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复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百年复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百年复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李爱铭傅贤伟陈晓春顾泳章迪思精神篇:百年建筑百年记忆几天前刚落成的校史馆前,从事二十多年校史研究工作的复旦大学教授许有成感慨万千:今日校史馆,昔日奕柱堂,即是复旦学子博览群书的图书馆。

百年复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百年复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李爱铭 傅贤伟 陈晓春

顾 泳 章迪思

精神篇:百年建筑百年记忆

几天前刚落成的校史馆前,从事二十多年校史研究工作的复旦大学教授许有成感慨万千:今日校史馆,昔日奕柱堂,即是复旦学子博览群书的图书馆。历经八十五年风雨,“工”字形建筑结构一如当年,飞檐式建筑古意盎然,让人一时难分今夕何夕。“校史馆选址在此,当是复旦文脉传承与发扬的一大象征!”带着兴奋,将近八十高龄的许教授娓娓讲述从一幢幢百年建筑走出的名人

提及复旦建筑,世人多会马上联想到“相辉堂”。马相伯创立了复旦,李登辉建设了复旦,相辉堂既是对两位永恒的纪念,更是复旦精神的发源之地。已故老校长李登辉一生从事教育,被誉为“复旦的保姆”。1947年7月5日,李校长在这里作了最后一次讲演。他深情又满怀希望地对身穿学士服的复旦学子们说,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几十年来,这段讲话也逐渐演化成为大家心中的“复旦传统”和“复旦精神”。

在校园西部的绿树浓荫中,掩映着一座淡灰色的四层楼宇,复旦人称之为“小白楼”。国内大学的第一个心理学系,即发轫于此。

1923年,复旦学生郭任远留美获博士学位归国,回母校执教。次年郭先生向其堂叔父郭子彬等人募捐三千元,创办了心理学系。郭任远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追随者,他的论文提出后天环境可改变性格的观点,不仅驳倒了当时的学界权威“孤独氏”,还以一张“老鼠骑到猫背上”的实验室照片闻名海内外。

郭先生回国以后颇有一番抱负,想把心理学系扩充为心理学院。1925年,他向郭子彬募捐五万元,造起了这座四层的楼房,供教学、科研之用,命名为子彬院。随着心理学院成立,著名学者唐钺、蔡翘、蔡堡、李汝祺、孔宪武等纷纷来校执教,形成强大的教学阵容。学院也渐渐细化出多个学科,从心理衍生到生理。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冯德培、胡寄南等都从“小白楼”里走出。

采访最后,许教授又说了个关于校史馆自身的故事。1946年复旦由重庆迁回江湾后,弈柱堂改名“仙舟馆”,纪念中国“合作运动”《导人薛仙舟。薛仙舟曾做过复旦的教务长,以严格要求出名,对学生的卫生工作尤甚。如果看到宿舍里臭袜子遍地,薛先生拒不进入,并要严加批评。后来“仙舟馆”的匾额由于右任题写。有人看不懂篆文,把“仙舟馆”看成“傻瓜馆”,并以此讥笑去图书馆看书的都是“傻瓜”。复旦学子机智应对:“就算是傻瓜,多去图书馆就聪明啦!”还有大三学生写下对联一副:“宁去傻瓜馆,不入百乐门”,挂在床头以自勉。一次“误读”,见证了复旦学子勤奋读书的传统。

教育篇:一所高校的百年 一国高教的百年

“百年复旦大学,见证了中国教育从科举结束,到21世纪中国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完整过程”。复旦大学校史馆开幕式上,钱益民助理研究员经过三年研究,用大量史实提出、证实该观点。

1905年,中国封建社会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崩溃,一批新时代高校诞生:国立大学、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马相伯、严复、李登辉等一批当时一流的知识分子,考察西欧等多所大学后,1905年创办复旦大学,其创办本身就表明了国人创办高等教育的一种自觉。黄炎培在1923年评价说:“复旦是中国目前唯一的、真正的私立大学。”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复旦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大学制度,包括董事会制、校长聘任制、全体教职员会议、校务会议等。重大事件由董事会管理,聘请从国外归来的名师做教授。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办学,通过实践来推动和发展知识,成为私立复旦大学的特色。商科教育学新闻学等应用性学科,代表了复旦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方向,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复旦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还培养出了竺可桢、罗家伦、金通尹、张志让等二十六位大学校长,任职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武汉测绘学院等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与不少高校内迁重庆办学,并改为国立。抗战胜利后,复旦大学重庆部分迁回上海,与上海补习部合并,进一步壮大。

复旦校史研究室主任龚向群介绍,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复旦汇聚了苏浙皖沪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从一所拥有文理法商农五个学院、三十多个系科的学校,转型为设置中文、历史、新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九大学科的文理综合性大学。

1959年起,中央确定十六所重点建设的国家重点大学,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同时名列其中。长期以来,复旦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研制成功第一支X光管、创建遗传学、高分子化学等新专业满足社会需求,攻克原子弹三大技术难关之一、开拓中国新型电光源等。编写完成《中国历史地图集》、《英汉大字典》等重大基础性成果,成为大学“国家队”中坚力量之一,部分文史学科代表全国水平。

改革开放新时期,复旦先后被列入“七五”重点建设高校和“211工程”、“985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之一。经过“六五”到“九五”几阶段建设,复旦与其他高校一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复旦输出科研成果、高科技企业与先进理念,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也成为其重要发展目标。

回顾与反思,百年复旦,映出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画卷。

城市篇:大学,城市创新的源泉

百年沧桑伟业,百年薪火相传。昨天,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在复旦园举行,复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牛津大学、悉尼大学、东京大学耶鲁大学等全球六所名校校长,纵论“大学和城市互动发展”。创新,成为校长们口中“点击率”最高的名词。

创新,是一种责任(www.xing528.com)

两组数据说明上海高等教育取得的长足进步:1980年,上海有四十九所大学,在校学生不足八万人,每万人中仅有六十七名大学生;现在,上海有五十九所大学,在校生五十万,平均每万人中有三百零七名大学生。

百年复旦,成为上海知识创新的“引擎”。跨入新世纪,复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增加专业学位研究方向,如企业管理、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同时科学研究瞄准国际前沿。目前,学校正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培育电子、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环境工程、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依托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复旦融入“三区联动”的步子也越来越快。

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大学。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中国不少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城市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大学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在未来,复旦大学将建立开放的科研机构,培养全球视野的人才,走出象牙塔与城市互动,承担更重要的创新责任。

大学要为城市发展重大“命题”寻求答案。日本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提出创新概念:高等教育要着力解决环境和城市发展问题,应该重组学术领域和知识结构,必须建立通用的学科。该校十年前组建“全球可持续性联盟”,城市体系是其研究的重点。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施春风也提出,许多大城市面临严峻挑战,包括空间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我们必须超越科学技术,超越传统智慧,建立起跨学科的眼光和战略,找到综合性、全面性解决方案,真正使城市成为生活工作娱乐的场所。

创新,是一种能力

1994年毕业于复旦的陈天桥,在短短五年时间内,把“盛大网络”打造成全球著名的游戏运营商。这是知识创新的一大“传奇”。

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说,许多创新活动发生在充满文化、充满活力的大城市,因为城市能提供宽容的氛围。所以说,大学的繁荣,离不开城市的繁荣。他说,衡量一所大学是不是最优秀,标准不是光看它的学术,而应该看它如何帮助所在的社区,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诸多挑战,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个领先的高等学府,必须在教授知识及前沿科学领域保持领先,同时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据介绍,耶鲁大学的创新氛围非常浓厚,在生物医药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金,仅纽黑文地区就吸引投资二十多亿美元;大学周边林林总总的公司中,有百分之七十九是属于“师生类公司”。英国牛津大学则被数十家公司“包围”,这些公司从事着电脑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的研发,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密集,创造出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政府对大学创新的作用至关重要。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建议,政府应该对基础科学进行投资,且保持集中化投资,而不是让社会资助取而代之。他同时忠告,发明创造、科技成果出效益需要时间,投资者要沉得下心,容忍得了失败。

创新,是一种目标

市长韩正在论坛演讲中说道: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底蕴深厚、人才荟萃、不断创新的城市。

大学是个不断涌现创新成果、不断创造资金财富的地方。在英国牛津大学,虽然冠以“牛津城”之名,但没有科研边界。研究表明,牛津地区百分之八十的高科技企业由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创立,该地区的人均GDP高于国家水平。其科研力量每年增长达百分之十,通过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的经济收入也逐年增长。在工程、物理、生命科学、IT等领域,牛津广泛进行跨学科合作,还与城市建立企业创业中心,精心培养成功人士。专门成立的技术转让公司,已成功转让六百多个项目,平均六周到八周的转化收入即可建立一家新企业。

施春风演讲时拿出一份报纸说,《海峡时报》近日刊登了一篇题为《X和城市》的文章。他说,全球级的城市,是不同社会、社区、文化间相互沟通的重要中枢,城市发展的基础就是叫做“X”的要素,包括社区文化,包括商业通信。大学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断对城市发展提供贡献,包括创造知识和思想,为今后人们的创新及创业目标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

悉尼大学校长盖文·布朗说:大学创造的应该是创新氛围,而不是走从校园到产业的简单线性道路;要把大学看作一个根本性的社会组织,是所有创造力的活力“中枢”。正如约翰·胡德所说,“大学能给城市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培养未来领袖,培养独立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

目标篇:复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牛津大学校长约翰·胡德、悉尼大学校长盖文·布朗、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昨天,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学府的校长一起出现在复旦校园。名古屋大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复旦大学在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等诸多方面已具备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却表示:复旦正在实施“三步走”战略,力争到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据了解,复旦近几年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新加坡国立大学、耶鲁大学等四十多所高校与复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重大课题合作研究,互派访问学者和学生,每年有近三百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复旦在校留学生四千四百多人,数量名列全国高校第二。复旦大学还是环太平洋大学协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21世纪大学组织、大学校长国际协会等大学组织的成员。

一批复旦校友在世界各地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外国语系校友陈健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是目前中国驻联合国最高级别的外交官,今年被复旦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复旦大学物理系校友郦永刚是美国知名地震专家。遗传学专家许田,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现为耶鲁大学遗传学系副系主任、终身教授。数学系八位校友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校担任系主任,成为国际统计界的领军人物。这些校友又被复旦聘为长江学者等,每年回复旦授课,将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复旦学子。

雄厚的科研实力奠定了复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近五年来,复旦教师、学生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每年以百分之三十的速度增长,基因、神经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神经元》等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封面位置。

目前,复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基本实现:学校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重点实验室,以及先进材料、生命医学、脑科学、微纳电子、数理研究等五大创新研究基地,新闻和媒介化社会、国际竞争力、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问世。

未来五年,复旦将踏上第二步征程:学校在总体上处于亚洲大学前列,若干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集中三大重点实验室的力量研究有机功能材料、发光材料等;发挥临床医学和生命学科的多学科优势,集中攻克人类重大疾病;集中微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微电子中心力量,对上海的数码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微纳材料等进行突破。

从2011年起,经过十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复旦力争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若干学科达到世界第一;校友中涌现出一批在各领域有影响的人才,学校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每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在学校周边形成国内外闻名的科技园区;留学生达到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届时复旦将成为全球适龄青年向往的大学之一。

来源:《解放日报》2005年9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