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方式升级:加减乘集,多措并举

发展方式升级:加减乘集,多措并举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目前,美国、欧盟都公布了新的GDP计算方法,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把研发成果算作资产。世界上20个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德国甚至高达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

发展方式升级:加减乘集,多措并举

1.城镇化与工业化“一体升级”

我省城镇化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有效助推经济增长。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劳动力呈现下降趋势,但甘肃省潜在沉淀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显然成为后发优势。转移劳动力推进工业化,转移的主要方式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聚集规模效应,吸纳第一产业劳动力进城就业,一方面进入第二产业,推动工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进入第三产业,推动服务业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又促进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增加供给、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需要指出的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要注重质量,不能误解成仅仅是圈地盖楼、建新城、搞扩张。尽快出台一批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应该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大举措,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领域的改革,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把城镇化的过程,变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加快发展的过程。

2.增加附加值,微笑创新“两端升级”

产业链中附加值曲线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在接近曲线上扬的两端,产业附加值高。左侧是上游的关键零组件、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高附加价值区,右侧是下游的品牌行销与产品整合性服务,因结合了许多附加价值而变成另一高附加价值的区。而微笑曲线下沉的中间地带,一般的制造、组装技术成熟、进入门坎低,普遍化的技术都很容易成为所谓的“微利”企业。

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微笑曲线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企业在微笑曲线上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历史、环境不断变化,产业链各环节的要素结构不断变化,从而使产业链呈现动态的组合与创新。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国家或区域有可能随着知识密集、要素的培育、竞争优势的发挥而跃升到产业链高端,依靠领先的技术以及对终端市场的控制把其他企业纳入自己主导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因此,我们的产业发展应勇于和善于进行产业升级,不断突破经验瓶颈,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研发、生产、营销相结合,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增加附加值,创新才是真经,创新具有放大乘积效应,转化出来的生产力呈现级数增长,开辟经济发展新天地。创新可以是新观念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组织形式、新商业模式等。目前,美国、欧盟都公布了新的GDP计算方法,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把研发成果算作资产。在这里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者正是微笑曲线的两端。技术创新是提升生产力创造新价值的根本。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环节延伸。世界上20个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德国甚至高达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一般发达国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都超过80%,我们现在大约25%,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发达国家还是在80%左右,而我们现在不到50%。我们的GDP不能光是水泥、钢材、平板玻璃,还得有技术含量。商业模式创新在服务时代,其重要性已经不亚于技术创新。相较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新商业模式引入生产体系,在产品和消费之间实现价值对接,更加注重从需求端出发创造生产。商业模式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是包含多个要素的集成创新,视角更为开放和广阔。商业模式创新常体现为服务创新,表现为服务内容及方式及组织形态等多方面的创新变化。由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具体形态表现、相互间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组合几乎是无限的,更难被竞争者模仿,给产业带来战略性竞争优势和更加持久的产业生命力,商业模式创新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全新产业领域。甘肃有着很多独特优势资源和产品,如药材、特色农产品红酒、旅游、文化等品位很高,但作为产业的营销和品牌打造还远远不够,需要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做文章以带动特色经济的拉动增长。

3.融合发展,信息与金融“双向融合”

一加一大于二。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的创新工业发展模式。信息化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过程,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工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全面应用、渗透、融合。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工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市场环境、工业经济运行等各个层面应用形成全新业务形态和企业运营模式,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工业能力和工业素质的过程。将信息技术嫁接于传统工业产品,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工业产品,提升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工业技术中的应用、渗透与融合变革,形成了先进工业技术,比如,虚拟设计、敏捷制造、精益管理、先进工艺、虚拟试验、质量与可靠性保障等。信息技术增强工业硬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以工业软件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工业流程、工业技术、管理模式等综合集成,形成了工业软装备。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将进一步给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带来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工作母机、重大设备和生产线等等是工业能力的硬装备,那么,管理模式、软件、信息、标准和网络等就是新型工业能力的软装备。如果硬装备是为新型工业提供硬能力的“躯体”,软装备则是现代工业提供软能力的“灵魂”,也是新型工业装备的“大脑”。硬装备和软装备形成的新型工业装备成为新型工业体系,提升工业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数字化生产线带来数字化管理,改变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决策能力,使得传统的管理向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同时由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产供销管理向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客户、企业间协同管理等方向发展,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对大型企业,突破了传统车间—企业—社会—国家的界限,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对骨干企业,构建支撑业务的能力平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参与全球竞争;对中小企业,则可形成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业务模式,积极参与全球制造链的竞争,为全球产业链提供配套、支撑与服务。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产融结合”,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结合。从两种资本的载体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两者资本联系、信贷联系、资产证券化股票债券、抵押贷款或实物资产的证券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等的总和,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从而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趋势。产融结合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只要风险控制得当,产融结合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实力的增长和发展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都离不开两种战略选择:一是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性,依靠自身积累逐步扩大再生产,即内部管理型战略;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寻求重组和扩张,利用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形式,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资源重新配置,即外部交易型战略。过去企业集团往往偏重于内部管理型战略,强调自身积累和发展,注重企业的经营管理,今天,仅仅依靠内部管理型经营战略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经济的变迁。对甘肃来讲,面对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转移支付、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积累少而散的现状,在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大力推进参与资本市场、利用金融手段,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是一条值得借鉴的有效途径。

4.绿色循环,节能降耗“双重减负”

减负就是加正,好生态也是好生产力。产业升级,就是要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解决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甘肃人均资源不是很贫乏的区域,我们得承认,发展与污染的确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我们要走加快发展之路,更要走科学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www.xing528.com)

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甘肃省是全国第一个建设生态屏障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省份。在打造循环经济载体、探索发展模式、加快项目建设、完善政策措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已完成阶段性目标。从区域、行业和企业的不同层次,探索出了不同层次的特色发展模式。金昌市形成了从依赖单一资源向多产共生发展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白银公司在采矿、选矿、冶炼、化工等四大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大型有色冶炼企业循环经济模式,这两个循环经济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天水高新农业模式、节水型工农业复合定西模式、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窑街煤电模式、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的兰州模式都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市州、部门、园区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考核体系。截至2012年底,全省循环经济领域发明专利48项、适用新型专利180项,组织实施了43项循环经济技术模式资源化利用研究与示范等重大科技专项。

今后,甘肃省应该继续选择重点领域、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实施重点项目,在各领域、各行业创建一批标志性示范工程;强化以点带面,加大示范典型托管力度,均衡推进循环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区域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培育多元产业推动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完善考核体系,促进循环经济整体发展。

5.产业集群,规模化区域化“双向带动”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中的特定产业及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纵横交错、网络联系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

实施“中心带动”战略,打造两个新区、建设一个都市圈,形成多区联动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打造兰州新区。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兰州新区为国家级新区,是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这是甘肃打造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的战略平台,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1)兰州新区战略定位应更加注重创新型产业集群。目前,兰州新区的定位基于有色冶金石油、煤炭、中药材等要素资源优势、国家级千万吨原油储备库等能源供给优势。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资源优势和集群效应并不重合。资源型产业集群依托特定自然资源发展,各成员间的关系更多体现在资源供应直线式,供应链短且限制了与其他产业部门和服务机构间进一步合作扩展,成员间基本上没有形成知识流,对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弱,整个系统趋向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互补性、网络性的集群效应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时期,资源型产业发展迅速稳定。伴随着资源的减少、质量下降或枯竭,以及市场的变化,资源型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资源型产业集群结构的局限性叠加上政府对资源型产业的强烈干预,使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乃至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受到很大约束。如中国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国家经济分工格局中被定位为能源重化工基地,这种定位和格局正是中西部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之一。兰州新区作为在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如果停留在资源型集群很难成为带动龙头,且资源散布在全省各地,连产业集中都很难做到,要更加注重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更加注重以更为灵活和持久的产业集群入手建设新区,更加注重发挥兰州新区带动区域经济的集群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集群内的主要产业是知识、技术、信息密集的产业,产业间形成的组织形式应是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如高新科技中心、财富金融中心、商贸流通中心甚至中国西部自贸区等。在产业集群内和周边地区有较多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和技术基础设施(通讯等)等,以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2)兰州新区产业承接要更加注重高端产业集群。兰州新区立意要高,在高起点上建设,对引入企业提供土地、税收等引进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对引入企业进行一定的门槛设置和条件附加,不要妄自菲薄,饥不择食。新区的发展时间短,要加快引进和承接产业,但在进区入园的产业上一定要坚持原则优化选择,尤其对“三高一低”产业要谨慎,对东部地区落后产能及受国家政策限制发展的企业也要谨慎,宁肯慢一点,也不要为未来发展埋下障碍。要引进的产业有利于形成完整产业链,便于整合,相关多元产业便于形成产业网络及产业联盟。对传统行业更主要的是引进新材料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可以共享一些通用技术和信息。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则鼓励进入,给予政策重点培育。要认识到“大的未必就是强的”,引进企业要引进“强”的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生命力的企业。有些小企业是产业链中关键环节或者基础配套生产加工企业,也是要引进的好企业。要尽早建立产业引进和退出的有效机制。结合主要发达国家创新集群的经验,对引进企业的生产设立必要的产业标准,同时要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3)兰州新区产业集群要更加注重区域经济的综合开发。加快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三区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政策叠加效应,构建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发挥甘肃国投新区开发公司等重要融资平台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新区资本集聚和积累。要强化新区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发展相联系,避免产业发展与当地和周边发展相脱离,实现产业园区与所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4)兰州新区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向西开放。要把兰州新区打造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成为拉动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基地,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重要商贸区,联动上海,争取在兰州新区建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区”。

二是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2013年2月,国务院批复我省建设的第一家国家级文化战略平台,对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建设价值和难得的历史机遇。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的大地湾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其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创造了彩陶文化的辉煌时代。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蜗和黄帝就生在甘肃,故有“羲轩桑梓”之称。周秦时期,甘肃的庆阳、天水一带又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发祥地。早在西汉初年,设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千里走廊将中原、黄河上中游地区与西域连接在一起,对祖国版图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张骞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隋唐时期贯穿甘肃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进入了繁荣时期,甘肃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显现,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记载。元代设立甘肃行省,明代长城由东向西穿越9省区后,成为大西北的重要关隘和前沿阵地。晚清时期,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曾奏称“陇中苦脊甲于天下”,并在兰州开始兴办近代工业。这一时期,甘肃的重要战略地位再次凸显出来,所谓“欲保关中,先固陇右”,甘肃成为维护中原、连接和支撑大西北的战略基地。甘肃完全可以自信地说是世界文化旅游宝库,但因交通、开发、打造、服务等问题,不被世人所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拉开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序幕,对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极高价值,带来了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围绕“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精心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旅游是动态的,天下旅游三分看七分听,优质的旅游以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让人饱览。文化历史积淀是静态的,需要以全新流动鲜活的面貌呈现,让人感悟。以文化丰富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是神奇甘肃最具特色、潜力和生命力的产业,做好文化旅游产业至关重要。(2)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在甘肃东西绵延长达1600公里,占其全程总长度的五分之一,是丝路古道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西传东渐,陇原各地得以长时期地汲取这条道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成果来滋养发展和繁荣。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从东往西连接天水、平凉、庆阳、陇南、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十四个市州和敦煌市,沿途有“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纪念华夏民族人文始祖的伏羲庙,气势恢弘的武威雷台汉墓、“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举世无双的西夏碑和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地百塔寺,“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以及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阳关和雅丹地质公园、黄河石林、张掖丹霞、兰州金城关、焉支山国博故里等一大批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以及冰川、森林、草原、大漠、雪峰、湿地、丹霞、溶洞等独特的风光。民族传统文化和奇丽多姿的民俗风情交织,有临夏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有被誉为“东方小瑞士”的甘南郎木寺、世界最大的藏传佛教学府拉卜楞寺、亚洲最美的玛曲草原风光和浓郁的甘南藏族民俗风情,有中国道源之地崆峒山,有周祖故里,也有先秦故里,是龙马文化和龙马精神的诞生地。文化的积淀与区域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赋予了地方文化特色;文化产业的打造惠及区域发展,支撑了文化产业发展。(3)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共同发展。把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创新发展方式,总结创新发展模式,走出创新发展道路。

依托兰州新区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联动建设生态屏障保护补偿综合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形成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三是打造都市圈,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黄河甘肃段经济区发展。兰州都市经济圈主要以黄河甘肃段流域为范围,包括现有的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甘南州,以兰州圈、兰白圈、兰州都市圈为架构。(1)着力打造兰白经济区发展。统筹规划兰州白银的产业分工和战略布局,加快兰白一体化发展,推进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设。(2)着力打造定西的“中国药都”、“中国薯都”。定西市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但却拥有特色优势产业,马铃薯产业相对集中,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和交易集散地,打造产业集群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打造“中国薯都”要侧重规模化。全省土豆种植大而散,规模大但分散种植分散经营,整合产业链成为关键。进行垂直上下游的整合,减少过程环节,缩短销售渠道,建立直接供销关系,打造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土豆加工生产的附加值,让加工产品走向高端;创新服务模式,创造不同的市场,提升土豆产业由种土豆、卖土豆、加工土豆走向做市场土豆,以土豆的资本市场带动土豆的研发、种植、加工和贸易,创造规模经济,努力走出一条培育种植、产业加工、商贸物流一体化的“中国薯都”发展新路子。打造“中国药都”要侧重特性化。药材不比土豆。土豆实质上是人们离不开的食粮,需求量大,但药材却天然地不能规模化,只能走尖端、特效、科技创新的差异化发展。种植并不必然产生多少新价值,主要是在生物制药、科技研发增加附加值。切实推动陇药产业跨越式发展,协调相关企业、科研单位推动组建生物医药产业联盟、陇药产业联盟和医药供应链产业联盟,研究组建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及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大型陇药产业集团,推动甘肃与港澳公司合作,构建中药材仓储物流交易平台和中药材期货交易市场,加快企业上市。(3)着力打造临夏、甘南特色民族经济区发展。

实施两翼齐飞战略,也需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发展。如完全可以打造河西走廊甘肃红酒产业“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典型体现。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可以使区内的所有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和珍贵的无形资产。红酒是种出来的而不只是酿出来的。甘肃处在世界酿造红葡萄的黄金带上,适宜的日照时间和昼夜温差,造就了红酒的良好品质。甘肃河西走廊一字排开的七家大型红酒企业已经具备了打造红酒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特别是要把“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文章做好,把武威打造成为开放性国际化现代葡萄酒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