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校管理水平提升中的延安精神应用

陕西高校管理水平提升中的延安精神应用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充分发挥延安精神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力、综合竞争力,促进陕西由科教大省迈向科教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西高校管理水平提升中的延安精神应用

延安精神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中的特殊意义和实践应用

刘建德[1] 廉振民[2]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 716000)

【摘 要】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精神支柱,是与时俱进,历久弥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源动力。新时期,运用延安精神指导高校管理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通过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用好延安精神,打造高校管理文化品牌,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管理;延安精神;特殊意义;有效途径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和工作风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源动力。新时期,充分发挥延安精神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力、综合竞争力,促进陕西由科教大省迈向科教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培育出来的最重要的精神文明成果,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同时也是在它的指导下),由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它是一种融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追求与脚踏实地的顽强拼搏作风于一体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革命精神。[1]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

1.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抗大精神为典范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它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爱国主义的方向、马列主义的方向、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工作都要以马列主义科学真理为指导,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为最广大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今天我们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整风精神为典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想问题、干工作既不墨守成规,拘泥于书本知识和他人的经验而敢于创新和突破,又不枉顾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而盲动冒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的伟大思想成果,既是一种坚持真理、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又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主动、勇于克服自身错误和不足的伟大品格。今天,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正确地向人民群众指出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动员和领导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

1.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

张思德白求恩精神为典范的自觉地、真诚地、一贯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现实体现,也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它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就是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就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今天,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我们的政策与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与中心任务,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南泥湾精神为典范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标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面对各种艰难困苦,依靠自己的力量,坚守必胜的信念,保持乐观的情绪,自觉主动、自尊自爱、顽强拼搏,不断创新创造求得再生与发展的革命主体精神和工作作风。今天,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要清醒认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落后的国情,认识前行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的现实,在独立自主,立足自己力量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勤俭节约、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2.延安精神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中的特殊意义

延安精神历久弥新的魅力,就在于她是与时俱进的革命理想信念、自主创业精神和顽强奋斗作风的有机统一。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将延安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们克服困难,推动改革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求真务实的政绩观,以人为本的群众观,广纳群贤的人才观,不断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着力解决改革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3]

延安精神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它已超越了时空界限,具有永恒和普遍的精神魅力。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我们依靠延安精神,战胜了内外强敌,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依靠延安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依靠延安精神,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当前,陕西高校肩负着促进陕西由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迈进的历史使命,我们还面临着资源条件、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等多种困难和制约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把延安精神作为教育群众、凝聚人心、团结奋进、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立足现有条件,打好穷省做强高等教育的攻坚战,为科教兴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2.1弘扬延安精神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思想保证

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依据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完全一致。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陕西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适应并促进陕西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有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和广大职工像革命前辈那样,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锲而不舍地学习、探究、实践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理论、方法,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水平的教育家、管理家和教职工队伍。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培养“四有”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和促进陕西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思考管理问题,谋划学校发展,创新管理实践,提高管理水平。

2.2弘扬延安精神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

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能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办社会需要的大学。也就是说,要真正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就必须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时刻牢记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以教职工是否满意、人民是否满意、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为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能力高低的检验标准。实践延安精神,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一方面,要以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地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态度,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好师生十分关心的工作学习条件、生活福利待遇、事业发展机会和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调动师生的办学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3弘扬延安精神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必须解决好办学思想、办学理念问题,也必须解决好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作为延安精神精髓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只有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才能总结和形成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精神,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清晰的办学理念,为学校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才能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创新管理制度和队伍建设的措施,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客观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正确认识学校发展问题与矛盾、机遇与条件,以主动适应和服务地方建设为动力,大力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努力寻找和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统筹并妥善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制度改革与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重大关系,不按断提高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4弘扬延安精神是“穷省办大教育”的需要

陕西是一个财力有限的西部省份,又是一个高校众多的教育大省。陕西的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比其他省份更大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财力有限,教育经费短缺,成为制约我省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又迫切要求把高等教育搞上去,快速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从宏观上讲,就是要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高校立足现有的资源和自身的比较优势,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和实践与地方政府、国内外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合作办学的新路子,最大限度地吸纳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和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发展。从微观上讲,就是教育和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广大职工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作风,树立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宏图伟业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比贡献不比索取,比业绩不比职务,比敬业不比享乐,努力做到政治上追求忠诚至上的境界,思想上追求奉献至上的境界,道德上追求正气至上的境界,工作上追求事业至上的境界,做人上追求诚信至上的境界,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落实到工作岗位上来,不断创新、创优、创业,振奋精神,埋头苦干,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加快推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4]

3.延安精神在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中的实践应用

3.1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府的教育政策。在多元文化交流激荡的新时期,为保证受教育者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大力通过延安精神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理想。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用自己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创造和培育的延安精神办学育人,教育和培养了千千万万具有崇高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工农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使之成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精英与栋梁。在科教兴国、科教兴陕的伟大事业中,陕西的高校仍然需要用延安精神教育和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信念和顽强的创业精神的新型建设者与接班人。(www.xing528.com)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题写的训词中提出的基本要求。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培养千千万万个坚定的革命者和建设者,首先得益于延安时期确立的坚定的政治方向。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的环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重视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着这一点,多年来延安大学通过积极努力,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机关党校延安培训基地。学校依托六大教育基地,创办了“窑洞大学”和“泽东干部学院”,大力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并把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延安精神教育当作自己的神圣责任。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延安大学在延安精神教育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突出的成果,形成了包括制度建设、学科建设、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环境交汇融合的延安精神教育模式,为广大师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2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服务区域发展,打造优势学科

在新形势下,我们弘扬延安精神,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现在的情况和延安时期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要根据现在的“实事”去求现在的“是”。为此,高校必须依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和区域社会发展状况,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为实际服务,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为延安大学提出的要求,是延安大学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光荣传统,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延安大学始终坚持的办学方针。

民主革命时期,延安大学根据国家需要,主要开设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专业;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根据陕北老区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实际,主要设立了师范、医学学科专业,重点是培养中学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教师和临床医学人才;改革开放后,随着基础教育的恢复发展,中学师资的严重不足仍然是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延安大学党委在1980年专门提出了《关于加强师范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学校在80年代要以师范教育为主办学,以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为目标,为陕北老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学教师,极大地改善了陕北老区基础教育人才匮乏的局面;上个世纪90年代,延安大学根据陕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石油化工逐渐成为陕北支柱产业的实际,在加强师范、医学专业建设的同时,适时发展应用专业,增设了企业管理、工业分析、电子技术等应用学科,进一步拓展了学校为陕北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1998年合校以来,延安大学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环境的战略和陕北被确定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与延安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实际,进一步加快了学科和专业调整与建设步伐,先后增设中共党史生物技术、旅游管理、石油和环境工程等一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加强了区域经济、中共党史、化学工程与工艺、区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陕北历史文化等重点学科的建设,使之成为服务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3.3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实践服务型管理

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不能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与延安精神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核心,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对于高校来说,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在办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转变管理模式,实施服务型管理,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协调和促进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是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是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源泉,发展要靠人,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因此,人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的一切管理都是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而展开的。高校要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以法律、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激励师生个性、学业和事业的发展,并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让所有的师生都能享受到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的成果,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的实惠。

学校要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育各主体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机制;围绕教育各主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健全和落实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给予教育各主体特别是一线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各教育主体人心顺了,主人翁的意识就会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的体会是,实行服务型管理,必须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积极构建服务管理体系,着力建立服务管理制度。我校的实践表明,从控制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不是简单地由“掌舵”转向“划桨”,也不是盲目地由“牵羊”转为“放羊”,而是要建立适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需要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有机统一的新的管理体系。既要搞好学校的顶层设计,明确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树立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主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又要明确服务管理的重点,用主要精力关注教学中心工作,关注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关注师生员工,关注基层教学、科研单位,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学、科研工作排忧解难。[6]

3.4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办好老区大学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特别注意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延安大学,在教室、宿舍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勤俭办学,精心育人,使学校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精英和栋梁之才,为陕甘宁边区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受延安精神的感召,一批批从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著名高校陆续来延安大学援教的学者、教授们,面对一穷二白的老延大,扎根老区,甘于奉献,艰苦办学,精心育人,创造了优异成绩。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和十年动乱的影响,我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很差,但延大人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创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新时期,延安大学面临高等教育大扩招之后资源不足的困难和地处西部落后地区的区位劣势,一如既往地秉承学校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艰苦创业,在稳步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陕北老区提供强有力人才与智力支持的同时,实现了省部共建,提升了办学层次、扩大了社会影响。

3.5用好延安精神,打造大学管理文化品牌

高校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领域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具体地讲,高校的管理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反映和代表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的道德品质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它是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发展的意识形态总和。[7]高校的管理文化通过给个体施加团体行为规范的压力,潜移默化地使个体行为组织化。所以,高效能的组织一定具有优良的组织文化,优良的组织文化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潜力最大的因素之一;营造先进的学校组织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协调性,保证组织的和谐、竞争与发展活力

大学管理文化品牌建设的关键是从大学的发展历程、优良传统等方面提炼自己的大学精神,并且要适应新形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对大学精神进行丰富和完善,赋予大学精神新的内涵。这种大学精神的凝练,首先必须有一只十分优秀的管理团队——大学高层管理群体。这个群体,应当按照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政治家要求大学管理者能洞悉世界变化,站在时代的高度,坚守社会主义信念,把握办学的政治方向;教育家要求大学领导立足客观实际,有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开阔的眼界与胸怀,能够坚持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办学内在规律。同时,这种大学精神的凝练还要珍惜已有的办学历史和传统,既做好继承,又敢于创新。[8]

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大学有着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丰富经验。从老校长吴玉章、周扬、江隆基、李敷仁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校领导,始终坚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坚持教、学、用一致的原则,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的栋梁之才和合格建设者。新时期,延安大学继续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扎根老区,服务老区,在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基础上,凝练出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老区,乐于奉献”的延大精神,铸就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刘建德.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办人民满意的大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5,(10):39~40

[2]康均心.弘扬延安精神构建和谐校园[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5):22~32

[3]李长春强调要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7/07/content_1578574.htm

[4]杨植.继承延安精神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EB/OL].http://www.njnews.cn/w/ca803737.htm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6]邓传德,孙超,李进才.论高校管理创新的路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6,(6):45~48

[7]吉兆麟.学校管理文化的消极失范及其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1):22

[8]赖明谷,向宗明.内涵式发展与高校管理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1~123

【注释】

[1]刘建德,男,教授,延安大学党委书记。

[2]廉振民,男,延安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