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考

对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刘向兵李立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述若干问题,构成了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深刻动因。国外大学管理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美国凯勒发表《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革命》一书,由此掀起了高教研究人员对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热潮[1]。

对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考

对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 刘向兵 李立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时期,高等学校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如何应对高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如何在学校管理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拓展管理的新局面;如何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以前瞻性、全局性的战略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上述若干问题,构成了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深刻动因。

一、何谓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在企业管理和非营利组织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它是指组织为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组织战略目标,并针对目标的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进而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估与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因此,战略管理不仅包括战略制定,还包括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三大阶段一起构成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一种循环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的、总体性管理,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纲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可以理解为,战略管理既是对战略的管理,也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

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在企业管理学术研究和实际运用领域获得长足发展,随后又被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基金会、科研组织等逐步引入。国外大学管理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美国凯勒发表《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革命》一书,由此掀起了高教研究人员对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热潮[1]。企业制定战略计划的技术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制定发展战略工作中,并产生了一系列专著、论文,以及包含有关成功经验的案例。

二、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

(一)更快地提高办学水平和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时值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题,跨越式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选择。这种跨越式发展,迫切要求大学管理者运用战略思维,“上兵伐谋”、“法乎其上”,对大学进行带有前瞻性的、全局性的、总体性的管理,战略管理的理念于是呼之欲出。

战略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种管理方式。与我国许多高校进行的战略规划工作相比,它更关注战略的可操作性,关注战略的实施,同时加以有效的控制和评估,从而把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评估等有机结合,并能整合组织的全部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因此更能提高管理的效能,使大学增强竞争实力(图1)。

img38

图1 大学战略管理的简单模型

关于战略管理的意义,美国学者乔尔·罗斯和迈克尔·卡米提出,“一个机构没有战略就好像一条船没有桅杆,只能在原地打转”。[2]可以说,战略管理是关系到组织本身的发展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国外运用战略管理进行大学管理的实践也已经证明,有效的战略管理可以为高校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可以“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创造自己的未来”,从而“把握自身的命运”[3];有助于指导高校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与战略相匹配,从而促进组织变革;有助于为高校管理提供控制与评估的基础,保证高校的战略实施科学、有效;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在系统思考、超前思考的基础上,确定学校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战略目标的各项措施。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保证在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实现其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理念在我国大学虽然尚无完整的实践案例,但已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共识乃至行动。

(二)适应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积极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

战略管理的理念来源于企业竞争,又在企业竞争中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得非常快,越来越多的大学被推入竞争的浪潮,竞争成为一种突出的客观存在;同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也逐步确立了大学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地位,从制度上保证了大学的竞争主体地位,使其得以直接参与竞争。战略管理的实施于是具备了一项最为重要的背景。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学之间,特别是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即对高水平的师资的竞争;二是生源竞争;三是办学资源的竞争;四是无形资源如高校社会声誉的竞争。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又使得高校的国际竞争也会逐步加剧。可以说,竞争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范围之广泛、程度之激烈,都已超越人们的想象。同时,大学竞争的结果,虽不像企业那样惨烈,但同样存在优胜劣汰的现象。可以说,大学同样经受着不进则退、缓进则退,甚至是“生存还是死亡”的巨大压力

战略总是与竞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认为,“战”就是“竞争”,“略”就是谋略、谋划。因此,大学发展战略,就是谋划大学在发展竞争中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影响深远的胜利或者双赢的策略,而非急功近利、浮躁冒进,因此战略的研究与制定要重点解决学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是标本兼治。[4]

因此,任何大学都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对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未来高枕无忧了。高校只有开展有效的战略管理,才能为迎接一切机遇,应对激烈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集中精力迎接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积极行动优化在环境中的处境,迅速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更好地把握未来命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改进现有的战略规划工作,是提高大学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如果以战略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的情况为标准,高校管理似乎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以日常管理为特征的内部管理阶段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我国高校并没有所谓的自主权问题,高校实质上是政府的组成部分,高校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所谓的“外控管理”,即上级机关高度集权,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无关紧要[5]。这时,高校的管理基本上是“内部取向”,管理者也不必考虑组织的外部环境、长远目标以及如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去实现目标,战略思维理所当然是没有任何地位、任何必要的。

2.以发展规划为特征的规划管理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高校在逐步确立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刻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许多高校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强化,开始设立发展规划部门,制定了以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三大规划为核心的“五年计划”或“十年纲要”,确立学校发展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战略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这是我国大学管理思想向战略规划方向转变的重要标志。

尽管如此,这种战略规划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突出问题是规划的权威性、“法定性”未能体现出来,稳定性、科学性还不够。在实施和执行方面,既缺乏共同理念的引导、学校氛围的营造,又缺乏有效的控制、评估手段,使得规划的落实十分困难,在有些高校,所谓的规划只能是“纸上划划,墙上挂挂”。体现在学校整体管理上,就是规划工作“只是规划部门的事”,各项工作缺乏协调协作,各种资源缺乏整体配置,各个部门各自为战,管理的有效性也不够高。(www.xing528.com)

3.以发展战略总揽全局的战略管理阶段

为解决上述问题,改进现有的战略规划工作,提高大学管理水平,应当尽快进入以发展战略总揽全局的战略管理阶段。

国外普遍认为,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先导。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在《战略规划的衰落与兴起》一书中说,战略规划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80年代战略规划衰落,代之兴起的是战略管理。美国学者安索夫在《新公司战略》一书中认为,战略计划与战略管理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焦点是制定最优战略决策,而后者的焦点是关注产生新的战略结果——新市场、新产品和新技术。战略规划是一个专门的部门制定的,而战略管理涉及所有组织部门,它更综合,将战略扩展到所有组织单位。战略管理包含了战略规划,但它更关注战略的执行,关注整合组织的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而且规划或计划的制定不再是一个特殊部门的活动,而是全部管理者的责任。[6]

这些分析充分反映了战略管理相对战略规划的优势,具体在大学管理中,可以概括为:第一,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而且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对战略进行评估等环节,因此是全过程的、动态的、总体性管理。它立足于战略规划而优于战略规划,强化了战略规划的实践特色,有利于学校整合全部的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第二,它更综合、更全面,应当并能够在大学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引导并贯穿于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促使学校改进决策方法,优化组织结构,增强内部协调、沟通与控制,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因此它追求的不是个别部门或环节的效率,而是整个学校的最佳态势。第三,与已有的战略规划工作相比,许多高校编制的“三大规划”即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都是分立的、平行的,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图2),而在战略管理中,它们是统一的、有机的、有层次的,整体统一于战略管理的框架之下。三大规划从制定到实施就更加系统有序,三位一体,共同推动学校增强竞争力,更快地提高办学水平和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

因此,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并非字面上或表述上的简单调整,而意味着实质性的变化。

img39

图2 大学战略规划模型(与图1可进行比较)

三、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就战略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乃至大学运用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充分阐述。高等学校作为一种大型的、复杂的、多功能的、特殊的非营利组织,不仅具有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而且具备实施战略管理的可行性。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制定战略规划,进行战略管理,已成为国外高校管理改革的一个趋势。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战略管理理念引入大学管理的国家。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把发展战略管理与运行管理、资源和财政管理、人员管理及信息管理并列为大学校长培训的五大内容。在高等学校运作中,最为著名的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这所历史不长、规模不大的高等学校之所以能在很短时间内成为全美1988~1998年间大学教育质量提高最明显的四所大学之一,并且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专业成为美国顶尖的大学,主要取决于其对战略管理的成功运用。其前任校长理查德·西尔特曾指出,“我相信我们在战略管理方面比我所知道的任何一家企业做得都好”。[7]现任校长杰瑞德·柯亨教授认为,战略规划对任何组织都十分重要,对大学更是如此,对资源有限的大学更是如此。因为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对大学提出很多要求,而大学本身的资金和能力有限,为此必须进行战略选择和规划,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利用自己的强项,既使强项更强,又不追求在所有领域都领先,“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规模小,所以必须比他们更聪明”。[8]

在欧洲,战略管理也同样引人注目。英国也把战略管理作为大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已把组织大学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并对其进行战略管理评估作为重要职能,并于2000年编写了《高等学校战略规划指南》,为英国高校开展战略规划提供咨询。大学发展战略和规划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决策的基础。

在亚洲,日本韩国的大学也十分重视战略管理。韩国的主要高等学校——汉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经验,就是“大学发展是一个战略管理过程”。[9]即大学的不同阶段,总是及时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战略规划并贯彻执行。

在我国香港,企业管理的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香港科技大学。该校自1991年10月创校以来,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综合实力跃居香港大学前茅,进入亚洲大学排行榜的前50名,并带动了香港其他大学的学术研究气氛,促进香港转型为知识性社会。其成功主要受益于战略管理思想。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实施战略管理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其特征有二:一是比较注重借鉴工商企业与行政组织的战略管理模式,许多高校都仿照企业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模式,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制订,如台湾大学建立了研究发展委员会。二是结成战略联盟,通过资源互补来提升整体竞争力,如由“中大”、交通清华、阳明等四所分别以理工、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见长的大学合作筹组成立的“台湾联合大学系统”。

在我国内地,从90年代开始,陆续有学者研究高校战略管理问题。结合高等教育法的实施、多校区大学管理及合并高校的管理等问题,重点研究高校开展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基本内涵、步骤和内容,分析高校战略管理的特点,与现行的所谓“操作管理”进行区别。还有学者对高校开展战略管理自我评估方案进行了研究,个别还采用SWOT分析法对高校进行环境—资源相统一的分析,或制定了高校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型。在实践中,清华大学三步走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战略步骤,中国人民大学实施“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的特色化战略,南京大学以“学术特区”推动学科建设的战略措施,同济大学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所确立的战略重点,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定的战略管理思想。上述理论与实践上的努力尽管还比较分散,未能形成系统的体系、方法,也鲜有完整的成功案例,但毕竟为我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创造了一定条件,已有的探索是十分可贵的。

【注释】

[1]万秀兰:《国外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及借鉴》,《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

[2]黄浩明编著:《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第1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弗雷德·R·大卫著,李东红、陈宝明、徐玉德等译:《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4]李震彪:《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思考与实践》,《谋划发展,规划未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展规划工作探索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熊川武:《学校“战略管理”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6]陈振明:《公共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评〈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7]弗雷德·R·大卫著,李东红、陈宝明、徐玉德等译:《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8]《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9]宋吉缮、蓝劲松:《韩国大学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汉城大学的改革与发展(1946~1985年)为案例》,《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