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活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新生活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也促使新生活运动的“军事化”得以实施。第二时期,新生活运动总部从江西迁到南京后,新生活运动的宣传得到高度重视。

新生活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二、生活运动学校体育的影响

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恢复中国固有道德,达到民族复兴的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并自任总会长。1937年抗日战争前期的3年多时间,是整个新生活运动的发端和比较认真实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除大张旗鼓地宣传国家民族之复兴不在武力强大,而在国民知识道德之高超,提高国民知识道德,在于一般国民衣食住行都能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过一种呵护礼义廉耻的新生活外,还提出实施《新生活运动纲要》中所提出的“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三大原则,开展识字、放足、体育等多项活动。新生活运动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行为习惯,尤其是健身运动习惯的养成,对近代体育的普及、推广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1.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生活运动从1934年2月发起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方针和方法,从这三年多的开展情况来看,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以传统的“礼义廉耻”作为一般民众的生活准则,来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礼”指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指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指清清白白的辨识,“耻”指切切实实的觉悟。在《新生活须知》中,对“礼义廉耻”作了比较通俗的说明,“何者为礼,敬恭是主,守法循礼,戒慎将事,和气肃容,善于人处,孝亲敬长,克敦伦纪。”“何者为义,一心济世,厚人薄己,不争权利,急公忘私,弗辞劳瘁,扶善除恶,以彰公理。”“何者为廉,即明且洁,严慎取予,操守有节,辨别是非,力排谬说,崇尚节约,以惜物力。”“何者为耻,心存羞恶,不屑卑污,尊重自处,不甘暴弃,力求进步,不图苟存,宁死御侮。”上述的释文表明,“礼义廉耻”都是围绕“礼”来阐述的,而礼的核心就是要人们遵守社会定律和国家纪律

其二,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作为生活的具体标准,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为实行起点。具体要求为:衣的方面,要“莫趋时髦”“式样简便”“主妇自做”“穿戴莫歪”“洗涤宜勤、缝补残破、拔上鞋跟、扣齐纽颗”等;食的方面,要“饮食无声、坐必正席、饭屑骨刺勿使狼藉”,“食具须净、食物须洁”等;住的方面,要求“住居有室、创业成家”“剪甲理发、沐浴勤加”,“和洽邻里、同谋公益”,“谨慎门户”“黎明即起,漱口刷牙”等;行的方面,要求“举止稳重、步伐整齐”,“走路靠左、胸部挺起”等等。

其三,新生活运动要求做到“三化”,以生活的“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为追求目标,以“军事化”为最终目标。

2.新生活运动的实施及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从新生活运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来看,新生活运动在强调道德和精神要求的同时,也掺杂一些现代西方的公共行为、卫生要求和西方近代体育等一些新的内容,竭力使人民恢复传统的行为规范,并做一个现代的新国民。虽然新生活运动的根本目的,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要使全国国民的生活能够彻底军事化,能够养成勇敢迅速、刻苦耐劳,尤其是共同一致的习惯和本能,能随时为国家牺牲”[64],但新生活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对改变人们的健康观念,养生保健习惯的养成;对近代体育的普及、娱乐休闲体育的兴起;对女子走向社会参与体育,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对体育的军民化和复兴民族提倡民族体育等方面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新生活运动的实施

新生活运动自发起至抗日战争前,是它的发端和比较认真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江西和南京总会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先以“规矩”与“清洁”为运动的中心工作。规矩运动主要包括:“服装要规矩、容貌要规矩、出门要规矩、待人接物要规矩、衣食住行要规矩、一切行为要规矩。”[65]清洁运动,要求个人方面从锻炼身体做起,次及衣服、被褥、饮食、器具、日常生活习惯等,都有严格的办法。1935年,在新生活运动推行一周年之际,蒋介石感叹新生活运动的成绩进度“未能尽如吾人之所期”,又提出新生活运动的第二步骤,即实施“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的三大原则。新生活运动总会还提出开展守时、民众识字、体育、戒烟戒赌等运动,各省市也都按总会的要求开展运动。特别是1935年5月至7月,驻华日军制造了“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之后,策划华北五省脱离南京政府搞“自治运动”。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也促使新生活运动的“军事化”得以实施。据记载,当时的江西、福建、湖北、河南、青海、山西等省以及一些铁路干线,都以新生活劳动服务团为基础开展过国民军事训练,如平汉铁路全路的新生活劳动服务团团员自1935年10月以后,每周二、五下午五时至六时集中军事训练。军事训练还在各行各业广泛开展,一些中、小学也组织起童子军,进行一些军事训练。

第二时期,新生活运动总部从江西迁到南京后,新生活运动的宣传得到高度重视。蒋介石以为前两年新生活运动颇呈“沉闷现象”,1936年起,将新生活运动的定期刊物《新运会刊》改为《新运月刊》,又出版了《新生活半月刊》,宣传新生活运动理念,又组织编印新生活运动丛书,新生活运动标准、挂图、电影,并利用多种形式的广播,在全国广为传播新生活运动的思想、理论。此外,还成立“妇女指导委员会”,由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担任会长,指导妇女界的新生活运动。

(2)新生活运动对体育的影响

在新生活运动实施的过程中,对体育卫生相当重视。新生活运动把培养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作为现代国民应具有的条件之一,要求每个国民都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考虑自我的身体锻炼,这正如蒋介石在《利用天然之要义》一文中谈到的“大家再不能振作精神,锻炼体魄,今后不但要亡国,而且还要灭种。”[66]可见,国民政府试图通过体育与卫生活动的开展促进国民健康,以达到自卫卫国的目的。在新生活运动的推动下,国民政府开始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体育活动,体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制度化程度更趋明显,欧美传入的近代体育和中国固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新生活运动对体育的影响大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新生活运动推动下,西方文化对中国富有阶层的生活开始产生影响,大中城市出现了西方式的生活,一时间消遣娱乐成了调剂人们精神生活的手段。体育有“兴趣、娱乐、快活、消遣”等功效,在新生活运动中成了人们消遣娱乐、调节生活的工具,社会上把体育以消遣、玩耍来看待,而学校把体育当做休闲娱乐性质的课业。在新生活运动影响下,体育作为消遣娱乐的方式和人们社交的手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一发展带有片面性,使体育的正确位置受到影响。

例如,受消遣娱乐的影响,把体育增进健康、改善体格视为附产品,以为通过体育活动得到的只是快乐的目的,对体育教学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放任自流,有的发球给学生自玩。这就是所谓“放羊式”教学的出现。

再如,在人们的心目中,体育是玩耍的事,视学体育为粗野无知之耍,导致社会上有些人对体育另眼看待,有些人不愿子女学体育,有些体育工作者不安心于本职工作。

又如,中国是农业国,农民终日置身田亩,生活贫苦,没有时间运动,经济等物质基础也不允许参加运动,更谈不上消遣娱乐。而在城市,虽然办有一些工厂,然而工作时间极长,节假日又少,运动娱乐也成问题。所以,体育消遣运动是有层次之分的,工人、农民等广大民众由于受生活、工作状况所限,体育运动消遣娱乐较少,体育消遣娱乐仅局限在上层富有阶层之中。

其二,由于千百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男尊女卑习惯的影响,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连受教育的权利都被剥夺,更谈不上参加体育与社会活动。随着五四新文化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科学”,号召“妇女解放”和“男女平权”,男女处于不平等的社会地位逐渐被打破,使妇女在体育方面有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女子体育虽有发展,但与男子相比开展的范围仍然狭窄,参加的人数较少。在新生活运动中,尤其是1936年新生活促进总会下增设“妇女指导委员会”,指导妇女界的“新生活”以后,女子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实践,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涉及体育运动的面越来越广,女子的运动技术水平也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女子体育组织、女子体育学校也相继增多,关注女子体育,研究、宣传女子体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然而,新生活运动中提倡的女子体育,仅仅是以调剂妇女生活的枯燥、以求一时的时髦而进行的,大部分妇女对参加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教育性、科学性、时代性了解不足,训练几种运动技能就算满意。如一些女子在学校是运动队的代表,但一出校门走入家庭社会,体育就置在脑后,日常生活凌乱无序;还有一些女子喜静好逸,不喜运动,不会利用闲暇做有益身心的健身运动。至于新兴的运动项目,如游泳滑冰滑雪、驾车、骑射、野外露营户外运动在女子中更难开展。

其三,新生活运动“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乱邪昏懦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军事化”。蒋介石规定了军事化的思想推行原则,即唤起尚武爱国之精神,注意迅速整齐之行为,实行简单朴质之生活,养成遵守纪律之习惯。他强调,只有使全国国民都能过军事化的共同一致的新生活,才能解除内外交困的危机,完成其安内攘外之目的,并要随时准备捐躯牺牲,尽忠报国。可见,新生活运动的最终目标是以尚武精神培养军事化的国民。在新生活运动军事化目标影响下,体育成了军事化的对象,体育军事化思想开始出现,如当时社会上一些学者认为,体育、军训、童子军三者的目标与精神训练都是为了复兴民族,三者都具有体格训练、精神训练、技能训练的关系,其关系是互相为用,表里相通,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一体;也有认为在“国际间战云弥漫,我国外患频仍”的现代政局下,体育事业已超越以健康及娱乐为目标之范围,必须使之军事化,以军事的精神和管理来改革过去自由散漫放任的体育[67]。国民政府也逐渐把军民化的精神融入体育中,开始实施体育军事化与军事体育化,如1934年教育部下令初级中学应以童子军训练为必修科,童子军训练成绩不及格学生作体育不及格论。1935年开始办理各地高中学生集中军训时,亦特别加强体育锻炼。1936年筹设中央国民体育学校,举办全国军事体育速成班,要求军训教官受体育训练,体育教员受军事训练,以互相增进体育和军事的职能。同年底,军事委员会公布《公众以上学校军事管理方案》,正式以军事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学校[68]

【注释】

[1]国民体育设计委员会决议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

[2]蒋介石提倡党政军学各机关人员体育通令∥吴文忠.中国体育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1981:169.

[3]蒋介石提倡党政军学各机关人员体育通令∥吴文忠.中国体育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1981:169-170.

[4]吴蕴瑞,程登科.关于统一全国体育行政管理机构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5]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1929年1月)∥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77-80.

[6]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901-902.

[7]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1-12.

[8]罗加伦.革命文献:第21辑.台北:中国国民党史委员会,1978:1696-1697

[9]教育界消息.教育杂志,1927,19(8).

[10]中华民国教育宗旨极其实施方针(1929年4月26日国民政府令).国民政府公报第151号.1929:1-3.

[11]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5.

[12]小学体育.教育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21(12):149.

[13]初中体育暂行课程标准.教育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23(10):36.

[14]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体育杂志,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研究会,1929(2)

[15]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1931年9月3日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1931年9月14日国民政府训令第462号).国民政府公报.1931(857):2-13.

[16]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1935年11月23日).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宣言及现阶段政纲政策.台北:国民大会秘书处.1966:50-51.

[17]国民政府公布小学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教育(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38.

[18]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37.

[19]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37-238.

[20]国民政府公布师范学校法//中华民国史档案汇编:第5辑经1编教育(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15.

[21]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67.

[22]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7编.师范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12.

[23]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中央教育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51,53.(www.xing528.com)

[24]教育部公布职业教育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经1编教育(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12.

[25]职业学校各级教学科目及时数概要//徐百齐.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128-4137.

[26]职业学校实体育训练办法//教育部.教育法令.1946:475.

[27]国民体育实施方案.教育公报:第4年,1932(43/44):78.

[28]暂行大学体育课程概要//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体育法令汇编.台北:东方书店,1952:65-68.

[29]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中央教育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92.

[30]学生体质状况.体育周报,1933-07-01:运动界纪事.

[31]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2003:51.

[32]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2003:51.

[33]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2003:51.

[34]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2003:53.

[35]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2003:54-55.

[36]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2003:54-55.

[37]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2003:54-55.

[38]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2003:54-55.

[39]卢绍稷.三民主义和体育教育.勤奋体育月报,1937,4(5):340.

[40]孙栖.球类运动怎么测验.勤奋体育月报,1935,3(3):12.

[41]熊光国.学校体育成绩及进度考查法.体育季刊,北平体育改进社,1933,1(3):21.

[42]吴麟若.最近体育测验文字评论.体育季刊,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6,2(2):25.

[43]阮蔚村.女性的体质研究.体育周报,天津体育周报社,1933,2(2):7.

[44]章映芬.中国女子健身操问题.体育研究通讯.江苏省立镇江体育场,1935,3(3):11.

[45]陈韵兰.女生体育应由女指导员指导.体育研究与通讯,1934,2(3):15.

[46]郑扬新.中学体育之改进问题.勤奋体育月报,1934,1(5):12.

[47]张汇兰.检查体格及体育分组问题.勤奋体育月报,1935,2(12):32.

[48]马约翰.大学与体育.时事月报(全国运动会特大号),1933,9(4):230

[49]王健吾.从实验中与郝督学商讨我国大学体育问题.体育季刊,1937,1(4):14.

[50]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825.

[51]郝更生.视察上海各体育学校报告.勤奋体育月报,1934-04-10,1(7):36.

[52]徐镳.南京高等师范、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简史//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308.

[53]国民体育实施方案.//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83.

[54]赵祥林,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4.

[55]赵祥林,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77.

[56]赵祥林,土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77.

[57]赵祥林,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79.

[58]赵祥林,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2.

[59]学校系统改革令//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5.

[60]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1.

[61]陈元照.中国现代教育史//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28.

[62]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25.

[63]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7.

[64]罗家伦.革命文献:第68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78:21.

[65]陈又新,等.新生活运动之理论与实践第2辑.南京:南京警官高等学校,1935:19.

[66]蒋介石.利用天然之要义//蒋介石.言论汇编:卷12.台北:正中出版社,1956:70.

[67]程登科.体育军事化的教育刍议.教与学月刊,1936,1(7):280-297.

[68]多秋贺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民国编(中).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111-1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