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40年陕西交通:现代化发展与一流服务

40年陕西交通:现代化发展与一流服务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交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陕西交通行业改革开放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按照国务院城乡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决定,交通监理移交公安部门管理。组建省交通厅交通规费征收稽查局,负责汽车养路费征收;将拖拉机养路费下放到区县征收,用于县乡公路建设。以统一开放为目标推进交通运输与建设市场发展。发展运输信息、货代、中转联运等服务市场。

40年陕西交通:现代化发展与一流服务

一、综述

陕西,地处我国地理版图中心,既承东启西,又连接南北。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隧道和栈道的故乡,也是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是内陆交通运输的大枢纽。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交通史无前例的发展变化,被公认为陕西改革开放最为辉煌的成就之一,显著改善了陕西区位环境和对外开放条件,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思维方式变革,加强了与全国及国际市场交流联系,带动了城乡与区域之间对接融合,促进了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了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并且为劳动力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交通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力地保障了全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并为科学发展现代交通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交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加速化身为一条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复兴之路,融入国民经济现代化体系中,推动新经济形态下“一带一路”建设,重现丝绸之路的盛世荣光,站在历史的节点回顾与展望,八百里秦川正是宏开气象,十三朝城阙已然再沐春风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陕西交通行业改革开放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一)交通改革开放起步,重视发展阶段(1978—1992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交通改革开放拉开帷幕,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简政放权,搞活企业,开放市场,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解放和发展交通运输生产力,缓解交通供给严重不足。

简政放权,搞活企业。推进交通部门政企分开,由直接管企业生产经营转向加强行业管理。将省交通厅六个直属运输和修理企业下放所在地市管理,并将企业干部任免、劳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生产经营、奖金支配、运价浮动权等下放给企业,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承包经营等经济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

开放交通运输市场。贯彻交通部“有水大家行船,有路大家行车”“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打破国营垄断,实行多家经营,鼓励个体运输发展。改革计划管理,除客车改装、载货挂车船舶制造等少数产品,抢险救灾、军事运输等紧急运输外,其他实行指导性计划。货运大宗物资、重点物资、下站物资运输,基本放开由市场调节。个体运输异军突起,跨区域运输发展,西安等大中城市出租运输兴起,运输生产力增长,道路、水路运输量在全社会运输量中比重上升。1987年个体与私营车辆达到1.1万辆,货运量1554万吨,均首次超过交通部门。1988年个体与私营完成货物周转量超过交通部门,达到12.32亿吨公里。

开放交通建设市场。结合西三一级公路利用世行贷款建设,引进国际通用菲迪克条款,实行国际招投标和工程监理,首开公路项目采用国际通行惯例建设先河。运用公路收费还贷政策修建收费路桥起步,1988年开工的西临高速公路利用招商行贷款5000万元建设,开陕西高速公路国内贷款先例。重点公路建设推行合同制和招投标制,一般公路建设项目推行投资包干,公路养护实行大包干。西三一级公路招标文件编制与项目监理,与英国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在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鼓励下,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公路交通系统与地方政府多方筹措,以发展二级公路为重点,采用专业队伍修建、专业队伍与群众投工投劳结合修建等方式,形成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干线公路改建热潮。

发展公路和港航设施。1984年省政府批转省交通厅关于加快全省公路和航运建设的报告,提出更要重视大力发展公路和航运建设,把交通运输尽快搞上去,建成以西安为中心,陕北为重点,国道、省道为骨架,县道、乡道为网络的四通八达公路网,同时大力开发黄河汉江航运,并提出七条措施,加快公路和港航建设。二十世纪80年代末提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主干线公路网系统”。公路实行新建与改建相结合,以改建为主,建设规模扩大。先后建成西安—三原一级公路、西安—临潼高速公路和榆林—神木、杨家坡—店塔、咸阳国际机场汽车专用公路等二级公路。积极开发黄河、汉江航运,推进港航设施建设。

改革交通管理体制。20世纪80年代初,公路管理总段实行省公路局与地方双重领导,以省公路局为主。1987年将全省10个公路管理总段及其管理的国省道养护下放所在地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按照国务院城乡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决定,交通监理移交公安部门管理。组建省交通厅交通规费征收稽查局,负责汽车养路费征收;将拖拉机养路费下放到区县征收,用于县乡公路建设。1989年成立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承担全省高等级公路建设运营管理。成立交通厅交通质量监督站、交通工程定额站、运输经济信息站、公路运输管理局、航运管理局,全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有水运市县航运管理机构相继建立健全。

(二)交通改革开放推进,加强发展阶段(1993-1999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1999年6月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时期,交通运输由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陕西省抓住国家支持高等级公路发展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向公路建设倾斜机遇,加强公路主骨架建设和运输发展,支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

以统一开放为目标推进交通运输与建设市场发展。1992年省交通厅先后制定颁布培育和发展道路运输市场两个“十条意见”,全面放开道路运输、汽车维修、搬运装卸、运输服务市场,下放客运审批权限,取消货运运力额度控制,鼓励私有、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整道路运输客运价格,允许按一定比例上浮;放开个体与私营客运票价,由其自主确定;公路与水运货运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推进汽车站对外开放,为各种运输经营者服务。鼓励以运输枢纽、港站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发展有形市场。发展运输信息、货代、中转联运等服务市场。1993年道路客运量中,个体与私营及社会其他单位完成占53.2%,超过交通部门。交通建设市场允许具备资质施工队伍参与重点公路项目竞争,优胜劣汰。在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扩大推行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推行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治理公路“三乱”和运输市场秩序。零担运输、快捷货运、运输服务及中介服务快速发展。高速客运起步。交通运输领域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陕西平安运输集团公司、陕西大件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陕西恒丰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香港金秀交通有限公司等私有、外资交通企业。公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体制基本建立,交通运输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交通信息化建设起步。

以拓宽筹资渠道为重点推进交通投资体制改革。利用国家向公路建设投资倾斜政策,加强项目前期储备,争取交通部公路建设补助、争取省和市县政府对公路建设投入和优惠。先后实行提高汽车养路费标准,养路费能源交通基金返还、预算调节基金定额包干,和开征公路客运附加费等政策,扩大公路建设投入。扩大利用世行、亚行和科威特政府贷款建设高等级公路和农村公路。利用国内银行贷款修建收费公路形成高峰。按照以“存量换增量,以项目换资金”的思路,1996年将西临高速公路收费经营权以3.5亿元人民币转让给香港金秀交通有限公司。西蓝高速公路采用陕西华通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安市交通局合资合作建设模式。同时,省交通厅设立省交通投资公司,承担一般收费公路建设经营。内河航运发展重点转向汉江。

以高等级公路为重点加强公路建设。推进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公路主骨架建设。制定《陕西省三十年公路网规划》,提出“建设以高等级公路为主的米字型公路主骨架”。利用国家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公路建设投资的机遇,扩大公路建设投资,先后建成西安—宝鸡、西安—铜川、临潼—渭南等高速公路,蓝田—小商塬汽车专用公路,西宝南线东段、周至—马召等二级公路。贯彻省政府批转省交通厅的《全省农村公路发展纲要》,以扶贫攻坚为重点,推进县乡公路和贫困地区公路建设,实施农村“三通”(通路、通邮、通水)工程,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基本通路(包括土路)。

以承包经营和产权制度为主推进交通企业改革。运输企业全面推行单车联产计酬承包、单车租赁承包、单车风险抵押承包等承包经营责任制,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鼓励企业以运为主,多种经营,内引外联,提高效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推进企业产权改革。鼓励采取联合、改组、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抓大放小,发展运输集团,搞活中小企业。组建陕西高速客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分配和用工制度改革。咸阳运输公司、西安市汽车客运公司、铜川第一运输公司、汉中汽车修理厂等一批国有运输企业,改制为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合作制企业。组建民营参股的陕西高速客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交通改革开放扩大,加速发展阶段(2000—2004年)

这一时期,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由基本建立向建立完善发展,交通改革开放在更大范围推进。抓住西部开发以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机遇,以“米”字型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高速公路、一纵三横两环次骨架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加速发展,支持西部大开发和西部经济强省建设。

完善交通运输市场机制。道路运输不再下达指导性计划。客运站进一步开放,经营业户自主选择站场。民营企业开始进入运输站场建设领域。公路客运价格改为政府统一定价,同时调整客运基价。建立出租汽车运价与油价联动机制。由政府定价引进公开听证方式。道路运输有形市场加速发展,西安欧亚、贝斯特等货运市场形成规模,并向物流中心拓展。汽车租赁业快速成长。提出公路建设与运输“两轮驱动”,继续推进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国有运输经济向快速客运、危险货物运输等重点领域集中,高速公路客运、农村客运加快发展。道路货运向物流服务延伸。交通信息化统一规划,加强建设。出台《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探索公路建设市场化途径。公路、水运建设全面推行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并由重点项目向一般项目和公路设计、养护工程推进。完善交通工程三级质量监督体系。对各市公路建设进一步明确包干建设标准,加强投资责任控制。规范项目法人责任。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首推廉政合同制。推行公路建设无标底招标评标、双信封无标底评标及投标诚信与履约诚信承诺等制度,完善公路招投标。黄延、蓝商高速公路尝试BOT方式建设。将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改制为由省政府领导的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并出资控股上市公司陕国投。由省公路局与有关地市联合承担部分高速公路建设。扩大公路收费经营权转让融资,先后转让咸永一级公路、西铜高速公路各70%收费经营权。出台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

加速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公路建设。贯彻省委“抓紧机遇、加快建设、提高等级、增加密度、形成网络”的方针,和省政府批转的《适应西部大开发,加快公路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确立建设“米”字型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高速公路、一纵三横两环次骨架公路建设目标,加大建设投资,加强前期工作,转变增长方式,加速公路发展。2001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2003年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先后建成渭南—潼关、铜川—黄陵、延安—安塞、西安—蓝田、西安—阎良—富平、西安—鄠邑区、西安绕城、勉县—宁强、榆林—靖边、靖边—王圈梁、咸阳国际机场等高速公路580公里,绛帐—法门寺—汤峪汽车专用公路34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同时加强农村公路发展,实施通县油路、县际公路、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改善农村公路交通。

引导交通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继续调整交通运输国有经济布局,探索国有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宝鸡市运输公司、延安市运输公司、西安市运输公司、渭南地区运输公司等一批国有运输企业,分别改制为汽车运输(集团)公司,初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原西安市国有的第一、二运输公司被兼并或破产。以全面推行客货运输企业资质管理为契机,引导个体运输实行公司化经营,交通运输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国内快运公司宅急送在西安设立陕西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省路桥总公司与浙江广厦集团联合经营。

(四)交通改革开放深入,加快突破发展阶段(2005—2008年)

这一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交通新一轮加快发展的要求,交通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立完善。贯彻科学发展观,践行交通“三个服务”,着力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确立“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新理念,实施“一个龙头,两个重点”,全面持续加快公路建设,推动交通又好又快发展,完成高速公路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实现交通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全面推进“四个开放”,持续加大交通建设投资。2005年10月提出公路设计、融资、建设、养管市场“四个开放”,推出一批高速公路项目,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以多种方式投资建设经营。榆神高速公路由中铁二局以BOT方式投资建设。宝牛高速公路由宝鸡市交通局作为项目法人负责实施。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交通部对陕西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补助。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加大举债建设规模,运用收费权质押贷款、账户质押贷款、信用贷款资本金置换等方式,争取更多贷款用于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

实施“一个龙头、两个重点”,推动公路发展新突破。贯彻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决策和加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会议精神,实行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龙头,带动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两个重点的发展方针,确立高速公路三阶段发展目标,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先后建成靖边—王圈梁、富平—禹门口、榆林—陕蒙界、靖边—安塞、吴堡—子洲、子洲—靖边、黄陵—延安、西安—汉中—勉县、凤翔路口—永寿、永寿—咸阳、蓝田—商州、商州—丹凤、丹凤—商南、西安—柞水、柞水—小河、宁强—棋盘关及秦岭终南山高速公路隧道等项目。三年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开工建设商州—漫川关、宝鸡—牛背、安康—毛坝、毛坝—陕川界、清兰高速陕西境、十天高速陕鄂界—安康、安康—汉中、汉中—陕甘界、榆林—神木和西安—铜川等高速公路项目。确立“高速公路新跨越、干线公路树形象”和干线公路“一年打基础、三年变面貌”目标,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建成全长480公里关中公路环线。2006至2007年共安排养护资金50多亿元,全面整治、提升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路况,同时大力改善公路服务区。抓紧实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通知》,完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抓紧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先行省机遇,以通村油路(或水泥路)建设为重点,实行部省联建和“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办法,通达、通畅工程综合推进,大规模、高标准建设。2006至2007两年投资10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2万公里。2008年投资78亿元,新改建2.5万公里。

抓住“四个重点”,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重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按照省政府2005年10月调整重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决定,将高速公路建设集团由省政府领导、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调整为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由交通厅领导和实际管理,同时整合其他高速公路建设单位,组建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形成交通部门主导,两大国有高速公路企业参与,以收费还贷为主建设管理高速公路新体制,为高速公路大规模、高速度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改革调整后的2006年,陕西一年建成5条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420公里。2007年,将厅收费公路管理中心改为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心,加强收费公路监管。推进国省干线公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省公路局公路养护行业管理职能,理顺省公路局—市交通局—市公路管理局工作关系,市公路管理局与市公路管理处合设。同时加快推进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剥离生产性养护单位,组建公路养护公司,推行干线公路养护大修工程异地招标,加快培育养护工程市场。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从2006年起,推行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以市县政府为主,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管理以交通部门为主,养护作业以市场化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改革,2009年全面完成。按照省政府决定,省交通战备办公室交由省交通运输厅管理,省交通运输厅城市客运管理职能移交建设部门。

(五)交通改革开放深化,综合发展阶段(2009—2017年)

这一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平凡。实现了行业改革发展重大突破,交通运输从瓶颈制约变为竞争新优势,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规划,引领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省交通运输厅与省发改委联合印发了《陕西省交通运输“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以规划编制为切入点,完成了陕西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关天经济区大交通规划等编制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内河水运中长期发展规划、省道网规划、关天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全面完成交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一批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客运站点纳入国家规划,并与交通运输部签订了共建协议,为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积极实施交通扶贫规划,提前一年安排完规划内所有重要县乡公路,投资2亿元支持淳化县创建六盘山区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交通条件。适应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大构架大战略,将陕西大交通构建作为“十三五”开篇发力之首要,超前研究部署,精心制定方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意见》,并成立了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地方铁路联合监管会商机制、快递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

抢抓机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交通投资拉动的主力军,精心部署组织,实干攻坚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再掀高潮,实现市市通高速目标。按照省政府“保证在建的、开工必须的、缓建不紧迫的”的要求,及时调整思路,果断采取调结构、控规模、保重点、促稳定的措施,重新安排公路建设任务。提出了“科学办交通、合力办交通、勤俭办交通”的理念,使公路建设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以“保通车、抓续建”为重点,高速公路建设持续推进.夯实市县主体责任,加大省补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打造了以西铜、铜黄、西商项目为代表的典型示范工程。加快综合枢纽建设,建成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纺织城等全省首批综合客运枢纽。扎实开展质量“回头望”、弱项指标集中整治、隧道施工质量专项治理等活动,努力打造内实外美、安全可靠、舒适快捷的公路产品。抢抓国家扶贫开发和加快普通公路建设的机遇,加大资金投入,掀起建设热潮。加强省市共建,西安市垫资征迁费用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其他市拿出建设用地为项目筹集资本金。神木至米脂、蒲城至黄龙2个项目成功采用BOT方式开工建设。按照“交叉作业、同步推进”的思路,完成了31个1200公里干线公路的前期手续。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把沿黄公路、县城过境公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在规划制定、项目安排、资金筹措等方面大力倾斜支持,沿黄公路积极推进,安排实施县城过境公路项目28个225公里。建成大西(大同—西安)、宝兰(宝鸡—兰州)、西成(西安—成都)等高铁项目,2017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00公里,基本形成“两纵五横三枢纽”骨架网。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枢纽作用充分发挥,形成“一主四辅”民用机场体系。完成汉江安康至白河段国家高等级航道整治,汉江黄金水道日趋成形。

合力攻坚,推动投融资改革。把融资作为牵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开渠道拓财路,多措并举渡难关。向省政府汇报求助,向交通运输部请求支援,向金融机构联系沟通,向社会资金敞开大门,向企业内部管理深挖潜力。坚决贯彻中省要求,规范清理政府性债务平台,将高速集团、交通集团由政府融资平台转为一般企业类融资平台,降低了政府债务风险。改革创新融资模式,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启动组建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抓紧搭建新的融资平台。坚持省市携手“合力办交通”,宝鸡、汉中、西安、安康、延安等市先后拿出土地或资金,探索以资源换资金、以土地换资金的新路径。省高速集团、交通集团大胆运用新的金融产品,通过发行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途径筹措资金。面对公路、铁路等综合交通建设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下大力改革创新筹融资体制,研究利用优质矿产资源,推进资源货币化、债务股权化,努力搭建综合交通融资平台。与省农发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破解普通公路建设资金难题。

全面统筹,推进行业管理改革。组建省交通运输厅,实施“三定方案”,完成机关内部处室职能调整和机构整合。全省100%的县(市、区)完成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任务。积极贯彻省政府《加快发展通村客运的实施意见》。规范标志标牌设置。加大源头治理,整顿执法队伍,规范处罚标准,省政府规章《陕西省治理公路超限运输办法》颁布施行。调整理顺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体制,同步做好征稽转岗人员安置工作。推进高速公路企业职能调整,完成了陕西宝汉公司和省交通外资公司的划转移交工作。开展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建立普通公路分类发展模式,落实各级养管责任,推进养管分离改革。积极推进法治部门建设,开展公路执法专项整改,加快执法机构“四统一”和“三基三化”建设。争取省政府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推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全省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节能减排稳步推进,“车船路港”千企低碳专项行动不断深化。修订完善陕西省公路、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交通实现由封闭型交通到开放型交通,由管理型交通到服务型交通,由传统型交通到现代型交通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交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交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交通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基础与先导作用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小康发挥了重要支持保障作用。经过40年的发展,全省基本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直通国际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系统。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装备、运输服务的总量和水平逐步提升。省级大部门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综合交通运输协调机制、规划统筹、综合枢纽建设等取得显著成果。全省交通运输实现了基础设施由“点线建设”向“联网连片”的跨越,运输方式由“各自发展”向“融合发展”的转型,发展阶段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跃升。

(一)基础设施成就

1.公路建设

在公路发展的40年历程中,陕西公路交通进入投资最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新时期。经过1991—1997年重视和优先发展,1998—2004年加快和提速发展,2005—2010年加快和跨越式发展,2011—2015年转型和跨越式发展,陕西省建立起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线公路为次骨架、农村公路为支脉的公路网络,形成覆盖城乡、辐射周边、连区域、通达江海的公路交通系统,基本适应陕西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7年,全省交通投资680亿元,其中交通固定资产投资582.23亿元。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交通投资强度进一步加大,2001年突破100亿元,2006年突破200亿元,2008年突破300亿元,2015年突破600亿元。交通投资加大促进了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高质量发展。2017年水运建设总投资7195万元,其中航道及航标建设投资5690万元,港口建设投资1500万元。

高速公路迅速崛起,“米”字型骨架基本形成。1989年,省交通厅提出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汽车专用公路为骨架,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公路主骨架规划,建成了西(安)三(原)一级公路和西(安)临(潼)高速公路,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6年省政府审议通过《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形成“三纵四横五辐射”的“345”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总里程约5000公里。2008年省交通运输厅重新调整了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形成“两环三纵六辐射七横”的“2367”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总里程约8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于2003年突破1000公里,此后建设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2010年、2012年相继突破2000公里、3000公里、4000公里。至2017年,陕西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279公里,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连霍、沪陕、京昆、青银等4条国家高速公路陕西境内1560公里全部贯通,连通98个县区,构筑起与周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并实现与周边河南、山西、内蒙古、宁夏、四川等省区高速公路通道连接,成为陕西通往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经济区域“通江达海”大动脉。

干线公路加强改善,通行质量全面升级。普通国道方面,1981年《国家干线公路网(国道)试行方案》正式划定陕西普通国道共8条,入网里程3853公里。2013年《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划定陕西普通国道25条,规划总里程9189公里,普通国道入网规模增长了2.4倍。普通省道方面,1982年《关于颁发国省干线和划定陕西省干线公路网的通知》确定陕西省普通省道公路53条,入网里程4801公里。1996年省交通厅将普通省道调整为28条,入网里程5190公里,其中放射线6条,纵向线12条,横向线10条。目前,陕西省已制定了《陕西省省级公路网规划(2015—2030年)》,调整后规划省道88条,其中放射线及环线8条,纵向线25条,横向线20条,联络线35条,总里程约1.3万公里,陕西省省道入网规模增长3.2倍以上。截至2017年底,全省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为17499.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78.786公里,一级公路1164.223公里,二级公路6190.955公里。2017年全省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92.85,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91.11。

农村公路加快建设,交通面貌焕然一新。1987年,省交通厅对陕西省县公路网进行规划,入网县公路433条,入网里程14235公里。2005年,省政府颁布《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意见》,确定陕西省农村公路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并明确省投资补助标准和政策,推动农村公路全面加快发展。截至2017年底,陕西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6896公里,其中县道16028公里,乡道23723公里,专用公路2166公里,村道114979公里。通公路乡镇、建制村分别达到100%,通油路乡镇、建制村分别达到100%、97.2%。

桥梁建设成就裴然,隧道建设跻身前列。截至2017年底,全省公路桥梁26024座(其中特大桥343座),较1978年增加23157座。桥型由石拱桥、混凝土简支梁桥发展到高墩大跨连续刚构、钢管拱桥等。全省公路隧道达到1455处,其中特长隧道73处,在秦巴山区形成高速公路隧道群,尤其是包茂高速建成全长18.02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的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一大批桥梁隧道穿越秦岭沟壑,横跨江河,天堑变通途,成为三秦大地风景线。

2.水运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水运受内河闸坝碍航及公路交通发展等影响,持续萎缩。20世纪90年代开始,水运重点实施汉江安康至白河段航道整治、黄河石坪至禹门口段航道整治工程。21世纪初,陕西水路运输建设迎来重要机遇,水运交通转向以汉江开发为重点,实施汉江航运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汉江喜河库区航运建设工程,加速汉江安康至丹江口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2007年起动工建设喜河库区97公里航运工程;重点进行航道整治、码头与停靠点及配套设施建设,使石泉水电站大坝至喜河水电站大坝段航道得以畅通。结合喜河、蜀河水电枢纽建设,交通部门组织实施漩涡至安康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重点建设紫阳和安康市汉滨区5个港口,治理火石岩水电梯级以下3处碍航滩险。通过筑坝、炸礁,疏滩导流,整修岸线,稳定河床,调整比降,匀缓流速,改善流态,使该航段达到Ⅵ航道技术标准。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陕西水路运输建设才得到长足发展,以汉江区段航道开发建设为重点,建成安康至白河164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以及旬阳、蜀河、白河等3个港口,新改建300吨级码头21座,整治滩险32公里,改造农村渡口366个,建成小型客货运码头16个。截至2017年底,全省内河通航里程1218公里,内河港口28个。

3.铁路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铁路重点建设下峪口至桑树坪、包(头)神(神木—大柳塔)、陇海线至南同蒲联络线等线路,同时加强铁路电气化改造。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增加干线铁路,贯通南北铁路大干线和煤炭外运大通道为主要目标,建成西(安)安(康)铁路、神(木北)延(安北)铁路,西延铁路铺轨到延安,南北铁路大动脉全线贯通;同时建成秦家川至七里铺运煤专线,开工建设宝(鸡)中(卫)铁路,加快建设神(木)朔(州)铁路,完成阳安铁路、襄渝铁路扩能改造;开通宝鸡货运口岸。铁路初步形成“两纵三横三个枢纽”路网构架,铁路网初具规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铁路交通以改造、提高干线通道,建设和完善枢纽为主要任务,推进“十大工程”建设,着力构建“两纵五横四个枢纽”,先后完成西(安)合(肥)铁路、陇海铁路宝(鸡)兰(州)复线,阳安铁路扩能改造、西(安)宝(鸡)铁路提速改造以及西安铁路枢纽扩能工程。“十一五”时期,铁路完成西延扩能改造、郑(州)西(安)客运专线、包(头)西(安)复线,开通太原至中卫铁路(陕西段),新建铁路2600公里,“两纵五横四枢纽”铁路网基本形成;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为全国18个具有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和物流功能的集装箱中心站之一。“十二五”时期,全省铁路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构建“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网,以快速铁路、增建复线、强化枢纽、路网加密和地方铁路发展为重点,建成通江达海的客运专线、增密成网的铁路干线和扩容增量的能源通道。西延动车组开行,“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并实现每周一班常态运行。西康铁路二线、西(安)平(凉)铁路、黄(陵)韩(城)侯(马)铁路、西宝客专、西合复线、大(同)西(安)客运专线及西安北客站建成使用。截至2017年底,陕西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0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258公里/万平方公里;已建成高铁项目4条,分别是:郑西、大西、西兰、西成客专,营业总里程856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陇海、包西为东西和南北主轴,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纵五横三枢纽”铁路骨架网,初步构建起了以郑西、西宝、大西、宝兰、西成客专构成的向外辐射高速铁路网,为助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放大陕西“一带一路”区位优势,促进陕西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4.民航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民航扩展通航线路,成立西北民航局,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西安航务管理中心等机构,引进新机型,增加运力和客货发运量,西安机场成为西北和国内重要航空枢纽和航空基地。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航交通重点建设“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增辟新的国际航线;实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延安机场改造,榆林、汉中机场迁建扩建。“十一五”时期,民航完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主体工程框架;通用航空进一步发展。建成投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和汉中城固机场。“十二五”时期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并投入运营,成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旅客吞吐量相继突破2000万、3300万人次,位居全国民用机场第八;形成了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中心,以榆林机场、延安机场、安康机场、汉中城固机场为支撑的“一主四辅”民用机场体系。创办长安航空公司,发展支线航空运输。2014年4月5日起对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截至2017年底,咸阳机场共有64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国内外通航点总数达到198个;旅客吞吐量突破4100万人次,进入全球最繁忙机场前50位,形成了覆盖国内所有省会城市、主要旅游和热点城市,以及与全省联系紧密的国际(地区)城市的航线网络。2017年,咸阳机场新开国际航线16条,新增国际通航点14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通航点占比达到43%;航空货运市场快速发展,咸阳机场新开全货运航线4条,国际货邮吞吐量增速超过60%。

5.邮政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邮政按照多渠道运邮的要求,扩大自办汽车邮路,增开铁路、航空邮路,加强邮件转运场地建设,先后建成西安、宝鸡邮件转运楼和西安邮件集装箱场地。之后,实行邮电分开,成立陕西省邮政局,按照“强邮储、抓邮递、推物流、促代办”的业务策略,完善邮政基础设施,提高邮政网络技术含量,搭建电子邮政技术平台,大力发展邮购(代销)业务、速递业务和一体化物流。“十一五”时期,推进邮政政企分开,快递服务持续发展,西安等城市建立同城速递物流邮件互换中心,在全省100个建制村启动“村邮站”试点建设,并完成202个空白乡镇邮政网点补建。“十二五”时期,邮政业以转型升级为核心,重点强化基础网络,健全保障机制,做强国有邮政,做大快递企业,构建覆盖城乡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及便捷高效的快递服务体系,做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截至2017年底,建成邮政普遍服务网点1808个,建成村邮站7242个、便民服务站9030处,邮政普遍服务深度和频次不断提高。全省快递企业达到450家,分支机构2241个,网点近6000个,分拨中心135个。持续推进快递服务网点标准化建设,建成标准化网点1857个,主要品牌企业城区自营网点标准化达标率达到70%。稳步推进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建设,圆通(西安)跨境商贸及服务产业园、申通西北地区转运中心、京东集团全球物流供应链总部和全球无人机基地等项目落户陕西,延安、安康等地政府将快递物流园区建设纳入全市重点推进项目,西安、榆林、咸阳等地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实现向县乡延伸。

(二)运输服务成就

1.客运服务

改革开放40年来,道路运输行业打破了单一所有制和交通部门一家办公用运输的旧格局,道路客运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运输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和效能得到有效提高。“十一五”以后,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道路运输行业紧跟公路建设步伐,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格局。2017年,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为6.07亿人、289.15亿人公里,道路客货运输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占比达85.36%;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393万人、6801万人公里,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已由原来的辅助地位发展到长期占主导性地位。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功能层次结构合理的换乘枢纽和城市客运、城乡客运、农村客运三级城乡道路客运服务保障网络。

班线客运。2007年,以西汉、西宝、西康、西铜、西禹等高速客运为典型示范,按照“三高三化六统一”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大范围推广线路公司化经营,到2010年底,全省高速客运线路公司化率达到100%,位居全国前列,西部领先。依托高速公路客运公司化经营的示范效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积极开展星级汽车客运站、精品线路创建和“情满车厢、舒心旅途”等活动,创建四星级以上客运站7家、精品线路6条,建立全省长途客运接驳运输联盟,深化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出台《道路客运企业及汽车客运站质量信誉考核实施细则》。道路客运班线和平均日发班次,分别由1979年562条、1754班次,增加到2017年5026条、43879班次,平均日旅客发送量增加到853084人次。其中跨省客运线路由1979年18条,增加到2017年492条,跨地(市)线路增加到893条,跨县线路增加到1073条,县内线路增加到2568条。截至2017年底,全省公路客运站达到11452个,其中一级站36个,二级站81个,三级站16个,四级站32个,五级站887个,招呼站10400个。等级货运站37个。

城市客运。“十五”期间,全省城市客运开始交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十一五”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客流量迅速激增,给城市公共交通带来了很大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全省积极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城市公交线路覆盖率和分担率得到快速提升,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随着省政府《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公交优先政策得到了将进一步落实。西安市建设成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成地铁线路91公里,实现全省城市轨道交通“零突破”。宝鸡、咸阳两市入选首批“十三五”期“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汉中、韩城等5市出台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指导意见,网约车和传统巡游出租车走向融合发展。

农村客运。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客运受经济条件、收入水平、出行习惯和道路、运力等因素影响,线路稀少、车辆少、车况差,农村群众出行难、难乘车问题极为普遍。“九五”“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经济开放搞活,县际公路改造、通达工程的实施,农村客运市场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全省依托农村道路基础设施,积极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通过典型示范推广,采用灵活经营方式,农村客运得到了较快发展。“十二五”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公路建设的持续延伸,全省农村客运运力保障、服务品质、节点布局均有了较大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农村客运站919个;农村招呼站10400个,农村客车8422辆,农村班线3036条,平均日发32397班次,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6%。农村人均累计出行次数和累计出行距离明显增长,农村客运的快速发展为全省1300万农民群众提供了强力的运输服务保障。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客运差距,推进城乡均等化发展,在大力推进农村客运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2016年先后出台了《陕西省关于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培育确立了30个试点项目并给予了资金政策扶持,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2017年大荔、鄠邑区成功入选部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2.货运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货运行业打破了货物运输的计划管理体制,实行市场调节。国家规定,除抢险救灾、战备、特殊货物等由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外,其余物资运输全部开放,只要符合《道路货物运输业户开业技术经济条件(实行)》均准予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货运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空前提升。“十一五”期间道路货运基本形成了由道路货运向物流服务转型趋势,“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大力振兴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下,全省货运物流行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出台了《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相关扶持政策,明确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有效推进了货运物流行业转型发展。2017年,全省道路运输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为12.37亿吨、2118.21亿吨公里,道路客货运输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占比达75.86%。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为196万吨、6617万吨公里,在综合运输中发挥重要补充作用。

农村物流。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推广,五年见效”的思路,2011年召开全省农村交通物流现场会,大力推广大荔县农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模式,各市区结合辖区经济产业特点,近年来先后培育出10余个特色鲜明的农村物流典型区县,为当地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的运输服务保障。2015年,在全省首批货运试点项目遴选中,确定了渭南齐胜、宝鸡扶风、铜川弘林等9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作用强的农村物流试点项目,对其网点布设、站场建设改造和物流信息化建设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在各试点的引领带动下,全省农村物流发展取得明显突破,服务城乡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甩挂运输、城市配送、无车承运等试点项目。全省积极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培育了数家国家公路甩挂运输试点企业。积极探索城市配送发展模式,联合铁路、公安、邮政等5部门出台城市配送试点方案,启动了西安新筑铁路集装箱中心、宝鸡东站铁路货运场、西安三桥货场等城市配送试点项目,支持发展多式联运,成功将西安港“一带一路”陆海空多式联运枢纽项目纳入全国示范工程。开展无车承运试点,陕西铁易达等14家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完成与国家物流平台对接并开展动态监测。

货运龙头示范企业。针对长期以来货运物流市场“多、小、散、弱”的现状,为积极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2012年全省开展了道路货运物流龙头骨干企业申报工作,全省评选出陕西大件等5家企业货运(物流)示范企业。同时与有关企业共同签订了《关于扶持陕西交通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框架协议》,对龙头示范企业车辆购置方面实行零首付、3年贴息、超长期限还款等优惠措施,为龙头示范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保障。道路货物运输由整车、零担、快捷、直达货运及冷藏、特种、大件、危险品、紧急运输和物流服务等构成的货运网络,覆盖广大城乡,通达全国各地。道路旅客与货物运输平均运距,分别由1978年的36公里、22公里,提高到2017年的47.64公里、171.21公里。

3.运输装备

改革开放之初,全省公路货运由汽车、人力车和畜力车承担,货运汽车以普通货车和挂车为主,缺轻少重。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运输装备总量大幅增加,高级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道路客运业户306户,货运业户25.7万户,驾校429户,机动车维修业户1.3万户;三级以上客运站133个、货运站37个;道路运输从业人员81万人。

客货汽车。道路客运车辆向高档化、舒适化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运行速度快、安全性能好、乘坐舒适的大型豪华客运车辆沃尔沃、五十铃、安凯、金龙、宇通等投入运输市场,适合农村短途零散客运的小型客车大量增加,全省公路货运车辆不断向重型化、专用功能强、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营业性载客汽车1.9万辆,其中天然气1857辆,双燃料车43辆,纯电动87辆;全省拥有公路营业性载货汽车391442辆,大中型货车17477辆,占全省货车总量的4.46%,(www.xing528.com)

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车型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公交车14711辆,其中天然气车7609辆,双燃料车1157辆,纯电动公交车2633辆,混合动力公交车2005辆;企业138家,累计完成客运量24.04亿人次;全省巡游出租汽车共有35960辆,其中双燃料车34012辆,纯电动车482辆。出租汽车企业342户,其中,西安市共有出租汽车14459辆,占全省的40%。

内河船舶。全省内河船舶数量逐步增加,船舶类型与结构明显变化,基本实现钢质化和机动化。客运船舶趋向安全、舒适、快捷,货运船舶趋向大吨位、专业化,并带动船舶设计制造和船舶修理业发展。截至2017年底,内河营运船舶达到1355艘,净载重量达到3.2809万吨位,载客量2.1289万客位,较1978年分别增加1214艘、3.2499万吨位、1.9732万客位。

(三)行业管理成就

1.法制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改革开放以来,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交通法律、法规、规章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重视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陕西省邮政条例》《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陕西省公路条例》《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陕西省出租汽车客运条例》《陕西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出台了《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陕西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陕西省民用运力国防动员办法》《陕西省治理公路超限运输办法》《陕西省水上漂流安全管理办法》《陕西省民用运输机场管理办法》《陕西省转变功能干线公路管理办法》《陕西省公路隧道安全保护办法》等8部政府规章。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出台了《陕西省交通运输厅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省交通运输厅重大行政决策行为,从制度上保证了交通运输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印发了《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应诉规则》。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素质形象。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加强,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执法程序逐步规范。执法监督工作不断完善。普法工作持续开展。通过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规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制度,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开展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促使各级执法机构逐步解决制约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突出问题。实行执法证件管理制度,通过严格执法证件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了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使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不断建设完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现在已经开通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和考试功能,实现了对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的闭环管理。

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省交通运输厅自2006年起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常年聘请陕西永嘉信律师事务所承担省交通运输厅法律顾问工作,法律顾问广泛深入参与省交通厅各项法律事务,在处理涉法信访案件、审查合同,对重大涉法事务提供法律咨询、规范性文件和立法文件的法律审查、协助厅属企业构建“以事前预防为主,事后补救为辅,加强事中控制”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司法应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管理体制改革

厅机关管理体制改革。l950年3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交通运输厅正式成立。此后至1986年底,机构名称变更了三次(交通厅、交通局、交通厅),现有资料显示陕西省人民政府分别于1994、2000、2009、2014年先后四次核定省交通运输厅三定方案,职责范围也相应进行了调整。1994年,三定方案明确省交通厅主管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和地方民航工作。2000年,明确省交通厅主管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行业。2002年,城市客运管理职能由省建设管理部门交由省交通主管部门。各市、县机构改革坚持职能上下对应、衔接,统一由交通部门归口城市客运管理。2006年,全省调整和重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由省交通厅统一行使高速公路行政管理职能,高速公路企业不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2009年,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陕西省征稽队伍转岗安置工作按要求逐步展开。同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厅三定方案,陕西省交通厅更名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原省建设厅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整合划入省交通运输厅;明确了由省交通运输厅指导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运营。2014年6月,陕西省对省政府各组成部门进行了机构改革,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交通运输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陕政办发〔2014〕82号)精神,明确了省交通运输厅主要职责十二项,内设处室14个。核定厅机关行政编制78名。

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陕西公路建设市场形成与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鼓励集资、贷款修路建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西三一级公路,引进国际通行的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2001年,加强项目法人投资控制责任,省交通厅下发《陕西省公路工程投资控制责任制实施办法》(陕交发〔2001〕498号),明确项目法人单位是投资控制主体,对项目投资控制负全责。2002年2月1日,省交通厅下发《陕西省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细则(试行)》(陕交发〔2002〕41号),进一步明确规定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范围,经营性、公益性项目法人设立及资格审查程序,公路项目法人职责与考核奖罚等。2005年,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调整重组。全省高速公路主要由调整重组后省高速集团、省交通集团与省交通厅外资办、省宝汉集团为项目法人,分别承担有关高速公路项目建设。2006年开始调整完善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强化省公路局对全省公路养护行业管理职能,理顺省公路局—市交通局—市公路管理局的工作关系,将各市公路管理处与市公路局整合,初步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上下协调、运转高效的新体制。强化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履行及公路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供应监控管理。整顿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作风,查处一批违规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建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即“阳光工程”,公开高速公路项目信息,强化社会监督。工程招标扩大推行至所有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和通村油(水泥)路建设项目。以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项制度为核心的现行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发展不断总结的成果。

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1990年6月,省编委以陕编办发〔90〕079号文批准成立陕西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隶属于省交通运输厅。之后,随着道路运输管理职责增减、内设城市客运管理机构也随之设立或撤销。2000—2004年,依据交通部有关道路运输管理规定和《陕西省道路运输例》,全省申请道路运输经营仍实行分级审批,审批范围与权限有所调整。2008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道路运输行政审批项目经多次清理、精简后,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为:申请经营客运、货运、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共12项;将从事搬运装卸、运输服务(含信息配载、货运代理、客运代理、仓储理货、汽车租赁)经营等6项,改为实行备案制,即申请经营者不再领取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直接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后,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2009年,按照省政府批准省交通运输厅“三定”方案,省交通运输厅运管局承担经整合划入的城市客运职责,同时取销运输管理费征收管理职责。2016年,根据省编办《关于印发<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所属事业单位整合机构精简编制规范管理方案>的通知》(陕编办发〔2016〕130号)精神,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局更名为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八五”期间,道路运输开业、停业,依据交通部、国家经委《公路运输管理暂行条例》(86交公路字1013号)进行管理。

水运建设管理体制改革。1985年12月,经陕西省编制委员会(简称省编委)同意,成立陕西省航运建设指挥部,为省交通厅领导下的县级事业单位;同时撤销省交通厅水运处和省交通厅黄河、汉江航运规划办公室,其承担的航运事业管理职能交由省航运建设指挥部行使。1986年2月15日,中共陕西省交通厅党组扩大会议研究决定,考虑全省水运行业管理工作需要,决定保留省交通厅水运处,继续履行省港航监督处、省船舶检验处职能和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职能。1989年11月,省编委以陕编发〔1989〕144号文批准成立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并将原省船舶检验处、省港航监督处并入该局。1990年4月,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正式成立。2002年10月,贯彻国务院批转交通部全国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经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2002〕127号文件批复,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加挂陕西省地方海事局牌子,撤销省港航监督处、省船舶检验处;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与省地方海事局实行合署办公。2016年10月,经省编办批准更名为陕西省地方海事局(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航运管理局)。

3.投融资体制改革

公路投融资机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基本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为引导、银行贷款等债务资金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融资机制。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除特殊项目(改扩建项目)外,原则上全部面向市场,利用PPP模式组织建设。2016年以来,积极运用PPP模式发展高速公路。创新重大项目建设模式,积极加强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葛洲坝集团等央企进行合作,与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和葛洲坝集团签署了1465亿元的项目合同和投资意向协议。为更好地发挥融资平台作用,结合全省目前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决定利用全省优质矿产资源,搭建交通筹融资新平台,通过资本化运作筹措资金,实现资源资本化、货币化,支持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目前,陕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注册成立(以下简称“交投集团”),省政府注入优质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矿、盐矿,多金属矿等)给交投集团,交投集团将按商业化原则运作,整合有效资源,为全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做好资金保障。政府收费公路,按照《办法》要求,通过发行专项债券满足债务性资金需求。普通公路融资机制。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以县为主、省市支持,普通公路建设和养护以市为主、省市共建(担)。近年来,中央车购税、成品油税费改革交通资金、省级交通专项资金成为全省普通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水运建设投融资机制。1983年,交通部提出“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鼓励货主单位投资建设码头。1986年,国家决定对26个沿海港口的货物征收港建费,实行“以港养港,以收抵支”政策,港口建设资金有了稳定渠道。目前,中央车购税、成品油税费改革交通资金、省级交通专项资金仍是全省水运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铁路建设投融资机制。1992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铁道部《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的通知》,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合资铁路建设的发展模式。1991年,铁路开始征收每吨公里2厘的建设基金,铁路建设资金有了基本保障。2013年,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提出,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2016年,省委、省政府批准组建省铁路集团,负责全省铁路建设。目前,全省铁路建设投融资以市场化运作为主,通过发行城际铁路专项债券、铁路基金,积极面向市场,引入社会资本,推行PPP模式等各项措施满足铁路建设资金需要。为解决铁路建设资金,经省政府2016年第74次专题会议研究同意,设立陕西铁路建设基金。2017年11月23日,首批42亿元铁路建设基金已由光证基金成功发行。同时,通过沿线开发、互通互联、旅游带动等措施,改善铁路的经营状况。

4.技术政策及标准建设

技术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系,着力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加快技术转化与推广,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体制改革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交通部科技体制改革基本同步。围绕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建设、运营与养护,利用陕西交通行业科研、教学、施工等区位与人才优势,形成了公路建设项目管理部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施工单位等联合进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的新模式,加速科研成果利用、应用与转化。省交通厅实行科教先导,制定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面向行业和社会征集科技项目,开通网上申报与审核,成果验收增加专家评阅预审程序,增强课题立项科学性、时效性、实用性、创新性。省公路局、省高速集团、省交通建设集团、省运管局、省航运局、宝汉公司等行业或建设管理单位联合西安公路研究所、省公路设计院、长安大学等单位,组织重大项目、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全行业在桥梁、隧道、路面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例如,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立由4位院士领衔、13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52个单位、100多位高级工程师参与研究工作。沙漠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研究项目,西安公路研究所、长安大学等32个单位、154人承担研究任务。一些民营公路交通科研、咨询机构,采取独立、协作方式参与技术开发研究,成为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

标准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亟需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指标、要求和方法,省交通厅组织开展了系列地方标准的草拟工作,重点支持通过验收(鉴定)的交通运输科研项目中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申报地方标准。省交通厅科技处统一负责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其他各厅直单位相关部门设专人负责,形成系统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标准化推进机制。截至目前,共有140个标准列入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垂直振动法系列施工技术规范、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等63项项公路交通运输地方标准获得颁布,有效地促进了交通运输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全省交通运输运输行业在地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开了个好局面。为提高全省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水平,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省质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交通运输标准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着力形成“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的科技创新与标准同步研发机制,同时组建了陕西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要求,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科学适用、相互协调的陕西省交通运输标准体系,联合省质监局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十三五”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建设规划》。

(四)科技创新成就

1.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省交通厅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实行科技兴交战略,加强公路交通科技体系建设,构建以专为主、专辅结合,纵深配套合理、人才队伍精干、运行机制得当的科学研究与开发体系,初步形成以西安公路研究所为主导,各交通运输单位技术管理部门为骨干的科研体系,成为推动交通运输科研工作主力军。同时,建立相应机构开展新材料、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如西安公路研究所组建新材料试验研究所,省公路设计院成立遥感中心。省交通厅进一步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推进科研单位向科技型企业转变;制定交通科技创新工作规划纲要,按照“政府主导、宏观调控;市场导向、需求带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措施有效、确保实施”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面向生产,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省交通厅宏观指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主力,以重点工程为依托,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

2.科研能力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省交通厅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和科研人才的培养,制订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依托科技项目培养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积极落实国家对科技人员的优抚政策,激励各单位引进优秀人才。为适应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的需求,省交通厅逐年加大科研投入,落实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省公路局、省公路设计院、省路桥公司、各运输企业等行业管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结合自身工作需求,制定相应鼓励政策,组织技术干部承担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一批从事研究工作的群体。省交通厅发挥科技对交通的引领作用,把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应用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形成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研联合体为主体,政府扶持,多方参与,联合攻关的科技体系。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在组建初期就设立科技质量部负责企业的科技管理工作。承担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的省高速集团公司、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省交通厅外资办、陕西宝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建设管理单位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营管理单位对公路建设与运营管理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支持科技投入,培养了一批管理型技术专家。交通系统形成了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良好气氛,从事研究的技术人员不断增加。

3.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及推广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交通改革开放和规划、建设、运输、管理与服务,攻克一大批重大和关键课题,如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黄土地区高速公路修筑成套技术、沙漠地区修筑高速公路关键技术、高墩大跨公路桥梁设计与建设技术、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与管理技术等,取得重大技术创新并在公路建设中应用。

天下第一隧——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双向4车道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全长18.02公里,2001年1月开工,2007年1月20日建成通车,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65包茂线控制性工程,建设规模世界第一,是亚洲最长的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陕西组织52家单位多学科联合攻关,不断克服断层、涌水、岩爆等施工难题,以及通风、火灾、监控等运营中的重大技术课题,取得科研成果11类40余项,解决了一系列世界性难题,使中国公路隧道建设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陕西交通人也凭借《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获得了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殊荣。

亚洲第一高墩——三水河特大刚构桥。全桥长1688米,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69银百线咸(阳)旬(邑)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该桥为7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径布置为98米、185米、98米,共6个主墩,其中14号主墩高达183米,破亚洲最高桥梁纪录。

第一条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西汉高速。G5京昆线西(安)汉(中)高速公路是陕西交通史上一次性开工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施工条件最差、地质灾害最多、技术难度最大的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全长258.65公里,2002年开工建设,2007年9月30日建成通车。西汉高速从秦岭腹地穿过,形成全国最多的公路隧道群,这条高速长廊穿越秦岭主峰,不仅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慨叹,也为中国南北分水的秦岭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中国首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G65包茂线榆(林)靖(边)高速公路穿越了陕北毛乌素沙漠。在施工过程中,上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科技防沙、以路治沙的成功经验,彻底解决了沙漠高速公路本体防护和遏制路基两侧流沙的世界性难题。省门第一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全长18.2公里,双向六车道,拥有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排水性路面,控制性工程渭河特大桥为西北地区标准最高、规模最大、最长的高速公路特大桥。2009年7月陕西第二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长20.58公里,双向八车道,是国内第一条全线采用排水性路面的高速公路,也是国内建成里程最长的八车道机场高速公路,建设标准、配套设施、智能化服务水平为中西部地区最高。

西北第一条四车道改扩建八车道高速公路——G30连霍线潼(关)西(安)高速公路。全长130.09公里,这是西北地区第一条四车道改扩建为八车道的高速公路,也是国内工期最短的改扩建项目,实现了“边施工、边行车”两不误。

西北第一大跨桥——石门水库特大桥。宝(鸡)汉(中)高速公路汉中至坪坎段的控制性工程石门水库特大桥,跨越316国道和石门水库,主跨径262米,大桥两侧分别连接石门隧道及牛头山隧道,库区中没有墩柱,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石门水库的生态环境,成为横跨石门水库的一道美丽景观。

中国首个建筑垃圾再生环保示范工程——西咸北环高速公路。西咸北环高速公路在国内高速公路建设领域首次大规模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应用于路基填筑、特殊地基处理、路面、小型预制构件和临建设施建设,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生态环保示范工程”。本项目共回收利用建筑垃圾600万吨,恢复垃圾场占用土地3000亩,减少土地开挖1500余亩,节省生石灰17万吨、燃煤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000万立方米,创造直接、间接经济效益10亿元,填补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领域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的空白。

基于车载称重技术的货车安全运输综合监控研究。作为2014交通运输科技十大重点推进方向,历时3年多,取得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检定规程1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颠覆我国称量计重上下游行业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斜向预应力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历时6年,在国内外首次创新了斜向预应力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及质量检验标准。自2009年在全省开始应用,并逐步推广到河北、内蒙古、山东等省市(自治区)重点工程,目前共有13条公路20多处工程成功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五)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党建工作

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讲政治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做到“四个服从”,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把中、省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到交通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各项工作中,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履行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推动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党员理论武装持续深化。坚持把党的理论作为党员教育“必修课”,坚持系统学、深入学、跟进学,坚持全覆盖、重创新、求实效,持续推动党员教育不断深化。一是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章党规党纪,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引导党员干部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高质量抓好专题教育。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党性党风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持“上下衔接”“突出特色”,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三个阶段,通过研讨交流、现场学习、专题辅导和落实整改,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制定特色鲜明的“五个一批”目标,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机制,扎实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扣学懂弄通做实,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贯活动。通过抓细抓实专题教育,全系统广大党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三是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方法。在充分利用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辅导讲座等教育载体的基础上,开办处级干部轮训班、陕西交通大讲堂、陕西交通号角讲台,组织新提拔处级干部参加延安精神再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准则》《条例》知识竞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组织党员干部参与网络答题,开通陕西交通党建号角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提高了思想理论教育覆盖面。通过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效,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坚持合理设置党的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党内相关规定成立党委、总支和支部,做到了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哪里就有党组织,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严格落实党的基层组织按期换届制度,通过督促提醒、规范程序,厅属29个党委、19个党总支、266个党支部全部按时进行了换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组(党委)工作规则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机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抓细抓实党支部工作。深入开展“1+1+X”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每个季度确定一个主题、每个月党员主题发言和集中交纳党费、结合业务工作实际特色开展“X”环节的活动,不断提升党支部工作活力;推行组织生活“开放日”工作,充分利用“聚光灯”效应,督促支部组织生活高质量开展,推进各党支部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开展“走出机关、联学共建”工作,通过机关支部与业务工作相近的生产一线党支部结成对子联学共建,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提升;深入开展“对标定位、晋级争星”活动,明确“五好”党支部工作标准,通过评星晋级,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党员队伍管理不断规范。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明确审批权限,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加强过程资料审核,注重从生产一线、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全方位无死角排查党员组织关系,找到“口袋”党员36名,找回失联党员32名,摸清了全系统党员底数。对全系统5300余名党员进行积分制管理,坚持把党员思想素质提升、业务工作表现量化成分值,通过季度评分、年终评定、书记点评,激发党员内在动力,增强党员岗位建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开展“两优一先”评比表彰活动,挖掘培树行业先进典型,通过开展先进事迹宣讲,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开展“亮承诺、亮标准、亮身份”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形象。

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向好。制定厅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的《实施办法》,立足行业特点,细化7方面22条规定,通过运用暗访、曝光、查处、追责等方式手段,大力整治各类不良风气和违纪行为,严防“四风”反弹回潮。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继完善公车管理、预算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扎紧了制度的笼子。从简举办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和建成仪式,依托一线交通站所建立“廉政灶”,厅直系统“三公”经费连年下降,文件简报大幅精简,会议活动、调研检查、新闻报道风气焕然一新,厅领导带头腾退办公用房、清退公务用车,以上率下,引领作风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将“勤俭办交通”理念延伸到机关管理、生产经营等各方面,贯穿到交通投资、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推广节能环保材料,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科技攻关,推行全方位精细化管理,重实际、求实效蔚然成风。

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压实压紧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夯实“一岗双责”。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中心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及时召开党风廉政工作会议和党组(党委)专题会议,部署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解党风廉政建设年度任务,签订责任书。落实清单管理制度,强化动态管理和纪实管理。坚持常态化开展党纪法规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通过集中观看纪录片、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以案说法,以案释纪,让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深化纪检体制改革,健全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机构,充实加强了监督执纪力量。强化干部日常监督,印发规范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紧盯项目招投标、资金使用管理和行政审批事项等廉政风险防控重点工作,完善防控举措和工作机制,切实消除廉政风险隐患。坚持挺纪在前、铁面问责,坚持有案必查、有贪必肃,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

2.精神文明建设

激发行业文明创建自觉性。40年来,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秉承“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的发展理念,弘扬“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陕西交通精神,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纂的2009版《陕西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交通道路建设”群众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注重把常态化的文化活动与打造文化精品相结合,通过系统性的组织主题活动和建设学习平台,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归属感,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好核心价值观教育月主题实践工作,以“道德讲堂”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在每年4月集中开展“行业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全行业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工作、深化敬业意识、恪守诚信准则。

丰富学习型行业建设载体。2007年组建全国首家省级行业作协,出版职工创作书籍近百部;2008年作为唯一进入决赛圈的行业队,在全国“迎讲树”知识竞赛活动中勇夺铜牌;2009年组织职工合唱团代表陕西省,参加国家十部委组织的《放歌中华》展演活动,获得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领导的表扬;2009年发行全国首张交通音乐专辑《我们一直在路上》,专辑歌曲《圆梦》进入全国流行歌曲大奖赛决赛,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陕西交通运输行业职工自编自演的话剧《穿越》获全国话剧界最高奖“金狮奖”。

丰富路域文化体系。建设以全国最大的花岗岩雕塑群“华夏龙脉”为代表的交通文化地标,打造交通文化名片。连续12年组织专题读书活动,一年一个主题,积极引导打造学习型行业,加强行业文化阵地建设,健全行业“职工书屋”建设体系,截至2017年10月全行业共建成职工书屋300余个,惠及一线职工2万余名,进一步凝聚行业力量、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构建人人文明创建格局。扎实开展文明创建“533”工程,着力构建“文明创建人人参与、创建成果人人共享”的行业文明创建格局,即:文明单位、文明公路、文明运输窗口、文明执法窗口、优秀志愿组织5项文明创建;服务区、收费站、汽车站3项星级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文明职工标兵、优秀志愿者3类典型个人。同时在全行业开展五大品牌创建,即:收费系统“微笑服务 温情一路”、公路养护“三心服务 畅行陕西”、运输行业“情满车厢 舒心旅途”、12122“服务热线 尽享方便”和服务区“温馨驿站 真情如家”5大服务品牌。在全省率先成立“陕西省交通运输行业志愿服务联合会”,搭建专设志愿服务组织,注册志愿者人数累计超过8万人。全行业开展“一诺千金、打造诚信交通”活动;在交通建设基层项目组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送清凉活动;组织职工家属与职工一起到一线站所联欢,营造和谐氛围;在公交车、长途车、出租车上开展“跟我排”“争当形象大使”等活动。

3.行业先进典型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全系统系统共产生五一劳动奖状单位7个,全国劳模6名,省部级劳模79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名;获中央文明委表彰的全国文明单位8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个;全国交通运输文明行业2个、全国交通运输文明单位29个、全国交通运输文明示范窗口35个;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23个、陕西省文明单位82个;8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获评“全国百佳示范服务区”;12名职工荣登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24名陕西交通人荣登“陕西好人榜”;曹森书记当选“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交通人物”、铜川驾驶员沙磊获评2014年度“感动交通十大人物”,创建省、部级文明路7条3000多公里。

三、经验启示

陕西交通运输改革开放40年,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以改变交通落后面貌为目标,以推进交通不断加快发展为中心,创新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省情的交通发展道路的过程。改革开放发展实践,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和重要经验,为推动交通行业更好更快发展打开了局面,奠定了基础。交通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最基本的经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持续快速发展交通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探索并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交通发展道路。

(一)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是交通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交通改革与推进思想解放结合,推进发展理念创新,推进交通运输思想观念解放,交通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先后开展了真理标准讨论、生产力标准讨论、交通建设“三个有利于”的讨论,如何建设运营管理高速公路的讨论,陕西交通发展是快是慢的讨论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理念,以新理念引领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推进观念理念创新,牢固树立机遇意识,不断强化发展意识,锻造科学发展意识,强化交通服务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责任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清醒认识自身发展水平,陕西交通发展定位,从全国交通发展趋势,邻省交通发展态势,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思考权衡交通发展的规模、速度与水平,找差距,抓措施,求突破,谋发展,着力解决思想解放不够,发展步子不快的问题,破除发展上乐于知足,小成即满等传统思维,怕担风险、不敢创新的陈旧意识,盲目乐观,不积极进取的落后观念,粗放管理、粗放发展的传统习惯,破解发展速度不快,规模不大,工作不实,水平不高等问题。认识到陕西交通发展起步早而发展慢的现实,认识陕西交通有发展但明显落后的状况,认识陕西交通发展缓慢与落后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原因,以思想大解放,投资大提高,规模大扩展,项目大增加,推动陕西省交通大发展。使大家有必须奋起加快的紧迫感,慢发展就是落后的危机感,必须加快发展的责任感,有能力条件加快发展的自信感,在陕西省形成交通必须加快发展,必须加快交通发展的共识。坚持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快中求好,推进交通迈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轨道。

(二)围绕中心,加快发展,是交通改革开放的中心任务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加快交通发展为目标,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将交通放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思考,放在经济社会三步走的战略大局中定位,把握时代要求和经济社会需求,明确交通发展方向,确定各个时期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发展政策。用改革破解束缚交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以开放吸引和优化交通发展资源,增强交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紧紧围绕制约和影响交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推进改革开放,破除制约交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解放交通运输生产力,促进交通抓住机遇,不断加快发展,为交通发展不断注入动力和活力,使陕西省交通从加强发展、加速发展、加快发展到全面持续快速超常规发展。

(三)创新体制,健全机制,是交通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

必须坚持创新体制,健全机制。把握交通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情省情的交通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式,取得了交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影响交通发展的体制问题作为交通改革开放的重点,作为体制创新的关键,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从行业规律特点出发,持续推进,逐步深化。推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用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机制创新。通过政府交通部门和交通事业机构不断改革,建立健全了交通行政管理与专业机构、中介机构结合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组建地方性的行业协会、联合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加强交通法制建设,基本建立超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法律法规体系和行业规范标准体系;实施依法治交,维护交通运输市场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和交通服务的公平正义。交通行政管理着重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市场监管,注重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间接调控。同时注重发挥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

(四)全面统筹,协调推进,是交通改革开放的科学方式

必须坚持全面统筹,协调推进。把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与交通改革开放实际结合起来,把交通改革开放与交通快速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把阶段性目标与整体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总体部署,分步推进,稳步实施。把解决交通发展中的突出瓶颈、关键环节,作为推进交通改革开放的重点,统筹安排,逐步深入,先试点总结经验,再普及推广,带动整体提高。以政府简政放权开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打造责任、服务交通部门;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推进企业内部承包和配套改革,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交通市场主体。把推进交通改革与行业稳定相结合,推进交通发展环境创新。确保交通行业协调稳定发展,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有序。积极稳妥地解决交通发展各方面利益关系,运用政策和各种有效方式关于破解交通发展突出难题,化解不利因素;处理好交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交通发展可持续性;处理好交通建设与维护、管理、服务的关系,全面提升交通发展水平;处理好交通建设与运输发展的关系,全面提升交通服务效率质量。

(五)立足实际,勇于实践,是交通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涵

必须坚持立足实际,勇于实践。坚持从陕西实际出发推进改革开放。从陕西地处西部内陆,经济欠发达,思想观念落后,交通发展基础薄弱,社会改革开放进程较慢等情况出发,安排交通改革开放的进程、任务和重点,既不照搬硬套,又积极大胆探索,以交通改革开放带动整个突破,同时稳妥安排实施,防止交通改革大起大落。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敢于破解影响交通发展的重大难点、社会热点,敢于担风险,敢于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能够立得了势,下得了茬,经得起考验,迈得过关口,这样改革开放才能有大手笔,有大作为。在改革方式选择上,不盲目照搬,解决了在高速公路建设上过度追求市场化的偏向,找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在高速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上,实行了由交通部门实际管理;坚持交通发展依靠科技,确立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交战略,建立健全交通科技体系,组织对重大、关键交通项目进行科技攻关,既积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同时又积极鼓励自主创新,公路、桥梁、隧道建设与管理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交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对交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增强,促进了交通发展方式转变。

(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中心 陕西省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