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南文化及理论研究的优化探索

闽南文化及理论研究的优化探索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支平《闽南文化的历史构成及其基本特征》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所逐渐造就的。通过对于闽南文化的历史构成及其基本特质的多视野探究,比较完整地揭示了闽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与国际性特征。

闽南文化及理论研究的优化探索

陈支平《闽南文化历史构成及其基本特征》(《闽台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第27~43页)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所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的茁壮成长,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闽南文化是一种辐射型的区域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自身区域,特别是对于祖国宝岛台湾的文化影响,更是不容否定。通过对于闽南文化的历史构成及其基本特质的多视野探究,比较完整地揭示了闽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与国际性特征。

刘登翰《闽南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东南学术》2014年第4期,第190~195、247页)一文就闽南文化研究中几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如移民性、本土性与世界性,大陆性与海洋性,历史性与当代性,文象与文脉,雅文化与俗文化,过程性研究与结构性研究等进行论述,广泛涉及闽南文化的性质、特征、定位、价值等问题,从实证与建构的方法论角度,提出二者互补对深化闽南文化研究的意义。

刘文波《闽南文化的形成与人文特征》(《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第91~94页)一文指出闽南文化是在闽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孕育生成的。闽南山地丘陵密布,地少人多与海域广阔,海路交通发达两个方面的历史地理条件,促进了闽南文化独特人文精神的形成,即开拓拼搏精神,重商务实观念,兼容并蓄心态,恋祖爱乡情结。

吴炯桦、刘玉豪《论闽南人的拼搏精神》(《闽商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第97~100页)分析了闽南人的形成与发展,闽南文化的起源与进程,闽南人比较注重财富追求、勇于冒险、敢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姚俊《闽南名人资源的适度开发研究——以黄道周和黄道周文化研究》(《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62~66页)从文化产业的角度阐述了黄道周文化的内涵以及开发状况和对策。

庄伟杰《闽南书写:林语堂精神范式的文化探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11~117页]认为林语堂精神的形成得益于闽南人文传统的承传,无论是闽南日常文化习俗的熏染对其性情的陶冶,还是闽南社交饮食民风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

李晓元著《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针对文化研究、理解和建构中存在的生活世界总体的裂变和工作世界本质的缺失问题,首先架构文化哲学方法论体系,再以此为导向,针对闽南文化研究、认知、理解中存在的过度历史叙事倾向和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失语状态,考察基于工作世界的闽南文化意义的历史生成,并提出闽南文化概念的新界说,进而提出并阐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概念,再以此为前提,阐释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精神内核、普遍范式、文明发端,以及妈祖文化、土楼文化、闽南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和闽南诗文化等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基本和标志形态,从而建构基于文化哲学方法论的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理论体系

余光弘、钟鹭艺主编《闽南绵治人的社会与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一书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师生在漳州市华安县绵治村的社会实践调查的田野报告结集,分十二章,包括导论和绵治的甘蔗种植、人口与家庭、学校和教育、邹氏宗族、家庭宗教、聚落宗教、岁时祭仪、婚姻礼俗、丧葬习俗、草药知识运用、传统童玩等。(www.xing528.com)

王玉宝、林华东主编《泉州海事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一书追溯了泉州的海事文化的历史,详述了如今泉州海事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泉州海事文化的核心精神,并对泉州海事文化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全书共分五个章节展开,内容包括闽南文化概述,泉州海事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当代泉州海事文化研究的建设与实践等,并配以精美图片,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漳平著《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一书系“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丛书之一种,主要阐述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的关系问题,对河洛文化的内涵以及闽南文化的内涵有着详细的阐释,对两种文化的渊源关系有着一定的认识,理论性强,学术与通俗相结合,有一定的可读性。全书分为前言、绪论、正文(十一章)、后记四个部分,其中正文包括“闽南先民的文化归属及其与中原之关系”、“中原移民与闽南文化的形成”、“宋代以后的中原移民与闽南人的再播迁”、“河洛文化对闽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闽南教育制度之建立”、“河洛思想文化对闽南文化的影响”、“闽南文学艺术之传承与播迁”、“闽南方言”、“闽南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渊源”、“河洛文化与闽南民俗”、“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等十一章,论述了中原民众迁入闽南的过程,分析了河洛文化对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对闽南经济社会、教育、文学艺术、方言、民间信仰、民俗等的影响。

郭溦溦《马克思主义区域大众化探析——基于闽南文化的分析视角》(《淮海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认为闽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区域大众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闽南谚语的文化资源,对推动闽南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

张新斌《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关系初论》(《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一文指出,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属于大区域中的核心地域文化,两者之间的亲缘性有唐代两次移民史实作依托,而且还具有以光州固始为根基的血亲认同、以二程洛学为源头的儒学传承、以语音为标志的中原唐音保留、以中原名人为原型的神祇崇拜等四个主要特征,两者的关系,在中华地域文化中具有样本示范意义。

谢文哲主编《安溪寻茶记:名山·名茶·名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选取了安溪县内32个有代表性的山头,以人文为关注点,循着茶叶的脉络,以茶为主线,串起当地的风物、民俗、信仰、人物,历数山上地中凡“重要者”,其中不乏“首次发现”,还配有包括法国著名摄影师阎雷在内的众多摄影师为安溪拍摄的230多幅精美照片,书法家王乃通专门为本书绘制的名山图谱,帮助读者直观感受安溪独特的风土民情。既有对山脉的地理伸展和历史勾连,以又有对著名的自然、人文景点的介绍。

漳州市委党校、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主编《“漳台关系与闽南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编、杨崇汇主编的第十二届河洛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旨在阐明: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河洛文化、闽南文化、岭南文化和赣鄱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与客家文化、台湾文化、华侨文化血肉相连,有着源和流的密切关系,要广开活动渠道,重视普及工作,丰富河洛文化的交流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