有“公论”。举例说,《宋史·邹浩传》里记载,身为谏官的邹浩因怕上言获罪连累家人,想辞官,其母张氏慷慨陈词:“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无顾何忧?”关于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字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为什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危险关头,“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鲁迅把这样一些为国为民拼死奋争的人,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是中国的擎天柱。

当前,气候问题成了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关系到生存的大问题。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9年6月26日发表文章对这个问题作了对比思考。他认为西方各国对减排二氧化碳多从经济上去考虑。他写道:“西方的政治经济学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自我主义的启蒙观点之上。”中国呢?他观察到:“儒学思想的前提就是:人是由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亲属关系网所界定的。从这一角度而言,个人利益是与宗族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尊重前辈和后人的利益是儒学有关自我与群体思想的核心。”他说的是不错的,当然我们中国人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宗族的观念,但“慎终追远”“保得一方田,留与子孙耕”“上无愧于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思想是绵延不绝的。

所以,在中国人看来,我,是一个集体中的我。最近有一个美国人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瞭望东方》杂志上。他入境时因飞机上有人得了甲型H1N1流感,机上所有人都被隔离7天,他很愤怒,认为侵犯了他的个人自由。出来后,他见到同机的一位中国人,正想听听他的牢骚,他却淡淡地说:“这对大家都好。”他愣住了,顿悟了,原来中国人是这样看问题的,他认为这就是理解中国人、理解中国的钥匙。我看,这把钥匙找对了。

四、我们怎样同西方文化相处?

第一,我们要自信。现在西方有不少人看不起我们,我看没什么了不起。慢慢地,他们自会明白。一百多年前,当中国第一批精英睁开眼睛看西方时,确实自愧不如,惶恐而着急,甚至想全盘西化。但后来,也渐渐看出了西方的毛病。我们诚惶诚恐地向老师学,老师为什么总是欺负我们呢?于是有了革命,有了自主权,有了平等看人的自信。感谢改革开放,我们经济发展了,站得就更稳了。我们不用着急,真理在我们一边,时间也在我们一边。我们要把个人主义与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区别开来。纵观世界潮流,无论社会安定还是消除贫困,无论应对气候变化还是病毒变种,都需要集体努力,这个道理很浅明。

第二,我们要学习。别人傲视我们,我们不能傲视别人。别人的好东西要积极地拿来为我所用,当然得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不照搬,不盲从。西方民主、自由、人权中积极的理念,我们都要学。

第三,我们要奉献。现在因追求个人利益而疯狂的西方世界,要吃点“中药”,要“清热解毒”。1988年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会,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美国国会2009年10月28日以压倒多数通过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颇值得玩味。季羡林先生讲东西方文化的“30年河东,30年河西”,是有道理的。美国记者詹姆斯·米勒今年6月写道:“西方化是唯一值得信赖的发展模式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西方也在研究中国模式。我们并不认为中国模式适合所有国家,可以说,有多少国家,就会有多少模式。但中国的经验可以给人启发。这里还有两个具体问题,一是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让人看得明白,看得进去,二是要学会说话。现在连美国人都醒悟到“我们怎么说话这件事事关重大”。这句话出自美国兰德公司的智囊人物克里斯托弗·保罗2009年6月2日发表的题为《反思华盛顿的“思想战”》一文。我们更要反思为什么我们觉得有道理的话外国人听不进去,能否讲得动听一点,入情入理一点?

第四,我们要自爱。说实话,我们一些中国人在国内国外的形象很丢脸。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谈吐礼仪,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财大气粗招人烦,更何况中国还不富裕呢!

第五,我们要远望。心胸开阔,目光远大,不纠缠小的麻烦。我们要牢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就是说,不同的东西和谐相处就能滋生新的东西,而只是同类的东西相加,时间长了就难以为继了。另外,周谷城老先生晚年爱写一幅条幅:“平衡生态,协和万邦”,其中有深意,值得好好体会。如果要概括上面写的意思,那就是四不:不自卑,不自傲,不封闭,不急躁。来日方长,从容处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地走下去,中国何愁不更加兴旺?

2009年11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