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练展览主题:山西省博物院历史精品展

凝练展览主题:山西省博物院历史精品展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展览总主题需要通过一系列展览分主题来支撑。除了展览的总主题外,展览内容策划还要根据展览总主题来凝练展览的分主题,即展览每部分或单元的主题。(二)山西省博物院历史基本陈列分主题2005年被评为“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奖”的山西省博物院历史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该展览由七个分主题构成:第一部分文明摇篮以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存,展示远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揭示文明和国家的形成进程。

凝练展览主题:山西省博物院历史精品展

展览总主题需要通过一系列展览分主题来支撑。除了展览的总主题外,展览内容策划还要根据展览总主题来凝练展览的分主题,即展览每部分或单元的主题。主题提炼的结果就是展览每部分或单元的标题。以下举例说明。

(一)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古代历史陈列”分主题

2003年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奖”的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古代历史陈列”,主题是武汉古代历史,该展览真实、清晰地展现了武汉地区从史前时期逐步发展成为明清时期繁荣的商贸城市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示了武汉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该展览依次由以下五个分主题组成:

第一部分 江汉曙光史前时代

二三百万年前,人类起源。至少五万至一万年前,武汉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一万至四千年前,人们用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武汉地区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十处。这是一种由众多氏族或部落共同创造的文化。在莽莽洪荒之中,不同风格特征的文化交汇融合,勾画出一幅英雄时代的壮阔图景。

第二部分 商风周韵(夏商周时期)

历史的脚步跨出新石器时代,迎来了以青铜文化为表征、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王朝。尽管夏人的踪影有待进一步寻找,但商代的盘龙城,已成为武汉地区城邑文明的端绪,周代的“汉阳诸姬”与南方楚人一同在时空中消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可敬的先民,伴和着汉水与长江雄浑的涛声,发出了响彻云霄的吟唱。

第三部分 军事要津(秦汉魏晋北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继后的汉王朝持续近四百年的统一局面,使武汉地区有了相应的物质基础,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汉末至南北朝,诸侯纷争,群雄竞起,武汉顿成为逐鹿之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却月城、夏口城、鲁山城及黄鹤楼铁门关等众多胜迹,铸就了那一特殊历史阶段龟蛇锁江的赫赫威名。

第四部分 水陆双城(隋唐宋元时期)

唐代文豪李白“万舸此中流,连帆过扬州”,咏的是长江中首尾相衔穿梭鱼贯的船队;宋代诗人胡寅“平时十万户,鸳瓦百贾区”,叹的是龟蛇旁吞吐集散车水马龙的港市;而范成大“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的诗句,则激情难抑地给当时武昌与汉阳的商贸盛况以全景式的描绘。隋唐宋元时期,武汉有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阶段,政治地位提高,经济迅速发展,无可争议地成为荆楚地区最重要的商业都会与手工业城市。

第五部分 九省通衢(明清至近代开埠)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这是清人范锴在《汉口丛谈》中描绘的汉口景象。明清时期汉口的崛起,标志着武汉以长江、汉水自然分割的三镇鼎立格局完全形成。这大大拓展了武汉城市的空间,增强了它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显示出它在长江中游的枢纽作用,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华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山西省博物院历史基本陈列分主题

2005年被评为“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奖”的山西省博物院历史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该展览由七个分主题构成:

第一部分 文明摇篮

以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存,展示远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揭示文明和国家的形成进程。

第二部分 夏商踪迹

展示山西地区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风貌。既可见中原古文化的灿烂辉煌,更可看到别具魅力的北方“方国”文化。

第三部分 晋国霸业

反映了从“桐叶封弟”到“三家分晋”,三晋大地上800年的风云变幻,以及两周时期青铜艺术的华彩。

第四部分 民族熔炉

展示了自汉至隋800余年多民族文化碰撞融汇的艺术凝华,标志着生机勃勃的中华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巅峰。

第五部分 佛风遗韵

展示了自北朝至明清1 500余年间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但见证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更映射出古代造型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第六部分 戏曲故乡

以山西南部出土的各种戏曲和舞蹈砖雕为主要内容,展现了战国至明清戏曲艺术滥觞、发展并不断成熟的过程,彰显了山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地位。

第七部分 明清晋商

展示了明清晋商风行天下,创立票号,一度执中国金融之牛耳的辉煌历史。

(三)上海农垦博物馆“青春年华馆”展览分主题

2005年我们策划的上海农垦博物馆“青春年华馆”展览由以下分主题组成:

序曲 难忘岁月

从1968年到1978年,上海有37万十七八岁左右的城市青年响应政府的号召,怀着将青春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抱负,踊跃报名,奔赴上海各个国营农场,从事农业林业和工业生产活动,留下了他们青春的年轮、生活的踪迹、情感的回忆和理想的追梦,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上海的农垦事业。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对每个农场知青来说,这却是一段难以忘却的经历,是一个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情结。

第一单元 人生历练

从繁华舒适的大城市到陌生、贫瘠的农林场,对风华正茂、天真烂漫的城市青年来说,无疑是人生的重大改变。他们身处艰苦的生活环境,从事繁重的劳动生产活动,过着窘困的物质生活,经历了人生道路上从未有过的困难。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干各种农业和林业生产活动;在这里,他们学会了独立生活和适应艰苦环境;在这里,他们通过艰苦奋斗,磨砺了自己的坚韧意志,培养了超过一般人的承受能力;在这里,他们懂得了创造和奉献的价值,实践了自己无悔的青春。

第二单元 火红青春(www.xing528.com)

虽然在那艰苦的环境中,有悲伤、有眼泪,但是大部分知青们依然充满朝气、理想和激情,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他们心怀理想,积极进取,蓬勃向上;敢作敢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相互帮助,互相勉励,团结友爱;朝气蓬勃,自娱自乐,丰富生活。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苦中有乐,虽苦也乐”。

第三单元 春华秋实

广大农场知青用他们的青春、血汗和智慧推动了上海农垦事业的巨大进步。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大胆进行农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场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和商业多种经济转变,为今日上海“农工商集团”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农场知青对上海农垦经济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第四单元 成就人生

农场艰苦生活的磨砺,不仅使知青们从稚嫩走向成熟,也使他们懂得了生活的意义;不仅打造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练就了一般人不具有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增强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也培养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了这样的生活积淀,他们能坚韧地应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如今,在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中,都有当年的知青,有的成为共和国的领导者,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科学家,有的成为艺术家,有的成为劳动模范,有的成为再就业的标兵……

第五单元 战友情深

尽管70年代末后,当年农场的几百个连队曲终人散,大部分知青们先后离开了农场,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尽管此后人生的道路各有不同,境遇也各有差异,地位有高低之分,但是,年轻时期在农场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出生入死、荣辱与共、一起奋斗的经历,不仅成为知青们一生最难忘的记忆,而且使知青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这份浓浓的战友之情常常驱使共同经历过农场岁月的知青们聚在一起,忆往事,叙友情。我们相信,不管再过多少年,这份弥足珍贵的友谊将依然纯洁醇浓。

尾声

时光无痕,岁月悠悠。虽然知青在农场的奋斗故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当年知青们在农场的艰苦奋斗的经历应该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铭记;他们对理想的真诚和甘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他们为上海农垦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应该得到人们的承认和肯定;他们吃苦耐劳的品德、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应该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学习

(四)淮安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展览分主题

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江淮平原中部,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淮安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2005年,我们根据淮安地方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提炼了如下分主题,旨在将淮安历史发展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东西传达给观众:

第一单元 楚韵汉风

战国秦汉时期是淮安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战国时,淮安先属吴越,后归楚,有“古楚淮阴”之称,受楚文化影响深刻。秦汉时期,这里是汉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涌现出一批以韩信为代表的文臣武将。在汉代700余年间,淮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第二单元 南北锁钥

淮安作为淮泗通津,作为南北水陆交通的咽喉和枢纽,是历代路州郡县的治所,历来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的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历史上这里长时间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上演过数以百起的战争活剧。淮安古城堡密集,在今市区运河两岸,从古泗口到末口,就有泗口城、秦汉淮阴故城、甘罗城、韩信城、清江城以及淮安三城遗址等。受到战争的影响,淮安的经济和文化曾遭到严重破坏,几度起落。

第三单元 漕运中枢

淮安地处贯通我国南北、作为古代经济大动脉大运河中枢,历来是南漕北运的要津。其独特的漕运地位与封建王朝的经济和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同时,漕运业的繁荣也带动和促进了淮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兴旺。隋凿大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使这里迅速成为隋唐时期南漕北运的重要通道,来往漕运船只千帆相接,四时不断,人流物流空前活跃,带动了楚州和泗州等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宋元时期淮安的漕运经济继续兴旺。明清两代更一跃而为漕运中枢,是“漕政通乎七省”的漕运总督驻节之地,成为当时中国城市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与运河沿岸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四大都市”。

第四单元 盐榷重关

淮安是淮北盐的集散中心,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盐业中心之一,是与封建王朝经济命脉相关的盐运要冲和榷税重关,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盐运和榷关对淮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们不仅是明清时期淮安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基础,也是淮安城市文化鼎盛的重要条件。

第五单元 河务关键

淮安的兴衰与水系变化、治水兴利有密切关联。宋以前,淮水和泗水清水荡漾,畅通无阻,借水利之便,经济逐步繁荣。自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以来,这里屡遭水患,灾难渐重,与水相依、抗争成为此后淮安人民的重要活动。淮安作为黄、淮、运三河交汇处,一直是治理黄、淮、运的关键之地,也是明清的河务中心和河道总督所在地。治水兴利不仅维系着淮安昔日的繁荣,而且也关乎着周邻地区的安危

(五)黄山市徽文化博物馆展览分主题

徽州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展示以古徽州“一府六县”为中心的徽文化为主题的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黄山市的前身是徽州,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深厚,社会经济与文化曾经高度繁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徽文化博物馆展览的分主题确定为:

第一部分 天下徽商

徽商是中国明清两代最有势力和最具影响的商帮,有“无徽不成镇”的美誉,曾经在中国商界叱咤风云300余年。而且,徽商是徽州社会历史全面高度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徽文化崛起和繁荣的重要基础。

第二部分 人文望郡

明清时期,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这里“人文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矣”,社会风气崇文好儒。不仅文教昌盛,文化灿烂,人杰地灵,而且在科技、艺术和戏剧等众多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

第三部分 礼仪之邦

徽州是我国宗族文化的重要实践地,是宋以来中国理学的重要源头。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和传统伦理不仅对这里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分 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不仅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徽商雄厚实力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独树一帜的乡土建筑,是集建筑、书画雕刻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审美价值。

第五部分 儒雅艺术

重视儒学的人文氛围和精致儒雅的生活孕育出徽州享誉全国的儒雅艺术和工艺品,如文房四宝、徽州四雕、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篆刻艺术等。这些艺术和工艺品不仅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审美价值。

第六部分 徽州科技

明清时期,徽州科技进入空前发展的阶段,人才济济,群星辈出,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名流和能工巧匠,科技著作猛增,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内容涉及医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农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领先全国的科技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