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学分类:微观与宏观的分析方法

经济学分类:微观与宏观的分析方法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观经济学即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宏观经济学就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单个经济单位之和构成整体经济,宏观经济学分析的经济总量就是由经济个量加总而成的,其对宏观经济行为和经济总量的分析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为基础的。

经济学分类:微观与宏观的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与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指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

在理解微观经济学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与厂商。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它以实现效用(即满足程度)最大化为目标。厂商是经济中的生产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它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2)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即在这种资源配置下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从而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化。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其他内容则围绕这一中心理论。

(4)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对单个经济单位和单个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及其相互关系所做的分析。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某种产品的产量就属于价格和产量这类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微观经济学即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第二讲“现代市场经济”、第三讲“市场价格”、第四讲“弹性价格”、第五讲“消费者行为”和第六讲“生产者行为”为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现。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指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理解宏观经济学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即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所组成的整体。这样,宏观经济学就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

(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分析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其他理论则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体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这种变量有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如国民收入是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投资是各个企业的投资之和,等等;另一类是平均量,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与劳务的平均价格,等等。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

本书的第七讲“国民收入”、第八讲“总需求与总供给”、第九讲“宏观经济调控”和第十讲“国际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现。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含义及对其的理解可以看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的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可以用表1-2进行比较。

表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比较

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存在着上述种种差别,但作为经济学的不同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前提,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把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个既定的存在,分析这一经济制度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单个经济单位之和构成整体经济,宏观经济学分析的经济总量就是由经济个量加总而成的,其对宏观经济行为和经济总量的分析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为基础的。(www.xing528.com)

【延伸阅读】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节选)

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和课堂中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中锐利的武器。那是一个阶级斗争的时代,用斗争哲学去武装群众,可以让群众斗得更热闹,普及哲学服务于政治。如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了,武装群众的应该是经济学。这正是普及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学是什么?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当群众对经济学有所了解时,他们会更好地理解改革。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转变观念,而普及经济学是有利于观念转变的。

网上有许多笑话都是嘲讽经济学家的。有一则笑话说,经济学的用处就是应付经济学这门课的考试。在许多人看来,经济学或者是经邦济世的学问,太深奥;或者是经济学家玩的游戏,与群众无关。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每个社会、每个企业以及每个人都会遇到欲望与资源的矛盾,都必须做出选择。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既要工作又要休闲,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休闲,这就是一个选择;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生产什么产品与劳务,也是一个选择;一个社会既要实现效率,又要实现公平,这还是一个选择。当然,经济学并不是为我们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告诉我们分析与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人们做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例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等等。其实,最大化是所有动物的本能,是所有动物有意或无意的行为目的。仔细观察动物的行为,野兽捕猎物、蜜蜂建蜂房,都符合最大化规范。那么,人比动物强在什么地方呢?动物追求最大化是凭本能,人追求最大化是靠理性,这种理性就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对增量的分析来找出实现总量最大化的方法。比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通过分析总收益与总成本增量的变动可以找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正确方法。经济学家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收益增加称为边际收益,成本增加称为边际成本。他们证明了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产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经济学家对许多企业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用这个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就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学费。经济学家分析增量的方法称为边际分析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在追求最大化中采用这种分析来做出决策,会使决策更加理性和正确。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更理性、更聪明的学问,了解经济学能提高我们的分析与决策能力。

当人们谈到最大化时往往有些误解,例如,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入最大化,或者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其实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不是一元的最大化,而是多元的最大化。如果仅仅把人的目标作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为了使收入增加而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人生并不幸福。只有把人的目标作为包括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在内的多元函数,追求这种多元函数均衡的最大化,人才会幸福。同样,一个社会也不能把GDP作为唯一的目标。社会只有把GDP、社会公正和生态平衡等作为目标,求得这些目标的平衡,即全面协调发展,才有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才是理想的社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达到多种目标的均衡才能实现最大化。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时,才能理性地设计人生与社会的目标,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英国文豪萧伯纳把经济学称为“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方式和调节方法上是一致的,要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了解市场经济的规律。现代经济学正是对各国市场经济共同规律的总结。了解经济学可以使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事半功倍。

一些企业家错误地认为,不学经济学照样能成功。应该说,企业家是天生的,不是学经济学学出来的。在经济发展之初,许多人尽管不懂经济学,甚至没有文化,但他们凭着对市场的敏感、胆识和勤奋最终成功了。然而在企业做大之后,如果还是这样干下去,就难免会有失败的危险。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先后倒下去了,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懂经济学、违背经济规律蛮干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现代企业家需要文化,就包括要有经济学修养。一个天才的企业家可能会有一时的辉煌,却难得基业长青。天才企业家也必须学习,学习经济学和其他知识,经济学可以为天才企业家添翼。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学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经济学从无到有,直到发展为今天的“显学”,这说明经济学是有用的。

二、经济学家该做什么?

经济学正在成为“显学”,经济学家正在走红,有的进入政府当官,有的进入企业发财,其实这并不是经济学家的正路。经济学家应该是学者,学者是做学问的,学问不是升官发财的工具。

我想,以做学问为目的的经济学家有两个任务:一是从事研究工作。经济学家的任务主要不是改造世界,而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就是要不断深入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并将之上升为理论。也许在书斋中从事这种研究工作的人并不需要很多,但一定要有这种经济学家。从短期来看,这些经济学家也许没用,但从长期看,他们推动了经济学的进步,深化了我们对现实经济世界的认识,他们是人类世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现在这样的经济学家的确是太少了。

经济学家的另一个任务是把经济学知识普及给大众。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如美国的弗里德曼贝克尔、诺斯、曼昆和克鲁格曼等,他们不仅是经济学大师,而且也是普及经济学的高手。要把深奥的经济学道理讲给公众,让他们听得懂、愿意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先要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其次还要有清新、生动和幽默的文风。普及经济学不是在课堂上讲课,而是让公众在轻松、活泼、有趣的阅读中了解经济学的真谛。

三、如何学习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的确运用了数学工具,有些还相当高深,但经济学绝不等于数学。经济学是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与经济规律的认识,它来自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经济学的道理。用一句话来说,经济学就在你身边。经济学家用抽象的推理、图形和数学工具来表述和论述经济学道理是理论化本身的需要,也有助于人们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世界。如果你立志做一个专业经济学家,抽象思维的能力和数学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你仅仅只想了解经济学道理,完全可以不需要数学工具。经济学道理既可以用高深的数学工具进行表述,也可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表述。所以完全不用把经济学神秘化。

学习经济学当然要了解一点基本概念与理论,因此,学习经济学最好从系统地读一本教科书开始。教科书是对一门科学全面、系统的总结与概述,从读教科书开始学一门科学是一条捷径。经济学的教科书非常多,一般读者只要选一本就可以。我写过《经济学是什么》,这是一本较简单的教科书,全书没有一个数学公式,也没有一张图,全部用文字表述。如果还想对经济学有更多了解,可以读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畅销全球,写得通俗、生动又有趣。

读经济学教科书是入门,但仅仅读教科书,对许多道理还不能理解得很深刻,因此还可以读一些其他的书。经济学家写的普及经济学的著作一般是用通俗的事例解释经济学道理。这类书不是系统的经济学教科书,但围绕某些重要问题,讲得会更深刻,或者更容易理解。类似的书市场上有不少,如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方面我自己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寓言中的经济学》,我用古今中外65个寓言故事讲了65个经济学道理,寓言讲的是动物或人,反映的是人性以及做人的道理。经济学用的是逻辑推理和数学工具,分析的是人类行为。无论在寓言中还是经济学中,人性是共同的,做人或做事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寓言用原始质朴的方式表现了当代经济学中的许多深奥道理,经济学用现代精致的方式再现了寓言中的许多简单道理。我希望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介绍一些基本经济思想、分析各种现实问题,以引起更多人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也使人们能更容易地接近、感悟和接受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个大范围,包括了不同的分支,在有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后,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有重点地读。从事企业管理的可以读一点管理经济学的书,关心国家大事的可以读一点宏观经济学的书,有志于个人理财的可以读一点金融学的书,从事国际贸易的可以读一点国际经济学的书,等等。

当然,经济学不仅要读、要学,还要用。对大众来说,学的目的并不是从事这个专业,因此,学的重点还是要学会像经济学一样思维,即用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边学、边思、边用,三者同时进行,你才会学得有趣,能学进去,并且学了以后有用。

从根本上说,学习经济学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也许在开始学习经济学时,你并不会感到它有多少用,起码不会立竿见影,学了就可以有效。但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提高自己整体素质的过程,有一天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分析问题的水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了。有了这种素质,什么工作都能做好,对人生也更充满了希望,你人生的路会走得更好。这时,你会更深刻地理解萧伯纳的那句话: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资料来源:梁小民2005年1月12日所作的演讲,《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