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春城市竞争力排名解析及对策建议

长春城市竞争力排名解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视野中的长春——《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长春城市竞争力排名解析及对策建议2008年12月12日近几年,城市竞争力研究成为热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研究会、香港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逐年对中国城市竞争力进行跟踪研究,并公布排名顺序。纽约、伦敦、东京3个全球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3位。

长春城市竞争力排名解析及对策建议

全球视野中的长春——《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中长春城市竞争力排名解析及对策建议

2008年12月12日

近几年,城市竞争力研究成为热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研究会、香港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逐年对中国城市竞争力进行跟踪研究,并公布排名顺序。国家统计局也不定期地发布城市竞争力研究结果。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中有关长春市竞争力的情况,我曾作了解析报告,并向市政府汇报过解析结果,提出了增强长春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2008年7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倪鹏飞博士与美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专家彼得·卡尔·克拉索发起成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项目组,历经一年多时间,在世界各国、有关城市政府的合作与支持下,完成了研究课题,发布了《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收集分析、比较研究500个城市的竞争力情况,并对150个重点城市进行重点分析(长春未入此列),还具体分析了10个最有竞争力的城市案例。这份报告,使我们有机会从全球角度看一看我们的城市,并认真思考我们的未来。

一、长春在全球城市排名情况解析

1.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的有关情况

①研究组成员

由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专家倪鹏飞博士和美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专家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二人发起,联合多国城市近百名研究专家,并调集了国内近百名博士、硕士及研究生等共同参与,全球重要城市政府积极配合,共同进行研究工作。应该说,这是一个以中国专家为主,同时有国际同仁参与的国际性研究团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②研究对象的选择

这个研究组选取城市标本的标准是:该城市的国际影响力;该城市在所处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代表性;城市样本的广泛性及其特殊研究价值;该城市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准确性和标准化程度。依此标准,各国专家共同选取全球500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其中,亚洲181个,欧洲143个,北美洲100个,非洲36个,南美洲28个,大洋洲12个。

③城市的定义

涉及中国的城市,指城市直接管辖的城区,不包括管辖下的其他市(县)。对国外个别城市,有的指城市化区域,有的指都市区,统计分析时均加注明。

④统计资料来源

中国城市的数据直接取自2000年—2005年的《中国城市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都市及区域发展统计汇编》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专业年鉴、有关城市的统计年鉴。港、澳、台的数据主要从各城市统计年鉴上获取。外国城市数据来自各国官方统计机构出版的年度统计报告和统计年鉴。国际性统计机构、国际性研究机构的主题报告和调查数据也是主要数据来源。

研究组根据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数据统计项目与标准,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统计上合适的、可比性最强的、覆盖面最广的数据统计标准,形成了覆盖500个城市的统一标准数据库,以此作为数据收集与处理的依据。

⑤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

主要采取客观数据评价法、替代打分法、典型样本比较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分析。

⑥指标体系

大的方面,一是经济结构,二是人力资本,三是外部联系,四是技术创新。城市的竞争力一般指标包括:

城市竞争力=硬竞争力+软竞争力

硬竞争力=人力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区位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结构竞争力

软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

本报告所说的城市全球竞争力,指一个城市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的能力。衡量城市全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指标:

城市全球竞争力=GDP规模、人均GDP、地均GDP、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就业率、专利数、跨国公司分布指数、价格优势。

2.全球500个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情况

①几个世界大城市雄居榜首。纽约伦敦、东京3个全球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3位。其中,纽约的地均GDP和跨国公司分布数排在首位,伦敦的劳动生产率排在首位,东京的GDP和专利申请量排在第1位。

②一些世界性大城市或高科技中心城市竞争力位居前列。综合竞争力列在500个城市前10位的除纽约、伦敦、东京外,还有巴黎华盛顿洛杉矶斯德哥尔摩新加坡旧金山芝加哥

③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竞争力总体排名上游。在500个城市中,有126个属于欧洲、美洲、大洋洲发达国家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在前150名,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只有24个城市进入前150名。

④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竞争力跃入上游行列。如中国的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外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莫斯科、迪拜、多哈、墨西哥城圣胡安、奇瓦瓦、科威特孟买、利雅得、麦纳麦、蒙特雷、圣地亚哥布达佩斯、华沙等。这些城市综合竞争力多排在150位之前。

⑤在排名前150位城市中,欧洲、北美、亚洲依次三分天下。见表1。

表1 排名前150位城市洲际分布表

img1

⑥排名前50位的城市,大多数为美国和欧盟的城市。见表2。

表2 排名前50位城市分布表

img2

⑦“金砖四国”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弱,但其中中国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强。

“金砖四国”城市中,只有9个列在前150位之中(中国7个)。而排名500城市后150位的城市中,有87个属于“金砖四国”。其中中国5个,占本国入选城市总数的8.1%;俄罗斯44个,占本国入选城市的89.8%;印度36个,占本国入选城市的83.7%;巴西2个,占本国入选城市的13.3%。这种情况说明,中国城市的竞争力总体处于全球的中游水平,但在发展中国家里比较,属于上升较快、实力稍强的档次。

⑧亚洲城市成长迅速,欧美城市经济增长放缓。见表3、表4。

表3 2001年—2005年GDP增长10%以上城市分布表

img3

表4 2001年—2005年GDP增长2%以下城市分布表

img4

⑨亚洲一批城市有望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除日本几个国际性的城市外,中国的香港、北京、上海、台北,韩国首尔,印度的孟买,东南亚的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雅加达等,已排名前50位。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控制力已列全球城市第7位、第8位,具备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潜力。

3.中国城市竞争力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的总体情况

①中国有62个城市入选全球500城市之列,62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见表5。

表5 62个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总体情况一览表

img5

img6

②中国有19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250名之前,其中含港、澳、台北、高雄。19个城市中,内陆城市有北京、成都、南京、包头长沙。见表6。

表6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250位以前城市一览表

img7

③中国城市人均GDP较低,内地城市还没有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见表7、表8。

表7 亚洲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城市国别分布情况表

img8

表8 人均GDP1万美元以下城市国别分布数量表

img9

4.长春在东北亚城市中排名情况

①在东北亚主要城市中,日本城市竞争力名列前茅,中国城市竞争力逊于日、韩,只有大连排在250位之前。见表9。

表9 东北亚城市竞争力排名250位以前城市一览表

img10

②东北亚城市中,GDP总量排名也是日本靠前,韩国次之,中国含环渤海城市在内排位居中(长春列199位,为东北四市的末位),俄、朝、蒙城市居后。见表10。

表10 东北亚主要城市GDP总量排名情况一览表

img11

③东北亚城市中,综合竞争力列于500个城市中250名之后的有13个。长春排名在日本、韩国几个城市之后,在俄、朝、蒙几个城市之前,在东北三个省会城市中也居末位。见表11。

表11 东北亚城市竞争力排名250位以后城市一览表

img12

5.长春在中国内陆省会城市中的竞争力排名情况

在全球500个入选城市中,中国内陆省会城市有17个。长春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后,列13位,见表12。

表12 中国内陆省会城市竞争力排名情况一览表

img13

6.长春在中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情况

总体看,长春排名靠后。

①综合竞争力排名。只有深圳排名前100位中。6个城市排名250名之前。5个城市排名251位~300位之间。哈尔滨、长春、西安三市排300名之后。见表13。

表13 中国副省级城市全球竞争力排名一览表

img14

②城市GDP总量排名。深圳、广州排名前100位之内;长春等11个城市排名100位~200位之间,长春排尾;西安、厦门GDP总量排200名之后,见表14。

表14 副省级城市GDP总量排名情况一览表(2005年数据计算)

img15

③城市人均GDP排名。15个副省级城市中,人均GDP均在250名之后。其中排名300名之前的有7个城市,另8个城市列300名之后。长春排323位,在副省级城市中居11位,比较靠后。见表15。

表15 副省级城市人均GDP排名情况一览表(2005年数据计算)

img16

④城市地均GDP排名。15个城市排名均较靠后,说明中国城市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土地利用效率较差。而长春地均GDP在15个城市中列12位。见表16。

表16 副省级城市地均GDP排名情况一览表(2005年数据计算)

img17

⑤GDP增长率排名。2001年~2005年平均计算排名,中国副省级城市GDP增长率均排在500城市前100名行列,但长春与青岛相比其他副省级城市,为最慢的两个,分列500个城市中的69位、70位。见表17。

表17 副省级城市GDP 2001年—2005年增长率排名情况一览表

img18

⑥就业率排名。以2005年数据计算,中国副省级城市就业率差异很大。深圳、广州、厦门就业率列500城市中前50名之列,长春列74位,成都列82位,就业率排名列在前100名,情况较好。见表18。

表18 副省级城市就业率排名情况一览表

img19

⑦劳动生产率排名。副省级城市劳动生产率排名普遍靠后,均排在500个城市的250名之后。在副省级城市中,长春的劳动生产率又相对靠后。见表19。

表19 副省级城市劳动生产率排名情况一览表(2005年数据计算)

img20

⑧专利数排名。总体看,除深圳专利数排名33位,其他副省级城市均排在150名之后。这表明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实力差距较大。长春排名267位,居500个城市的中等水平。见表20。

表20 副省级城市专利排名情况一览表

(2005年—2007年累加数据计算)

img21

⑨跨国公司分布数排名。中国副省级城市跨国公司数量大多排位靠后,只有广州列63位,深圳、成都列150位之前,其他均在200名之后,而长春与哈尔滨并列376位,居副省级城市末位。见表21。

表21 副省级城市跨国公司分布排名情况一览表

(2007年数据计算)

img22

7.长春城市竞争力排名情况的几点结论性说明

①本次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序,依据的主要是客观统计数据,没有问卷调查等主观性资料。而且大多数项目是按2001年至2005年5年时间数据计算出来的。在这5年中,长春市虽有2004年、2005年汽车业形势变化和开发区整顿等对全市经济的影响,但也有2001至2003年的较快增长,综合5年数据,应该说总体上反映了长春市阶段性发展的真实水平。由此可以认定,此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真实的。

②长春市在全球500个城市竞争力的排序与在国内地级以上城市竞争力的排序,乃至在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序,基本是吻合的。总体上看,十五计划期内,长春市在全球500个城市中,竞争力居中下游;在国内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竞争力中,也在中下游位置。

③在城市就业率方面长春市位居全球500个城市的74位,仅低于深圳、广州、厦门,这说明长春市重视民生,重视国企改革中职工的安排,这是个良好的纪录,值得自慰,应该保持。

④长春市GDP总量虽进入500个城市的前200名,但在副省级城市中仍属总量最小的城市之一,仅比西安、厦门略多。而5年的GDP增速,虽列在500个城市前100位(排69位),但在副省级城市中仍属最慢的两个城市之一。对这两个比较靠前的排序,需要长中知短,喜中见忧。

⑤长春市人均GDP、地均GDP排序靠后,一方面说明长春市GDP总量小,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有城区面积较大的因素。大量的城中村,今天是拉低地均GDP的分母,明天可以成为增长GDP的分子。2005年前,长春市尚未将合隆、米沙子、卡伦等几个乡镇划入城市规划区,今后如将这些加进去,人均、地均GDP仍不会有明显提高。对此近期减小数、远期得大利的项目排序,我们可不必太介意。

⑥10年前长春市对市情的自我判断,即“长春属于欠发达城市,与发达城市比较存在着阶段性差距”的结论,今天依旧不过时。在国内城市比较是如此,在全球城市中比较更是如此。“欠发达城市”的帽子,看来需要再戴一个阶段,近中期不能轻言摘帽子问题。这顶帽子戴在头上,一是应该戴;二是保持清醒,增加危机感;三是激励全市上下自强不息比学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

⑦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用三十年左右时间把长春市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宏伟蓝图,方向正确,目标合理,分寸恰当,虽不必年年讲月月讲,但仍可作为阶段性布置工作,尤其是谋划长远时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取向,并分阶段、分领域地抓好目标分解与推进落实。咬定大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长春市一定可以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同全国许多城市一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达城市。

二、全球城市提升竞争力的方向与动态

1.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的主要特征

①知识型城市。依靠知识驱动、勇于创新、信息化领先、智能化普及的城市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知识产业成为首选产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市民热衷于学习、创新、进取。(www.xing528.com)

②生态型城市。环境和经济关系和谐,经济集约,环境优美,生态可以永续保持并科学利用,具备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基础。

③和谐型城市。人际关系和谐、平等,宽容、自由,彼此信任,相互帮助,充满人性友爱。

④个性化城市。城市无论规模大小,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充满个性魅力,具有区别于他的城市特色,具备优越的专业功能。

⑤一体化城市。城乡一体,临近城市一体,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之间充分开放,频繁交流,城市内部、外部一体联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共融,这样的城市具有可持续竞争力。

⑥多样化城市。城市融汇多种文化,各种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谐共存,互补共赢。

⑦自由化城市。高度自由的制度,普遍享有的人权,为民服务的政府,人人自觉守法尚德的社会氛围。

2.世界发达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实践动态

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城市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提升城市地位,争相占领价值链高端,努力引领世界先进潮流,快步赶超先进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①把制定宏伟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城市提升竞争力的起点。伦敦制定了创新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了市长文化战略草案等。维也那实施了音乐国际化战略,通过音乐特色产业推进高科技产业集聚。悉尼、墨尔本均制定了2030年远景规划。迪拜则把“世界第一”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

②把扶持本地中小企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许多城市意识到本地中小企业是城市经济的活力之源,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内力之本,因此,得出“小企大业”理性共识,并竭尽全力改善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大阪成立了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中小企业投资扶持株式会社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美国、欧盟、加拿大、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各城市均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城市经济政策的重点,作为向市民负责的本质性职能。

③把推动产业升级作为城市永恒的主题。伯明翰是老工业城市,为适应新形势,将传统的工业文化与服务业成功结合,发展新型旅游与文化产业,成为工业城市向多元化经济转型的成功范例。迪拜原是阿拉伯半岛东部海湾的一个小型港口城市,几十年前只有运河航运产业,后在20世纪80年代转营贸易,90年代发展观光,20世纪末起发展高端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一座国际旅游城市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产业升级的成功典范。

④把人才作为城市的第一竞争力。巴黎把人才作为战略资源进行管理,把学历教育资格考试和专业培训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公平均等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确保人才成长与发展机会的均衡化。为保证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巴黎市政府严格规定,每个企业缴纳的培训费不得低于工资总额的1%。赫尔辛基把吸引留住人才作为经济创新战略的第一条措施,把赫尔辛基市建设成教育与科研的国际性区域,提高对外籍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新加坡对引进的技术人才给予工资、住房、家庭安置、税收等多方面优惠待遇,并专门成立了“专业人才职业介绍服务委员会”和“吸引国外人才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进更高层次人才。东京虽为人才富集城市,但仍通过创造世界最佳的研究条件与生活环境吸引各国人才。2004年,东京最大的经济团体——日本经团联建议,外国留学生即使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再给两年至三年的签证。纽约在扩大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同时,还从儿童抓起,实施智能化儿童教育,把人才教育延伸到市民的终身教育全程。

⑤把重视环保、永续发展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新加坡实行严格的环境立法,投入巨资进行环保、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花园之都”。悉尼编制了《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年规划》,提出把悉尼建设成“环境优美、全球领先”城市的目标,建设了可持续利用的能源、水资源、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立了绿色运输网络,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⑥把知识与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斯德哥尔摩促进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强化智力资本在产业中的应用,灌输创新、冒险精神,由此催生了高科技产业集群。赫尔辛基把高新技术制造业定为城市核心产业,着力打造半导体产业和生物技术两大产业集群。深圳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科研基金、建设“虚拟大学园”、设立“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等措施,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取得长足进展。墨尔本提出并推进“知识城市”建设。波士顿、悉尼、伯明翰等城市均在致力于打造创新之城、知识之都。

⑦把“网络城市”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工作。釜山把建设现代化、融合型的数码智能城市作为目标,融合港口、交通会议医疗等各种城市服务系统,致力于成为全球第一个全面实现“融合架构”的网络化城市。台北从1999年着手拟定“台北无限宽带网络建设执行计划”,推进市民无线上网及便民配套应用服务,努力实现“无线台北、台北无限”的目标。

⑧把争夺“决策中心”功能作为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许多城市致力于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国际管理中心等,吸引跨国企业与国际机构,强化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决策中心”功能。香港定位于“亚洲都会”,吸引国外跨国公司总部入驻。都柏林是北美企业的欧洲总部驻地。迪拜、首尔、上海、孟买、法兰克福等均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⑨把“培育个性文化、吸引多元文化”作为城市魅力之源。各发达城市把文化竞争作为“最高级别的竞争”、“最根本的竞争”,或着力于培育、保护本土文化,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或致力于吸引国外先进文化,打造多元文化氛围;或内外兼备,兼得特色文化与多元文化之利。多伦多推行文化多元化,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熔炉”。维也那弘扬音乐艺术,成为国际音乐之都。墨尔本通过文化教育产业开放政策,吸引各地移民和学生,带动了墨尔本高等教育的兴旺和知识资源储备,并吸引了许多总部入驻。扬州立足传统东方文化,实施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良好成效。

⑩把城市品牌塑造与营销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策略。首尔1988年主办第十届亚运会,开始进行城市品牌培育工作。2003年,开始实行《21世纪一流城市的首尔城市营销战略研究规划方案》,并聘请13位著名人士为首尔宣传大使,陆续开展节事营销、会展营销、文体营销、网络营销等,扩大了城市知名度。悉尼通过奥运促旅游,成为世界旅游胜地、海湾天堂。“非常新加坡”、“爱心纽约”、“无限多伦多”、“飞龙香港”、“微笑的格拉斯哥”(英)等,都是城市营销的典型作品。

3.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典型案例

①400年繁荣依旧的世界都市——伦敦

伦敦从17世纪兴起,至今依旧高居世界三大顶级城市之中,在2008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二。其久盛不衰的奥秘在于:

A.集全球要素,为全球服务。伦敦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全球最大的柜台交易衍生业务市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全球黄金交易中心都在伦敦,每年为英国创造5%的GDP和190亿英镑的贸易顺差。伦敦是全球中介服务中心,海事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管理服务等居世界最高水平。伦敦是全球创意中心,为世界创意产业发源地、全球广告事业中心、世界三大电影制作中心之一、国际设计之都,聚集了3/4的世界顶级教育和设计机构。伦敦是全球休闲中心之一,英国的娱乐中心、烹饪中心均在这里,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至。

B.适应时代变迁,引领时代变革。英国虽饱经岁月洗礼,但伦敦紧随时代前行,在不同时代善于学习先进,吸取经验教训,创新理念与制度,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变革城市管理,并依托丰厚的人才与知识积淀,使城市在创新、突破、变革中常常敢为人先,引领潮流。

C.包容多元文化,影响世界文化。伦敦凭借几个世纪的营商经验,积累了包容世界近代文明的文化成果,也形成了影响世界的营商文化,构建了海事、金融、会计、律师等行业的法律体系和服务规则,形成了在世界商业文化中重要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又由于英语母国的语言优势,使其在国际交流、信息传播工具手段方面占据无可比拟的优势。

D.既重视宜商,又重视宜居。过去伦敦曾有“雾都”之称。但伦敦吸取教训,确立了城市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1956年颁行《清洁空气法案》,1995年颁行《环境法》,2001年发布《空气质量战略草案》,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空气污染成为历史,伦敦成为既宜商又宜居的城市。其制造业比重不高,以服务业为主,而制造业以技术先进、污染极少的机械制造业为主。

②40年间从沙漠小城迅速崛起为贸易之都——迪拜

A.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转型。1960年前,迪拜还只是阿联酋东部海湾南岸的一个小型港口贸易城市。1960年发现了石油,增添了迪拜的经济活力。但迪拜市政当局意识到本地石油资源与邻近地区比较并不丰富,所以他们并未过多依赖石油开采,而是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转型。20世纪70年代,开挖运河发展航运;80年代,着力发展商贸;90年代,积极发展旅游业;21世纪以来,致力于发展高端服务业。2005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4%,成为中东地区的“贸易之都”。

B.建立自由贸易区。1985年,迪拜在港口附近建立自由贸易区,实施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的营商环境,100%国际化的科技与金融政策,使之成为世界五大自由贸易区之一。加上发达的观光业,吸引了超过当地人口5倍的观光客,使迪拜成为人气最旺的国际化城市之一。

C.全球第一的目标定位。迪拜的决策者不做地方诸侯,勇争世界第一。其信念是:人们永远只会记住第一名,第二名会饿死,因此永远要做第一名。他们要把迪拜建成像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这样全球性的经济中心。迪拜城市不算大,仅有130万人,财富也不算最多,但是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人工海岛世界第一大;七星级酒店世界第一贵;摩天大厦世界第一高;超级乐园世界第一大;购物广场世界最宏大;室内滑雪场世界最先进;国际机场世界第一大;赛马世界杯赛最奢侈……好大求先扩大了迪拜的知名度,也造就了吸引人流的城市品牌。基于以上原因,迪拜在城市战略导向指数中,位列500个城市之首。

D.强大的政府执行力。迪拜政府对想好了、确定的事情,决心大,执行力度大,推进果断、迅速。本地条件不够,就引进国际资本、外国科技进行建设,从而可以在每个10年中,都会实现一次产业升级,新构建一两个经济增长点。在短短的40年内,迪拜辐射的国家一百三十多个,服务人口三十多亿,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5年GDP增长率达14%,综合竞争力列于500个城市的39位。

③40年间从贫穷小岛跃升为全球明星都市——新加坡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是个失业率达75%的贫困小城。到2005年,仅40年时间,人口从185万增至435万,GDP年均增长8%以上,人均GDP从不到1 600新元增加到近4.5万新元。这个东西长42千米、南北宽23千米,开车环岛一周仅用50分钟的城市,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列500个城市第七位,是全球第二大港口、第五大金融中心、第三大炼油中心、世界电子产品主要制造中心。其成功经验是:

A.建设廉洁、高效、强势的政府。新加坡坚持“有好领袖,才会有好政府”的理念,坚持挑选精英执政。经过实践考验、民众认可的近百名政治精英、近百名官僚精英、几十名工商精英在权力岗位执政,并实行高薪养廉、严格反腐的制度,使新加坡多年在廉政国家排名列在前5名。新加坡政府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进行经济调节,又通过法律、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规范与监督。廉洁政府对经济的适当干预和控制,成为经济健康运行的政治保障。

B.实行自由开放政策。新加坡利用地处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的地理优势,制定世界上最自由的投资、金融、贸易政策,吸引国内居民创业、国外资本入境投资。与许多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把7小时飞行距离的国家、地区作为通商腹地,广泛交流,多边贸易。实行自由汇率、自由利率政策,促进金融市场多样化、现代化、国际化,一跃成为亚洲金融中心。集中精力吸引外国的高增值先进制造业,能源、生物医药、电子等行业高度发达,并及时更新换代。由于自由开放的制度,吸引了全球6 000多家跨国公司总部入驻(香港才3 200家),其中美国、欧洲2 000多家,日本800多家,澳大利亚、新西兰800余家。

C.从实际出发推动产业转型。新加坡的经济发展,40年中经历三个阶段,完成两次产业转型。独立初为劳动密集型经济,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炼油和石油钻探,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第三大钻油台生产基地,并带动了化工、成衣等行业发展。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间,利用职业教育培训出的职业性技术人才优势和优惠政策,发展了电子、化学、机械设备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第一次产业转型。从1990年以后进入知识密集型经济阶段。充分利用交通、信息、制度、人才等优势,吸引大量总部企业入驻,创意产业、高端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由于从实际出发,立足优势,创造优势,适时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使新加坡经济保持高速、高效、稳健的发展态势。21世纪初,新加坡5年经济增长率7%,人均CDP 25 000美元。其软环境、市场制度、社会管理、战略导向、税赋负担、区位条件、海运等列500个城市第1位,金融业列第5位,人才状况列第4位,跨国公司分布与社会治安列第6位,CDP总量列第14位。

D.坚持不懈建设花园城市。新加坡总面积不到700平方千米,但污水收集管线总长3 200多千米,建有6个大型污水处理厂,4座垃圾焚烧厂,污水100%达标排放。建设了总投资相当于30亿元人民币的世界最大的废渣填埋场。能源全部使用电和天然气。集约利用土地,60%的土地没有开发,作为生态用地。制造业全部集中在工业区,炼油厂都建在外岛,人居之处皆为森林花园。在最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20年时间摆脱困境跃,升为北美科技文化中心——多伦多

20世纪90年代,多伦多在经历长时间的经济结构变革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90年代末,多伦多市采取新的措施,迅速转变了局面。2001年—2007年间,经济增长平均超过3%,成为加拿大境内增长最快的城市。

A.制定全面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末,多伦多制定了人才带动战略、环境改善战略、出口促进战略、多元文化战略、资源整合战略,这些战略全面规划了多伦多市发展的道路、目标、政策,引导城市在更高起点上前进,并获得了国际经济发展顾问委员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

B.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多伦多经济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向知识经济转变,而不是停留在贸易自由化的阶段。多伦多汇集了本国与国际上大量的教育、研究、文化机构与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带动了金融、商务、旅游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兴旺发达,吸引了生物医学、生命工程学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型企业的汇集,从根本上提升了多伦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C.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多伦多十分重视中小企业人才培训教育。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的教育基金和奖学金,构建完善的培训项目信息平台,形成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网络,建立具有技术、专业、管理专长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顾问人才库,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提供全方位服务。

D.创造多元文化品牌。二十多年来,多伦多鼓励移民,扶持少数民族,允许新移民保持家乡的文化习俗,并在1988年通过国家颁布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在多元文化并存中,创造了包容、和谐、友好、创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在城市软实力方面走在世界大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大熔炉”。

⑤几十年间从沙漠农业小镇成长为高新技术工业中心——凤凰城

凤凰城,地处美国西部内陆赛尔瓦特河谷的沙漠之中。几十年前,还是一个农业小城镇。现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最快、高科技企业聚集最多的城市,被誉为“沙漠上的凤凰”。其崛起的经验是:

A.制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20世纪末期,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凤凰城人认识到要在竞争中增强城市实力,必须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依靠宽松的经济政策和充裕的劳动力等资源,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使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使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正是这条道路,使凤凰城登上快速赶超的列车。

B.选择先进的产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抓住美国削减军费、大批关闭军事基地的机遇,制定针对军转民企业的优惠政策,发展了航空工业;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抓住生物技术大发展的机遇,制定生物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进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医学院,建立生物产业园区。同时配套发展众多为生产服务的投资公司、信用卡公司和客户服务中心等,为高技术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C.培养高科技产业人才。凤凰城建立大学科技园,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科技人才入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在各类产业园区兴办社区学院,围绕高技术产业对口开设新的课程,如生物科技、航空技术、软件、高技术制造业、现代金融、现代商务等社区学院,为相关企业培养了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

D.企业化的政府治理模式。凤凰城实行市议会——市政经理制的管理模式,将城市政府视为一个公司机构,进行企业化管理运作。把市民当成股民和客户。市议会相当于董事会,由全体市民选举产生。市政经理由议会选聘的专业人士担任。政府职员本着“对股民负责,为客户服务”的原则,执行议会的决议,向议会反馈信息。市政府行政部门主要精力放在政策研制、服务协调、监督指导上。社区事务则主要由非营利机构承担,政府只是宏观控制、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市民对市政府的满意率近90%,企业员工的满意率则达到97%。

⑥30年时间从工业薄弱的城市跃升为世界著名的创新型城市——赫尔辛基

赫尔辛基工业基础并不雄厚,人口56万,城市面积188平方千米。但在20世纪90年代起,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城市快速发展,经济综合竞争力列500个城市的第16位,人均GDP达5.4万美元,列第11位,战略导向和社会管理列首位,高科技产业、文化素质、人才状况、企业运营等方面均排前10名。其迅速成功的经验有:

A.目标集中的产业调整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因经济过热产生的泡沫破灭,赫尔辛基陷入经济萧条。面对狭小的国内市场,该市放弃了传统的工业化规划与政策,选择电子通讯、现代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集中财力做大做强,同时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目标,集中突破,使赫尔辛基完成了由传统工业向知识经济的跨越。

B.政府引导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赫尔辛基企业的研发投入每年增长15%~20%,其中10%由政府资助。芬兰的科研经费占GDP的3.5%,列世界第3位。2001年市政府与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共同设立“创新型城市计划”,随后几年,安排信息技术、能源、城市规划、培训等16个市校合作项目。政府成立赫尔辛基技术开发中心,通过提供资金和专家服务等方式,鼓励新产品研制。

C.激发创新的福利制度,赫尔辛基是典型的福利型城市。近些年来,侧重在提高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提高福利,使福利投入更多地转化为生产力。对大学、工学院学生免除学费、宿费,并发放可观的补贴。市财政的15%用于教育支出。市民有1/3读完大学。教育的高福利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也提升了全民的创新开发能力。

D.大进大出的科技国际化政策。市校共同努力,把赫尔辛基建设成教育科研的国际性区域,完善对外籍留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服务,邀请世界一流的研究者到赫尔辛基大学工作。放宽对外国资本的限制,帮助本地企业与研究单位寻找国际合作伙伴。政府与企业共同组建股份制的贸促会,在全球34个国家、地区设立51个出口中心,密切跟踪所在地区的市场变化,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发新的市场。

7.30年时间从一个小渔村跃升为高技术研发制造基地——深圳

深圳于1979年建市,到2006年,GDP年均增长率28%,2001年—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17%。人口由31万增加到846万,城区从3平方千米扩展到730平方千米,人均GDP从606元人民币提高到7 300美元。高新技术产值年增幅50%左右,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 293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 708亿元。全市从事高技术研发的人才7.8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列中国第一,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排名36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列500个城市的64位。其主要经验是:

A.适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世纪80年代,深圳市利

用人力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深圳审时度势,果断转换发展战略,转变生产方式,于1992年作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随后出台了一系法规政策,将自主创新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从此走上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B.以产业集群方式聚集高新技术企业。深圳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园区内吸引同类企业聚集发展,形成计算机及零部件、通讯器材、影视产品、光机电产品、生物工程等企业集群,并形成了从研发、制造、交易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为推动市场开拓,每年举办一次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C.创办“虚拟大学园”,聚集创新人才。深圳高等教育基础薄弱,但为了吸引创新人才,创造性地建立了“虚拟大学园”,吸引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进驻。同时,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入国家科学园协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园区组织,并与美、意、韩、澳等十几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了“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为科技人才、企业入驻提供服务。

D.培育自主创新的城市文化。深圳市注重利用移民城市的特殊条件,培育开放、宽容、创新的城市文化。体现在创新方面,深圳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性格: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持之以恒。在激励创新政策不断出台的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宽容创新失败者的法规,从制度上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提升长春城市竞争力的宏观构想

当今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皆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工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几乎自觉不自觉、自愿不自愿地面临两种竞争:一种是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另一种是国际间的城市竞争。一般来说,城市人均GDP低于3 000美元时,主要面对国内城市竞争;而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时,则在国内竞争的同时,也要参与全球城市间的竞争。人均GDP越高,参与全球城市竞争的压力越大。而城市间的竞争,既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又是发展提高的强大动力。一个城市提升竞争力的紧迫感越强,发展的动力就越大,比学赶超的自觉性就越高。当然,城市发展的速度与成效也随之显现。事实上,多快好省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可能的。前文所述案例即是证明。因此,长春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省会城市、特大城市,必须树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理念,制定快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规划,逐年逐项地采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行动,力求比大多数国内外城市发展更快些,效益更好些,实力更强些,影响更大些。这样,我们才能为民族振兴作出应有的奉献,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才能使全市人民早日过上理想生活并能持之以久。

1.长春市成为国际发达城市的有利条件

(1)不断提升的文化力。长春是个典型的文化城市,主要特点是教育发达。大学教育水平逐年提高,规模日益扩大,部分已经开始涉外培训。职业技术教育方兴未艾,国内领先。长春有条件培养世界通用型高级人才、白领人才、蓝领人才,成为世界人才的培养基地。未来,吉林省培养人才的进出范围应能扩大,从“吉林人才遍中国”,发展到“吉林人才遍全球”,这便是长春教育的最高境界。如果说办“世界生产工厂”是增强竞争力的话,那么办“世界人才工厂”则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当然,电影文化、雕塑文化、东北地方文化、反法西斯文化等,也有独特的优势,完全可以做出大文章、好文章。

(2)可持续利用的自然力。从全球城市分类比较,长春城市的自然条件,总体上逊于大多数沿海城市。但在内陆城市中比较,则算上乘。长春市周边的黑土地,是可持续利用的“黑金”。城区内的大黑山脉,山虽不高,但林木繁盛,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混生,生态效应良好。城区中有伊通河穿城而过,城郊有大中型水库7座,正常年景蓄水量5亿立方米以上。城市西北有几百平方千米的湿地、湖泊。引松入长工程可保长春城市用水百年无忧。本地能源有年产千万吨煤炭的生产能力,年产千万吨页岩油的潜力,风电、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皆有开发前景。气候四季分明,宜居宜农,雨水调和,旱涝保收。地质构造稳定,无毁灭性天灾潜伏。

(3)国家水平的创造力。市内独立科研机构超百所,研究能力较强的大学二十多所,技术研发骨干人才二万多人。光学、计算机、生物、新材料、汽车、轨道车辆、中医药、玉米化工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国内领先,有的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大城市中,属于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的城市之一。在社会科学领域,人材济济,成果累累,具有吸收多元文化、创新理论与制度的人才优势。

(4)市场广阔的制造力。长春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零部件生产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又新增了专用车、轨道车、农用机械等整车制造能力。轮子上的工业,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市场前景广阔。由于人才成本等因素,在发达国家市场也会有一席之地。作为第二支柱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有天时地利的优势,现已形成若干大型龙头,构建了农、工、商龙型经济体系,其产品或为经常性大宗日用生活品,或为优质、环保、高效的化工品,市场前景看好。作为培育中的第三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光电子、生物医药已达百亿元工业产值规模,正在向千亿元规模迈进。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等很快也将跨过百亿元产值门槛儿,成为新生的优势产业。而这些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市场更显光明。长春的制造业,成形的一个,接近成形的一个,集群培养的一个,每个阶梯上均有千亿元级的产出潜能。十年之后,三大支柱可望全部长成。三足鼎立之势,可大大提升长春制造业的抗波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5)区域范围的消费力。消费力,也是城市的重要竞争力。城市消费,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圈层:一是城市圈层,即城市的自我消费、自我循环。长春市近期为300万人,远期为500万人。二是区域圈层,即城市自身加上周边城市的消费。长春是省会城市、吉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与首位城市,区域消费人口应在1000万人左右。三是国际圈层,又分城市附近国家的跨国消费与远距离国家人口的消费。在未来一二十年内,长春的国际消费人口将以东北亚国家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春市的消费力也主要来自区域范围内。如果国外在长消费人口有30万人以上规模,那将对城市的消费力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看到诸多有利条件,也不必避讳发展的短处。一是经济总量太小,导致人均、地均GDP很少。这一劣势需通过几十年快速增长逐步解决。二是内陆城市的区位限制。这可通过修建快速通海路及在海滨城市建立工贸园区,在本市建立内陆干港等方式作些弥补。三是城市消费人口不算太多。这一弱势可通过加速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多造“磁石”,吸引流动人口逐步解决。四是冬季时间较长,不适宜户外施工、户外活动,也增加建筑成本及采暖成本。但可通过冬季冰雪活动弥补户外活动的消费限制。户外施工可更多安排在春、夏、秋三季,冬季集中力量做好前期工作及室内施工。采暖可通过循环经济、节能技术等途径降低部分成本。而热带城市夏季降温,成本上升,也部分抵消了北方城市的采暖成本。五是体制、制度方面的活力不足。这可通过深化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基本解决。同时保留某些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形成体制上的后发优势。六是本地民营经济弱小。这需要特殊扶持政策,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补课,但可以逐步发展壮大。

总之,长春城市发展的弱势,大部分可以通过努力,经过一段过程,逐步地减少弱势影响的程度。而一些无法改变的限制条件,则需要面对现实,以充分挖掘、扩大独特的优势加以弥补。综合比较,长春发展成为发达城市的条件属于中等偏上,后天积累的条件可算上等。对未来前景,我们要充满信心。

2.提升长春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1)跨越式赶超。在全球化时代,在大开放、大变革的国际潮流中,一些国家和城市可以通过正确的发展战略、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商业服务获得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文化、商品,为本国、本市所用,而不必事事从头做起,依次跟进。这就是跨越式赶超的城市发展战略。长春市,第一步是赶超国内比较发达的城市;第二步是赶超东北亚韩、日等国比较发达的城市;第三步则是追赶全球一流的发达城市,并形成长春的特色产业、特色人文,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这三步走,是21世纪长春城市发展的大战略、大目标。

(2)高速度增长。因为长春经济总量太小,要集中注意力快速扩张总量。GDP的增速,应高于大多数国内外城市,2020年之前年均增长应保持2位数字,2020年以后,在较大基数基础上,再维持20年高于7%的GDP增速。另一个应高速增长的,就是投资。近10年~20年内,投资率应保持在40%左右,年均投资总额不低于2 000亿元。还有一个指标要实现高速增长,即城市人口。城区人口通过区划调整有步骤地解决。城市固定人口通过放开政策吸引本市农村人口、外籍知识人口与创业人口实现快速扩张。未来十几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10%左右,以后若干年,保持5%的人口增速,直至主城区人口超500万,辅城人口过100万,再适当控制常住人口。想方设法吸引流动人口来长经商、创业、就学、就医、旅游、休闲,使流动人口保持在100万以上的经常性规模。

(3)外向型服务。长春是传统的内向型城市。内向型城市时喜时忧,忧多喜少。一个特大城市,终将走向外向型。当然,外向型城市也时喜时忧,但总体看喜多忧少。长春市要成为外向型服务的特大城市,这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必需。一是做好省会城市对本经济区域其他城市的要素服务;二是做好面向东北与京津城市群的商品服务、人才服务、休闲服务等;三是做好面向东北亚诸国的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培训业、创意业等方面的国际服务;四是做好同全球相关城市的跨国服务,增进往来,扩大合作,互创商机,共同发展。

(4)塑造性积累。长春市前人留下的现存财富有限,大量的物质与文化成果要靠今人创造、积累。要倡导城市的“人工塑造”、“后天积累”。一是塑造抗波动、可持续、多元化的城市产业结构;二是塑造布局科学、可升值、有弹性的城市形态;三是塑造能够为世人共识共赏又独具特色的长春城市文化;四是塑造大规模、可持续、多样化的城市生态。有了这些基本的后天塑造与积累,长春的城市竞争力就会逐年增强,并孕育无穷的发展潜力。

(5)可持续发展。除生态环境这一主要领域外,可持续发展还应包括可持续的产业结构——以知识经济作为主导方向;可持续的经济基础——本市居民为主的数以万计中小企业;可持续的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可持续的制度保障——适度调控的市场机制;可持续的文化形态——多元文化融汇共生的活力文化与特色文化,等等。

3.提升长春城市竞争力的总体目标

(1)建设实力长春。实力长春的主要标志:一是GDP总量,未来应能进入全球城市100强行列;二是人均GDP,次递迈过1万美元、2万美元大关;三是效益指数,如企业利润率、财政贡献率、市民收入水平等,居全球城市中等以上水平;四是国际影响力,如出口贡献率、品牌数量、跨国公司入驻与外派分支机构数量等,达到全球城市的中上水平。实现这些主要目标,方有可能谈得上增强长春的国际竞争力。

(2)建设活力长春。标志长春城市活力的主要领域包括思想理念的聚合与扩散能力,体制机制促进生产发展人际和谐的能力,创造文化与技术新产品的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吸引能力,城市形象塑造与品牌推介能力等。

(3)建设魅力长春。主要包括就业与创业的方便程度、中产阶层所占比例、全民财富的充裕程度、城市自然景观的美丽宜人程度、人际间博爱温情的和谐氛围以及宜居、宜休、宜学、宜业、宜乐的高雅文化氛围等。

(4)建设定力长春。借禅学的“定力”概念,比喻长春城市发展应具有强大的内力与稳定上升的趋势。主要标志应是:稳定、互补、市场广阔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宏远大气、长期稳定的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遍布全域、广联市民的民营经济的汪洋大海;水、能源、资本、人才、土地等战略要素的长期保障体系;预防与处置自然灾害与人为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遭遇国内外宏观负面影响时的积极应对能力等。

(5)建设合力长春。包括争取中央、省的关注与支持的能力;地方与中省直驻长单位利益的融合程度;本地公私机构与域外境外机构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市与县区、社区三级统分有序的整合力度;城市各管理部门间的行为协同程度;市民与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亲密热情关系,等等。合力长春,是城市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前提,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4.提升长春城市竞争力的阶段目标

(1)从2008年起至2022年,大体三届政府任期内,为城市振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问题,基本完成体制转轨与经济振兴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长春进入国内发达城市行列,亦即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把长春“初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基本实现。

(2)从2022年起至2037年,大体也是三届政府任期时间,为城市提升阶段。主要是优化结构,大幅度提升人均GDP水平,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在改革开放60年之际,把长春建设成东北亚重要中心城市,并成为全球内陆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3)从2038年起至2049年,两届政府任期多一点时间,为城市完善阶段。主要是瞄准世界一流城市与特色城市,取长补短,增加特色,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建国100周年之际,使长春成为全球发达城市之一,进入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序前列(如果那时还排序的话)。

四、现阶段扩大长春国际影响力的行动要点

一个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与城市经济实力成正比,但国际影响力又不只取决于城市经济实力。一个发展中城市,完全有可能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采取适宜的举措,逐步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主要是软实力)。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反过来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力增强。从需要与可能出发,长春市从现在起,就可以在现实条件下,选定有限目标,采取积极措施去实现它,从而在发展过程中就不断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以下是可以参考的若干选项:

1.努力培育创新之都

长春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城市,应该不断采取体制、机制、政策、财政等措施,引导、促进城市的文化力转化为创造力,进而促进生产力。现阶段,长春市的创新应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制度创新。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消除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旧体制、旧机制的影响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能够最大限度激发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乃至新的地方规制体系。二是文化创新。主要包括理论的总结、引进与消化、普及,理念更新与进步,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化,知识产品的更新、传播与普及应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与普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等。三是技术创新。长春市要长期努力,坚持不懈地培育10个国家级的技术创新基地,即新型汽车研发、轨道车辆研发、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研发、农用机械研发、航空航天设备研发、软件研发、玉米生物化工研发、中药现代化研发、新材料研发、新能源研发。这10大研发基地的投入进展及水平状况,决定长春市的产品竞争力与城市实力的提升幅度。

2.努力培育学习之都

具体应采取10条措施:一是不断扩大大学招生规模,除全日制大学招生外,应采取委托大学招收地方学生的地方性办学方式,使成绩合格、个人自愿的高中或职高的毕业生自费入学,由地方设立奖学金。同时,依托大学积极发展涉外培训、远程高等教育,使长春市成为国际合作办学和远程教学的国家级基地。二是对不能进入大学学习的高中毕业生,不进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以“有一收一”的方式,进入不同类型的职院、职校。也可创办半学半工的师徒班,让有技术、能授课的技师带学生(徒弟),并发给生活费。三是在全市城乡的社区、村屯尽快普及幼儿园,使所有学前儿童早日得到应有的培育、熏陶与快乐。四是逐步在城镇兴办老年大学、老年大学教学点,由市老年大学创办老年电视大学,建立老年考试中心,鼓励、引导更多老年人进入终身教育行列。五是创办“长春国际书城”,批发零售中外图书与音像产品。六是举办长春读书节。结合书市,开展评选藏书家、优秀图书馆、先进读书团队、模范读书人等活动,并举行向贫困群体捐赠图书仪式。七是坚持机关干部读报上网、读书用书活动,激发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跟踪信息、促进工作的热情。八是在电视台创办读书节目。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20分钟。九是活化决策层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半日。十是试办并逐年推广“长春读书茶坊”,将茶文化、话吧、啤洒吧等与读书活动巧妙融合,寓读书于休闲娱乐之中,并创造一道新的文化风景线。

3.努力培育论坛之都

举办国际性的高层论坛或重要的国际会议,创造会议举办地的品牌,是提升城市政治地位、国际知名度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捷径。长春可能争取的重要会议、论坛,也有较大的题材选择空间。建议以社科院牵头,相关部门、大学辅助,长远谋划,逐年争取,做好准备,创造条件,相机主办一批国际性论坛、会议。一是抓住机遇,同国家外交部、商务部紧密联系,取得支持,在长春举行“东北亚国家首脑峰会”,最好定期举行,可在净月开发区择地建设永久会址。二是委托东北师大承办东北亚城市合作论坛,每年1次,可结合东博会一并进行。三是委托吉林大学承办“马克思主义与国际新思潮理论研讨会”,占据国际理论研究的高地。四是由市外办承办“长春·世界北方城市市长主题年会”,可每年举办1次,长春为永久举办地。如别市有要求,也可采取一年在长、一年外市轮流主办方式。五是由民政部门承办“长春·城市民生建设国际高层论坛”,取得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主动权。六是委托省农科院在长春举办“长春·生物农业国际论坛”。七是由汽车办、汽车产业开发区承办“长春·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八是由市信息局承办“长春·光电产业国际论坛”。九是由农工办承办“长春·绿色农业发展论坛”。十是由建委、园林局承办“长春·生态城市国际论坛”。

4.努力培育展览之都

展会在长春已有相当好的基础,积累了很多经验与人才,可望有长足发展。一是提升现有的汽博会、农博会、民博会、光博会、花博会等展会品牌。将汽博会逐步打造成以东北亚汽车展为重点的国际知名汽车展会;将农博会提升为国家级综合农业展会;将民间艺术博览会提升为文化部的重点国际化展会;将光博会提升为科技部、中科院的重点国际性展会。二是积极配合省办好东博会。丰富东博会的内容,扩大展会规模,利用这一平台,构建东北亚各类专业采购中心,使东博会品牌延伸到产业,以会带商,以商带工,发挥与南宁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永久会址同样的效应。三是在新立城水库周边地区,谋划举办3年一次的“长春·世界建筑与园林艺术博览会”,以会造园,以园促游,以游活商。此事是世界雕塑园发展的思路在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方面的扩延与升华。不做则已,做则必保世界第一,汇聚传世精品。四是在南湖水畔,建设世界最长、景观最美的“长春·世界艺术长廊”,采取廊、亭、榭、阁串联互通,室内、室外展览结合的方式,不定期但经常化地举办国际性专项艺术展(销)。如国际室内雕塑作品展、国际摄影作品展(可分专题,如“自然之神”、“人性之美”、“民生之路”、“和平之鉴”等)、国际剪纸艺术展、国际民间绘画展、国际油画展、国际玉雕展、国际手工艺术品展等。五是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展览内容的基础上,举办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题内容的“世界和平”展览,可与联合国一起创办,集中展览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资料与争取和平的艺术作品。

5.努力培育康乐之都

健康娱乐是永不衰竭的幸福源泉,是长兴不败的消费热点,是21世纪的民生目标。长春市在打造健康城市、快乐城市中,可以有选择地融合国际化内容,使本市需求与国际开放结合起来,创造能够吸引人气的磁石。一是从本届政府开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长春生态城市的宏大骨架。宏观上,办好三件事:第一,实施大黑山森林断带接续与改造工程,使大黑山脉城区段成为长春城市的“绿核”、“巨肺”;第二,实施城市西北部湿地恢复建设工程,形成几百平方千米的水面、湿地、稻田,增加城市的“肾功能”;第三,大手笔地规划设计并逐年实施母亲河功能恢复工程,使伊通河成为贯穿城市中心的森林、湿地、草地相结合的巨形生态带。微观层面,就是让树木、花草、喷泉进社区、进工厂、进公共场所,无树街路、无园社区不复存在。二是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打造面向东北亚区域市场的“长春绿色食品生产贸易基地”,取得市民餐饮的“健康证”和农产品增值的“合格证”。这项工程先从建设长春—德惠—榆树100千米棚膜蔬菜带和3 000个无特定疫病牧业小区上抓起,构建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10条龙产业系列,创造“长春绿色食品”的世界级信用品牌,成就惠及城乡、造福后代的百年大业。三是扩大长春冰雪运动城市的优势,打造世界冰雪运动名城。与国家体育局共同办好长春冰雪运动学院,培养世界级的运动员。普及冰雪运动,使长春市冬季冰场达到百处,滑雪场达到5处以上。适当时机申办世界冬奥会。平时尽可能多地吸引更多冰雪赛事,每年举办1次世界北方城市冰雪运动邀请赛。每年举办1次长春市大学生冰雪运动会,1次长春市民冰雪运动会,1次长春市农民冰雪游艺会。一年一度办好长春国际雪雕大赛。建立长春冰雪博物馆。四是举办好旅游、休闲、文化三位一体的系列康乐活动。如春季可在松花江边举办“东北亚亲水文化节”(松花江水污染治理达标后),在莲花山举办东北亚赏花节;夏季可依托城市各大广场公园举办“长春国际消夏节”、“长春南湖消夏音乐会”;秋季可举办“净月环潭徒步游”、“长春山水大道自行车国际大奖赛”;冬季继续办好“长春冰雪节”、“净月瓦萨滑雪节”等。五是根据城市间交流合作进展程度,相机举办“友好城市文化周”活动,筹办“东北亚民间艺术节”,并可规划设计“世界名节在长春”主题休闲社区等。六是完善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构建国内一流的医疗保障、医疗救助体系,提升城市预防、医疗、康复事业的综合水平。

6.努力培育雕塑之都

雕塑艺术是长春城市国际化方面的典范之作,十几年时间,功名初成。今后的工作是扩展、提升。现阶段可以做的包括:一是完善雕塑艺术品组织体系,充实城雕委、城雕办的领导与专业力量,建立并扩大长春雕塑艺术工作者协会队伍,成立长春市雕塑规划与雕塑作品评鉴委员会。二是形成雕塑艺术品的产业体系,建立一批雕塑艺术品开发制作公司,建立一个雕塑艺术品交易市场。三是完善长春雕塑艺术的宣传体系。在媒体上开办《长春雕塑欣赏》专栏,设立“长春雕塑”网站,使《长春雕塑》刊物升级为国家级刊物。与旅行社结盟,使长春世雕园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四是扩大雕塑艺术载体体系。除举办长春雕塑邀请展之外,应会同国际有关组织定期在长举行雕塑艺术交流会;创造条件,创办长春雕塑艺术学院;长春雕塑艺术馆内专辟一室,设立“国际名雕陈列馆”。五是形成长春雕塑城市的整体氛围。在集中陈列世界雕塑于一园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补充、提高城市重要节点、重要公共空间、重要区域的城市雕塑,逐渐实现从“雕塑满园”向“雕塑满城”的普及性跨越。六是丰富雕塑艺术的多样化形式。努力做到既有广布的室外雕塑,又有相对集中的室内雕塑;既有硬质雕塑,又有植物、沙、雪、水、光等软质雕塑;既有大型主题雕塑,又有适地适观的雕塑小品;既有公认的艺术精品,又有创新求异的个性化作品。

7.努力培育音乐之都

音乐无国界,音乐出境界,音乐生乐趣。文化之城,理应是音乐之都。长春在音乐发展方面,可以立足市内,造势国内,波及国外。从市内讲,可以坚持并提高社区艺术节,定期举办农民合唱节、职工音乐会、文化广场消夏晚会、长春古筝大赛等。从国内讲,可以举办“乐迷大赛场”电视节目;建设“南湖音乐岛”、“净月森林音乐步道”;成立“长春音曲影视制作公司”,每年制作几部音乐、戏曲艺术作品等。从国际讲,可以向文化部争取,创办一年一度的“东北亚古琴会”、“东北亚少年钢琴赛”、“长春·东北亚民族音乐节”,并在净月潭湖畔建设露天与室内相结合的“净月音曲坛”,作为吸引国内外游人的音乐圣地。为增加音乐城市的氛围,应将吉林艺术学院升格为大学,下设若干专业学院,或创办学院的院外分院。成立群众性的合唱队、歌舞社、演奏团等。充实、壮大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群众艺术协会,建立市场化的“长春音乐之友后援会”,为音乐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8.努力培育魔幻之都

长春是中国光学的摇篮,又有深厚的信息业、创意产业、机械设计加工等方面的优势,有可能培育出声光电结合的游戏娱乐产品,打造“魔幻之都”。一是提升长影世纪城的水平,不断更新技术手段与演出内容;二是寻机引资建设一处“魔幻城堡”,汇集世界顶尖杂技艺术,吸引游人;三是建立长春童话剧团,扶植长春童话作家团队,建立“长春童话剧院”;四是办好动漫艺术节,创建长春动漫创作中心,开设动漫电视频道,开发动漫形象艺术品;五是引资修建“长春·世界魔幻形象游乐园”,兼做魔幻影视拍摄基地。

9.努力培育花卉之都

因为有君子兰这个依托,花卉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一是在君子兰花卉市场的基础上,创办“东北亚花卉博览会”;二是建立东北亚花卉交易市场;三是在净月建立“世界名花苑”,建设“净月花街”商住社区;四是建立长春花卉技术开发中心,研究推广花卉种植技术,开发花卉及衍生产品;五是在城市街路、广场、公园、庭院广植花木,摆放花坛,在森林城市基础上,建设“花园城市”,绿化加彩化,扮美长春城;六是以长春城郊与九台、双阳山区为主,建设“中国北方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做大长春的苗木花卉产业;七是科学引进境外花灌木、花树、鲜花、药用花卉、食用花卉等种质与技术,借助长春的人力成本优势,发展花卉进出口。

综上所述,未来长春这座城市,应致力于求富、求活、求和、求雅、求美。因为“富”可增实力,“活”可增潜力,“和”可增聚力,“雅”可增引力,“美”可增魅力。这样的目标追求过程,即是长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过程;这样的目标实现之日,就是长春增强国际竞争力愿望成功之时。

希望在明天。

明天,长春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个城市。

(此文由本人执笔。课题组成员有桂广礼、贺兴国、张海治、梁永红、王延文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