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析民艺的生活美学:创造平凡之美与永恒价值

探析民艺的生活美学:创造平凡之美与永恒价值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艺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的美学,民艺造物是对生活之美的创造。回想昔日农村染块布做身衣服的讲究,纺线织布绣花缝补的精巧,还有民艺维系的民间礼仪,都是生活的审美、生活的品位。民艺不仅以有形的、自在的、奔放炽烈的语言体现在生活中,也以平常之美体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塑造生活的平凡之美和永恒的价值,正是民艺生活美学的真谛。

探析民艺的生活美学:创造平凡之美与永恒价值

民艺是生活艺术、生活的美学,民艺造物是对生活之美的创造。民间的面花、剪纸、服饰、刺绣、染织、绘画、年画、皮影、面具、木偶、玩具风筝、纸扎与灯艺、社戏脸谱陶瓷雕刻和民居建筑、车船装饰和生活用具等,融于衣食住行,关联社会民俗,是对于美的集体记忆和创造,是民间生活的诗情画意。回想昔日农村染块布做身衣服的讲究,纺线织布绣花缝补的精巧,还有民艺维系的民间礼仪,都是生活的审美、生活的品位。民艺不仅以有形的、自在的、奔放炽烈的语言体现在生活中,也以平常之美体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民艺的工具和材料往往随手可得,就地取材,工艺和形态远离浮华、奢侈,具有朴实、自然的特点。民艺发掘了日常生活中事物、事理以及自然节律、材质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使自然里荣枯有时的竹、柳、藤、草成为筐、篮、篓、笠、席、盘、垫,有了生活的韵味和价值;比如使一方轻薄的纸张裁剪之后幻化出现实生活、戏曲传奇、神话故事等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其中有爱憎,有美丑,有百姓倾心歌颂的高尚和美好。短暂的自然生命因此变得隽永,平凡的物因此有了情感和生命。塑造生活的平凡之美和永恒的价值,正是民艺生活美学的真谛。

2008年,济南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小学生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08年,济南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小学生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09年,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 (Jacques Rogge)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09年,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 (Jacques Rogge)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09年,著名美术学家邓福星一行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09年,著名美术学家邓福星一行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著名民艺学家张道一参观指导中国民艺博物馆

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著名民艺学家张道一参观指导中国民艺博物馆

潘鲁生主编《手艺农村》(上图)

潘鲁生主编《手艺农村》(上图)

潘鲁生主编《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下图)

民艺中体现了一种美学观,其中包含一个丰沛的精神世界。在生活日用、装饰陈设、传统节日人生礼仪、游艺娱乐以及生产劳动中,寄予了朴素的劳动感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理想追求,充满了除恶扬善、辟邪扶正、和合圆满、吉祥如意的主旋律,反映出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真情、对幸福的祈望,形成了我们民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派。福禄寿喜的吉祥图案、避鬼驱邪的门神年画充满了人们对生活的期待与寄托,是真挚的,也是朴素而充满韧性的,更是无常、短暂甚至苦难也浇不灭的昂扬精神。张道一先生曾感慨,当他深入民间,与那些从未离开过家门的农村妇女交谈时,不仅感到她们情真、开朗、大方,也会被她们的“女红”所感染,从中领受到艺术的真实和人生的意义,“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一种人间的真美,那是在美学书中找不到的”。

文化发展靠积累,民艺是我们文化创造的重要基础。张道一先生将民艺视作本元文化。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序列进程看,在社会分工逐渐细致之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文化具有一元性,民艺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兼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构,是一种本元文化,而且当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分化之后,仍然保持了装饰、实用及风俗应用的有机统一和融会贯通,其本元文化性质没有解体,且不断适应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其本元文化的原发性内涵,也在于具有“艺术矿藏”等基础性和母体性,不仅在创作机制上丰富、自在,具有原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是一种淳风之美的流露,体现了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而且也是一个民族、一方人群人生经验和生活文化的积累,具有传承性、集体性、民族性和区域性,反映了漫长历史进程中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体现其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是文明赖以延续和升华的基础。

潘鲁生主编《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下图)

民艺中体现了一种美学观,其中包含一个丰沛的精神世界。在生活日用、装饰陈设、传统节日、人生礼仪、游艺娱乐以及生产劳动中,寄予了朴素的劳动感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理想追求,充满了除恶扬善、辟邪扶正、和合圆满、吉祥如意的主旋律,反映出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真情、对幸福的祈望,形成了我们民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派。福禄寿喜的吉祥图案、避鬼驱邪的门神年画充满了人们对生活的期待与寄托,是真挚的,也是朴素而充满韧性的,更是无常、短暂甚至苦难也浇不灭的昂扬精神。张道一先生曾感慨,当他深入民间,与那些从未离开过家门的农村妇女交谈时,不仅感到她们情真、开朗、大方,也会被她们的“女红”所感染,从中领受到艺术的真实和人生的意义,“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一种人间的真美,那是在美学书中找不到的”。

文化发展靠积累,民艺是我们文化创造的重要基础。张道一先生将民艺视作本元文化。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序列进程看,在社会分工逐渐细致之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文化具有一元性,民艺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兼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构,是一种本元文化,而且当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分化之后,仍然保持了装饰、实用及风俗应用的有机统一和融会贯通,其本元文化性质没有解体,且不断适应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其本元文化的原发性内涵,也在于具有“艺术矿藏”等基础性和母体性,不仅在创作机制上丰富、自在,具有原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是一种淳风之美的流露,体现了人与艺术的本质关系,而且也是一个民族、一方人群人生经验和生活文化的积累,具有传承性、集体性、民族性和区域性,反映了漫长历史进程中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体现其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是文明赖以延续和升华的基础。

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专家考察中国民艺博物馆

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专家考察中国民艺博物馆

2010年,凤凰卫视考察团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www.xing528.com)

2010年,凤凰卫视考察团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13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生活从传统走向现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安土重迁的观念和生活被城市化的流动打破,民间禁忌和祈望的仪式空间被现代生活观念和方式冲淡,传统器用的形态以及图案纹样里差序格局的基础逐渐消解,标准化、流水线甚至拷贝全球化”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传统民艺与民风民俗相依存,作为传统民间生活的有形载体,从生活舞台的中央走向边缘,一些品类的技艺与传承甚至走向消亡。生活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的永恒追求。民艺维系的是一份亲情乡情、民情,连接的是民族精神的根脉与情感的纽带。在今天,民艺有生活的土壤和情感的需求,我们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民艺,需要承载、安放、传递生活里最朴素亲和的情谊,需要传承生活的艺术和智慧,创造民间的生活之美,实现民生的审美关怀。传承和发展民艺,是一个生活文化的建构过程,把生活与美统一起来,使生活不是物质化的、空虚的、贫弱的,而是有匠心、有境界、有情感寄托的。美在生活,美在日常,在生活日用中塑造美、直观美,充实和提升的是最广泛深刻的社会认同。

当前,文化传承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国家全面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鼓励文艺创作,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倡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从根本上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国的软实力。“乡村振兴战略”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深刻阐释了乡村的文化意义,明确了决定中国乡村命运的乡村地位,强有力地扭转了以狭隘的经济主义思维判断乡村价值的认识,对乡村文明的传承、文化载体的续存乃至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护都发挥了及时而长远的作用。乡村振兴涉及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和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创造基础,民艺是其重要的载体和纽带。

2013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生活从传统走向现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安土重迁的观念和生活被城市化的流动打破,民间禁忌和祈望的仪式空间被现代生活观念和方式冲淡,传统器用的形态以及图案纹样里差序格局的基础逐渐消解,标准化、流水线甚至拷贝“全球化”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传统民艺与民风民俗相依存,作为传统民间生活的有形载体,从生活舞台的中央走向边缘,一些品类的技艺与传承甚至走向消亡。生活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的永恒追求。民艺维系的是一份亲情、乡情、民情,连接的是民族精神的根脉与情感的纽带。在今天,民艺有生活的土壤和情感的需求,我们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民艺,需要承载、安放、传递生活里最朴素亲和的情谊,需要传承生活的艺术和智慧,创造民间的生活之美,实现民生的审美关怀。传承和发展民艺,是一个生活文化的建构过程,把生活与美统一起来,使生活不是物质化的、空虚的、贫弱的,而是有匠心、有境界、有情感寄托的。美在生活,美在日常,在生活日用中塑造美、直观美,充实和提升的是最广泛深刻的社会认同。

当前,文化传承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国家全面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鼓励文艺创作,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倡导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从根本上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国的软实力。“乡村振兴战略”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深刻阐释了乡村的文化意义,明确了决定中国乡村命运的乡村地位,强有力地扭转了以狭隘的经济主义思维判断乡村价值的认识,对乡村文明的传承、文化载体的续存乃至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护都发挥了及时而长远的作用。乡村振兴涉及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和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创造基础,民艺是其重要的载体和纽带。

2017年,张仃夫人灰娃、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17年,张仃夫人灰娃、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17年,潘鲁生考察西藏拉萨夏鲁旺堆唐卡

2017年,潘鲁生考察西藏拉萨夏鲁旺堆唐卡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一行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一行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15年,南京艺术学院留学生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15年,南京艺术学院留学生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潘鲁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百部《中国民艺调研报告》文库出版

《中国民艺馆》丛书初步计划出版30余册,不以严格的学术分类分册,而是从作品赏析的角度归类,包括《油灯》《玩具》《百鸟绣屏》《戏曲纸扎》《枕顶花》《饮食器具》《年画雕版》《鞋样本子》《云肩》《家活什儿》等。丛书定位在传统文化传承普及和青少年民艺欣赏学习的层面,通过摄影表现民艺作品的审美意象,适当增加民艺作品的文化传承、工艺匠作等方面的解读,力求做到总体有风格、每册有特色,具有欣赏性、教育性和审美性。丰子恺先生说:“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烦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失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间始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他还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品性陶冶的教育,不是技巧的能事。极端地说,学生不必一定要描画、作诗、唱歌。懂得昼夜的情调、诗歌的趣味,而能拿这种情调与趣味来对付自然人生,便是艺术教育的圆满奏效。虚荣实利心切的,头脑硬化的,情感的绝缘体,在人群中往往做很不自然的障碍物,即使会描画作诗,乃是俗物。”让读者感知民艺的生活、民艺的世界,也是回归生活本身,于朴素的情感和趣味中体会创造,当生活的艺术家。民艺的复兴需要的正是万千生活主体的创造,复兴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中国民艺馆》丛书的出版,或许能使读者更清晰、更细腻地感知民艺的造型形态、材质肌理、纹样色彩和生活磨砺的岁月感,了解一件民艺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生活状态,在纸页翻转中流连于民间的造物文化。我们要体现的不只是民艺的历史和知识,而是民艺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它关系到我们对物、对用、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不断实现优秀传统的延续、记忆的延续,维系民艺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民艺里包含深切的人情心意,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察觉和实现着其中的含义,也从中寻见自己,所以,珍视民艺,传承民艺,不仅是对消逝之物的怀旧之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认同、心灵境界的建构。认识民艺,感受民艺,学习民艺,是以生活的艺术涵养民族文化之心灵。

借助《中国民艺馆》丛书,让我们再次凝视民艺之美,感受生活之美。也希望丰富多彩的民艺回归朴素的生活,如不息的河流随岁月流转,哺育滋养一代代人的生活,在造物的智慧、用物的享受、爱物的快乐中寻得更美好的境界。

丁酉秋于历山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