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时间:2023-0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的这些特征,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提供更丰富、更系统的教育内容。所以,当代许多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时,对教育内容的考察已不仅仅局限于对院校图书馆的现有图书册数进行检查。因此,从教育内容之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意义来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得忽视教育内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资源大体由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条件三大要素构成,具体包括:课程、学科、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用书、各种信息载体(如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如讲授、谈话、读书指导、演示、实验实习作业、讨论、研究等);具有教育作用的各种物质环境(如各种场地、设备等)和非物质条件(如规章制度、文化氛围等)。

教育资源是教与学的活动得以展开的中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媒介。在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中,教育者或教师是主导性的因素,同时,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又互为主客体;教育资源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拥有的客体。教与学的活动之所以能够得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之所以能够得以进行,与作为教育客体的教育资源有着重要的关系。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之一,缺失了这一要素,教育活动不可能存在。

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各种经验,教育内容是挑选那些符合教育目的、最有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16]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教育内容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递人类文化来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人类文化知识的无限性与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有限的教育时间里,传递的文化信息过量,有导致受教育者食而不化之虞;即使适量的文化信息,要被受教育者内化,仍需经过必要的提炼与加工”[17]。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就是对人类文化中被视为是主流的、有价值的那一部分知识予以提炼、整理、加工以及分门别类,使之成为教育内容,然后借助一定的教育条件、采纳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阐释、学习与内化这些教育内容,将人类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传递给年轻一代,并在传递这些文化的过程中,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所以,如果没有教育内容,那么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等特征均难以得到保障。

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教育内容都对教育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教育内容的甄别、整理与传授,直接关系到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否能够得到贯彻与实现,也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明与文化能否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传递与更新。就高等教育而言,自然也是如此。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鹄的,相较于中小学教育而言,高等教育所涉及的学科更广泛、更细致,所涉及的知识也更博大、更精深,其所旨在培养的人才,也应是更具自主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高等教育的这些特征,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提供更丰富、更系统的教育内容。在高等教育中,教育内容通常指的是教材或教科书、参考资料及图书馆藏书。然而,随着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信息社会的逐步形成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内容更是包括了其他非传统形式的教育内容,如以电子形式出现的各种资料。所以,当代许多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时,对教育内容的考察已不仅仅局限于对院校图书馆的现有图书册数进行检查。因为单一或贫乏的教育内容是不能满足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教育需求的;形式多样、丰富充足又具有科学性和前沿性的图书资料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合理的学科建设、科学的课程设置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因此,从教育内容之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意义来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得忽视教育内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我国高等教育现状而言,教育内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教材质量欠佳。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指南与参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但我国高校目前使用的教材不乏粗制滥造的劣质品,《重庆时报》曾经报道,重庆某大学教务处对学生使用教材的情况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使用过的教材中,80%都存在错误,且近三成教材版本过于陈旧。[18]教材陈旧、质量低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完整而扎实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创新能力的养成。其次是课程设置僵化,课程改革滞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学对象急剧扩大,但是课程内容却少有变化,与当前学术发展前沿和社会实践均相距甚远,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由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院系调整的影响,我国高校目前依旧存在学科分割过细、课程设置分裂、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才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过高、忽视基础课程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大学教育功能的释放,越来越成为制约全面人才培养的瓶颈。正如纽曼所说,大学里的过度专业化,易于使心智变得狭窄,而且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极端的专业化都会使教育的目的幻灭。[19]

总之,建构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前沿性特征的教育内容,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二、教育方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方法是“为达成目的,使受教育者掌握所传递的内容而采取的方法”。[20]在教育的演进历程中,教育方法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为什么教育在一定的时期、在某些区域特别强调对话、启发等教育方法,而在其他时期、其他区域却特别强调讲授、灌输等教育方法?如果这样设问,就会发现,教育方法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经过选择与建构的,之所以如此,在于那些被选中的或建构的教育方法,是被视为有助于实现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的。以现当代教育最为青睐的教育方法——书面考试为例,定期举行严格的考试、考试结果以量化的形式——分数评定等级、考试以书写为几乎唯一的形式,这一切是在18世纪后期才出现于教育领域的。相较于此前注重口头测试以及质的测试,教育方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的意义非同小可,它们“具有易转乾坤的效应,是由于它们史无前例地改造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深入到学生怎样‘学以致学’(to learn to learn)的层次”;这些变化旨在追求客观公正、鼓励竞争、崇尚胜利、训练遵守规则与秩序的人、造就善于“理性算度”的人,等等。[21]所以,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一种中介,它与教育内容一样,其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

灵活、多样且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点我们在前一节已经论及。就高等教育而言,教学方式落后是阻碍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弊病之一。尽管当前许多高校拥有先进而充足的教学硬件设施,而且大多数教师也善于使用这些设施,但是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不等于就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许多时候,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只是为落后的教学提供了另一种工具而已。教师依旧照本宣科、满堂灌输,学生积极思维、质疑及批判的学习品质与能力,依旧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培养与提高。因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改变原有的灌输型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创造性地思维。就像亚斯贝尔斯所认为的那样,“大学里面的教育,就其本性来说,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而不是强调记忆、背诵、灌输的经院式教育,也不是仅注重技能训练的学徒式教育。[22]所以,质疑、思考、启发、对话、探究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的教学方式,大学教师应努力成为苏格拉底式的教师。

三、教育条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条件可以囊括教育资源中除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之外的其他所有内容,包括具有教育作用的物质环境,如教室、阅览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场地以及各种供教学与学习之用的设备器材;为教育活动提供支持、规划、激励、评价等的非物质环境,如规章制度、学校文化,等等。无论在哪一教育阶段,教育条件的优劣都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着手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总是比较重视校舍等各种教育场地的修缮、教育设备的更新、教育制度的改革及学校文化的建设。

就高等教育而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足够使用的各种教育场地与教育设备,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物质条件。尽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越来越常见,但传统的课堂教学、班级授课仍旧是高等教育阶段最普遍的教学形式,各种教育场地与教育设备仍旧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大因素。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长,不少高校教育场地和教育设备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由此而导致教育质量下滑。这一现象也说明,具有教育作用的物质条件的改善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涉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和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等教育规章制度之所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在于其所起的各种作用是全面而复杂的,如按照一定的标准挑选学生和教师、确立学生的发展方向或发展水平、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予以指导、激励与评价、对学校教育质量予以监督与评估等。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校文化,则对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与研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毫无疑问,追求真、善、美的学校文化,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相当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img62

【注释】

[1]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47.(www.xing528.com)

[3][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4.

[4]罗晓燕,陈洁瑜.以学生学习为重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美国NSSE“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10):50-54.

[5][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73.

[6][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

[7]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42.

[8]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在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言谈会上的发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3-26.

[9]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10][加]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M].邵瑞珍,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34-35.

[11]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0.

[1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1.

[1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9.

[14][加]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M].邵瑞珍,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18-19.

[15]卢德平.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中国青年报[N].2005-09-16. http://www.ce.cn/xwzx/kjwh/gdxw/200509/16/t20050916_4704668.shtml.

[1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0.

[17]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0.

[18]陈瑶.八成大学教材存在错误[N].重庆时报.2005-03-09.

[19][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J].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

[20]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

[21]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50.

[2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