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文献的出版发行情况介绍

我国文献的出版发行情况介绍

时间:2023-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我国每年的出版发行量之高,品种之复杂多样,可以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源。

我国文献的出版发行情况介绍

4.1 我国文献的出版发行

传统图书馆时期,我国的出版发行信息主要是由新华书店和一些出版机构提供的书目书评书摘广告,其功能就是作为图书出版信息介绍宣传和作为图书定购工具,主要是三目,即:《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全国地方版科技新书目》等。随着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普及与应用,文献采访活动所借助的出版发行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新华书店出版社、编辑部、邮局和专业图书进出口公司,还有各个专业学会、协会、学术机构、社会团体、电子出版物出版商、各类文献信息出版机构门户网站、联机数据库服务商、因特网信息服务商等机构。类型也不仅有印刷型,还有电子版、光盘版、网络版等形式信息内容。

4.1.1 出版发行基本状况

我国的出版发行事业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发展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的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79家(包括副牌社39家),其中中央在京出版社220家(包括副牌社16家),地方出版社359家(包括副牌社23家)。全年的出版发行情况如下:

2007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48283种,其中新版图书136226种,重版、重印图书112057种,总印数62.93亿册(张),总印张486.51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14.42万吨,定价总金额676.72亿元。与2006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6.12%,新版图书品种增长4.58%,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8.05%,总印数下降1.79%,总印张下降4.97%,定价总金额增长4.25%。

200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种,平均期印数16697万册,总印数30.41亿册,总印张157.93亿印张,定价总金额170.93亿元,折合用纸量37.11万吨(含高校学报、公报、政报、年鉴1742种,平均期印数386万册,总印数4011万册,总印张264689千印张)。与2006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1.59%,总印数增长6.62%,总印张增长15.33%,定价总金额增长12.28%。

2007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38种,平均期印数20545.37万份,总印数437.99亿份,总印张1700.76亿印张,定价总金额306.53亿元,折合用纸量391.17万吨。与2006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4.27%,总印数增长3.17%,总印张增长2.52%,定价总金额增长11.03%。

全国共出版录音制品15314种,出版数量2.06亿盒(张),发行数量2亿盒(张),发行总金额11.52亿元。与2006年相比,品种下降了3.38%,出版数量下降了20.93%,发行数量下降了8.91%,发行总金额下降了25.73%。

全国共出版录像制品17856种,出版数量3.23亿盒(张),发行数量2.41亿盒(张),发行总金额19.66亿元。与2006年相比,品种减少了4.25%,出版数量下降了16.41%,发行数量下降了19.87%,发行总金额减少了5.48%。

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7207种、16035.72万张。与2006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7.15%,数量增长了14.47%。其中:只读光盘(CD-ROM)6943种、14879.95万张,与2006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5.03%,数量增长了7.47%。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170种、990.93万张,与2006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32.88%,数量增长了924.11%。交互式光盘(CD-I)及其他94种、164.84万张,与2006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18.6%,数量增长了146.43%。

由此可见,我国每年的出版发行量之高,品种之复杂多样,可以为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源。

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出版范围。按照不同的隶属关系、不同的内容范围、不同的文献类型和不同的读者对象,可将出版社作以下类型划分。

按照不同的隶属关系,可分为政府出版社、部门出版社和团体出版社。政府出版社指由中央和各地党务系统领导的出版机构、国家新闻出版署领导的国家级出版机构和由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出版局领导的各地属出版机构,如人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部门出版社指由各专业系统及下属单位直接管辖的出版机构和军队系统领导的出版机构,如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团体出版社由群众团体领导,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人出版社等。

按照不同的内容范围,可分为专业性出版社、综合性出版社、多学科出版社。如湖北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属于综合性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属于专业性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属于多学科出版社。

按照不同的文献类型,可分为图书出版社、期刊出版社、报纸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社、特种文献出版社(包括专利文献出版社、标准文献出版社、地图出版社)等。

按照不同的读者对象,可分为青年读物出版社、少年儿童读物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老年读物出版社、妇女读物出版社等。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中国老年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等。

我国的出版社遍布全国各地,但由于北京、上海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全国图书出版机构有60%集中在两地,一直是我国的出版中心和出版基地。尽管发行量较大、较有权威的出版物,大多由中央国家级出版机构或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出版,但地方出版社不甘落后,经过几年发展,不仅数量大幅增加,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电子、网络出版业也发展迅速。

4.1.2 出版社简介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需要收集收藏许多出版社出版的文献资料。期刊资料一般通过邮局征订,数字资源一般先试用后购买,它们选择的难度相对较小,唯有图书因为每年的出版发行量较大,选择的难度相对也较大。为便于及时收集收藏到需要且适用的图书,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下面着重介绍一些知名的出版社。

(1)大学出版社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的“瓶颈”障碍,一批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出版社相继成立。若从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经批准恢复或组建的大学出版社算起,大学出版事业已历经了28年时间,目前已有大学出版社102家,出版量占全国总出版量的1/5。28年来,大学出版社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办社宗旨,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的教材和学术著作,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专业分工较为合理、学科结构较为全面的出版体系,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出版学术著作和科学、文化、教育读物的重要基地,成为反映我国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展示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不同的大学出版社有不同的出版特色,高校图书馆一般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来选择。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实力较强,一般有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其图书馆都会收藏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学术著作。目前,比较有特色的大学出版社主要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等。表4-1详细列出了以上几家大学出版社的历史、规模、目标及出版特色。

表4-1     国内特色大学出版社

img5

续表

img6

续表(www.xing528.com)

img7

续表

img8

(2)专业出版社

专业出版社是专业图书的主要生产者。高等学校实施的是专业教育,是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专业科技图书和工具书的重要消费市场,是高校图书馆文献收藏的重点。目前,国内仅一级专业出版社就有40多家,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各专业出版社的情况和出版特色如表4-2所示。

表4-2     国内特色专业出版社

img9

续表

img10

(3)其他多学科出版社

由于多学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面较广,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学科出版社,收集收藏与本校相关的学术著作、教学参考书、工具书等。目前,除了大学出版社外,国内多学科出版社还有很多,下面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几家比较有名的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创立于1954年5月1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属的出版全国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教材的综合性的大型出版社。1978年至今,累计出版教材3万余种,包括新编教材和国外教材的中译本、影印本等,满足了普通高等教育理、工、文、农、医各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成人自学高考等各个层次各个学科的教学需要。由于其出版物质量优良,广获好评,众多教材颇具影响。1977—2002年,有105种图书获国家级图书奖,405种获全国性优秀图书奖,383种获省部级图书奖。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已成为具备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多品种、多媒体形式出版能力,业务涉及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电视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出版传媒集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强,并在教材出版领域引领国内潮流,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为收藏的首选。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和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于1954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30年代创建的有较大影响的龙门书局合并而成。1993年8月恢复使用“龙门书局”副牌。科学出版社以科学(S)、技术(T)、医学(M)、教育(E)为主要出版领域,每年出书7000余种(含重印书),期刊200多种。自1982年以来,先后有200余种图书在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的评奖中获奖,在历届优秀科技图书评奖和科技期刊评奖中始终名列前茅。1993年荣获国家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2007年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科学出版社的竞争力位居全国科技类出版社榜首,在全国出版社中名列第三、四位。作为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科学出版社正积极推进集团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完成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一个平台、两个中心”的建设,即建立集团科技内容资源平台,以适应数字化出版和内容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将集团建设成为中国优秀科技成果的发布中心和国外优秀科技成果的引进中心,成为以STME为主要出版领域的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化的科技出版集团,为促进中国科技走向国际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文化界学者的优秀成果,包括专著、资料、教科书、教参书、工具书和普及性读物;出版国外重要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坚持走“品牌立足、名社发展”之路,在不断提升学术品牌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传播先进文化、繁荣学术、多出精品、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国家级综合出版社,前身是邹韬奋于1932年7月创办的生活书店、1936年成立的读书出版社和1935年成立的新知书店。1948年三家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与人民出版社合并。1986年1月恢复独立建制。三联书店以出版社会人文科学的著译图书为主,兼及性质相近的实用书、工具书、电子书,包括用文学艺术形式表现文化、学术理念的图书。在积极打造社科人文图书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三联书店努力推动期刊群的发展,现有《读书》、《三联生活周刊》、《竞争力》(三联财经)和《爱乐》等刊物。三联书店始终以“竭诚为读者服务”为办社宗旨,以“人文精神、思想智慧”为坚守的文化精神,努力追求特色和品位,不懈追求创新与发展。

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1954年迁至北京,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久的出版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辞书出版基地,出版的辞书以权威性、科学性、规范性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商务印书馆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除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和辞书两大支柱之外,商务印书馆还积极出版国内学者的原创学术研究,出版传播国内学者的一流研究成果;针对青少年和大众读者,开发素质教育读物和文化普及读物;与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合作,翻译出版哈佛商学院的畅销经管图书;成立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以学术研究带动对外汉语教材研发,把该中心建成世界汉语教学精品图书的研发基地和出版基地。其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故训汇纂》及“新华”系列汉语辞书,“新时代”、“精选”、“牛津”、“朗文”等几大系列外语辞书,影印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文库50种等大型原创学术著作,以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10辑400种、《蓝海战略》等哈佛经管图书150种,等等,都深受海内外亿万读者的欢迎,成为图书市场上商务代表性品牌。至今,有100多种精品书刊相继荣获国家图书奖、国家期刊奖等省部级以上重要奖项。在出版行业一直处于领军地位,始终有较大的影响力。

中华书局:1912年元月,我国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陆费逵(字伯鸿)先生在上海创办中华书局。1958年,中华书局成为整理出版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及相关的学术著作、通俗读物的专业出版社,出版了《资治通鉴》、《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中华大藏经》、《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经典图书,特别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是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中华书局出版的汉语工具书也为广大读者信赖。近年来,中华书局在迈向多元化的企业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新路,在弘扬和普及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

(4)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出版业简介

中国台湾地区的出版产业,其产值占台湾总产值的0.5%,但对社会的作用不容小觑,目前台湾经济面临衰退、产业外移、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对原本已是高度竞争的出版产业来说真是雪上加霜。但长久以来,中国台湾出版风气开放、发展蓬勃,累积的知识及创意使它在整个亚洲都仍有较强的竞争力。据“行政院新闻局”发行的《出版年鉴·2005》提供的信息,从1994—2004年的11年间,中国台湾地区的出版社从4439家增长到7500家左右,年均净增加将近3000家。2001年以后,增长的趋势放缓,出版社数量稳定在7500家左右。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已经倒闭的出版机构在内,可见数量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与出版社数量很多相对应的,是出版社规模差距悬殊,绝大部分出版社的规模都很小。超过八成的出版社职员少于10人,这些出版社的平均员工人数为3人;员工人数在100~299人之间的比例则不足2%;而员工人数超过300人的大型企业仅有4家,这4家出版社平均员工人数为735人,其总人数为出版业总从业人员的24%。

与出版社的数量类似,中国台湾地区出版的图书种数也一直呈上升的趋势。根据台北“国家图书馆国际标准书号中心”的统计,1991年,中国台湾地区申请ISBN号的图书总数尚不到2万,1994年就已经超过3万,2001年突破4万大关,到2005年达到4.6万多种。2000年以来,平均每个月出版的新书达3000多种。总体上看,中国台湾地区近10多年来出版的图书总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年平均增长将近2000多种,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中国台湾图书出版业较重视工具书的出版,尤其是大型工具书得到出版商广泛的关注;古旧文献的整理出版也较受重视,影印了大量古籍。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台湾图书出版业开始热衷于少年儿童读物、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及大陆作品的出版。

如果归纳中国台湾图书出版业的一些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台湾的图书出版业非常繁荣,出版社及出版的图书数量多、增长快;出版社经营趋向集团化;出版社特色鲜明;政府出版品机制完善;出版物以语言文学、应用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主,以成年人和专业研究人士为主要读者对象。

中国香港图书出版业始于1843年,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的三次重大发展,现已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不仅是全球三大中文出版基地之一,也是世界文字传媒中心之一,还是世界第四大印刷中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它拥有近500家出版社、近5000家印刷厂和数千家图书进出口商、图书批发商以及以售卖图书为主的零售商。其中规模较大的图书出版社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新亚洲出版社、朗文出版社等。

中国香港每年出版图书万余种,仅中文图书销售额就达26亿港元。所出版图书的80%~90%为中文出版物,10%~20%为英文出版物。中文图书主要满足本港需要,也销往香港以外的华人地区;英文图书主要进口外国原版书,专供出口外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